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十年浩劫,图书馆事业遭到严重破坏,馆藏资源中真正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源极为有限,难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保证。于是,全国各系统的图书馆开始大量补充馆藏,以提高图书馆的文献保障能力。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为此批准了国家文物局提交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此后,全国多数省、市、自治区和各系统先后恢复了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或成立了文献资源协调机构,开展跨省区、跨系统的文献资源协调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孕育着“文献资源”和“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的诞生。
1文献资源和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的创立
1984年9月,全国高校图工委在大连召开“全国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文献资源和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并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快被图书情报界广泛接受,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研究的热潮。文献资源和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的创立,标志着我国图书馆理论界由藏书建设的微观研究转入宏观研究阶段。而从图书馆藏书到文献资源,从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这一概念的扩展和认识的飞跃,是对传统藏书建设理论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个图书馆收藏文献能力的有限性与社会文献资源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强调的是地区、系统乃至全国文献资源的整体化建设和整体的保障能力。为新一轮大规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南宁会议”引发全国文献资源调查和布局研究
1986年1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广西图书馆学会在南宁市共同召开了“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学术研讨会”。会议就文献资源布局意义、原则、目标、模式、措施等问题进行讨论。此次会议与1984年的大连会议在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首先,初步明确了“文献资源布局”的概念含义,使“文献资源布局”作为专业术语广泛流传。其次,对设计我国文献资源布局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模式和方案:将全国文献布局区分为全国布局(一级布局)、地区布局(二级布局)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系统布局的框架模式;提出三级布局、一点式布局、三点式布局、七点式布局和分省布局等设计方案。最后,直接引发了“全国社科文献资源调查”以及由此扩展成“全国文献资源调查”,推动了我国文献资源布局理论的深入研究。
(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1994年至今)
自1994年4月我国正式接入因特网之后,我国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重要信息资源,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图书馆的馆藏结构、服务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引发了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实践”的变革——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发展为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传统手工操作模式发展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运作模式。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建成了若干个国家和地区性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如CALIS、NSTL、JALIS、SHELIB、TALIS、HALIS等。
1教育部领导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于1996年8月立项,1998年开始建设。CALIS的宗旨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
2科技部领导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
1998年,科技部从中央级科技信息机构中优先选择8家情报机构,率先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组建了“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系统”。通过经费的增量调节和存量调整给予重点支持,形成资源优势,共同建设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仍由科技部领导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该中心是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网上共建单位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心设办公室,负责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
3文化部领导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2年,由文化部、财政部主持实施建设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四)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共建共享系统
1江苏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JALIS)
作为CALIS的一部分,由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投资建设,于区域资源协调建设与共享方面在全国起到了有力的示范作用。JALIS各文献中心馆在数据库建设上以各高校重点学科为依据,以不重复为原则,引进各类数据库百余种,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增加了全省的文献资源品种总量,形成资源投向的优化组合。
2上海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是由高校、科研、公共、情报四大系统图书情报机构组成的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组织。在该组织下设的外文书刊采购协调组的领导下,成员馆在采购外文期刊方面走联合采购、协作协调的道路,到1997年,对高校图书馆所订的2500种外文期刊进行了协调,减少了重复采购,节省经费120万元。特别是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网上联合咨询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本市协作网成员馆间推出“通用阅览证”制度,在全国首先实现区域网上联合目录数据库服务,建立了文献资源共享的物流系统,并率先实现了网上联合咨询导航服务,在服务共建共享方面树立了典范。
3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
1998年,在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与资助下,由上海高校图工委牵头筹备,于2000年1月10日正式立项。2000年12月25日,在上海交大正式启用的号称全国首家高校网络图书馆——“上海教科网高校网络图书馆系统”的基础上,于2001年11月21日更名为“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下设“高等教育版”、“中职教育版”和“基础教育版”。该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在上海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间实现图书文献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共建、共知、共享,提高上海地区文献保障率和信息服务水平。依托网络化、数字化的统一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将传统的图书馆和因特网检索、传播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上海市各教育单位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完善、更有效的公共服务保障设施。目前,已初步建立上海市教育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基础框架。加盟图书馆共252馆次,受益学校152所。
4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TALIS)
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是2004年11月经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审批并下发文件,在2001年启动的由天津市教委投资5000万元、学校配套2500万元建设的“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改建成立的实体单位。中心在业务上受天津市教育委员会领导,在组织上为天津工业大学的内设外籍机构,校内机构名称为“天津工业大学数字化图书馆研究中心”。 中心是代行一定行政职能的技术性、学术性机构,其职责是:负责研究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发展规划,组织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方案的实施,健全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为天津高等院校的建设发展服务。
5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HALIS)
在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基本完成自动化建设的基础上,河南省高校图工委通过调研,向省教育厅提交了“关于建设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总体实施方案”。2001年8月,河南省教育厅先后下发了《关于印发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豫教高[2001]162号)和《关于开展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的通知》(豫教高[2001]500号),并成立了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中心及分中心等机构。自此,HALIS建设项目作为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河南省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启动。
6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BALIS)
2001年12月,由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建设,具体建设目标是: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充分利用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在各图书馆专业特色馆藏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北京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使网上的资源与服务功能达到较高水平,与“‘211’工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建设相互补充,形成对北京地区高校网上文献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教学科研所需文献的联合保障,为北京地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支持和咨询服务。其运作模式是:管理委员会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代表组成,管理中心设在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就全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整体来看,情况并不乐观。除在上海、江苏和北京等几个经济发达的省市取得了阶段性的示范成果以外,全国大部分地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并未深入。据调查,除华北地区是依托CALIS管理中心,因而有31所高校参与了联机编目,华东地区的联机编目是JALIS的资助项目外,其他地区中心基本上没有开展区域性的资源协调和联机编目。
就纵向而言,参与集团采购的也只是各地区中心馆和一些“211”高校图书馆;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方面,除上海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中国科学院科学数字图书馆、CALIS、JALIS以外,其他地区仍没有进展;网上联合咨询也只有上海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网上咨询两家基本实现了联合咨询服务共享的功能。在图书馆界的实践中,公共、高校和科研系统图书馆都提出过许多资源共享方案,但资源共享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可见现实与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文献资源的共享程度低,资源共享的整体推进和深入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活动还有很多阻碍,要想使新时期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必须正确地认识与分析阻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因素,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第二节)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一、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类型
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具有非常宽广的外延,既包括类似馆际互借形式的站点与站点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也包括若干最终用户联合共享某站点的信息资源。这里所说的站点,从系统的角度来说,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从实践上看,对这两个层次的信息资源共享效率研究的意义都很重大。
在前一个层次中,信息资源共享就是若干个平行的(也可能存在某种隶属关系)的站点通过链接机制或其他关联机制形成联系。依据站点性质的不同,它可以进一步分为下列三种情形马费成、查先进:《网络信息资源管理》,151页,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第一,收费站点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在这种情形下,信息资源的使用是要收费的,各个站点的信息资源在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链接之前,通常要订立某种共享契约,这是站点之间信息资源互动和余缺调整得以进行的基本保障。另外,为了降低共享体系的总体拥有成本(Total Cost Owned,简称TCO),减少信息资源重复和浪费,共享契约一般还对信息资源采集和建设上的分工协作与密切配合问题作出规定。人们常说的“共建共享”就是指这种情形。此时,不论是信息提供者还是信息用户,其成本都是指这些站点承担的成本之和(即联合成本),收益都是指这些站点获取的收益之和(即联合收益)。在这种情形中,各经济行为者通常是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的原则聚集到一起的。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因特网上只有甲、乙两个站点,则这两个站点愿意结盟和形成共享体系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彼此想利用对方拥有的信息资源。在该共享体系中,甲站点可以共享乙站点的信息资源是以事先同意乙站点共享自己的信息资源为代价的。同样,乙站点同意甲站点共享自己的信息资源是因为自己想共享甲站点的信息资源。由此可见,共享体系内各经济行为者所担当的供、需角色常常会随着信息资源的互动而发生互换。把两个站点的情形进一步扩展,这种供需关系会因彼此交织而变得错综复杂。
第二,非收费站点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在这种情形中,信息资源的使用是免费的,各站点主要依赖广告或其他途径筹措经费。其特点是:站点之间信息资源的链接通常是实实在在的链接,而且不需要事先订立某种共享契约。它一般不存在信息资源采集和建设的分工协作与密切配合的问题。
第三,收费站点与非收费站点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这是一种混合情形,在该情形中,非收费站点在共享收费站点的收费信息资源(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链接)之前,通常要订立某种共享契约;而收费站点共享非收费站点的免费信息资源则与此相反,链接行为不需要以事先订立某种共享契约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