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性的大地震没有留下任何住宿之地,灾民不分亲疏齐动手,临时搭建低矮的鞍架草棚(俗称驴脊梁房)以避风寒。有些地方找不到椽棒,灾民就直接钻进草摞中,蜷缩度日。活着的人需要衣被御寒,粮食果腹,在余震不断袭来的民国九年的冬天,坚强勇敢的海原人顽强拼搏,抗灾自救。有的人冒着生命危险,从废墟下的地窖中掏出粮食,从倒塌的房窑中扒出衣被,使众多幸存者得以活命。
震后灾民的临时住所,1921年克劳斯摄
河谷地带黑水横流,泉源壅塞。住在山塬上的人家,原有的水窖都被填埋。缺乏饮水,人心更加惶恐。年轻人义不容辞,承担了为乡亲们找水取水的重任。震后天降大雪,在干渴中熬煎的灾民扫雪铲雪,背回来消雪化水以作饮用。靠吃雪充饥,又使许多人九死一生,度过了断粮断水的苦难日子。有些大户人家,拿出米面,支起大锅,在村中路口放舍饭。来者不拒,随到随吃,使许多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难民度过了1920年冬天的悲苦岁月。
五、抬埋死者
震后,千村薜荔,万户萧疏。有的全家罹难,有的幸存一人,
有的仅剩一两个年幼的孤儿。活着的人家家戴孝,户户祭亡,生离死别,撕心裂肺。当遇难者的尸体被掏挖出来,横七竖八地摆在废墟上,亲人们哭天抢地,悲痛欲绝。有的惊恐万状,精神分裂;有的万念俱灰,麻木不仁;有的离家出走,自寻短见。但更多的人从废墟中站了起来,临危不惧,遇事不慌。大家连背带抬,使死者早日入土为安。没有像样的棺材,没有传统的葬礼。或挖个简易的墓穴,或寻个天然的土坑,用最朴素的形式告别逝去的灵魂。海原县城西门外的万人坟地,荒冢累累,野草萋萋,就是穆斯林群众埋葬遇难同胞的见证。
全村唯一的幸存者
农历十一月初七,这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被震后的海原穆斯林称作“纪难节”,以祭悼缅怀那些在大地震中遭遇不幸的死难者。
六、亲如一家
山河破碎,路断人稀,失去家园的灾民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如同“野人”一般号叫奔走。无论男女,不分回汉,劫场相逢,抱头痛哭。只要遇见活着的人,不似亲人,胜似亲人。难民陆陆续续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个大“家庭”,过起了原始共产生活。望眼欲穿而得不到外界的任何援助,破锅烂碗半截缸,一切都从废墟中挖掘。不管谁家的财物,大家共同使用。饥饿的灾民或揉搓场上的粮食生吃,或用石头支锅(俗称三石一顶锅)熬粥分食。一件老羊皮袄,谁出门谁穿;一床被子,夜间数人盖身。一口水,一碗汤,老弱病残孕得到了应有的照顾。遭遇震灾的牲畜只能自生自灭,万般无奈中,难民含泪宰杀了那些奄奄一息的家畜。
大震之后,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穷凶极恶的狼群四处出没,它们不吃死去的牲畜,凶残地盯上了哭叫的幼儿和伤痕累累的幸存者。如果离群索居,孤身一人在野外过夜,必遭群狼吞噬。令人不解的是连狗都变态失常,疯狂咬人。更有土匪强盗,明目张胆地抢夺妇女儿童。于是,乡亲们临时组合成团体,壮丁分工,各司其职。防御狼狗,抵抗盗匪,以保一方平安。
七、救护伤员
毁灭性的大地震给海原人降下了比其他地区更为惨重的灾难,伤亡人数高居周边各县之首。头破血流,臂断腿折,冻伤烧伤,吓昏饿晕者不计其数。没有药物,没有医护人员,抓一把黄土,烧一团棉花灰,这就是灾民的止血药。撕一绺破布条包扎伤口,绑几块木板固定骨折,这就是灾民的外科手术。而危重伤员,只能听天由命了。
因与外界隔绝,此时此刻,哭泣中的呻吟,呜咽中的呼唤,没有人知道海原灾民所经受的悲痛。走投无路,孤立无援的难民从各处聚拢而来,嘘寒问暖,相怜相惜,用最朴素善良的话语来缓解那些伤病者的痛苦。生死存亡关头,人们也不忘祈求上苍,祷告神灵,相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八、收养孤寡
民国九年的海原大地震,时称“环球大震”,旷古浩劫。山村覆没,炊烟断绝,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但令外界称奇的是,震后的海原不是鳏寡孤独的悲惨世界。活下来的成年人,忘却了世间的一切恩怨情仇,他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收养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儿寡女。有的孤儿被当成亲儿子、亲孙子,有的寡女被当作妻子或留作童养媳。即使是老人和伤残者,也受到村民力所能及的关爱。相依为命,共渡难关,苦难中激发出的真善美的人性,在海原大地震后被全部展示出来。
九、生产自救
当1920年8.5级的地震灾害降临西北大地,海原为震中所在地,受灾之重,世所罕见。幸免于难的人没有指望官府的救援,他们从废墟上站立起来,视死如归,从头再来。掩埋了亲人的尸体,历尽艰辛,重建着极其简陋的家园。曾经加工食物的石磨石碾,有的被埋在塌窑中,有的滚落在山坡下,大家吆喝着挖出来抬起来,重新安装使用。黑暗、寒冷、恐怖、悲痛的冬天过去了,第二年的春天,幸存者从废墟中掏出农具,从野外吆来无人认领的牲畜,把舍不得吃的籽种又撒播在满目疮痍的田园中。乐观豪放的回族群众漫着忧伤的“花儿”,继续着穆斯林善于经商的古老传统。
纪难节
民国九年(1920年)海原特大地震后,亡者尸首绝大部分无法由生者挖出埋葬。震后,回族幸存者就立于山口高声赞“者那则”(殡礼)、诵读《古兰经》。此后,大多数回族群众逢农历十一月初七或以家庭为单位,或以清真寺为单位干“尔麦里”,倒油缅怀亡者,祈祷平安。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节日在50~60年代逐渐被遗忘,但80年代开始,“纪难”活动在当年遭灾特重地区的回族间重又进行。
(设计师请注意:去掉黑框,同时把图上的字移到图的下方)
注:“纪难节”摘自《海原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002页。
旅京甘肃震灾救济会哀告书
大块不仁,以人类为草菅。一刹那间而陆沉惨祸,使陇上数十县人民生命财产顿归余无何有之乡矣。呜呼,惨哉!当其初起也,隐隐。万谷之中,其声镗鞑。九地之下,如走雷霆,万窍怒号,白日无色。一时天动地岌,上黪下黩,山火喷发,地水溢飞,房屋尽为塌陷,城郭半作邱圩,或连村数百家丛葬于陵迁谷变之中,或一家七八口梦死于栋析榱崩之下。加以甘肃素称瘠苦,半处峒窑塌封摧陷,压毙尤多。而断肢折体,蹈背翕肩,幸免之民,疮残满目。其震动时间,或三五十日而不止。其被灾广袤,竟数千百里而有奇。过后,或黄雾冒塞,阴蒙浊互,或大风震拔蹰石伐木者,又各若干日。此各处灾情之大略,诚从来未有之奇劫也。夫死者已伏尸于万重黄壤之中,无骨可葬;生者现蛉聚于莽泱露天之下,无家可归。况时当严寒雪虐风饕,橡实不饱,野甑无温,残废余生,重以皲渗之苦。虫沙遗孑,深之饥寒之尤。漫漫待日,哀哀何依,迩来山谷僻远之处。或牛马放野而无人牧。平昔殷繁之区,或盗贼掘覆而无所忌。惨象之中,乱机潜伏。失业之民,连岁荐饥。甘局前途,尚可念耶。为此仰恳:
各界仁人、异方善士大发慈悲,迅扫劫尘,慨施助捐,拯兹灾庶。盖春秋二百四十年灾异最多之时,山陵崩陀为仅见。佛言一亿二万年玄黄返混之后,乾坤毁坏而无遗。甘人何辜,适丁此厄。诚沧桑之浩劫,非水旱之偏灾。将伯之呼望,蒙霁宇佛脚之抱应。有慈航如蒙再生之恩,尽当九死以报。谨此哀告,无任迫切敬请台绥维乞。
旅京甘肃震灾救济会募捐启
敬启者顷以陆沉神州,地折西北之柱,横流沧海,水扬汜滥之波。大块不仁,刍狗万物。众生何罪,鸿雁哀鸣,数年来火热水深,憔悴虐政之甘民又重以地震,而罹此鞠凶者,灾区凡数十县,灾民凡数百万,哀我同胞逢此百尤。城郭邱圩,田宅荡析,居无以为庐舍,行无以为逆旅,耕无以为田,商无以为市。弹铗来归,难寻悬罄之室;托钵乞食,苦无可沿之门。枵腹露立于冰天雪地中,死亡枕藉,虎狼争吞,骨肉流离,饥寒交迫。生者饱尝苦辛,待毙于千里赤地之上;死者惨遭震叠,长埋乎万重黄壤之中。忍看遍野哀鸿下辛。有伊川之泪,回忆平时鸡犬绘郑侠流民之图。茫茫夜台万古馁,若敖之鬼,萋萋宿草,何处吊徐君之坟。死者长已矣,生者竟何如。伤心惨目,有如斯耶。本会痌瘝在抱,桑梓敬恭,惊闻噩耗,急筹赈恤,固为心所弗忍,抑属义不容辞。但以绵力薄材,恐无补于救济。车薪杯水,更难普及群黎。
伏乞
中外仁人、善士相与恻然,哀矜共助赈款。推已饥已溺之心,救如火如荼之苦。各疏廉泉来救涸辙之鲋,慨分甘肃全活中泽之鸿。伫看众擎易举分金,活赧鱼灾黎,至诚感神厄运挽红羊浩劫。多多益善,维腋集于一裘,涓涓弗辞,将河润以千里。倘荷薄施嘉惠,再造灾氓。凡此深仁厚泽,铭心没齿。不特穷黎明饱德,三生感如天之恩。即同人获援,亦九顿拜仁人之赐。恭疏短引伫侯。
明教如何推解无任主臣
旅京甘肃震灾救济会谨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