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增强我们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和减少不得不做的事。无论是从人生或是日常生活的角度都应当如此。
想象一下平常的一天。你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多呢还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多?整体来说,你会不会对新的一天满怀期望面对呢?
如果你的生活可以增加5%的幸福感……
如果你更多的担负起对自己内心需要的责任……
如果你可以直接地说“是”或“不”……
如果你深呼吸,用心地去体会幸福的感觉……
那么,你就会开始了解到……
——泰勒·本-沙哈尔摘自《幸福的方法》
第七课:幸福人生需要用“心”经营
各人有各人的幸福,各人有各人的不幸。幸福与不幸总是相对的,幸福的感觉生之于心,不幸的感觉也由心而生。幸福与不幸的感觉并不是彼时的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个人在世上,拥有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那就拥有了幸福的源泉。只有你懂得了这一点,那么也就离幸福不远了。
□幸福不在外,而在自己的内心
人为什么活,该怎样活,活过之后将如何,这些回复生命本源、追踪幸福本质的问题是困绕人们生存状态的大问题。没有大明智和豁达的幸福观的人们注定得在生与死,终极与虚无之间艰难跋涉。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上来说,在满足了生存欲望后,人们为了追求自我实现的最终目标,始终孜孜以求。在朝这一目标奋进的同时,内心与理想连接,梦境与现实等高,此时的人们即使被汗水浇灌,衣衫褴褛,浑身还是有使不完的力。农民期待丰收的过程如同是十月怀胎等待分娩的母亲,同样充满幸福。
幸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真正的幸福是生命本性的自然流露,来源于自己精神的内部,并不以外物所左右。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里有着许许多多的美好,许许多多的快乐,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发现。而要发现它,关键在自己。
有人问一位百岁老人:“幸福是什么?”这位老人回答道:“幸福是心中的阳光。”也许听到这句话后我们很多人都认为没什么,可是当你知道那位老人是一个盲人的时候,你还会认为没什么吗?她根本看不到阳光,又为什么说幸福是心中的阳光呢?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只要心中有阳光,心中就会有希望、有力量、有信心。”
天上有只鸟在飞。一位拄锄田头的人叹气道:它真苦,四处飞翔为觅一口食。另一位依窗怀春的少女也正好在看这只鸟,她叹气说:它真幸福,有一双美丽的翅膀。面对同一种境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见解。满怀激情,人就会有一种振奋的感觉;失意悲观,人就会有一种痛苦或失落的感叹。当自己人生理想不能实现,或者见解、行为不为世人所理解时,就会使人迷惘、失意。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绪,会使人对境况产生相同的或近似的联想、类比。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以为自己处于某种状态,他就自觉不自觉地顺从于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就会愈发明显。
不错,假如我们想的都是快乐的事情,我们就能快乐;假如我们想的都是悲哀的事情,我们就会悲哀;假如我们想到一些可怕的情况,我们就会害怕;假如我们想的是不好的念头,我们恐怕就会很难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谐了;假如我们想的全是失败,我们就会屡遭败绩;假如我们老认为自己是个可怜虫,大家就会对我们敬而远之。正如诺曼·文森·皮尔说:“你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而你却是你所想的。”
是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你想幸福,你随时都可以幸福,没有谁能够阻拦得了你。
代表了一代人梦想的拿破仑,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渴望拥有的荣誉、权力、金钱,但他却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幸福的日子。”海伦·凯勒又聋、又瞎、又哑,可她却说:“生活是这么美好。”有一位小学教师对她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实验。
她对学生们说:“最近的科学报告已证实,在学习上,蓝色眼睛的孩子比棕色眼睛的孩子更聪明,学习成效更好。”她将学生分成“蓝眼睛组”和“棕眼睛组”。
大约一周左右,“棕眼睛组”的能力水平明显下降,而“蓝眼睛组”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然后她对全班宣布,是她弄错了,蓝眼睛和浅色眼睛的孩子才是“弱者”,而棕色或深色眼睛的孩子才是“强者”。很快“棕色眼睛”的学生能力提高了,而“蓝色眼睛”的学生能力下降了。看来,我们的命运,全部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状态。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每天所想的那些——他不能够是别的样子!”思想本身,以及怎样运用思想,能把地狱造成天堂,也能把天堂变成地狱。
□幸福是藏在内心的梦想种子
幸福的秘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都具备使自己幸福的资源,只是许多人没有把这些幸福的资源用好而已。一个人是否拥有幸福,多半和他本身的个性直接相关,和他本身有多少财富,关系并不大。至于“幸福,可遇不可求”这种说法,更觉得似是而非了。
幸福,是心中一颗梦想的种子,需要用整个生命的热情去耕耘灌溉,它既不是遇到的,也不是求来的。
缺乏生命的热情的人,没有足够能量,遇不到也求不到幸福。幸福,原来是众里寻它千百度,却在自己内心的灯火阑珊处。
人们对幸福的体验都差不多,但感到幸福的原因则不同。由于性格、年龄、人生经历以及文化背景、兴趣、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每一个人对快乐或幸福的理解不同。一个看重金钱、社会地位的人,职务的提升、加薪,他会感到非常幸福;而一个看重个人外表的人,买一件漂亮的服装,他会感到很幸福。看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约几个朋友打半天麻将,两个要好的女友逛半天商场,在网吧上网打一宿游艺机,对有些人可能是一种享受,但有些人觉得无所谓,而有些人可能难以忍受,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导致一个人是否幸福及程度如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幸福观的不同。比如有的人认为奋斗是幸福,有的人认为享受是幸福,有的人认为休闲是幸福,有的人认为忙碌是幸福。
幸福的感觉是快乐,不幸福的感觉是痛苦,幸福和不幸福,全在于自己的感觉。
对于幸福的理解,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和中年人、男人和女人、不同文化或不同生活阶层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即使是相同的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时段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朱元璋落魄时,因躲追兵而与手下人走散,在山沟里藏了好多天,很久都没吃到一点东西。正当他饥饿不堪的时候,遇到一个砍柴的年轻人,送给他一个早晨母亲用玉米面和野菜做的菜团子。朱元璋狼吞虎咽地吃完了,觉得这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有一天忽然又想吃那种“最好吃”的菜团,命令御厨按他的旨意做,可是怎么做也没有当初他吃的味道香。
为此,他派人千方百计找来了那个年轻人的母亲,但当那位老婆婆千里迢迢地给他带来一篮子和当年一模一样的菜团子时,朱元璋吃后仍然找不出当初的那种幸福感觉。
最后,那位老婆婆对他说:“皇上啊!现在你每天山珍海味,不再是当年忍饥挨饿的时候,吃到嘴里怎么还能是当年的味道呢?不像我们这些人每天能吃上这些就很满足,觉得味道仍和当年一样香甜。”
朱元璋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幸福是一种感觉。同一个人对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所以,当自己心中感觉到幸福时,就是真正的幸福,就好好享受吧。
看来,当我们认为自己很可怜很不幸,让痛苦爬满额头,那么生活就会真的很痛苦;如果我们相信自己很快乐很幸福,并且快乐幸福地去生活,那么生活也就真的会很快乐很幸福。
□用心灵去感知幸福
幸福的源泉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幸福的源泉,开心地过好每一天。如果说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在生命的动感中才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真正理解。那么,心灵则是一个人的灵魂,人的行为因为心灵这个灵魂辗转而改变。
“人是自己幸福的设计者”。美国伟大的作家棱罗·H·D一句充满睿智的格言写尽了人类与生俱来追求幸福的本能。
的确,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能够幸福。从小到大再到老,好像都在为追寻幸福而努力着。然而,又有多少人能说清幸福是什么呢?人生追求的幸福到底在哪里?也许我们很小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是,当我们一生将尽,可能也没发现自己一辈子到底在追求什么,忙碌终身不知其味。
这是一个很简单也很复杂的问题。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常常认为:一个人只要拥有更多的财富,或者功成名就,他就拥有了幸福。为此,我们每天含辛茹苦,拼命挣扎,过着尘埃喧嚣、世态炎凉的生活。从没想过哪怕透过一扇小小的窗,去望望宁静的星空,倾听心灵的细小声音。就这样欲望总在膨胀,可目标总在前面……我们也因此在世俗的旋涡中越陷越深。心灵被欲望占据久了,有太多的负累,从而感到有些麻木。因为一个贪婪的灵魂,也就失去了满足的喜悦。
想要成为幸福的人,重要的秘诀便是:拥有清澈的心灵,可以在平凡中窥见浪漫的眼神,保有赤子之心,以及单纯的精神。人生虽然有无穷无尽的苦难,可是我们的心灵不能仅仅只感受苦难,不能让苦难把我们的心灵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心灵去包裹苦难,在包裹和消化苦难中体验活着的尊严与幸福。
体验幸福,体验爱,这是一个需要修炼和学习的漫长过程,但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素质。同时还可以说这是一种状态,一种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态度,一种盈满爱和幸福体验的自由境界。最确切的说法也许是这样的:这是一种源于信任、源于爱、源于生命的完整与健全的放松。体验不到苦难的心灵是肤浅的,体验不到幸福的心灵是猥琐的,体验不到放松的心灵是残缺的。
□寻找沙漠中的星星全靠心灵导航
在人生路上,我们都可能看到过很多的星星:在人生不同阶段我们可能还拥有过不同的星星。有些大,有些小,有些如北斗星在迷失时给出方向的提示;有些如流星,一闪即逝,然而也留下一时的惊喜;还有些在远方调皮地眨眼而从未让人们能看清过它的确切位置和真实面目,令时空充满猜测和幻想。晴天后的夜晚,有些星星最亮,但在阴雨天、暴风后和迷雾中,我们可能看不到星星的时候,我们知道它们仍然在它们的位置上运行,等待着我们能见到它们的时刻。
回首看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感谢我们心中的这些星星,是它们充实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对生命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也是它们,不时地提醒着我,明天还有星星。星星其实是不需要刻意寻找的,只要你抬头,向前看,向上看……一个叫塞尔玛的年轻女子,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不仅炎热难熬,而且没有人谈天。她太难过了,就写信给父母说要回家。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字:“两个人从牢房的铁窗望出去,一个人看到了泥土,一个人看到了星星。”塞尔玛把这封信读了许多遍,感到非常惭愧,决心在沙漠里寻找自己的星星。她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动植物知识。她观看沙漠的日出日落,还寻找海螺壳,这些贝壳都是几万年前沙漠还是海床时留下来的。沙漠没有变,印第安人没有变,只是塞尔玛的念头和心态改变了。这一念之差使塞尔玛变成了另一个人,原先痛苦的生活变成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她为自己的新发现兴奋不已。两年之后,塞尔玛的《快乐的城堡》出版了。她从自己的“牢房”终于看到了星星。只是简单的“心”体动作的调整,变化一下视角看问题,由下往上,从后向前,我们就可能发现生命的不同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模式,它可以给人带来希望与幸福,也可以带来痛苦与失落。
快乐需要发现,幸福需要提醒。否则只能在快乐消逝之后才发觉,原来自己也快乐过。人生本不缺少幸福,所缺少的只是对幸福的把握与感受。人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和灵活的过程,可以放大或缩小一个人的幸福感。幸福者与不幸者在归纳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反应方式上是不同的,即他们知觉、权衡以及解释信息是有差异的。
幸福喜欢捉迷藏。当我们拥有时,它似乎常常躲藏起来,让你感觉不到,引诱我们前去寻找它。
人与幸福好像猫与它的尾巴。当猫拼命追逐它的尾巴时,尾巴总是跑得比它快。当猫决定一直向前时,尾巴就会紧紧跟着它。人对幸福的感觉也是如此。
我们不是回忆过去的幸福,就是向往未来的幸福,或者羡慕别人的幸福,但总是感觉不到自己拥有的眼下的幸福。其实,幸福就在自己心里,不需要去追逐。
快乐又有点像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虽然身体平时都在默默工作,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人只有在失落的痛苦中才感到原来拥有时的幸福和快乐,也与此类似。人就是这样,对幸福的体验浅,对痛苦的感触深。这也是为什么名著多是悲剧的原因,因为悲剧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引起人的情绪跌宕。
为什么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时才感到珍贵?有一个成语叫“习而不察”,意思是说人长期处于某种情况下,由于太熟悉了,便因习惯而麻木,没有感觉了。所以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到失去时才去回想原来拥有是多么快乐,在我们能够吃得下饭,能够走得了路时,就应该感受健康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幸福需要提醒,否则往往被我们忽略掉。
另外,有些人之所以感受不到快乐,是因为心里装满了太多的烦恼,已经没有空余地方装载快乐了。
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快乐是根草,何须遍地找。太多的功利欲望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感受不到快乐。实际上,快乐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我们所缺的并不是快乐,而是那份能够感受快乐的心情。比如一家老小坐在一起吃着自己动手做的家常便饭,那种日复一日的温馨和快乐便是我们不该忽略的。
很多人都渴望巨大的成功,享受“高峰体验”,以为幸福和快乐都藏在那里。结果就觉得自己一无所成,故总是快乐不起来。另外,我们每天都陷在很多琐事里,注意力被吸引在那里,一直看不见或记不住自己每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小成就,以及人与人之间互助互动的快乐时刻。却不知许多小小的幸福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穿梭,如果不注意,那些小小的幸福就从我们的生活中悄悄溜走,而很多快乐的感觉也就无法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