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黄显声将军的名字,是在看“小萝卜头”的故事时。
小萝卜头宋振中,其父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随父母一同被关押在重庆红岩,直到9岁在大屠杀中遇难,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根据难友记载,宋振中聪明好学,七岁以后其母徐林侠向狱方争取到让他在狱中“上学”的权利。小萝卜头的老师之一,就是同狱的原东北军五十三军副军长黄显声将军。
这位黄显声将军,不但教小萝卜头语文算数,还教他武术和俄语,每天早上小萝卜头到黄将军处上课时,都要用俄语问好。而小说《红岩》中,还提到黄显声将军(书中称为黄以声)为难友提供奶粉,糖果和药品,在他的监室中,还悬挂有防身的军刀。
他是白公馆的“阶下囚”,更是一位“虎入笼中威不倒”的将军。
东北,是盛产优秀公安局长的地方。前铁岭市公安局局长******,调任重庆打黑除恶,保一方平安,蜚声中外。岂知,东北这块土地,先前就出生过一位同样杰出的公安局长黄显声。他以沈阳市公安局局长的身份,带领直属12个警察总队,在“九一八事变”当日,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战的第一枪。
黄显声的一生,是和东北,和张学良的东北军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黄显声,字警钟,祖籍山东蓬莱,出生于辽宁凤城。他从小就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7岁入自家私塾;9岁厌学,独自一人到县城读书;中学毕业后,只身来到沈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黄显声是个很独立的人,所以日后干出许多特立独行的事,也就不太奇怪了。
本来,长辈们最初想让他找个好差事,或者经商,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但黄显声不愿意,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他认为,商人的铜臭不可闻,当公务员混日子没前途。于是,在22岁那年考取了北京大学。据说,在那个年代,能考上北大的绝对是人中之龙。作为一名将军,黄显声精通诗词,擅长篆刻,在今天保留下来的一方黄显声将军自治印上,侧面还可以看到一行小字“骑富士山头展铁蹄,倭奴灭,践踏樱花归”。
作为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懂篆刻,会俄语,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很多人进北大,是为了升官发财,但黄显声进了北大,却是为了求知。他学习俄语,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接受了新思想。所以,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与反动军警搏斗,是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参加者之一。学校一看,这个学生太玩命儿,指不定哪天就把北大给烧了,于是将黄显声除名。
不得不承认,黄显声的考试能力是很卓越的,北大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也许是觉得当学生不够威猛,他开始向往成为一名军人,并发誓“生不带兵死不休”。很快,黄显声考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炮科。翌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黄显声,破例分配到奉天兵工厂任少校卫队营长。很短的时间里,精明强干的他以果断的作风将工厂的卫队整顿一新。这不仅使卫队团团长大为惊异,更给前来视察的张学良留下深刻印象,觉得他“谈吐不凡、颇有见解”,被留作随从参谋。
很快,黄显声成了张学良的亲信,也是东北军少壮派的代表,张作霖被炸,张学良就是混在黄显声军中悄悄出关的。黄显声曾经担任过张学良卫队旅旅长,九一八事变时,35岁的他被任命为辽宁省警务处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局长,变成了警察!张学良对黄的任命是用心良苦的,是时,日本人在东北武装挑衅,警察非正规军,可以作为两军之间的缓冲;其次,张作霖曾经对张学良讲过对付日本的办法——招集辽宁各县的警察局长开个会,动员人力,一夜之间就把南满铁路的铁轨都埋到地底下了。然后,二十万东北军,就能把大连的一万五千日本兵“包饺子”。
事后证明,黄显声的这支警察部队,是达到了某些预期效果的。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局势已经相当紧张,东北军中人称三个省只有两个明白人,就是指藏式毅和黄显声。辽宁省省长藏式毅很早看出日本人的图谋,曾多次苦苦警告张学良日军即将动手,并派黄专门跑到北平去见张报告危险,张时吸毒又患伤寒,到协和医院住院,显得思维精力都不充足。回复都是要求镇定,万一打起来不抵抗,等待“九国公约”的调停等等。
黄则另有主张。9月初,日本关东军向辽沈一带的日本人普遍发枪,形势日趋险恶。九一八事变前,他通过当时的警务督察长熊飞弄到日军情报,称日本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由日本国内回到沈阳,已与关东军司令本庄繁见面,并闻有谋,可能采取爆发行动。知道事变即将发生,黄不肯坐以待毙,回沈阳后当即下令各县警察队公安队扩充成十二个总队,并立即以警务处的名义紧急通知全省县公安队到沈阳领枪。旬日之内,沈阳库存原奉军历次入关作战所获旧枪约二十余万支(每支枪配给五十余发子弹)尽数发到各县。
而黄对沈阳的警察也进行了充分的部署,将两千名警察组织起来,编成一个总队并发枪,自己从9月初即昼夜不离办公室,随时准备应变。所以,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他率领的警察总队已经离开机关,投入抗击。后来,有人第二日晨曾赶到警务处打探消息,却见铁门紧闭,有几只麻雀啄食。向周围人打听,前一天夜里有人看到,黄部警察的动作极快,第一声炮弹的爆炸声刚刚响过就开始行动,离开机关,显然是早有部署。
此时,沈阳城内是有正规军的,但这些部队多多少少都出了些状况。比如第七旅旅长王以哲,事变爆发时,居然和两个团长“人间蒸发”了。比如总部卫队,事变当天“恰巧”到野外拉练,很“遗憾”的没有加入战斗。还有讲武堂的学生,听到枪声后,居然找不到讲武堂负责人周濂中将。这些平日里身居高位的将军,关键时刻“集体失聪”,你能说他们不是明白人?
当晚,日军果然发动事变,随即炮轰北大营东北军第七旅的营房。第二日晨,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沈阳市区商埠地及大小西关。当时“沈阳南市、三经路等公安分局均按他的命令奋起抵抗,这是当时沈阳惟一未执行‘不抵抗’命令的武装队伍”。于是沈阳街头出现了历史悲壮的一幕:作为正规部队的东北军仓皇撤退,而只有轻武器的警察却在浴血奋战,依靠简单的掩体抵挡着潮水般涌来的日本关东军部队,用血肉之躯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尊严。
黄显声指挥警察部队,和日本关东军足足打了三天巷战,最终,关东军的坦克攻破公安局的大门,黄这才组织警察有序撤退至锦州。在锦州,黄显声一面重新整顿警察队伍(毕竟手里只有警察嘛),一面大量整合地方武装,并统一番号为“辽宁抗日义勇军”,这就是“抗日义勇军”的最初来历。由于“义勇军”这个名字响亮而且贴切,逐渐成为东北各地抗日军民最为常用的叫法。后来,田汉聂耳合作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了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这首脍炙人口的战歌,后来成为今天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后人感念黄显声组织抗日义勇军时间早、规模大、影响远,以“血肉长城第一人”誉之。
这样一位战功显赫的将军,最终却被******秘密逮捕,其中是有原因的。首先,作为东北军高级将领,黄显声只听从张学良的调遣,对******并不感冒。******曾借张学良出国之机企图分化瓦解东北军,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高级将领会议,要将东北军调到南方进行“剿共”。何应钦宣布命令后,黄显声并不买账,腰间挂一把手枪装憨卖傻。这是对******“攘外必先安内”战略政策的公开抵制对抗,这件事后,蒋对黄显声结怨甚深。
其次,黄显声主张抗日,但国民党指望不上,只有暗中联系共产党。黄显声是最早与共产党接触的,并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国民党东北军高级将领,也是最早在国民党东北军建立共产党组织的一支队伍。这支部队接受政治宣传,可以公开教唱其他国民党部队所不能高唱的抗日歌曲(今日之‘红歌’也),军事训练常以日本为假想敌进行。从此,黄显声的部队成了“红到底”部队,黄显声也被老蒋视作“桀骜不驯”之徒。
不听话,和共产党走的太近,又收买不了(******曾试图重金收买之)。更让******生气的是,西安事变发生时,黄显声在石家庄发表通电,鼎力支持张学良,且态度十分明朗。张学良被软禁后,黄显声去武汉参与营救张学良的行动,他去找宋子文,托宋美龄的关系,却遭到了******的威胁。在武汉的一家旅馆里,黄显声和******相谈甚欢,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多次接触中,黄显声提出要组织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新东北军,******十分赞同。于是,黄显声立即通知旧部,又召集了一批东北流亡学生,组织“东干队”开赴延安。
还未大展宏图,黄显声就收到******的消息,提醒他马上转移,因为******的特务很快就要来了。但黄显声自认光明磊落,错误地认为国民党特务不敢把自己怎么样,而没有立即离开。他不知道,作为一个政治流氓,******是不会按套路出牌的。在汉口,黄显声被秘密拘审。特务拿出一个笔记本,是黄显声在一次东北军中下级军官聚会上的讲话,有反蒋通共的嫌疑。
这已经不是黄显声的第一次“大放厥词”,很早之前,******到东北军视察,讲了一套“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当即遭到黄显声部下的驳斥。黄显声很激进,他的部下说话更露骨,声言要让那个“攘外必先安内”的老蒋“站着走进来,横着抬出去”。
把******的话当成“放屁”,还要让老蒋“站着进来,横着出去”,一般人是没有这个胆量的。所以,******逮捕黄显声没得商量,越快越好。黄显声先被羁押于武汉,后至湖南益阳,又被转移到贵州息烽集中营,最后到重庆白公馆。白公馆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后被军统改建为监狱。黄显声初到白公馆时,受到过优待,因为他的威望和军中旧友的影响,也因为特务认为他一旦出狱就会再作高官,所以他在狱中享受一些特殊待遇,如读书,看报,甚至拥有防身的佩刀。
等到放风的时候,黄显声仔细观察了白公馆的地貌,应该说军统特务选择此处为监狱,是很有道理的。监狱背靠歌乐山,四周高墙、电网密布,墙外制高点上有岗亭和碉堡。大门终年紧闭,只有侧面开一小门与外界相通,原储藏室改为地牢,原防空洞改为刑讯洞。监狱墙壁上还有标语,有“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也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