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何谓忧患?从哲学上分析,忧患意识是人们意识或认识的一种形式,是人理性追求真理的表现。具有忧患意识的人不满足于现状,或通过理性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或通过积极批评和自我批评揭露缺点错误,或从对事物的肯定中发现潜伏的矛盾,或从对现状的诊断中找出事物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目的是通过有计划的准备以期得到最满意的结果。它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因此,忧患意识绝不是多余的忧虑,而是与实现自立密切相关的一种观念。
那又是什么使得很多孩子都不具备忧患意识呢?答案并不难寻,正是家长给孩子建构的“童话王国”一般的世界屏蔽了真实世界的风寒雨雪。
想想看,一个个兜里总是揣着很多钱,对同学都很“大方”的孩子,如何会对贫穷、饥饿的状态产生忧患?一个个在家中被视为“小皇帝”、“小公主”,由家长帮忙解决一切问题的孩子,如何对社会上激烈的竞争产生忧患?
相比这些物质条件优越的孩子来说,那些生活农村,甚至山区,家境贫寒的孩子往往从小就由一定的忧患意识。他们希望通过读书求学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害怕希望的落空,便会督促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不断努力。
由此来看,忧患意识也并非生来就有,而是与后天的生活状态相关的。缺乏忧患意识的孩子,认识不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一旦陷入逆境,脆弱、恐惧等负面情绪必然会让他越陷越深。因此,家长让孩子从“温室”之中走出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触觉去感知真实世界的脉搏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有规律,真实世界的声音也并非总是和谐之音,也充满了杂音,甚至噪音。只要这样,孩子才能逐渐产生忧患意识,并由此培养更加健全的性格。
教子处方
教育孩子凡事想在前头,做在前头
忧患意识的缺失往往会带来意志力薄弱、应变能力差等多方面的素质问题,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自己,具备多种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社会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忧患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必需的,而且还相当的紧迫。
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忧患意识呢?
1.让孩子接受相关的历史教育
在我国的古代史中有许多与“忧患意识”相关的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中,吴王夫差就是在安逸之中渐渐放松了警惕,觉得自己的江山已牢不可破便抛去了最初的忧患意识,从而给了勾践复国雪耻的机会。
另外,近代史中,大清王朝闭关锁国,总以地大物博、国力强盛自居,毫无忧患意识,结果被英国的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紧闭的国门。而后来的国人也正是在国家败亡的忧患之中惊醒过来,从而以极大的勇气和斗志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对忧患意识重视起来。
2.非必需品必须要和表现挂钩
培养孩子,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但不少家长把握不好合适的度。除了保证孩子的饮食营养以外,家长常常会满足孩子对非必需品的要求。这对孩子忧患意识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因此家长应当明确告诉孩子,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宽松,父母挣钱不容易而且随时可能会有危机。如果希望得到更好的东西,比如玩具或是好吃的零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取。比如遵守纪律、帮助父母做家务、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等等,这样才能得到非必需品。否则,绝不能无条件地得到非必需品。这个要求看似有点严,其实很正常。应当让孩子及早熟悉社会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有贡献的人,才能得到回报。没有贡献的人,就会有基本的生存危机。
3.让孩子常在忧患意识驱动下进行思考,进而形成习惯
惰性是人的天性之一,如果感觉未来无忧,便觉得努力的意义不大。既然努力意义不大,倒不如安心享乐。这种承接的思维是谁都会有的。
谁都知道上网和打游戏要比学习和工作更舒服,但成年人清楚这会让自己付出失去工作甚至更大的代价。而孩子不同,顶多是被批评警告一顿,甚至连批评警告都没有,他们有什么理由就此开始忧患?
因此,家长如果不给孩子灌输危机意识,大部分孩子肯定不太愿意远离游戏世界而去努力学习。所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使用一定的手段告诉他:不努力马上就会有危机,那就是你立刻就会得不到你想要的好东西。先让他在脑子里形成这种条件反射和好的习惯。当他慢慢长大时,再不断地向他灌输努力工作、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意义,这样他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
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无法自立而束手无策,那就要从这一刻起以恰当的方式向孩子灌输一定的危机意识,让孩子不再是个由惰性支配的“乐天派”,而是逐渐的迈向成熟。
33.焦躁:遇上点儿事就坐立不安
家长倾诉
轩轩爱着急,全家人都知道。因此,家里人都很迁就她,怕她因为一丁点儿的小事就烦躁不安,甚至连饭都不吃了。
到了该吃晚饭的钟点,妈妈叫轩轩赶紧洗手吃饭。
叫了半天也没有动静,妈妈便到轩轩的房间去看看怎么回事。进入一看轩轩正趴在地上,手中拿着扫帚在床底下扫来扫去。
“轩轩,你干什么呢?”妈妈十分诧异。
“我的连环画掉在床底下了,我想弄出来!”轩轩边说边继续弄。
“哎呀,等吃晚饭,我和爸爸帮你弄行吗?”妈妈说。
轩轩一听突然急了,“噌”的一下站了起来,“干嘛非得吃完饭才弄,怎么不现在弄……”越说火越大……
妈妈见轩轩急成那样,赶紧叫轩轩爸爸过来,把床往外抬了抬,把连环画拿了出来。
“啊!你看都脏成这样了……书皮还划破了……这可怎么办呀……”轩轩边跺脚边嚷嚷着,晚饭到底是没吃成。
专家分析
易焦躁的孩子缺乏自我调控能力
每个人在危机时刻表现出一定的烦躁,甚至恐慌情绪是很正常的反应,但现实中不少的焦躁情绪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一件很微不足道的小事儿都会令他们焦躁不安,这种状态就不在正常的情绪范围之内了。
稳定的情绪是理智思考的前提,我们常说“冲昏了头脑”,实际上就是说不良的情绪对人的思考方式、意识成熟度等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引起行为的偏离。这样一来,情绪易焦躁的孩子就会在各方面表现出不协调,无法灵活应对各种异常情况,而家长往往出于担心会倾向于迁就孩子,并小心翼翼地维系孩子的情绪平衡支点,长久下去,必然不利于孩子的自立发展。
为什么孩子总会为皮毛点儿的小事儿“大动肝火”呢?
体能素质差
什么是体能?简单来讲,体能是人类从事活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良好的体能素质对孩子的大脑、神经、骨骼、情绪,以及人格发展,都有显着的影响。有调查现实,体能素质差的孩子,表在情绪方面就会出现易焦躁、注意力不之中等种种状态,因此孩子有可能是受生理因素的牵制而时常焦躁。
因此家长应注意在“大资本”发展孩子智力的同时,别忘了给孩子的体能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健康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一个人的心智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拿事例中的轩轩来说,如果她在面对心爱的连环画掉到了床底下的情况时,如果第一个在她脑海出现的是“我如何把我的连环画拿出来”这个问题的话,她自然就会求助于父母。而她十分焦躁地自己拿着扫帚想把连环画扫出来,很明显是基于“我要把我的连环画弄出来”这样的心理。而当爸爸妈妈帮助她连环画拿出来的时候,如果她能这样想“我终于又得到我的连环画了”,那么愉快的情绪自然会压倒书皮划破所带来的不快。
因此,思维习惯往往决定情绪的走向。所谓不健康的思维习惯,也即什么能自己情绪不好就去想什么,完全背离“自我调整”的方向。想想看,一个“愿意”焦躁的孩子,家长即使再迁就又能怎样呢?
压力之下的“副产品”
情绪问题常常跟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学习的紧张、对社交场合和周围环境的不适、对更大自由权的渴望、讨人喜爱的强烈愿望和对在同龄群体中树立地位的期盼等。当孩子的心理诉求和外界环境产生矛盾时,就会感到焦虑。
而我们不难发现,矛盾虽是一个根本的因素,但却不是最直接的。当这些矛盾转化成压力作用于孩子的时候,焦虑情绪才会一触即发。而现如今,孩子在各方面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挑战越来越高,这都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又因为在自我释放和调节的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和方式,难免会诉诸于焦躁情绪。于是“副产品”就“出炉”了。
家长在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时,首先要理解孩子并不是下意识地去找家长的麻烦,而是没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又没有更好的疏导情绪的途径。因此家长应给予孩子爱护和理解,否则焦躁的家长面对焦躁的孩子,那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教子处方
让孩子学会选择外界的信息
矫正孩子的焦躁情绪需要家长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
首先,家长不能总等到孩子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向孩子讲道理,因此出于偏激情绪中的神经中枢对外界信息已经无法顺畅接收。因此,在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就告诉孩子,情绪和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些在孩子眼中很“重大”的事情其实并不像他们想象得那么严重。同时,帮助孩子学会用其他的途径疏导郁结的情绪等等。
当孩子处于“情绪作用”期的时候,不要过分迁就孩子,否则孩子会“得寸进尺”。家长可以这样说:“你先生气吧,等你不焦躁了,我们再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回应,便会慢慢地平复下来。
当问题解决以后,家让应提醒孩子学会反思,让孩子回忆自己从事情发生到最后解决,他的情绪充当了什么角色。在不断地反思之中孩子会慢慢发现原来焦躁不仅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而且带来了很多麻烦。慢慢地,意识就会从微弱过渡到成熟的状态。
除了正确的态度,家长在矫正孩子焦躁情绪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1.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当孩子因为焦躁表现出无礼、叛逆等不良行为时,家长要认真考虑一下,这些行为究竟在哪些方面越过了底线?反映出何种心理诉求?如果只是偶然才出现顶嘴叛逆的话,家长则不必过于敏感,适当的叛逆行为对孩子来说可以缓和情绪的波动。然而,如果这种无礼的行为持续很长时间的话,那么就可以按照上面提到的,先“晾”孩子一段时间,之后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他的行为会使人感到厌烦,并告诉孩子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应如何正确应对。
2.让孩子学会选择外界的信息
孩子的情绪往往因为外界信息的刺激而出现各种不好的状况。因此,应让孩子学会对周遭的信息有选择性地接收,即首先选择接收对自己益的信息。当然这并不是让孩子“见喜不见忧”,而是让孩子学会给自己一定的缓冲时间来将情绪调整到一个最佳的状态,然后逐步地接收其他的信息,即让问题逐步地在脑海中显现,一直到解决问题。
这种选择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家长在这个过程要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帮助孩子正确地分辨什么是对自己最有益的信息。
最后要提醒的是,家长要尽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较为安静的学习、睡眠环境。不同的声音会对大脑产生不同的刺激,家长如果经常唠叨或外面的噪音过大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情绪烦躁的原因。
34.体质差:走两步路就喊累
家长倾诉
悠悠上小学二年级了。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了,老师提倡大家踊跃报名参加。悠悠见好朋友都报名,自己也报了个200米的项目。
回到家,悠悠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爸爸。爸爸夸奖悠悠勇敢,并提议从明天起陪悠悠早起去外面跑步练习。悠悠欣然同意了。
第二天早上,爸爸起床后提醒悠悠该起来锻炼了。可悠悠迷迷糊糊睁开眼说:“爸爸,要不明天再跑吧,我今天太困了。”
“下周可就要比赛了,到时候跑个倒数第一可不许嫌丢人啊!”爸爸对悠悠说。
悠悠一听这话赶紧起来,很快穿好衣服跟着爸爸下楼了。
父子俩沿着小区跑了起来,刚跑了差不多100米,悠悠就开始喊累:“爸爸,我跑不动了!”
“那可不行,你这样上场连终点也跑不到啊……”
可爸爸的话还没完,悠悠就停了下来,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爸爸再怎么说,悠悠就只顾着喘气,死活也不起来了……
专家分析
体能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
有关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的调查中发现,在抽取的样本中有近七成的儿童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欠佳,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过去,人们体质差和生活境况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有限有直接的关系。但现如今,这个原因在大部分体质差的人群中已经无法成立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郊区、农村的家庭已经可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而大部分的城市家庭为了孩子的身体均衡健康地发展更是不惜投入精力和财力,致使不少孩子出现了“营养过剩”的问题。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体能素质的普遍下降呢?
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当下许多父母盲目听信一些广告的宣传把孩子的健康寄希望于医疗、保健品。其实,合理的饮食已经能够提供孩子成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补来补去”反而会打破原来的营养平衡,对孩子的健康不仅毫无益处,甚至有可能带来伤害。
另外,相当多的孩子生活无规律,早晨睡懒觉,起床后匆忙地吃点饭就去上学,下午回家埋头赶做作业,然后边吃饭边看电视,直到大人催促才睡觉。家长对体育锻炼没有任何意识,自然不会对孩子提出锻炼的要求。孩子体质差就觉得是营养不到位,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居住环境和生活形态的变化
大部分城市里的孩子从早上开始坐公交车或由家长送到学校,放学也是如此;而随着学生课业的加重,学校没有多少课外活动,每周一两节的体育课根本起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回到家中由于缺乏其他娱乐的空间,电视、电脑几乎占据孩子全部的休闲生活了。这样一来,孩子便根本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状态往往带动起人的精神头儿,而身体素质欠佳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心肺功能等素质都会因为体能素质的下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我们提到过,自立需要耐力,需要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抗压能力等等,而这一切都与体质因素相关。由此可见,想要让孩子自立,想要让孩子真正健康地成长,家长就需要转变自己的健康观念,从给孩子安排一个合理的锻炼计划,纠正孩子的挑食习惯等方面入手,让孩子朝着均衡发展的方向前进。
教子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