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016900000069

第69章 品德:优良道德之实现(2)

我有的时候也想:“戒酒太累了!算了,放纵一下吧,喝!”有一次,有位朋友到我家,我一下子喝了四两六十度的白酒,喝的时候特别高兴,什么节制,见鬼去吧!但第二天就觉得身体不舒服。所以,“放纵”本身是一种解放,是一种“善”,是一种“利”;但是,放纵的结果却是一种恶,并且,放纵等恶德结果的恶和害远远大于其本身的“善”和“利”,因而其净余额是“恶”和“害”。

恶德的净余额是一种害和恶,而美德的净余额是一种善和利。那么,人们为什么还是那么容易陷于恶德而背离美德呢?人们为什么很难真正地向往和追求美德呢?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原来,恶德的净余额虽然是一种恶和害,但是这种恶和害是一种结果恶而不是本身恶,因而是未来的、不确定的、说不准的。反之,美德的净余额虽然是一种善和利,但是这种善和利也是一种结果善和利,而不是本身善和利,因而也是是一种遥远的、将来的、不确定的、说不准的。这样一来,美德作为一种善,到底能带来多大好处,只有未来才能知道,因为它是一种结果善;而恶德作为一种恶,也是作为结果存在的,也是要到若干时间以后,甚至是在遥远的未来才能看到的。相反,美德本身是恶的,因而它的恶是眼前的,看得见的。你助人为乐、自我牺牲,你被截肢了,马上就会痛苦。但是,恶德本身是“利”和“善”,因而它的善和利也是眼前的,看得见的,当下亲自能够感到的,而它的“恶”和“不善”却是遥远的、不确定的。这就是人们为什么陷于恶德的原因,也是人们为什么追求美德的原因。追求美德的人都是比较理智的,有着长远的打算,他的欲望是被理智所约束的,他是有远大的见识和抱负的人,这样的人会倾向于美德;而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的人,就容易追求恶德。这就是美德和恶德的真正的本性和人们为什么是有美德的以及为什么会陷于恶德的真正的原因。

因此,一个人陷入恶德的原因,说到底,可以概括为七个字“占小便宜吃大亏”为了占有当前的、近的、确实的小利小善,而不顾尔后的、远的、不确实的大恶大害,为了眼前小利而不顾日后长远大害。相反的,一个人追求美德的原因,说到底,也可以归结为七个字“吃小亏占大便宜”为了占有尔后的、远的、不确实的大利大善,而宁愿承受当前的、近的、确实的小恶小害,为了日后长远大利而忍受眼前小害。因此,一个人追求美德还是陷入恶德,说到底,乃是他有无智慧的结果和标志:陷入恶德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得不偿失,显然是一种真正的愚蠢和不智,是愚蠢和不智的结果;反之,追求美德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得大于失,无疑是一种真正的智慧,是智慧的结果。所以,孟子曰:“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这样一来,美德的追求便因其是智慧使然而最终是学习的结果;反之,恶德的陷入则因其是不智使然而最终是不学的结果。因此,恶德便比美德更接近人的本能:美德的形成是困难的,它是学习的结果,它必须有一定的学习过程,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经验和训练;反之,恶德的形成则是容易的,它是不学而能的,是人的自然倾向。因此,每个人一生下来,最初总是因其尚无智慧而自愿接受恶德,他接受美德而遵守道德实出于被社会和他人所迫:道德最初总是他律的,总是作为一种外在的东西强加于每个人。只有随着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以及道德教育训练,一个人才会因具有一定的智慧而逐渐懂得美德的利益和恶德的不利,他才能自觉地克服恶德而自愿追求美德。

三、坏人也有美德和处于美德境界吗?

当一个人追逐美德或陷入恶德达到一定程度时,他就进入了美德境界或陷入了恶德境界。不过,当我们进一步考察品德的这些境界时将会发现,“品德境界”是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它与“品德”概念根本不同。因为,任何人,不论他多么坏,哪怕他是个十足的坏人,他或多或少也总会有一些美德,如勇敢或勤奋等等。但是,我们能因此就说他——一个坏人——处于美德境界吗?

显然不能。无论他多么勇敢勤奋,我们只能说他处于恶德境界。反之,任何人,不论他多么好,即使他是个十足的好人,他或多或少也总会有一些恶德,如拼命工作,甚至嗜酒如命,以致英年早逝,违背了“贵生”道德而堕入轻生之恶德。但是,不论他何等的轻生和嗜酒,我们能说他——一个好人——处于恶德境界吗?显然不能。我们只能说他处于美德境界。

因此,品德境界与品德不同,好人与坏人都具有美德与恶德;但只有好人处于美德境界而坏人则处于恶德境界:美德境界就是好人的品德境界;而恶德境界则是坏人的品德境界。显然,好人或处于美德境界的人,虽然有美德也有恶德,但必定以美德为主,美德必定居于主要的、决定性的、支配性的地位;反之,坏人或处于恶德境界的人,虽然有恶德也有美德,但必定以恶德为主,恶德必定居于主要的、决定性的、支配的地位。那么,这种将好人与坏人以及美德境界与恶德境界区别开来的主要的、决定性的、支配性的品德究竟是什么?

就是“善”与“恶”!

因为,“善”是道德总原则,它在一个人的人格和个性中的内化或实现,是一切美德的总汇,是一种完全的美德;“恶”是不道德总原则,它在一个人的人格和个性中的内化或实现,是一切恶德的总汇,是一种完全的恶德。这样,人们品德境界的根本区别显然便在于:就“善”与“恶”来说,他们究竟具有哪一种品德?如果一个人长期的恒久的行为遵守“善”原则,从而形成和具有了“善”的美德,那么,尽管他同时具有懦弱、不智、轻生、放纵、偏执、自卑等等恶德,却显然是美德为主,因而他仍然是一个好人而处于美德境界;反之,如果一个人长期的恒久的行为不遵守“善”原则,从而形成和具有了“恶”的恶德,那么,尽管他同时具有勇敢、智慧、贵生、节制、中庸、自尊等等美德,却无疑恶德为主,因而他仍然是一个坏人而处于恶德境界。

因此,所谓恶德境界,也就是一个人长期、恒久地违背道德总原则“善”的伦理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道德的人格境界,是不应该如何的道德道德总原则“恶”已经转化为自己的人格和个性的品德境界。这就是说,一个陷入恶德境界的人,并非完全违背道德而全干坏事;而必定也会遵守道德干好事。不过,他的行为违背道德干坏事必定是恒久的;而遵守道德干好事则只能是偶尔的。否则,如果他的行为恒久遵守道德和偶尔违背道德,他就处于美德境界而不是处于恶德境界了。

反之,所谓美德境界,也就是一个人长期、恒久地遵守道德总原则“善”的伦理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种善的、道德的人格境界,是道德总原则“善”

已经转化为一个人的人格和个性的品德境界。这就是说,一个即使达到了美德最高境界的人,也绝不可能完全遵守道德而全干好事;而必定也会违背道德干坏事。只不过,他的行为违背道德干坏事只能是偶尔的;而遵守道德干好事则必定是恒久的。否则,如果他的行为偶尔遵守道德而恒久违背道德,他就不是处于美德境界而是处于恶德境界了。

美德境界比恶德境界复杂得多,因而进一步分为美德自律与美德他律两大境界。美德他律境界是为了美德之外的他物——自己的利益和幸福——而追求和获得美德的美德境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幸福而追求和获得美德的美德境界,是为了利己而求得美德的美德境界,说到底,也就是一个人长期的为了利己而求得美德的遵守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美德境界。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处于美德他律阶段。我们都不偷不抢,是吧?

我们轻易也不去伤害别人。我们一天到晚也都像个“人”似的,其实我们的七情六欲可能是非常恶劣的,如果放任自流,我们都可能成为杀人犯,对不对?

你想想看是不是这样?谁不想把仇人杀死阿!“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嘛!

谁没有爱和恨啊?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杀人呢?因为理智告诉我们说,遵纪守法,拥有美德,你才能得到幸福。

其实,每个人一开始,一定是处于“美德是手段”的美德他律境界。他把美德当成手段,他是为了利己而遵守美德。更多的时候,我们之所以要遵守道德,我们要拥有美德,就是因为美德的净余额是“利”和“善”,是因为我们会“算计”,是吧?一算计,有美德是吃小亏占大便宜;有恶德是占小便宜吃大亏。所以,美德合算,恶德不合算。酗酒,固然一时快乐,但是终身遗憾。所以,我为了我自己的幸福,为了我的健康,我要节制,我要戒酒,我要追求美德。当我这么做的时候,目的是为了幸福和利益,而美德是一种手段。这就是美德他律境界。但是,当我不断地这么做的时候,美德便不断带给我幸福和快乐,美德就成了我的快乐和利益的源泉。那么,这时候我就会爱上美德。因为爱就是对于快乐和利益的心理反应,当美德不断地给我带来利益和快乐的时候,我对美德就会有一种爱的心理反应。而一旦一个人爱上美德,他就会为了美德而追求美德。那么,这个时候他就进入了美德自律境界。美德自律境界就是以美德为目的的美德境界,是受完善自我品德之心所驱动,从而为了美德而求美德的美德境界,说到底,也就是一个人为了完善自己的品德而遵守道德的长期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美德境界。

一个处于美德他律境界的人,既然是一种为了美德之外的他物——自己的利益、幸福——而求美德,那么,他必不以拥有美德而快乐和幸福,而仅仅以拥有美德给自己所带来的利益而快乐和幸福:在他那里,美德与幸福、快乐是两回事。因此,他遵守道德、追求美德是有条件的:只有美德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幸福,他才会遵守道德、追求美德;否则,如果美德不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幸福,他就不会遵守道德、追求美德了。

反之,如果一个人达到了美德自律境界,则会以拥有美德而快乐和幸福:

在他那里,美德与幸福、快乐原本是一回事。因为幸福无非是重大的快乐,无非是人生重大的需要、欲望和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处于美德自律境界的人,其人生既然以美德为重大目的,那么,他求得了美德岂不就得到了快乐和幸福?当然,他得到的只是内在的“德性幸福”而不是外在的“非德性幸福”。因此,一个处于美德自律境界的人,他遵守道德和追求美德,并不以道德和美德是否带来外在的“非德性幸福”为条件:不论道德和美德能否带来这些快乐和幸福,他都会遵守道德、追求美德。

在美德境界与恶德境界之间,还存在一个过渡境界:无德境界。所谓无德境界,就是尚未形成品德、道德人格或道德个性的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就是一个人遵守或违背道德总原则“善”的伦理行为还没有形成一种品德,道德人格和道德个性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善和恶两大道德总原则还都没有转化为一个人的个性和人格。因此,一个处于无德境界的人,必定断断续续交错地、半斤八两地遵守道德总原则和不遵守道德总原则,以致道德和不道德互相中和、抵消而皆未能内化为其人格或个性,从而他既不是一个具有恶德的坏人,也不是一个具有美德的好人,而摇摆于美德与恶德、好人和坏人之间,处于美德与恶德的中间状态。这样,他的道德境界便是不定的,他没有确定的品德:他是个名副其实的“无德者”。

显然,一个人最初既不会处于美德境界,也不会处于恶德境界,而只能处于无德境界。因为恶德与美德一样,都只能形成于一个人的长期的行为。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个具有恶德的坏人或具有美德的好人。人生之初,小孩一生下来,他必定因缺乏道德智慧而自愿逃避道德而接受恶德。

但是,父母对他的教育,外在的舆论和他自己内在的良心,迫使他又得遵守道德。所以,一开始,他是处于一种摇摆状态,他偶尔遵守道德,偶尔背离道德。

这样,他就既不会有美德,也不会有恶德,他实实在在处于一种“无德”的境界。

但是,他不会永远的处于“无德”境界的。从无德的境界出发,他或者会不受良心和名誉的约束,长久不遵守道德,这个时候,他就进入了恶德的境界;或者他非常注重外在的评价,就是所谓听话,他比较理智,因为听话能够带来巨大的好处,这个时候,他就会恒久地遵守道德,那么,他就进入了美德境界:首先进入以美德为手段的美德他律境界,最终达到以美德为目的的美德自律境界。

总之,品德境界分为三类四种:恶德境界、无德境界和美德境界三类,美德境界又分为美德他律境界与美德自律境界。恶德境界是坏人的品德境界;处于这一境界的人,恒久说来,是不遵守道德的。无德境界是品德的中立境界,是无恶德亦无美德的境界,主要是儿童的品德境界;处于这一境界的人,必定半斤八两地、交错地遵守道德和不遵守道德。美德境界是好人的品德境界,处于这一境界的人,必定恒久遵守道德:处于美德他律境界者的大多数的行为必定遵守道德;而处于美德自律境界者的行为则近乎百分之百地遵守道德。

同类推荐
  • 尼采的幸福哲学

    尼采的幸福哲学

    这是一本能够引导读者开心、幸福生活的读物。作者在研习尼采思想的基础上,从改变自己、丢掉坏情绪、寻找爱、享受当下、正确交友、懂得舍弃等八个方面总结出了尼采在“经营幸福人生”上的精髓和感悟,给生活中常感到浮躁、压力巨大、不快乐的人们以指导。本书可以引导我们改变自己的心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卸下压力和负担……从而让喜悦永驻心间,活出自己的精彩,拥有幸福的人生。
  •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本书从哲学本体、哲学流派、哲学术语、哲学名家、哲学名著、经典命题、名家名言、哲人轶事八个方面普及与哲学有关的常识。《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将指导读者爬上思想阶梯,从异彩纷呈的哲人流派中体会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力图给读者提供一部了解中西哲学的基础常识,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畅游哲学的乐园。
  • 走近孔子

    走近孔子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儒家学派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却也在有意或无意间造成了偏离,也变得僵化。当我们今人剥开它在外面固化的硬壳后,却可以发现其核心的东西——孔子的思想,其实是富有多么鲜活的务实精神与人性表达的意义。比如在孔子那里,礼仪的本质特征和终极目的,不是人性的泯灭而是弘扬;孔子也不讳言自己求富贵的愿望,以及孔子对“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勇武血性的颂扬,等等。本书就是一部力图将历史与当代接轨,立足于当下社会的现实和中西文化参照对比来解读和还原孔子思想的哲思随笔著作,作者以清新隽永而又饱含理性情感与思辨精神的文字,对承载孔子的儒学思想的《论语》等著作进行探赜发微,对其所蕴含着的人生价值、生活哲理、社会伦理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从一般道理进入智慧层面,赋予孔子思想崭新的价值观照,是一部能够直抵孔子内心的作品。翻开书的当下,你会被作者创造性的解读所吸引,在书中遇见孔子,走近孔子。
  • 列子臆说(中册)

    列子臆说(中册)

    《列子》为道家重要典籍之一,与老庄并列。它高深莫测,易读而难懂,以故事、神话的形态,阐释道家的学术及观念。《列子臆说》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列子》的讲记,共分上中下三册。南怀瑾先生讲述列子,深入浅出、生动自在,以《列子》的内容为研究重点,带领读者进入广阔的视野、深入难测的奇妙境界,并打破了意识的种种局限。列子,这个御风而行的人,要我们从一切自设的框架中突围,成就天地间的自在逍遥。
  • 家范的教育智慧

    家范的教育智慧

    《家范的教育智慧》内容简介:一般人只知道司马光有一部治国的书叫《资治通鉴》却很少有人知道司马光还有一部齐家的书叫《家范》。《家范》并不是仅仅讲如何治家问题,司马光在《家范》卷首引用《大学》里的一段话,来阐明他写《家范》的目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司马光自己也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热门推荐
  • 浴火重生:只为你倾心

    浴火重生:只为你倾心

    卑微的身世,让他不敢去爱,一场女追男的戏码上演之后,恩爱还未开始,就遭遇了一连串的设计陷害,原本以为是天意弄人,二十多年的友情因此而一朝崩溃,更甚至成为了他的替身。不只是背叛,竟然更是计中计的连环设计,一场螳螂扑蝉的商业游戏后面,竟然是黄雀在后的亲情玩弄,说到底,竟然是自己身世之谜爆发的一切。最该是幕后策划者,竟然只是被玩弄的对象,只有真爱,才能让浴火获得永生……
  • 涅槃成道

    涅槃成道

    道法衰落的时代,成仙封神这种事似乎只存在于神话故事中但何惟却不这么认为偶然间得到的红玉,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一个向世人尘封了许久的世界再次被打开这次,究竟能有多少人书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
  • 你终究是错过了晴天

    你终究是错过了晴天

    她一句“等我长大了,就嫁给你”,成了他一生的目标。长大后,他终于有资格娶她的时候,却不敢打电话给她,因为他怕,怕他有了新的家庭。等他终于准备好打电话给她的时候,才知道,她得了非常严重的病,必须要合适的骨髓才能治好。他拼尽所有全力,在全国为她寻找合适的骨髓。找到了那人却不愿意骨髓配型,等终于愿意了,答应了。她离开了,永远离开了,离开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下辈子还能遇到,我一定嫁给你”。
  • 我在神话历史聊天群

    我在神话历史聊天群

    张宇穿越华夏类似时空,皇帝类似即将老死,内有五王争天下,外有外族入侵,繁华落尽,无人知,北梁即将大乱。来到这个世界,本想争霸天下,以此来献祭华夏穿越前辈们脸,可惜这个世界以强者为尊,天资普通的他辛苦十二年,也才成就第二重炼血境。已经做好咸鱼,反正自己老爹是镇北侯,自己有是最小的世子,成年之后老爹给自己一块封底,做个土皇帝。(这个世界太大了,除了主要城市外,一般分封给贵族,税收当然不会少,毕竟)生活时,居然得到消息,北有荒山蛮族,数百万,南有草原狼族,百万铁狼骑袭来!在感觉性命不保之时,自己金手指居然觉醒,还是连通华夏神话历史顶级聊天群,借兵甚至用功德买兵,神话版大唐等历史甚至天庭天兵天将。哈哈,天不亡我!疯了,然后嗨死了,不是嗨晕过去了。老子要召唤百万铁骑,碰一碰,看我硬不硬就完了。注:本人也是没事就写写,不是成为专职作家,不会写,不要喷,哈哈。
  • 三国之老子是皇帝

    三国之老子是皇帝

    新书《我成了大唐第一驸马》已发布!【系统提示】:“怼人就送文臣武将,怼人就开启军需库,当今天下,一怼霸业可成!”魂穿三国,成为皇帝的刘协弱弱的表示:“皇帝是有身份的人…”【系统】:“不,你不是!”刘协:“那我的军需库啥时候给我?”【系统】:“别问,问就是不知道!”刘协:“……”遇到一个连自己都怼的系统,刘协表示自己太难了…【ps】:这是一本不按流程的三国,想怼谁就怼谁,想怎么牛哔就怎么牛哔,考究党慎入…
  • 文化古迹探索

    文化古迹探索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未解之谜”。
  • 总裁大人,快到碗里来

    总裁大人,快到碗里来

    夏安安说“我等了你七年,默默的等着能有一天我们会重新相遇”萧卓然说“我回来了,你还在吗?”温暖如昔,却又百转千回,这样的感觉大概是爱吧。。。。。。男女主虐恋连连,作者大大也看不下去,一言不合就开车!
  • 我只想做个导演

    我只想做个导演

    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本想好好当一个导演,但是文和集团的董事长却说...“和我的女儿谈个恋爱吧!”
  • 魔权当立

    魔权当立

    我不会写简介啊啊啊啊啊,看看作品呗!
  • 蜻蜓王妃

    蜻蜓王妃

    小蜻蜓,等我可好?元也哥哥,来生换我守护你。你不记得青亭,那你是否还记得这蜻蜓簪子,那是你送我的求婚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