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这是一次美术活动,主要是画穿着不同“衣服”的太阳,孩子们对此非常积极,因此画起来很起劲,一些孩子速度很快,一会儿就把一幅画画好了。这些孩子画好后就开始找人展示自己的画,有些影响别人。于是,我就提出了新的要求:“画好的小朋友给自己的太阳编一个小故事,可以给太阳起个名字或者说说太阳喜欢什么、想干什么? ?”这些孩子开始编自己的故事。不过,大部分孩子不擅长编故事,有个叫男男的孩子在我的几番鼓励之下,勉强讲出了“我的太阳、太阳? ?”这几个字就停住了,他说:“我会看着书上的字讲故事,可是我不会自己讲故事。”
“反思”
现在幼儿园里已经有部分孩子的识字能力很强,他们通过家长、电视等多种渠道认识了许多的字,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好处,可能对以后的小学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由于孩子依赖于看字,而束缚了孩子想象力的发挥,这些孩子在拿到书以后,不是看图片去思考图片给予的信息,而是马上找书上的字,看字面讲了什么。这样的孩子一般来说比较缺乏想象力,不乐意去思考文字以外的东西,思维比较“死”,这从平时幼儿园所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可以发现。有人打趣地说:“中国的孩子擅长讲道理,却不擅长编故事。”编故事意味着他要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情感来完整描绘一件事、一个人、一段经历。全民化的应试教育制度,不是人文主义教育的良性后果,而是后集权教育思维的标记。考试作为政治修辞的技巧训练,标准答案、教科书约束下的知识体系,让科学、民主和创新成为空中楼阁。应试教育将学生变成了思想的奴隶,儿童为此丧失了童真和原创力。而编故事作为最初级和自然的原创应该在孩童世界中焕发生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孩子们编故事的机会和时间,可以把书中的一些文字用纸片遮掩掉,让孩子无法直接看到文字,继而推动孩子思考、想象;也可让孩子从几个词、一句话出发,编出一段故事。当然,老师们不要忘记给孩子及时的鼓励,让孩子体会编故事的快乐。作为家长,也应常给孩子讲故事,鼓励孩子续讲故事或编故事。父母读故事给孩子听,是孩子最早接触故事的一种方式,如果每天都在同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像上课一样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很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如今是讲究个性的年代,像“从前有一个传说? ?”“今天,我给你讲个关于? ?的故事”这样的开场白已经很难吸引孩子的兴趣了,于是家长们可以研究一些新鲜有创意的开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可以用提问式开头、猜谜式开头,一首诙谐儿歌也是讲故事的好开头。和开头相应,一些老掉牙的结局,孩子也不会满意的,如“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妖怪终于被打败了? ?”
家长要想成为讲故事高手,故事书只是个基础,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在故事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将小矮人描述成中国式的、日本式的、太空式的,情节也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还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属于她个人色彩的白雪公主,7个小矮人分别拥有不同的颜色。于是,故事的情节、结局也就变成了好多种,孩子才会百听不厌。这种让孩子感兴趣的讲故事方法不但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喜欢听故事,还能让孩子参与故事的构想,让他们爱上“编故事、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