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伦理学的研究表明,伦理道德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伦理道德本体是人们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处理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的精神支柱。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是以“天地”为本体。这是因为人类从生存的实践中看到,在渔猎乃至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中都必须依赖于天地自然。致使“崇天敬地”成为人类始祖的共同文化现象。
儒家的“天命观”、墨家的“天志”观、宋儒的“天理”观都与“崇天敬地”有密切联系。孔子伦理道德价值渊源的“天命观”一方面认为天是自然现象,另一方面又把“天命”的含义当为天的意志,是铁定不移的必然性,并且把“天命”的内容归结为仁义道德,接于人格的观念。把自我的生命与“天命”沟通,作为自我的社会使命、安全生命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形成。
综观孔子的言行,可以发现他把穷困失意归结为人力不可抗拒的“天命”却又能奋发努力,孜孜不倦地求道,阐道、行道,试图以儒家之“道”挽救无道的天下。他的一生没有半点沮丧和消极,经常被人讥为丧家之犬,嘲为不合时宜者,甚至身处刀兵、险况四起时,也能镇定自若。这充分说明伦理道德准则一旦有了超越性理念的支撑,将派生出无穷的力量。
墨家为树立人类社会最高的价值之源,一方面高举“非命”的旗帜,一方面又高唱“天志”的至高无上,为人间一切是非的标准。荀子虽为儒家,他对“天”的看法,承接了道家思想,把“天”视为自然,是人类应该征服的对象,人要战胜自然(天),以获取人间社会的进步“大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汉儒董仲舒承接先秦诸家思想的资源,出而振兴“天人感应”之说,政治上试图用“天意”来仰制无限膨胀的君权,为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构架提供合理的说明,并把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标准的价值之源推到了较高的水平。
老子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认为,道生万物,万物无私奉献于人间,德是万物的自然本性,是道的功能显现。天道无私奉献,均衡公正,无为无不为,不争而善胜,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人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然无私奉献的本质和信息演化的社会属性。人是有限肉体和无限精神的合体。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时代,“化而欲作”,开始原始资本积累以后,人的无私奉献的自然本性,开始逆返演化,导致人的贪欲本能放纵,物欲炽盛,社会管理者也随之“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张松茹著《老子说解》第58章)老子终极关怀的哲学思想,向往人类理想的完善社会形态,提倡“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主张人道效法天道,返朴归真,无私奉献,慈爱人民,公正平等,矫正人类社会的发展航向。
所以老子教诲孔子说:“人要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不要给人套上仁义的伪装。”这种回归自然,不是简单机械的复归,是要经过修养磨练,达到更高层次的复归,树立自觉高尚的行为准则。宋儒朱熹融合道家思想求之与人心相通的“天理”与人欲相对的理论模式,创获了伦理道德规范的价值之源,依靠严整的伦理道德体系,独特的宗族生活方式和各类宗教信仰民间风俗礼仪,广泛深入于中国民众,形成普泛性极广、生命力极强、以天为价值本体的伦理道德体系。对维系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