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出生到学说话、走路,再到接触陌生的面孔等等,外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而有趣的。所以孩子天真的头脑对外界的一切都有极大的征服欲。他们其实渴望自己穿衣服,渴望自己倒水喝,渴望自己完成作业等等。所以,家长的过分关爱,即帮孩子完成他本想独立完成的一切,是对孩子积极性的无形打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会剥夺孩子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影响孩子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
当孩子度过了在家长眼皮子底下晃悠的时光,他就与老师,和同龄的孩子接触了。此时,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已经形成力量了。这样的孩子与他人有冲突时,往往任性蛮横。再大一些,在处理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思考的角度总是先从外界入手而忽略自身因素,这样就难免会出现片面性。
孩子意志力薄弱
缺乏责任感的孩子,往往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困难,即使有也早就被父母挡在前面了。这样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孩子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了。
“责任”两个字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有责任感的孩子往往会自我督促,自我反省,拥有自立的能力。因此,家长们与其为孩子总是推卸责任而苦恼,倒不如收起一部分不该负的责任,把它交到孩子的手中。
教子处方
家长和孩子应各负其责
要让孩子负起应有的责任,关键在于父母的态度和对孩子的培养,父母可参考以下几点来做:
1.从小事开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孩子的特点是好奇好动,一般都愿意参加一些活动。父母应尽早让孩子练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穿衣、穿鞋、擦桌子,让孩子独立完成简单的委托任务。凡是孩子能够做到的,成人尽量不插手,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尝试,让孩子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开发。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就会果断地去做。一开始,难免会出一些问题,但经过几次锻炼之后,孩子就会管理好自己的事情。
只有孩子亲自去做了,他才能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出现问题才不会只往别人身上推。孩子能承担责任,并回忆自己在做整件事的过程中有没有疏忽的地方,这样一来,孩子的行为能力才会越来越出色,观念意识才会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2.帮孩子树立正确对待错误的观念
在孩子看来,犯了错误是十分丢人的。因此,家长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对错误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有许多故事、动画片等都有相关方面的题材,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相关内容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及时改正,别人一样的认可你,喜欢你。同时让孩子明白,那种只会推卸责任的人才会没有人喜欢。
3.让孩子明白不负责任是要付出代价的
有些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认定了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的,都是不必负责任的。这个时候家长必须让孩子去承担因自己行为而带来的压力和冲击,而不是一味帮他去避免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比如,家长可以针对一件具体的事,嘱咐他必须完成,多嘱咐几次,并告诉他如果不完成将会有什么后果,关键在于要严格执行。当然,惩罚的方式可以是不让他看最喜欢的动画片,没收他的玩具等等。小孩子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十分在乎的,他们因为自己没有完成任务而被罚不能接近自己喜欢的东西,已足以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反省。教育理论上称它为“自然后果教育法”,十分有效。
总之,家长们应适当地放宽心,让孩子自主地发展,这对孩子形成一个好的性格是十分有帮助的。当你的孩子开始主动对你说“是我的错”、“我下次一定注意”之类的话时,相信每位父母都会感到很欣慰。
4.都听别人的:问完爸爸问妈妈,回头又问爷爷奶奶
家长倾诉
放学前,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了一张纸,每个人的纸上都有不同的图案。
“今天的作业是,每个小朋友回家之后用彩笔把自己手中的画儿画完,明天老师要检查,看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看看谁的画儿最漂亮,好不好?”老师笑着对小朋友说道。
“好!”小朋友们信心十足地答道。
琳琳拿到自己的纸一看,上面除了一道七色彩虹便什么也没有了。她看看旁边涛涛的画上是一条小河,便问道:“你要往上面画什么呀?”
“我要在小河里画上好多条鱼,然后再画上我自己,我在小河边上钓鱼!”涛涛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琳琳呆呆地看着手中的画,还是不知道画些什么。
晚上吃过晚饭,爸爸到书房去看书了。琳琳拿着手中的画儿过去找爸爸:“爸爸,你说这画上应该再画点儿什么好看呀?”
“上面有一道彩虹,那就再画上云彩、小鸟,画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玩吧!”爸爸对琳琳说。
琳琳听完觉得很高兴,又跑去找在沙发上织毛衣的妈妈:“妈妈,你看这画儿上应该画什么呀?”
“再画上一个花仙子,画一片森林,花仙子和一群小动物在做游戏,你看好吗?”
琳琳听完就跑回自己的房间开始画了。不一会儿竟哭了起来。
爸爸妈妈听到哭声连忙跑过去问发生了什么事。
“没有……没有……地方画花仙子了……”琳琳越看越伤心。
爸爸妈妈看到那幅画上被琳琳涂得满满当当:小朋友、小动物、树木、花草、白云都堆在一起了。
专家分析
凡事都听别人的,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有些孩子固执己见,令家长十分头疼,与此相反,也有一种孩子什么都听别人的,这种缺乏主见的表现也令家长很伤脑筋。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在小女孩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儿童时期是孩子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所以家庭教育对其独立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孩子缺乏主见,凡事都听别人的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父母的教育观念不对路
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听话才是好孩子,有意无意间便向孩子灌输这种思想。比如,“宝宝再不听话,大灰狼就要来吃你了”,“你不听话,爸爸妈妈,还有老师同学们都不喜欢你了”等等。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头脑中便形成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只有听别人的才是正确的。
诚然,孩子听话、乖巧父母就不用担心他在外面和小朋友闹矛盾,可以省去很多力气。但如果孩子表现得过于顺从,凡事没有主见,总是模仿别人,就不是一种好现象了,这对孩子今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父母习惯于帮孩子做决定
出于对孩子的爱护,有不少父母习惯为孩子做决定。大到孩子在业余时间学习什么特长,小到孩子穿什么衣服。而当他们发现孩子已经开始过分依赖自己时,却很难正视自己在孩子这一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孩子不自信
如果说以上两点是孩子缺乏主见的外在原因,那么孩子不自信便是孩子内在的原因。缺乏自信的孩子想把事情做好,但却对自身的能力有很大怀疑,于是便习惯于依赖别人的观点。孩子越不自信,越容易形成“别人都比我懂得多”的心理,自我决定性便会藏匿得越来越深。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琳琳向爸爸妈妈征求意见的时候,两位家长并没有同孩子交流沟通,而是直接拿出了自己的意见。事实上,家长和孩子采取交流的方式最为妥帖。家长可以以“琳琳觉得彩虹和什么在一起最好看呢?”等反问形式的话来对孩子进行无形的启发和引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做决定。
相关方面的专家指出:儿童发展依赖于成年人,又独立于成年人。也就是说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既不能充当保护神,也不能充当指令员的角色,而要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处事的条件,使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他人、面对学习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增长智慧、增长才干。
同样一件事,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指示去完成,和孩子靠自己独立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后者能让孩子体会到自我的价值,这种成就感对于培养有主见的孩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教子处方
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凡事都听别人的,是孩子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培养孩子的自信是问题的核心所在,那么家长应具体从那几点做起呢?
1.不要求孩子事事“听话”
家长们都喜欢懂事的孩子,但要求孩子对自己过分顺从并不明智。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到慢慢长大融入社会,孩子将要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与形形色色的人群打交道。从小缺乏自信的孩子很容易跟从别人的步伐,无论从孩子自身的发展还是安全方面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
具体说来,很可能使孩子成为性格软弱的人。缺乏自主,遇事不能独立思考,没有主见,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要别人为他拿主意;缺乏自信,生活中总是感到事事不如别人,对周围的事物颇为敏感,甚至可能由于某些微不足道的羞辱而成为自卑的人。
2.给孩子制造机会让他学会说“不”
要使孩子有主见,必须破除孩子对权威的迷信。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说不”游戏,家长有意出错,让孩子挑出错误的地方。比如,家长说:“苹果、香蕉、菠萝、芹菜等都是可以吃的东西,都是水果。”孩子说:“不对,芹菜是可以吃的东西,但不是水果,是蔬菜。”在游戏的过程中,当孩子的答案有误的时候,不要指责孩子,告诉孩子,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可能出错。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从而逐渐克服听从、模仿别人的毛病。
3.多向孩子“请教”,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经常地鼓励孩子是增强孩子自信的最佳途径之一。家长可以向孩子提出问题,通过肯定孩子的答案来鼓励孩子。比如妈妈过生日,爸爸可以问孩子选择什么礼物,然后按照孩子的意思选择一份礼物。妈妈收到礼物,在肯定礼物的同时也肯定孩子的眼光,孩子就能从中获得自信。
以上三种方法从家长观念的转变到具体的做法都紧紧围绕着“让孩子自信起来”。家长一定要相信,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一个自信的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求助的必然是他自己。
5.缺乏判断能力:问什么都说好
家长倾诉
周末,爸爸妈妈带着甜甜去动物园玩,甜甜在路上边走边玩,十分开心。
路上遇到了爸爸的同事李叔叔,李叔叔见甜甜长得乖巧可爱,忍不住抱了起来。捏着甜甜的小脸蛋儿问道:“甜甜,你喜欢爸爸呀,还是喜欢妈妈呀?”
“我都喜欢!”甜甜回答道。
几个人觉得甜甜非常会说话,都开心地笑了。
但甜甜的父母却发现,甜甜平常回答问题也总是很笼统,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选择。
这天晚上在饭桌上,妈妈问甜甜:“甜甜,你喜欢幼儿园那个老师啊?”
“我都喜欢,她们都好。”甜甜边吃边说。
“甜甜,爸爸周末带你出去玩儿,你想去哪儿啊?”爸爸又问道。
“哪儿都行,好玩就行!”甜甜立即回答,顿了一下又说道:“噢,对了,小翼说上周他妈妈带他去爬山了,可好玩呢,要不我们也去吧!”
爸爸和妈妈相互看了一下,无奈地低下头吃饭了。
专家分析
判断力的缺失和性格上的缺陷有关
缺乏判断力,对外在事物的判断都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是缺乏主见的表现之一。我们可以理解,孩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尚不深刻,对事物的判断未必都是正确的。他们凭借自己的喜好对事物做出简单的取舍是一种正常的行为,而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有意识地去进行比较的孩子,很可能是性格上存在某种缺陷。
缺乏判断力的孩子往往很“听话”,有极大的从众心理,缺乏个性和自信,从来不积极回答问题。这已不能是“生性胆小”四个字所可以解释的,家长应慎重地考虑造成孩子缺乏判断力的深层次的原因。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如此“听话”呢?
视野狭隘
外界的信息对于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作用巨大。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就可以通过一些渠道有简单的善恶之分,比如孩子们知道《蓝精灵》里有一个坏蛋叫格格巫;《小飞侠》里的彼德·潘是孩子们公认的智慧勇敢是好人,而海盗船上的胡克船长是坏人等等。但是如果让他们在好人之中做出选择,他们便认为是一件难事。孩子眼中的世界往往只有两种色彩。这就造成了孩子在性质接近的事物之间做选择的时候出现了困难。
缺乏自信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这是由于孩子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可能达到的成就估计肤浅、不稳定造成的。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会使孩子得出完全从属于别人的评价。当别人让他做出评价的时候,往往以含糊的言语来掩饰内心的底气不足,久而久之回答问题便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即总是模棱两可,不够明确。
没有特殊的喜好
人们常把“梦想”挂在嘴边,并以此来激励自己前行。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的梦想对自己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具有一种北斗星般指引方向的作用。
同样,一种特殊的爱好或对未来的憧憬对孩子也有一种指引作用。孩子会以此为依据对外界事物做出判断。正确与否暂且不论,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对两种事物做出明确的判断,主见性较强。相反,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事物能牵扯孩子的兴奋神经,那他自然没有兴致去对他不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判断了。
我们成人对事物做出判断的时候,总是多角度,多侧面地来思考、分析,然后再基于对事物的深刻了解,结合自身的喜好做出判断。孩子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从小开始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对于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无论是对孩子看待问题的方法还是自我能力的驾驭都是十分有益的。
教子处方
让孩子尝到自主选择的“甜头”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对善恶、是非有清晰的判断力,因为这对孩子的安全和各方面的发展都很重要。但很多家长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应从点滴小事开始,并且需要时间的累积。而很多家长自身总是替孩子做很多决定,从而剥夺了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这对判断能力的形成有害而无益。
家长可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对孩子进行判断能力的培养:
1.让孩子明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善恶、是非的概念本身对很多孩子来说还是模糊、抽象的,更不要说他们会有清楚明确地判断了。因此,平时父母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判断习惯的培养。比如你可以拿着橙子和橘子,问孩子要哪一个。孩子可能觉得样子差不多便都想要。此时,你必须让孩子做出选择,告诉他不可以两个都要。孩子此时便会有一种意识上的触动,便会选择更喜爱的一种口味。同样还可以让孩子两种颜色、两种动物等等之间做出选择,让他渐渐明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让孩子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一个整天喊着“我要做”的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力必然要高于那些被动去做的孩子。“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培养孩子主动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