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963900000138

第138章 冯异救难入伏败,邓禹覆灭归宜阳

就当光武皇帝紧锣密鼓筹备围剿赤眉的时候,华阴县内,冯异正与邓禹吵得不可开交。

冯异大破刘始、王宣后几日,邓禹领车骑将军邓弘万分狼狈的从西逃来。看着邓禹疲乏的模样,冯异甚是意外。虽也知邓禹近两年在关中颇为艰辛,可眼下好歹也有八万大军,总不至于落到如此地步,再一查看兵马,竟不过两万之数,个个也都是一脸惶恐倦怠,愈发使得冯异不安。

与邓禹一问才知,赤眉东进,邓禹自觉受圣上之命征战关中,若使赤眉出关,还有何面目去见陛下,故而尽起八万大军进驻湖县,以阻赤眉东归之路。有邓禹大军沿路驻扎,樊崇也不敢故作不见,否则大军行军之中,邓禹暴起突袭,赤眉必然危急,只能放缓东归步伐,进围湖县。邓禹苦守两月,死伤近万,降于汉军的青犊、铜马、尤来士卒,见邓禹浑不拿降卒性命当回事儿,一时恼怒,开城放赤眉入城。邓禹大败而逃,只能逃奔华阴来寻冯异合军。

冯异这才明白为何刘始、王宣二将与自己对峙六十余日不见樊崇大军驰援,原来是被邓禹牵制到湖县所致,不尤对邓禹感激起来。可话还未说几句,邓禹便邀冯异举兵迎击赤眉。

邓禹、邓弘皆以为赤眉虽有湖县之胜,可锐气已失,有冯异数万精兵相助,破赤眉必矣。冯异坚决反对不予认同:“异与众贼相拒两月,虽破其先锋兵马,获其大将,然赤眉余众尚多,气势正盛,我等总共不过六、七万人马,若一昧死战,必难急胜。况且归师勿遏,赤眉归心似箭,我等强阻其路,必激起赤眉猛攻,绝非良策。今陛下使诸将屯渑池以阻赤眉,使异西进以寻机破敌,当以恩信倾诱分化赤眉来降,待敌势弱一举取之,此为万成之计也。”

邓禹只当自己近来连番不利声誉远不如从前,就连同甘共苦历经生死的冯公孙都瞧自己不起,着急忙火中怒斥冯异怯战不前有负圣上恩遇,不顾冯异连番劝阻,与邓弘领本部两万多残兵复又西行迎战赤眉。

冯异眼见邓禹如此失去理智,若放他独去,岂非眼睁睁看他送死?无论为公为私,都不可放任不管,只得留邓晔、于匡留守大营,自己赶忙点起一万精兵紧追而去,即便不能劝住邓禹,也好在失利之时救其脱困。

邓禹离了冯异大营,心中越想越怒,当初在河北创业之时,陛下视自己与冯异为左膀右臂,近两年自己远征关中,冯异却得留朝中伴驾,近在帝侧自然更受恩宠,如今全不顾念昔日袍泽之情,当真可恼也!那便不靠你冯公孙,我邓禹自可大败赤眉。可待冷静下来,自己不足三万残兵败将,如何斗得过二十万赤眉雄兵?可开弓没有回头箭,我邓禹以一己之力为朝廷打下关中这片基业,既然是因我之过而沦丧国土,那便当由我重新夺回以献陛下。

赤眉攻破湖县,一路跟着邓禹败兵足迹而来。邓禹未行半日,便已与赤眉先头部队碰上照面。邓禹列阵迎敌,车骑将军邓弘为先锋,领军一万直刺赤眉散乱的兵阵。赤眉兵马好似未曾料到常败将军邓禹还敢杀个回马枪,一下子乱成了一团纷纷败退。邓禹终于见到渴求已久的胜利,心中欢喜不已,只当自己此战出其不意必可大败赤眉,忙催邓弘引军而进,驱赶败兵冲击赤眉大军。

两将一前一后追了赤眉十数里,已接连冲散数队赤眉人马。前方大道停有二十余辆大车,押车贼兵见汉军来此,慌忙中弃车而逃。汉军还当已杀至赤眉中军袭得辎重,有士卒扯开幔布一瞧,竟装得都是黄豆。

汉军狂喜,断粮许久,士卒多以野菜充饥,都快记不得豆子是何味道了,今日终于见到粮食,一个个都饿绿了眼睛,纷纷上前争抢。邓弘知此粮来之不易,哪能让士卒哄抢干净,还当收拢一处,细细分拨,与野菜混杂共食,也好供全军数日用度,忙领卫兵上前喝止。

然而士卒早都已经饿疯了,此刻哪还管你是什么将军,有着急的也不管生熟,抢起来就直接往嘴里塞,直噎得翻白眼都不肯停下抓豆的双手。

后面的汉兵听闻前头抢到豆吃,纷纷向前涌来,可不过二十余辆大车,哪容得下万余汉兵挤到跟前?一时你拥我挤,生生将大车挤翻在地,被大车压住的士卒痛苦得咒骂着却也无人理会,邓弘不忙救人,紧着先去抢豆,可拥到跟前一瞧,顿时傻了眼,大车之中皆是装满了黄土,不过在其上薄薄覆盖了一层黄豆而已。

邓禹远远在后面瞧得并不真切,可眼见邓弘兵马乱成一团,只是隐隐觉得不妥,正欲命亲兵前去查探,忽闻前方道侧杀声响起,不计其数的赤眉贼兵杀奔而出,将邓弘兵马围在其中。汉兵先锋这才回过神来,操起兵刃反击赤眉,可混乱之中,如何能挡住气势汹汹的贼兵,一时被杀得惨叫不绝。

邓禹心中万分焦急,可邓弘兵败不过时间问题,自己一万兵马若再上前只是自投罗网而已,非但救不得邓弘,自己这点兵马只怕都要折个干净了。眼见赤眉已分兵来围自己,邓禹惶恐之中,正犹豫是否该舍邓弘而去,身后忽又传来杀声。邓禹大惊,回头望去,竟是冯异领军来救。

不仅仅是邓禹心中又愧又谢,邓禹兵马亦是兴奋不已,本以为必死无疑,哪知竟有救兵来此,见援军精神抖擞,怎好丢了脸面,一扫心头阴霾,明知前方赤眉势众,仍是在邓禹指挥之下杀了过去。

赤眉兵正幸灾乐祸地等着汉军败亡,忽见汉兵援军杀来,吓了一跳,也不知道究竟来了多少兵马,只见汉军精猛之状已让人心中胆怯,樊崇恐反为汉兵击败,忙鸣金收兵急急退去。

邓弘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心中惶恐总算平复下来,这时邓禹已经冲了过来。眼见赤眉兵败,两将便欲集结兵力追杀贼兵。冯异着急忙火上前相阻:“赤眉兵盛,我等不过一时侥幸,穷寇莫追,决不可继续前行。”

邓禹渴求胜利已久,今日得冯异相助,已然挫败赤眉诱兵之计,此去想必再无埋伏,若错失此千载难逢良机,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剿灭赤眉,也不顾冯异力阻,领了邓弘便去追杀赤眉。冯异唯恐两将有失,只得引军继续同行。

邓禹见冯异不得不跟了上来,心中暗谢:“公孙,待平灭赤眉,再向你谢罪!”

有了冯异大军支持,邓禹腰杆硬了许多,追得也愈发急迫起来。

赤眉被汉兵一路追杀,落后的兵卒死伤不小,樊崇众将越逃越窝火,遣斥候探查,方知身后仅有两三万汉军追击,这才从先前的慌乱之中回过神来,不禁暴跳如雷。各部将帅集结兵马便要反攻汉军。赤眉兵士听闻汉军兵少,一时嚣张气焰重新点燃,好歹有二十万人马,一人一脚也踩死身后汉兵了,都不用将军多说废话,嗷嗷乱叫便转身杀回。

邓弘兵马冲在最前,忽见赤眉转身来战,心知不妙,可此时想退都来不及。身后汉兵追得正紧,不知前方变故,推得邓弘只能继续前行,直到汉兵与赤眉战作一处,后方兵马这才反应过来。可既然已经交上手,又怎好舍友军后撤,只能强作精神,鼓足干劲奋勇杀敌。

就在这时,逄安、谢禄各领大军绕到侧翼,生生将汉军团团围住。以二十万战三万余众,结果不言而喻,可饶是如此,赤眉依旧是折损甚重。有冯异一万精兵压阵,汉兵喋血死战。既已身陷绝地,那便杀出汉军气势。而此时的邓禹兵马多以汉中兵为主,先前追随刘嘉以两三万之众大破廖湛十万绿林,何等雄壮,再想想赤眉在汉中恶行,不尤火冒三丈,亦是死战不退。三万赳赳哀兵,直到被砍翻在地再也爬不起来,嘴里还是咒骂个不停。

冯异、邓禹早已在阵中冲散,两人亲兵皆是百战雄骑,今日陷落,拼出性命杀出血路,护得两人各自逃出重围。赤眉怎会放过两人,逄安、谢禄一路追杀,好在邓禹、冯异马快,总算从两贼手中逃脱,然而身边亲卫为护两人周全,数回身断后,多是有去无回。待摆脱追兵,身侧都不过数人相随了。

邓禹无脸再去见冯异,先前听冯异所讲,皇帝移驾宜阳,如今自己再无一兵一卒,继续留于关中又以何讨伐赤眉?虽愧疚万分,也只得转往宜阳面圣谢罪。

看着一脸憔悴不住请罪的邓禹,哪还有半点昔日的洒脱俊逸,刘秀心中盛怒无比。邓禹自平定河东之后,声威日盛兵马愈多,自己数次责令进击赤眉光复长安以解百姓倒悬之苦,邓禹对此置若罔闻,擅作主张北攻并州,以至于赤眉之祸无人约束,关中生灵涂炭十室九空,洛阳朝廷在关中影响一落千丈。又用人不明酿成冯愔、宗歆之乱,幸有尚书宗广相助方未生出大祸。连败之后,仍抗旨不从拒不还京,执意领兵与赤眉硬拼,终有今日惨败归还。刘秀此刻当真气昏了头,连番怒斥:“大司徒西征关中,领军师一人,祭酒三人,将军六人,雄兵两万,而今军师安在?六将军安在?我大汉兵马安在?听闻大司徒在关中拥兵百万名震关西,这百万大军今又安在?大司徒在关中如日中天,对朕旨意相招拒不相从,还刻意隐瞒李宝之乱耿訢枉死之事,你当朝廷社稷是你儿戏不成?”

邓禹被骂得面红耳赤。众将何曾见过皇帝这般震怒过,虽有不少人受邓禹慧眼荐于朝堂,可就算不计较邓禹败军之罪,抗旨不尊历来便是臣子大忌,皇帝盛怒如此,又有何人胆敢上前相劝?

刘秀不依不饶,继续骂道:“当初大司徒入关之前,朕是如何交代于你?破城为下安民为上,你都当做耳旁风了吧?一心只知道抢占城池,扩充军备,你想过西京内外百姓之苦吗?你看到关中饿殍遍野尸骨遮道曾有愧疚过吗?枉我朝堂乃是大汉正统,却连西京百姓都不能顾全,你使天下如何看待本朝?不能护民一方,我大汉朝廷与那刘盆子、刘永、公孙述伪帝之流何异?你有为朕的脸面想过吗?有为我大汉朝想过吗?有为关中百姓想过吗?”

邓禹被皇帝骂得体无完肤,恨不能找个地缝钻将进去。听皇帝骂了许久再也骂不动了,气得直喘粗气,邓禹泪流满面,自知罪责难逃,仰起磕得血红的额头,跪请道:“微臣有负皇恩,无颜面对全军将士,今日归来只求一死以谢陛下,微臣死不足惜,还请陛下切莫再为微臣动怒。愿陛下早日平定天下,还万民一个清平世道!”

然而骂归骂,刘秀其实也并未打算严惩邓禹。如没有邓仲华,何来河北基业,又哪来朝廷人才济济?再者说,邓禹不过两万人马入关,若非邓禹之力,想必并州鲍永也绝不会那么容易举州归降。而最重要的是,邓禹虽与赤眉连战连败,甚至最终全军覆没,可若没有邓禹在关中牵制,只怕樊崇诸贼早已冲入弘农、颍川了,莫说要平定荆州讨伐刘永,洛阳恐怕都要为赤眉所围了,又如何有今日南伐荆州东破梁沛局面?邓禹纵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败军之罪也不可不罚,否则如何向阵亡他乡的将士交代,又如何遏制抗旨不尊的歪风?

刘秀叹了口气,乏力地说道:“罢了,事已至此杀你何用,免去你大司徒前将军之职,留你梁侯爵位,随朕左右以观赤眉动向。今日之后,还当戒骄戒躁反省自过,若再有差池,饶你不得!”

邓禹有此大罪竟只是被皇帝罢官了事,况且爵位尚在,未必没有翻身之时,众将不尤暗叹皇帝对邓禹宠幸之盛,而邓禹听皇帝分明是对自己网开一面,竟愣在原地,许久之后方才回过神来,痛哭流涕谢恩还入众将之列。

同类推荐
  • 三国之吕布之子

    三国之吕布之子

    吕昊,意外穿越成为吕布之子,还是在徐州。是逃之夭夭呢还是反抗到底呢?管他呢,既来之则安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吕昊知道和平的重要性,天下如此之乱那就由我来平定吧..........
  • 回到唐末当皇帝

    回到唐末当皇帝

    大唐盛世,如烟花灿烂,黯然落幕却悲凉凄切,帝辱臣死,巍峨殿堂,尽数飞灰烟灭……某孤身而来,却见黎民百姓竟为草中累累白骨,苍凉之处,且看某如何平军阀、斗豪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山河盛世

    山河盛世

    历史系大学生穿越来到一个南明北齐并立的时代,这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士子风流的时代,有着最淳朴的百姓,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尽在盛世风流!
  • 战国阴阳师

    战国阴阳师

    本书经过从新整改已经签约从发,目前在二次元频道获得版面推荐,请各位看官移步观看。新书名称《最强阴阳师》
  • 我在大唐开餐馆

    我在大唐开餐馆

    一个拥有任意门的少年在大唐贞观年间开餐厅的故事……大唐版的异世界食堂
热门推荐
  • 年少时的微风

    年少时的微风

    见到听到许许多多的事,挑拣一些阳光的,轻松的,便写成了这篇随笔,记叙了许许多多的事,许许多多的人。
  • 青春有你做伴

    青春有你做伴

    看着满天烟火的夜空,于年大声的对天空倾诉:“如果暗恋是一种病,我早已病入膏肓。如果思念是一种痛,我早已痛不欲生。夏思琪我喜欢你,做我女朋友好吗?”说完于年展开了沉默已久的笑容。而他却全然不知背后正有一人默默地目睹了这一切。两行激动的眼泪从脸颊滑落……这是一个唯美的故事,这是一个悲情的故事。你我不再是陌生人,让青春成为同路人,青春有你做伴。
  • 大武尊

    大武尊

    一个灵基被夺的少年无意间开启洪武棋局,得上古武修传承,背负起数千年前的使命,走上崎岖漫长的炼武大道,百炼成尊,一步一步走向巅峰。
  • 拐跑那个女将军

    拐跑那个女将军

    别人穿越不是千金小姐就是公主皇妃。怎么偏偏她就穿成了乞丐堆里的小乞丐?一穷二白,一无所有。只得撸起袖子加油干,种田经商两不误。好不容易日子过得好点了,结果战事又起。乞丐换上戎装,成了名动天下的战神大将。各个都想拐走她!
  • 快穿之别人家的恋爱

    快穿之别人家的恋爱

    本文设定【女装大佬战神之子×见钱眼开穷鬼上仙】云长春作为天界第二穷的神仙,不得不与季京北组团给月老那个憨憨打工
  • 抗战之我的县大队

    抗战之我的县大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杨栋身怀抗日奇侠系统穿越到29军军事训练团,拯救祖国先从拯救他们开始!
  • 永恒武庚

    永恒武庚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 地狱的传说

    地狱的传说

    这是一个魂的世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魂赐,白门罗觉醒的却是一座地狱塔,化身为地狱的使者,谱写地狱的传说,取人性命,收人灵魂,阎罗叫你三更死,哪敢留人到五更......
  • 浔的小故事

    浔的小故事

    很唯美的小故事,希望能够打动你,欢迎入坑啊啊啊啊啊??
  • 风眼

    风眼

    历经时代风云的曾经的出版社社长、出版局局长的诚意之作。真正揭开出版社神秘面纱、勾画图书市场冲击下编辑生态、探秘知识分子内心。《风眼》这部小说集中讲述上海一家大型出版社一套经济常识丛书遭上级领导严厉批评而产生风波的故事,恰恰呈现出时代转型时的众声喧哗,从而勾画出知识分子的气节与精神。作家孙颙亲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出版历程,作为曾经的出版社社长、出版局局长,他有着对出版业风云变幻的体验与洞悉,以甘苦自知的体贴文字,心思细密地描摹了出版人的心境与生态。《风眼》不仅拓展了出版界知识分子小说的思想深度和生活广度,呈现出丰满而庞杂的编辑内心、精彩纷呈的出版业生态,而且更以令人惊骇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知识分子精神深处的图景。由于改革开放之初,党内对走不走市场经济道路尚未达成统一认知,因此,上海的这家大型出版社因这套书出版所起的轩然大波,让一批知识分子在狂风暴雨中面临抉择、经受考验,而真正的探索和坚守,才是暴风中的“风眼”,平静却扣人心弦之所在。中国特色的出版社,缺不了这些出版社掌舵者的管理经营,他们既承担着意识形态方面政治上的风险,又时刻得为出版社谋求经济利益上的开拓,此中甘苦,由一个出版人讲来,尤其活灵活现。这部作品,以小见大,以一件发生在八十年代的图书出版事件切入,带出了出版社生存状态和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情感和命运的波澜,尤让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