登陆注册
46325500000015

第15章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涵及其转移的动力类型(3)

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日本扩大社会劳动就业的重要支柱。到1981年,日本的中小企业共吸收劳动力4039万人,占全部雇用人数的88%。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他们迅速转化为工业企业的雇佣工人。

3.政府通过制定政策,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

日本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有意识地把人口从劳动生产率低的第一产业转移到劳动生产率高的第二、三产业。如196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农业基本法》,要求在10年内把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1960年的37l%减少到1970年的256%,净减少823万。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制定有利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是必要的,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

战后日本城市化采取了两种途径:第一是农村人口流入城市,1950~1970年,农业就业人口减少了48%,农户数减少了14%,其中大部分都流入到城市;第二是合并村镇,建立新城市,1955年颁布的《町村合并促进法》促进了新城市的产生,从而使日本町村数从1950年的10411个减少到1975年的3257个,其中城市从1950年的214个增加到1975年的641个。结果,1950年日本城市人口比率仅为375%,1955年就达到了563%,1965年上升为681%,比农村人口多了1倍;1975年达到759%,比农村人口多2倍;1997年则高达908%。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启示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重要的启示:

1.两部门模型的启示。

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以刘易斯两部门模式为依据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农、轻、重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重视轻工业的健康发展,以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顺利转移;保持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以巩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加快发展基础产业,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吸引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提高外资对劳动力的吸收作用。

2.吸收日本的经验。

(1)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规划。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和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就业年龄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为了能顺利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加速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应该像日本政府那样,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有计划地推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各级政府应在摸清本地区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农业剩余劳动力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确立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长期和年度转移的规模、速度,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2)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城市化。日本农业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经验证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严重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应根据我国实际,制定和完善促进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形成第三产业发展的人口规模,增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需求拉力。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内部“截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逐步提高林、牧、渔业发展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广度进军。通过农业纵深发展及林、牧、渔业开发,可以“截流”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实行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把它作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也是被各国经济发展所证明的。

(5)组织劳务输出,向国外转移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国外移民和劳务输出是缓解农村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就业压力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也可以创汇,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战后初期,日本曾组织大量劳务出口到东南亚等地,从而缓解了一部分就业压力。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认识以下问题:

(1)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会逐渐降低,非农就业的比重会不断加大,这是被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历史证明了的。我国是个农业剩余劳动力很多的国家,其数量超过了美、日、德、英、法、意、加、俄、韩、泰等国家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总和,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建立在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又可以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YushengPeng等人的模型也验证了农业产出较高的县产生了更高的工业资本,乡村工业需要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智商劳动力。

(3)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必然导致人口城市化。英国、美国、日本、巴西等国走了以大城市发展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使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病。这种高度集中的城市化模式,不适合发展中国家,更不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应选择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为主,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

(4)城市工业向农村扩散和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二次大战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以城市工业向农村扩散和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作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应把城市中适合在农村发展的非农产业扩散到农村,积极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三产业,作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5)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动因和前提条件。农业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上,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剩余产品,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务农劳动力比重降到很低的水平,英国之所以率先启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与农业革命和农业生产率在当时为最高有密切联系;美国19世纪的农业大发展,也是转移劳动力的关键原因之一;日本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顺利启动及50年代后农业劳动力向加速转移阶段的过渡也离不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历比较也证明了这一点:台湾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战略,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非常成功;而印度则相反,长期忽视农业,农业相对于人口的增长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结果,印度的劳动力转移速度异常缓慢。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及动力类型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发展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是不同的,其动力机制也是不尽相同的。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趋势是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而且,在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的分工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会增强,剩余劳动力还会出现农业和农村内部的转移。在工业化的初期,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和新型生产部门的迅速扩张,例如工商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种扩大的比较利益差距是劳动力转移的强大拉力,吸引着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另一方面,农业内部也存在强大的推力,推动剩余劳动力另谋出路。这种推力包括两个方面,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生产技术的落后状态使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极低,农业劳动力处于隐蔽失业状态,劳动报酬极低,这就推动劳动力必须另谋出路;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以后,农业机械和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会形成对劳动力的替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除了异地转移外,还有本地转移这种形式。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会带来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升级和多样化。这种结构变化必然也会影响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使农业劳动力为了实现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从种植业逐步转向林、牧、渔业。例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产前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占农业食品系统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11%,产中占14%,产后占75%。

土地资源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排斥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劳动力与土地尤其是耕地逆向发展。农业劳动力在欠发达国家急剧增加,而可利用土地尤其是耕地由于工业用地、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的增加致使其绝对量减少。农业劳动力增加与耕地的减少这一矛盾的加剧,使得人均耕地占有量急剧降低。其结果是耕地这一重要生产资料愈来愈相对不足,必然产生劳动力剩余现象。第二,粗放式利用与经营方式。在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极为落后、迫切需要大量增加农产品供给的欠发达国家,土地承载力非但未能提高,而且土地质量也有逐步恶化的趋势。其原因固然涉及到气候恶劣、资金投入不足等众多自然和经济、社会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粗放式利用与经营方式造成的。只种不养致使土地肥力下降,土地沙化导致弃耕,工厂“三废”排放、居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引起土地污染,比较利益降低致使土地撂荒等等都是粗放式利用的基本表现,也是承载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三,农业劳动力与土地生产能力非同步增长。按照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投入某一特定土地的劳动力逐渐增加时,最初是土地产出量提高幅度快。但是在增加到某一数值后,土地产出量的增加幅度将小于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幅度,此时单位土地产出成本随之增加。这也说明劳动力投入到土地中的数量有其最宜值,否则就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浪费。由此可以看出,农业土地资源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排斥力与农业土地减少量、土地利用与经营粗放度、土地报酬递减量成正比。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力的大小。若从高到低排列,则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

二、农业资本、技术与劳动力置换

农业资本投入的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劳动力需求减少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者和人口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并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列宁曾对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会导致劳动力剩余这一现象进行了阐述,认为“技术愈向前发展,劳动力就愈供过于求”。法国著名人口学家索维(AlfredSauvy)虽然认为“从总的和长远来看,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多于它所压抑的就业机会”,但是他承认,在农业上,技术进步势必使所用劳动力数量减少。例如,就耕种一定面积的耕地而言,工具的改进或生产组织的改进,能使耕种该土地的人数减少。索维将此种现象称之为“纯粹减人的技术进步”。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梅多斯(DennisLMeadows)也对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进行了研究。尽管他对世界人口增长及劳动力就业抱有十分悲观的看法,但有些论点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梅多斯等人将人口、劳动力增长与经济、资源、投资、环境等因素相联系,并认为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必然要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应用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劳动力剩余和失业。技术、资本对农业劳动力置换会产生两个直接影响。

第一,劳均负担耕地增加。农业机械的大量采用,使农作物耕种、管理、收获劳动量降低,可以发展规模经营。其结果是每一劳动力在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不增加的条件下,而承担土地数量大幅度增加,农业资本置换出部分农业劳动力。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孜孜以求的目标。资本、技术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劳均负担耕地数量扩大。这正如拉尼斯、费景汉所指出的那样,“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能促使农业部门释放出其隐蔽失业者……农业剩余及农业劳动力,是代表两个由仅足糊口的农业部门提高以推动工业部门扩张之主要实质资源”。上述技术、资本对农业劳动力的置换,都会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三、劳动力总量扩张

农业劳动力总量扩张是农业排斥力产生最直接、冲击力最强的动因之一,但人们在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时,往往从经济、社会、农业自身寻找原因和解决途径,农业劳动力总量扩张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农业劳动力总量扩张,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同时伴随着劳动力的剩余。但从经济学观点分析,农业劳动力总量扩张有其客观必然性。按照西蒙(J·Lsimon)的观点,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及劳动力与经济发展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并提出了著名的“发明拉力”和“人口推力”说。

“发明拉力说”认为,从一次发明开始,可以使粮食增产,粮食供给增加,死亡率下降,劳动力增加。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影响农业生产,并进而影响到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人口推力说”则是从劳动力角度阐述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人口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劳动力,促进生产技术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技术发明和创新。投入农业的劳动量增多,农产品产量提高,满足更多人口和劳动力的需求。

1.农业内部吸纳力。

同类推荐
  • “荆公新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荆公新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每种含教育家的生平、教育事迹、教育成就、教育思想评析和经典教育论著选读及注解解读导读两部分。这对于全面深刻和原原本本地了解学习、运用教育家的思想和著作是十分有益的。
  • 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目前,西部大开发已进入“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的新时期。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政府管理创新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动力。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创新二者联系在一起,对其进行整合性研究。认为,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是廉洁行政、高效行政,服务行政、协调行政,依法行政、诚信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
  • 公民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

    公民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

    本书分别对当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阐述,介绍了公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知识。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明礼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明礼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胡锦涛
  •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本书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就当代中国最突出和重要的问题——城市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关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高屋建瓴、独具匠心的谋略与筹划,尝试在邓小平城市化思想的研究领域展开初步探索。
热门推荐
  • 萧萧战马鸣

    萧萧战马鸣

    架空古风战争武将世家,皆为大邺好儿女。烽烟四起,争民掠地,是非功过,均无可论。或不做倾侵之举,但舍他念,驻边守关,惟愿天下安!
  • 花落年复年

    花落年复年

    民国初年的女人哟,命都不是自个儿的。有的在冰天雪地里被活活儿冻死饿死、有的在孩提时代就被丢进棺材里活活闷死。有的倒活得舒心,吃香喝辣,可没有人是谁也不用依靠的。一朵小花儿,断了根,也就随风而去了,没有人知道她最后落到哪里,直到花瓣全部散落在地上……
  • 蜂蜜南瓜

    蜂蜜南瓜

    这是一个逗逼佛系的少年和伪高冷女神的故事。双学霸一起实现梦想,为了她,他才选择这一行,为了他,她才选择留在了一个不温不火的小公司。本来都可以拥有更好的未来,但是为了彼此和梦想都选择了奋斗,有志者事竟成,两个人迎来了事业的巅峰和美好爱情。
  • 若旸笔下

    若旸笔下

    若旸笔下之《一缕游魂之蕊蕊与小飞》,《一缕游魂之‘心想事成’的小纸船》,《向阳的启迪》,《桃粉情思》,《石头爸爸,石儿女儿》,《向明月倾诉的女孩》,《向五星红旗敬礼》,《奇妙人生》,《环卫工伍萍》,《当真恋降临时》,《银色笔记本》等等。
  • 异世界之雪魔危机

    异世界之雪魔危机

    这是一块被一分为二的大陆,充满生机的绿色和皑皑无际的白雪分属大陆的南北两侧。主人公白青木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
  • 恋恋与某神器的异世之旅

    恋恋与某神器的异世之旅

    漫步于境界线上的少女,徘徊于狭间的空无女神。沉迷于生死之境(俗称作死)的某宅,刀枪不入的神器(脸皮)。某宅:括号里是什么鬼!(╯‵□′)╯︵┴─┴
  • 网游之巅峰帝皇

    网游之巅峰帝皇

    曾经他失败过一次!曾经他一无所有!现在他是一个废人。一次机会让他能够再度回归神坛,登顶巅峰,那么他必然要从地狱之中回来,不惜一切代价!
  • 罪爱迷情:小子你别跑

    罪爱迷情:小子你别跑

    “小子,有本事你别跑!”谢雨涵端着警枪对面具男吼道。“行啊,那这一次换你跑,我追你!”……一边是浪漫又神秘的怪盗,一边是深爱多年的渣前任。当爱情来袭,谢雨涵陷入了抉择的泥沼……
  • 精神科护理学

    精神科护理学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精神科护理学的基本知识精神科基本护理精神疾病患者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精神疾病治疗过程的护理等。
  • 诸天兼职狂人

    诸天兼职狂人

    兼任七份工作,赶上猝死穿越浪潮的宫炬穿越到一个高武世界,本以为能好好休息一段时间的他,却发现手上戴着主神空间的腕表,胸口纹着青铜鬼面,后院的门通向异世界,脑子里提示他加入了聊天群,脚下亮起传送门,世界意志挥舞着手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