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重视环境建设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的潮流。爱护环境、回归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始重视改善城市生态,提高环境的总体素质,并从多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1998年长江和嫩江、松花江的特大洪水之后,人们从中吸取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痛定思痛,更加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何等的重要,而保护环境首先应从保护绿色、保护各类植物的生存环境做起,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各种绿色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在各类绿色工程中,植物园作为大园林的种质资源,作为濒危植物、特产植物、孑遗植物、珍稀植物、奇花异草、嘉果名木的保存所和展览区尤其显得十分重要,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植物园的作用已不仅仅如此,现已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发展成为公共园林中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尤其对于陷于钢筋水泥包围之中饱受各类污染之苦的广大城市居民来说,湖光树影、鸟语花香的植物园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有回归自然的亲切之感和身心的无比舒畅。
北京植物园
北京植物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地处北京市香山东南,距市区18公里,海拔67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温11.6℃,1月份均温零下3.7℃,7月份均温26.7℃,极端最高温41.3℃,极端最低温零下17.5℃;年降水量634.2毫米;相对湿度43%-79%。
北京植物园创建于1955年。前身可追溯到1925年建立的位于北京动物园内的一所小型植物园,1949年由中国科学院接管,并于1950年重新筹建,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园林局联合选址,1955年择定香山现址,定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俞德浚先生1950年从国外归国后,积极参与了植物园的筹建,并担任植物园主任多年。在老一辈著名植物学家钱崇澍、胡先萧、秦仁昌、陈封怀、俞德浚等先生的领导和辛勤耕耘下,20世纪60年代北京植物园已初具规模。各方工作都得到迅速发展。
北京植物园建园方向:以引种栽培珍稀濒危植物和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为主,进行北方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研究,发掘野生植物资源,总结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与方法,并运用植物生态学和园林美学的方法配置和展示植物,使之成为北方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与持续利用研究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该园规划面积119公顷,现有土地面积56.4公顷,其中展览区20.7公顷,试验地17.2公顷,展览温室1820平方米,试验温室300平方米。已建成树木园、宿根花卉园、月季园、牡丹园、中草药园,野生果树资源区、环保植物区、水生和藤本植物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温室等10余个展区和展室。栽培植物6000余种(含品种),其中乔、灌木2000余种,热带、亚热带植物1620余种,花卉近500种(含品种),果树、芳香、油料、中草药、水生等植物1900余种。工作用房设有组织培养实验室、地下种子库、实验室房等。图书馆藏书25000余册,期刊13000余册。种子标本室收集种子标本75000余号,22500余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北京植物园现有职工110人,其中高级研究技术人员31人,中、初级研究技术人员45人。建园来共出版专著70部,发表论文563篇。
建园以来,该园取得科研成果70余项,获得重大奖励成果31项。重要的有:“葡萄新品种选育研究”、“红花种质收集、保存和评价的研究”、“野牛草引种及其应用的研究”、“甜高粱育种”和“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等。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北京植物园的国际往来日益频繁。先后派出近百人次出国进修、科技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目前与世界46个国家的300多个植物园及专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种子交换关系,每年交换种子4000—6000号。接待师生参观和国内外游客25—30万人次。近几年来,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不断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如园林及环境绿化的规划设计及施工、花卉、苗木、干花工艺,以及种子、苗木出口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北京植物园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推广科技成果,提供科技咨询,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美化首都、丰富群众生活做出了有益贡献,在增强自身发展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研究所的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同时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华南植物园由陈焕镛、何春年研究员等创建于1956年,同年建立鼎湖山树木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南植物园和鼎湖山树木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作出“两所三园”战略调整,撤销华南植物研究所建制,改为华南植物园建制。2003年9月11日,中编办批复同意,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华南植物园开始进行系统的学科规划和建设,围绕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先后建立了植物分类、植物生态、植物生理、植物资源、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遗传6个研究室,以及华南植物园、广西植物所、武汉植物园、鼎湖山树木园,创建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开创了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先河。与此同时,建立了热带亚热带第一个定位研究站——小良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随后又建立了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长期进行野外定位研究,并从此确立了我园在植物学多学科综合研究不可替代的地位。
华南植物园于2002年上半年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其学科定位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与生态安全、物种的演化形成与维持、植物资源储备与可持续利用,进行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并在恢复生态学与系统演化植物学领域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高水平综合性植物园。目前全园机构设置分为管理模块、科研模块、产业模块和流动模块。管理模块中设有科技教育处、人事党群处、财务资产处、园林园艺处、综合办公室、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鼎湖山树木园),以及共建华南植物园工程共建工程指挥部(临时机构);科研模块有植物资源、生态学、系统演化、园林园艺四个研究中心,以及支撑系统两部分。研究中心由基础创新、定向创新和探索创新三类共17个创新研究组组成;支撑系统包括实验室、信息文献中心、植物标本馆和野外台站等。
华南植物园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和民间组织保持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与世界上100多个植物园(树木园)有种子交换业务和友好往来。
由华南植物园控股的“广东中科琪林股份有限公司”,是中科院广州分院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营业额达到3000多万元,税后利润达到500多万元,同时在新优绿化苗木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2002年12月,中科院、广东省、广州市三方签订共建华南植物园协议,三年内共同投资3亿元对华南植物园大型温室、地带性植被园暨广州第一村、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专类园、科普信息中心、城市生态景观园、植物标本馆和基础设施等八个大项进行改造和建设。
华南植物园占地面积5000亩,保存有热带亚热带植物8000多种,拥有世界一流的木兰、姜科植物,以及棕榈、兰园、阴生植物等专类植物园30多个,是全国、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广州市“十佳旅游景点”。
鼎湖山树木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7000亩,保存有完整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多种植被类型,蕴藏着1800多种野生高等植物,500多种真菌,30多种脊椎动物和170多种鸟类,是蜚声国内外的保护、研究、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
华南植物园现有正式员工323人,流动人员148人,博士生导师37人(含外聘),研究员2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3人。拥有博士学位授予点2个(植物学、生态学),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2004年在读研究生18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3人,硕士研究生104人。
南京中山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