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意的东西才有生机和活力,我们日常说话也是如此。在话语中加入有新意的、新鲜的东西,说出来的话才会更精彩。
1.运用形象性语言
有个在非洲传道的牧师,一次给非洲热带的土著居民宣讲《圣经》。当他念到“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的,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的白”时,一下子愣住了。牧师想,那些常年生活在热带的土人,怎么会知道雪是什么样子和什么颜色呢?而土人经常食用的椰子肉倒是很白的。
于是,机灵的牧师马上将《圣经》改念为:“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的,但也可变成像椰子肉一样的白。”
“雪白”很形象,“椰子肉的白”也很形象,但牧师只用后者,就因为“雪白”虽然形象,但土人从未见过,毫无感受,不能有效地传达信息。
这里,灵活善变的牧师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启示:在说话,特别是用比喻时,要注意使用形象性的语言。
2.让旧话题生出新意
重复几次谈一个话题,发表一个观点,虽然有强调说明的作用,但多半会因为没有新意而使听众生厌。
马克·吐温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里抨击了美国政府的腐败和那些政客、资本家的卑鄙无耻。这部书引起了很大反响。
一天,在酒会上,记者追问马克·吐温对政府官员的看法。马克·吐温一气之下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
这句话在报纸上披露后,议员们大为愤怒,纷纷要求作家出来公开道歉或予以澄清,否则,就将诉诸法律。
马克·吐温在另一个场合又对记者发表谈话:“前一次我在酒席上发言,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事后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恰当,而且也不符合事实。我郑重声明,我上一次讲话应该更正为:‘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娘养的。’”
这个声明十分精彩。作家没有把已说过的话简单地重复一遍,而是作一种相反的表达,其实跟前次所说的是同一个意思,甚至抨击的面更广些,而且,这样就抓不住把柄了。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都能这样生动、风趣地表达,那么就不会因为同一句话的几次重复而显得单调、呆板。
所谓“戏重演不好看,话重说不好听”,只是表明了道理的一部分。一些戏因为新的扮演者的表演,而一直受人喜爱。一些话题,也由于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每次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3.熟语的感染力
在辩论中或交谈中巧妙运用熟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能大大增加语言感染力。
1988年5月,美、苏两国领导人会谈。在欢迎仪式上,戈尔巴乔夫说:“总统先生,你很喜欢俄罗斯谚语,我想在你收集的谚语里再补充一条,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
戈尔巴乔夫之意,当然是宣称他们在削减战略武器上有行动了。
里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礼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忙催生。”
里根的谚语形象地说明了里根政府不急于和苏联达成削减战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两国领导人经过紧张磋商,在某些问题上缩小了分歧,都表示要继续对话。戈尔巴乔夫担心美国言而无信,于是在讲话中用谚语提醒:“言必信,行必果。”里根也送给戈尔巴乔夫一句谚语:“三圣齐努力,森林就茂密。”
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个半截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说,像谜底。
在交谈中,人们运用它作为修辞的手段,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常言道:美味不可多用。
作为语言中调味品的歇后语也是如此,用得恰到好处,准确简练,一语千钧,增添力度;用得多了滥了,就会令人生厌,显得不严肃,流于肤浅和滑稽。
感悟
在说话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歇后语等语言,能使语言充满活力,使说话变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