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全球化进程中,正在出现一种新的世界性文明。这种世界性新文明是如何构成的,马克思认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制度,在起着主导作用,正像它(资产阶级)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国家和半开化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是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总和的视角来谈论新出现的世界性文明的。在精神生产方面则只是指出了“世界性”超越“地域性”的趋势,并未明确探讨西方文化是否成为世界性文明的主流趋势。
冷战结束以后,西方文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西方国家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种主要资源。西方国家的外交决策者,将西方文化中的基本价值观念简化为一套意识形态教条:政治民主,捍卫人权,实行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等,并强调这些观念的普适性,以此为理由对违背相应准则的非西方国家施加压力乃至实施制裁,从而赋予自己意识形态的霸主地位。
在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文化霸权是西方国家实现其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文化的自觉性和自遵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们越来越顽强地保持自己文化传统的独立性。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既促进了文化的同质性,又促进了文化的异质性,使世界进入一个同时展开了双向发展趋势的过程,在强化趋同性文化的同时,也强化了地域性文化。西方文化霸权操作的决定性基础,是西方国家集团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他们凭借这种综合实力做后盾,为西方国家集团对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进行干预,为实现西方国家的战略利益提供合法性。同时向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渗透,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西化,逐步弱化地域民族文化的自尊性,强化维护西方国家集团文化霸权的自觉性。
但是西方国家集团的政治强权和文化霸权,不可能彻底抹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是由其霸权性质及其价值观决定的。冷战结束后的西方国家集团作为地缘政治的组合已经开始陷入危机。享廷顿认为西方分裂源于文化,美国和欧洲有许多共同点,他们之间也存在根本区别。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而欧洲则被说成世俗国家。17~18世纪的北美殖民地是由欧洲国家的一些因宗教原因被迫离开家乡的人大量屠杀土著人建立起来的,导致美国社会对宗教的虔诚信仰。享廷顿说:“美国人喜欢更多地用善恶标准讨论问题,这种倾向在政府中达到了极致”。而美国人所说的善恶标准是以其“救世主”固有的文化价值观为依据,是以其是否有利于其意识形态为依据,说穿了就是以其国家自身利益,消灭别人,发展自己为依据的善恶标准去讨论和处理问题。这就是西方国家集团分裂的实质性原因,及其分裂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认为,民主必须扎根于内部的文化、历史因素和制度背景时才能蓬勃发展。而西方国家集团所说的政治民主,是以美国的“霸权稳定论”和“单极稳定论”为理论指向的“民主扩张论”,是为美国的新霸权主义奠定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与18世纪康德的“民主和平论”思想相背离的。这一理论之所以能在美国学界和政界积聚可观的能量,并对公众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种理论的倡言者在价值判断上利用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价值理念所抱有的政治膜拜心理误导他们,使他们对民主国家的霸权产生道义上的认同感。只有从学理的角度提示新霸权主义与民主、自由、人权价值本源上的内在冲突,以及这种内在冲突的不可调和性,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澄清“民主扩张论”,在价值内涵方面的自我抵触的本质属性,才能真正摧毁当代新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美国人看来,人权是人类的一项普遍权利,不受国界的限制,因此提倡人权高于主权,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不适用于人权。而中国人的人权观认为,人权首先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离开完整可靠的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公民的其他权利只能是一句空话。从本质上说人权从属于国家主权。如果国家主权没有保障,可以随便干涉别国内政,特别是以战争手段干涉别国内政,连人的生存权都没有保障,还哪来的人权?因此,要维护人权,首先要捍卫国家主权。最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拉美国家调查报告显示有近一半的人宁要经济发展而不要民主。
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单极霸权稳定论的理想主义者,以民主扩张论和人权高于主权理论指向的手段,为单极霸权稳定论服务,必然导致为自身掘墓人锻造论的结果。为了所谓人权对科索沃狂轰滥炸,以反恐的手段攻打阿富汗,用炮弹梳篦清巢,为了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先发制人进攻伊拉克,任意试用各种新式先进武器,实属“贼喊捉贼”的强盗逻辑。实质上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强盗逻辑的产物。
文化多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可能使整个人类文明失去一个认同自我的向前发展的重要基因或元素。如同一个物种的消亡会给整个生物界带来严重后果一样。因此,保持各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质,就是全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不仅是本民族经济利益的需要,也是全人类文明长足发展的需要。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理念,正是当前世界文明发展所需要的积极元素。只有保存并发展文化多样性,才能避免人类文明的衰落。然而西方文化严重缺失的积极元素,正是中国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美国文化霸权的挑战,确立中国的应对选择。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执政观、政绩观一元化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围绕中国人民健康向上的生活要求,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大力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2.确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发展方向,构建新世纪国际文化战略
新世纪的发展呼唤东西方文化的整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东方或西方的智慧都无法单独负载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东西方文化只有融合超越创新,才能负担起未来历史发展的进程。以不同趋向的文化汇聚成的合力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西方文化对于解决新世纪全球化发展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关系的诸多矛盾问题,导致的危机,严重缺失的“和谐”与“宽容”,正是中华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属阴阳相互作用之道的功能的显现)。
3.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东西方文化契合的主轴作用
中华文化就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汇集了国内外各民族的文化的积极元素,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主要文化特性,就是融合创新,和谐宽容,和而不同,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通行本第16章),国内外的物理学家和科学史家都认为“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第178页)中国古代道家思想正是贯通古今的桥梁,契合东西的交点。在全球一体化常动性与异变性双重发展趋势矛盾纠葛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东西方文化契合的主轴作用,以“融合创新”、“和而不同”、“共生共荣”之道,化解各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矛盾导致的价值观危机,构建多样化的国际主义的世界性文明,为建设新世纪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社会新秩序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