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共和国的政策显然有一点像埃及人在埃及进行报复。社会政策和土地改革广泛地有利于不论是科普特人还是穆斯林的下层百姓。国家兴建学校、公共医院等等。到那时为止一直被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被废除。这些人要想留在埃及就必须服从通用的司法条例。阿拉伯文成为了官方语言。所有学校,甚至在由外国传教士开办的学校里都必须教授阿拉伯文。逐步推行的资产国有化政策最终损害的是被迫流亡的“大家族”的利益。犹太人的处境也变得更加困难了。他们被怀疑与以色列相勾结。几年里,3万犹太人移民到了希伯来国家。
在外部,纳赛尔坚持执行一项与犹太国家势不两立,同时对列强坚持独立的政策。这使得西方当时把他和希特勒相提并论。而对于第三世界,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纳赛尔却成了被压迫者强烈呼声的象征。
1956年,由于在国际上寻找不到建设阿斯旺大水坝工程的资金,纳赛尔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联合王国和法国试图进行军事干预。前苏联发了火,被美国人“甩”了的欧洲人不得不开了倒车。1967年,纳赛尔想和以色列打一场决定性的战争。这场持续了6天的战争对阿拉伯人是一次新的失败。以色列非但没有受到打击,反而占领了西奈和加沙。纳赛尔在这次惨败后提出辞职。人民群众上街游行,要求他继续执政。纳赛尔于1970年去世。
对纳赛尔时代的成败得失见仁见智。政治上纳赛尔有如一个暴君,强行实施一党制,把数以万计的反对派关进监狱。他能蛊惑人心,善于赢得平民百姓的好感。同样他的社会遗产也是无可非议的。老百姓终于能够去就医、上学。而在以前很长的时间里只有大家族才享有这方面的权力。和穆罕默德·阿里一样,纳赛尔为了振兴国家也兴建了一些大的工程,和穆罕默德·阿里不同的是他没有中饱私囊。
埃及人直到今天仍然非常怀念纳赛尔,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埃及的形象。他们缅怀这个能鼓动阿拉伯国家,与西方针锋相对,对以色列咄咄逼人的总统。然而,纳赛尔统治期间的薄弱之处在于他试图把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的行动。如与叙利亚和利比亚的联盟都遭到了失败。在纳赛尔时期,实际上独立的埃及和前苏联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和希伯来国的战斗里,纳赛尔丢失了西奈和加沙。
纳赛尔去世,副总统安瓦尔·埃及勒·萨达特继承了政权。他和前苏联拉开了距离,谨慎小心地实行政权的民主化——允许有几个政党的存在。1973年,埃及发动了一场新的对以色列的进攻,但再次失败。但这一次以色列感到了紧张。部分由于由胡斯尼·穆巴拉克指挥的空军参战,以色列在西奈的防线被突破。发动进攻的这一天成为了埃及全国的节日,而且10月6日在埃及一直被视做胜利日。
胜负参半的这场闪电战使以色列政府和安瓦尔·埃及勒·萨达特都懂得了,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唯一合理的解决办法是和平共处。在埃及的新朋友美国的调停下,萨达特比其他的阿拉伯国家差不多早了20年开始和以色列谨慎地接近。1987年,以埃及在戴维营签署了和平协定,以色列同意把纳赛尔丢失的西奈归还给埃及。
埃及对所执行的政策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并没有和邻国协商。此前一直是阿拉伯事业的一支长矛的埃及被驱逐出阿拉伯联盟。但萨达特并不在乎。同样他也没有花费心思向埃及人民解释他的政策,他们和纳赛尔时期一样遭到同样粗暴的镇压。
在经济上,萨达特和纳赛尔倾向于社会主义的政策分道扬镳。实际上他也没有什么选择。人口增长那么快,不允许维持那种神国状态。此外,经济活动在纳赛尔政权建立起的官僚机构的重压下已经不堪重负。最后还有与美国的新的友谊也理所应当在自由主义的祭坛上献上一些供品。这就是人们称之为的“开放”。回过头来看,如果在腐败方面这一时期不是最糟糕的话,萨达特总统的声誉将取决于这项有勇气的政策。总统家族肆无忌惮地从这种体制中获益,而那些最贫穷的人则非常怀念纳赛尔的慷慨政策。
1981年,埃及发生动乱。在上埃及,动乱表现为“穆斯林兄弟会”和科普特人发生了冲突。“穆斯林兄弟会”虽然遭到了取缔,但仍然很活跃。萨达特发现他的权威越来越受到质疑。于是在1981年9月,他决心让所有人都服从,掀起了空前的逮捕浪潮。持纳赛尔观点的知识分子,穆斯林兄弟会的成员,科普特人中的达官显贵成为了被逮捕的目标。一些人被捕入狱,如科普特人的主教谢努达三世也遭到了软禁。
同一年的10月6日,在一场庆祝1973年胜利的阅兵式中,萨达特被一小撮伊斯兰军人杀害。不管人们说些什么,在西方比在埃及人们更加为萨达特之死悲痛。这位目光敏锐,人们认为他以法老自居的总统无疑并没有认真听取人民的呼声。今天,他安息在开罗郊区的一座现代化的金字塔下。
6幻想破灭(1981年到现在)。安瓦尔·埃及勒·萨达特的副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担任了国家元首,并成功地缓和了局势。政治体制再次灵活了,总统也开始接近其他的阿拉伯国家。1988年,埃及重返阿拉伯联盟。
胡斯尼·穆巴拉克是一个朴实的人。人们认为他既不具有神赐的能力,也不具备前任的政治眼光。但埃及人民至少在初期对这位有善意的总统的谦逊予以了肯定。
此外,穆巴拉克需要花大力气面对国家存在的困难。不仅他的两位前任的成就都已经没有任何用处,而且这些成就也不足以应付人口的增长。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过于迟缓,大部分居民的生活越来越艰难。此外,和平所带来的好处并不像埃及人民所期待的那么丰厚。尽管埃及成为了美国的忠实盟友,一些国际机构却不断地催促埃及还债还钱。
“穆斯林兄弟会”敌视与以色列媾和。它利用了这种局面,揭露说这个政权是由美国人和以色列人豢养的。几个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而深感失望的左翼政党也到伊斯兰教的理论中去寻找避难所。由于以色列和西方串通一气,埃及处于穷困当中,所以埃及应当和这些盟友决裂,促进国家的穆斯林属性。更由于面对国家的无所作为,穆斯林兄弟会开始实施一项慷慨的政策。他们开设诊所和学校,发放人道援助善款。
在20世纪80年代,埃及舆论受到了这种倾向的诱惑。大家纷纷参与宗教礼仪的复兴。“穆斯林兄弟会”在埃及社会中寻找到了许多落脚点。这些人往往都是一些声名显赫的人以及小资产阶级。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为“穆斯林兄弟会”服务。他们渗透到职业工会、大学和司法机构中。没有任何人知道在政权的主要支柱军队里形势如何。“穆斯林兄弟会”的目标并非一定要推翻共和国,而是要使共和国符合古兰经的教义。他们的影响在增长,特别是在司法机构里。在几个产生了重大反响的案件的审理中,他们成功地禁演了一些影片,甚至强使一位被指控散布反穆斯林理论的大学教授离婚。
还有,出现了一小撮似乎决心通过武力反对穆巴拉克总统政权的激进分子。他们人数不多,但几年来在公众的广泛冷漠中使警方屡尝败果。埃及在海湾战争中又站到了美国一边。从那以后,恐怖活动愈演愈烈。
一些知名人士也成为了暗杀的目标。1992年,世俗知识分子的首领拉法格·弗达被暗杀。政界人物的运气稍微好些。1993年,总理、内政部长和新闻部长等三名内阁成员险遭暗杀。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赫福兹在街头被刺伤,尽管他是一个保守的人。纳吉布·马赫福兹幸运的是受伤的老人挺了过来。最后,1995年,在埃及塞俄比亚的亚迪斯亚贝巴·穆巴拉克总统也成为了一次暗杀企图的目标。受到伊斯兰武装分子侵犯和迫害的科普特人在全国各地也卷入了暴力行动之中。伊斯兰恐怖分子袭击临时逗留的外国旅游者。1993年和1994年的旅游季节就受到了影响。但从1995年开始,旅游者又重返埃及。
四、埃及的经济
埃及的经济属开放型市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但70%粮食靠进口。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近年来,石油、化肥、水泥、机械、电力等重工业有较大发展。随着经济改革和私有化进程的深入,国民经济中的私有经济快速增长,产值已占总值的75%左右。
从2006年至2007年,埃及经济加快增长。埃及政府加大经济改革步伐,继续推进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私营经济已占经济总量的80%。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降低税收和关税,保持金融稳定,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努力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国民收入,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养老保障体制。
(一)资源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铁等。已探明的储量为:石油37亿桶,天然气585万亿立方米,磷酸盐约70亿吨,铁矿6 000万吨。阿斯旺水坝是世界七大水坝之一,全年可发电100亿度。此外还有锰、煤、金、锌、铬、银、钼、铜和滑石等。2005年,埃及原油日产量57.9万桶;天然气日产量1.27亿立米;开采提炼石油、天然气产值达518亿埃磅,增长40%;石油出口1 860万吨,出口收入53亿美元;埃已成世界第6大天然气出口国。埃及电力供应以火电和水电为主,火电占84%。阿斯旺水坝是世界七大水坝之一,全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全国用电普及率已达99%。
(二)工业
埃及是非洲工业较发达国家之一,但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纺织和食品加工为传统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近十几年来,成衣及皮制品、建材、水泥、肥料、制药、陶瓷和家具等发展较快,化肥可自给。
2001年的工业产值年增长率为8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4%。埃及工业企业过去一直以国营为主体,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埃及开始积极推行私有化改革,目前私营企业数量已占埃及工业企业总数的80%,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农业
埃及是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农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8%。埃及政府重视扩大耕地面积,鼓励青年务农。全国可耕地面积为830万费丹(1费丹合6.3市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57%。近年来,随着埃及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约占14%。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小麦、水稻、玉米、甘蔗、水果、蔬菜等。小麦自给率61%,玉米56.6%,肉类80%,食油61.9%,食糖85%。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农业生产实现了稳定增长,是经济开放首当其冲和见效最快的部门。但随着人口增长,埃及仍需进口粮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进口国之一,每年需进口小麦900万吨。农产品主要出口棉花、土豆和大米。
(四)旅游业
埃及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很多,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收入占埃及外汇收入的25%。从2006年至2007年,埃及旅游收入80亿美元,游客总数达980万人次,旅游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主要旅游景点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阿斯旺水坝等。
(五)财政与金融
财政来源除税收外,主要靠石油、苏伊士运河、侨汇和旅游四项收入。
(六)埃及的对外贸易
埃及的进出口贸易以进口为主,对国际市场有一定依赖。由于出口商品少,外贸连年逆差,但由于有经常性的外汇收入,整体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埃及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等。为促进外贸的发展,埃及采取了进一步贸易自由化、减少关税、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外贸管理的透明度,采取激励措施,改善港口服务、海关手续、质量控制和产品标准等一系列措施。
埃及还大幅度下调进口关税,降低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从2006年至2007年,埃及外贸进出口总额598亿美元。埃及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谷物、电器设备、矿物燃料、塑料及其制品、钢铁及其制品、木及木制品、车辆、动物饲料等。主要出口产品是:矿物燃料、棉花、陶瓷、纺织服装、铝及其制品、钢铁、谷物和蔬菜。
大事年表
约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建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史称第一王朝。
约公元前2686年第三王朝建立,定都孟裴斯,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这和后来的第四、五、六王朝构成古王国时期,历代国王建造大量金字塔为陵墓,也称“金字塔时代”。
约公元前1567年第十八王朝建立,建都底比斯,中央集权强化,法老成为国王正式头衔。
公元前945年利比亚雇佣军推翻第二十一王朝,建立二十二王朝,即利比亚王朝。
公元前525年波斯军队打败埃及军队,灭第二十六王朝,史称第二十七王朝,即波斯王朝。
约公元前333年埃及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法老时代结束。
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5年亚历山大帝国分裂,托勒密在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48年罗马统帅恺撒支持女王克里奥帕特拉掌握政权。
公元前30年屋大维率军占领埃及,灭托勒密王朝,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
640年阿拉伯进攻埃及,埃及成为阿拉伯帝国的属地。
1517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军队占领开罗,埃及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省。
1798年拿破伦率法国军队入侵并占领埃及。
1801年—1802年英国与土耳其联军打败法军,埃及重归奥斯曼统治。
186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
1882年英国宣布埃及为英国“保护国”。
1922年英国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埃及王国成立。
1953年6月埃及共和国成立,废除君主制。
1958年埃及与叙利亚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
1961年叙利亚发生政变,宣布退出阿联。
1971年9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1981年萨达特总统遇刺身亡,副总统穆巴拉克当选总统。
1999年穆巴拉克连续第四次当选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