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
新世纪之初,我在都机厂做铣工,孤寂无聊时,便常去都江堰市图书馆读书度日,无意之间发现了一本名叫《空幼》的台湾刊物,繁体、竖排、一翻封底的地址竟然是:四川灌县蒲阳。
我惊讶莫名,一查资料,吓了一大跳:原来,《空幼》杂志上的创办地址“蒲阳”就是今天之都江堰市蒲阳镇。
不觉间,关注与爬梳空幼历史已逾十五年,此间岁月更迭、人事凋零、资料散佚、墙倒垣废……但庆幸的是,往事并不如烟,关于空幼的面貌正在尚未落定的历史尘埃中日渐清晰。
犹如空幼旧址,尽管已接近于无形,但是始终有一些遗迹和留痕,在扶疏的草木中和低浅的虫鸣中恍现它的本来面目。
其实,都江堰对抗战的贡献不仅是灌溉天府之国,铸就后方粮仓,而且也为国家培养了包括抗战将领在内的许多杰出人才,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
一
1940年的一天,天气有些阴冷,一群身着军装的人来到蒲阳(时名蒲村),在大明寺附近东走走西看看,间或搬出一些测量仪器,当时还是孩子的谢福全随着周围的农户一道,跟在军官们的旁边看“稀奇”,他们想不通,这些军官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来做什么?
不久,这群人就跟当地豪绅唐大爷谈起了租金,最后租下了唐家的五个院子,并征用了“大明寺”等处的现成房屋及周围的部分土地,并开始组织人手修葺加固,随后就地陆续新建了礼堂、医务所等,农户们常常隔着围墙远眺这处神秘的所在。
其实,这群人不是别人,他们是“空幼”筹建处的工作人员。从这个时候开始,“空幼”(即空军幼年学校)一词,迅速走出蒲阳、灌县,成为当时成都、四川乃至中国的一个热词。
事情还得从抗战开始谈起。“自淞沪会战,至武汉会战,空军虽建立许多功绩,惟损伤太大,至1940年仅剩飞机65架。”由白崇禧的回忆录我们可以想见彼时空军之惨状。有鉴于此,1939年,前苏联派驻中国的空军总顾问帕尔霍明科向中国航空委员会建议:“是否可以效仿前苏联‘纳西莫夫’少年海军学校的模式,从抗战长远考虑,设立少年空军学校。”随后时任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的白崇禧于1939年到成都视察空军后正式提出相关建议,建议得到了包括******、叶剑英、张治中、周至柔等国共人士的赞同和支持。同年,中国航空委员会决定成立少年航校,并命名为“空军幼年学校”,学校校长按当时军事学校的惯例,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挂名,另设教育长,任命毕业于西点军校的汪强担任,挂陆军少将衔支中将薪,常驻学校并实际主持校政。
汪强就任后,首先是勘选校址。当时也先曾考虑成都,后改定灌县风景区。但汪强前往实地视察中,当地人士以目标太大,害怕引来敌机轰炸,危及川西灌溉枢纽之都江堰水利工程,纷纷向他提出反对意见,而汪强自己也以为国难当头,在此风景区耗巨资从头建筑校舍,于勤俭节约原则多有不宜,最终择定灌县东北的蒲阳镇,并决定租赁当地豪绅唐家五个院子及道观大明寺现成房屋作为校舍。本着勤俭节约之原则,就地取材,大礼堂亦不过竹筋泥巴墙稻草顶,却精心布局,一处处一排排井然有序,而为培养抗日空中后备军之雏鹰摇篮。1941年秋季以后,为接纳逐年之新生入学,学校才开始陆续建筑新校舍。
至此,民国政府的空军幼年学校落户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蒲阳镇,并租赁当地豪绅唐家五个院子及道观大明寺现成房屋作为校舍,从1940年至抗战胜利,学校共招收了六期学员2100余人,很多人成为中国空军的中坚力量,为抗战贡献甚巨。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台湾空军的官方语言一度为“蒲阳话”。
二
迫于当时之形势,学校决定一边修葺校舍,一边开始招生。
空幼招收第一期新生的通告于1940年7月发布。总招300名,设招生委员会总管其事,分重庆、成都、昆明、贵阳、桂林、芷江、衡阳、南郑八个考区进行,各设招生站,具体经办。招生采取面向社会公开进行的方式。报名只规定年龄限制和学历、健康要求,无其他限制和政治条件。报名后进行体检、文化考试和口试,最后张榜公布录取名单。随后招生办法亦均相同,唯考区设置数目略有增减,设点地因战局变化而略有变动。
当时少年儿童报考情况至为踊跃。历年每至7月招生报名,各考区报名点,如重庆朝天门招生站、贵阳中华南路贵山图书馆等,都挤满了人群:有父母带了儿子来的,有老师陪送学生来的,也有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家庭独自前来,或担心父母一时难舍,瞒了父母悄悄来的,都怀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对日寇飞机轰炸和平居民野蛮暴行的无比仇恨,怀着救国家、救民族、当一名飞行员、打败日本强盗的勃勃雄心赶来报名。连白崇禧、李济深都将自己的儿子送来空幼读书,以期抗倭报国。
但是报名者中大多数人都未被录取,因为经过文化考试和体格检查,录取率往往只占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如1941年第二期招生时,成都考区1000多人报考,最后张榜录取80名,录取率为8%;1944年第五期招生时,贵阳考区报名者达3000人,最后仅录取了22名,录取率约为0.7%。那些由于文化考试不合格遭筛选下来的,往往第二年、第三年再次前来报考,落榜者固然自强不息,而录取者,亦倍加珍惜学习机会,还没踏入空幼大门,就先产生了做一名空幼学生的荣誉感。
三
在空幼,学生们固然报国心切,勤奋学习,而校长汪强亦是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为了让学生学好各门课程,他一边勘定校址,一边经由各种渠道,从全国各地乃至南洋礼聘师资。在其重视下,当时空幼许多老师就是本门教科书的著者。像陈充恩这样知名的教育家,杨承元、傅简克这样的名教师,武术家张英健,画家谭学楷都在空幼任教。又如教音乐的是著名音乐家王云阶,他的作品《万家灯火》和《小燕子》可谓家喻户晓,教国文的是著名书法家吴丈蜀,后来曾任《书法报》社社长,另一国文教师是大名鼎鼎的作家牧野,而教美术的则是徐悲鸿的高足谢少白。
至于其他教师,也大多熟悉本门学科,精通教学业务,堪称一时之选。据学生回忆:几何老师从来不用直尺圆规,而总是随手画圆,画平行线。因而被学生赠以“circle”的雅号。地理老师每讲一省,总是先用粉笔轻轻勾出该省省界轮廓,然后结合讲解,用彩色粉笔逐次绘出山脉、河流、交通线、城市等等,边讲边画,课上完了,一张该省地图也就活现在黑板上。国际关系史老师则从来不带课本,侃侃而谈,学生偷偷拿课本对照,连事件的年月日甚至钟点,都不差分毫。遇到这样的老师,这样的传授方法,学子们首先心里就佩服,学起来自然兴味盎然,不用费力气却学得很扎实。不但理解透,而且记忆深刻,终身不忘。许多老师与空幼同始终,有的不幸殉职后,还把骨骸留在了蒲阳,把他们一生的青春、理想和梦留在了这片青山下。
而在学习上,学生们严于律己,一丝不苟,堪称一时之典范。
当时的学科学习带有明显为学飞准备条件的性质。从初一到高三的六年间,空幼要比普通中学学生多学十几门课程,包括解析几何、微积分、球面三角、有机化学、军用化学以及航空常识、滑翔等等。高中毕业时,学生们必须完成初级和中级滑翔训练。
不唯如此,空幼对体育、音乐、图画、劳作这些被普通中学列为“小三门”的科目特别重视。从初一到高三,体育课不但各有明确的训练内容和训练要求,而且每课都由几位老师担任,分别负责球类、田径、单双杠、武术、垫上运动等教练。由于考虑到飞行中出现事故跳伞常有落入水域的可能,游泳在空幼更被视为必修课。为此,汪强在当时财力物力极端困难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组织学生劳动,在校园内建起了游泳池,以供训练之用,是为四川第一座游泳池。音乐课分乐理、唱歌穿插进行,到初二必须学完简谱、五线谱,有时还由教师抱来留声机,让大家听《马赛曲》《小夜曲》,然后给大家讲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经过、曲谱特点等,引导大家欣赏。劳作课、图画课、泥工、木工、金工、滑翔机模型制作如何接续,静物写生、野外写生、铅笔画、水彩画如何循序而进,也都既有计划,又严格要求。
空幼的学科学习强调学以致用,注意其与工作的联系。当时中美协议,对中国飞行员之训练,初级在印度进行,中高级在美国进行。考虑到英语对学生将来学习、生活的特殊作用,汪强特别强调英语的学习,到高中尤其重视口语训练,并特别买来一些旧英文打字机,发给学生在课外练习,提高英语水平。
空幼学生的学习紧张有序。每天上午四小时,下午两小时,接着两小时课外活动,吃完晚饭,还要上两小时晚自习。寒暑假也比一般学校时间短。开始的时候,蒲阳没有电灯,用的是自制小油盏。每到晚自习,一人面前一盏,在荧荧微光下,或专心攻书,或奋笔疾写,偶尔有人一声嚏喷,都会引得全堂震惊,侧目而视。而白天,琅琅的书声和着蒲阳河的涛声远远而去。
四
时光如水远去,而当年的学生忆及读书岁月,依然感念不已,他们说空幼的教学是“课堂严肃认真,课余生动活泼。”
空幼的课外活动内容丰富,时间充裕,一方面,学校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另一方面,每天下午都专门规定有两个小时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开展活动。因此,空幼的学习生活则变得异常绚丽多姿而引人追忆,使在她的怀抱中生活过的人,至今为之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