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869600000015

第15章 我的信仰(15)

9.文言的文字可读而听不懂;白话的文字既可读,又听得懂。凡演说、讲学、笔记、文言决不能应用。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坛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者,非活的言语也,决不能成为吾国之国语也,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也。(七月六日追记)

七月二日,我回纽约时,重过绮色佳,遇见梅觐庄,我们谈了半天,晚上我就走了。日记里记此次谈话的大致如下:

吾以为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之国人为一大能事。吾又以为文学不当与人事全无关系;凡世界有永久价值之文学,皆尝有大影响于世道人心者也。觐庄大攻此说,以为Utilitarian(功利主义),又以为偷得Tolstoy(托尔斯泰)之绪余;以为此等十九世纪之旧说,久为今人所弃置。

余闻之大笑。夫吾之论中国文学,全从中国一方面着想,初不管欧西批评家发何议论。吾言而是也,其为Utilitarian,其为Tolstoyan又何损其为是。吾言而非也,但当攻其所以非之处,不必问其为Utilitarian抑为Tolstoyan也。(七月十三日追记)

05

我回到纽约之后不久,绮色佳的朋友们遇着了一件小小的不幸事故,产生了一首诗,引起了一场大笔战,竟把我逼上了决心试做白话诗的路上去。

七月八日,任叔永同陈衡哲女士、梅觐庄、杨杏佛、唐擘黄在凯约嘉湖上摇船,近岸时船翻了,又遇着大雨。虽没有伤人,大家的衣服都湿了。叔永做了一首四言的《泛湖即事》长诗,寄到纽约给我看。诗中有“言櫂轻楫,以涤烦疴”;又有“猜谜赌胜,载笑载言”等等句子。恰好我是曾做《诗三百篇中“言”字解》的,看了“言櫂轻楫”的句子,有点不舒服,所以我写信给叔永说:

……再者,诗中所用“言”字“载”字,皆系死字;又如“猜谜赌胜,载笑载言”二句,上句为二十世纪之活字,下句为二千年前之死句,殊不相称也。(七月十六日)

叔永不服,回信说:

足下谓“言”字“载”字为死字,则不敢谓然。如足下意,岂因《诗经》中曾用此字,吾人今日所用字典便不当搜入耶?“载笑载言”因为“三千年前之语”,然可用以达我今日之情景,即为今日之语,而非“三千年前之死语”,此君我不同之点也。(七月十七日)

我的本意只是说“言”字“载”字在文法上的作用,在今日还未能确定,我们不可轻易乱用。我们应该铸造今日的话语来“达我今日之情景”,不当乱用意义不确定的死字。苏东坡用错了“驾言”两字,曾为章子厚所笑。这是我们应该引为训戒的。

这一点本来不很重要,不料竟引起了梅觐庄出来代抱不平:他来信说:

足下所自矜为“文学革命”真谛者,不外乎用“活字”以入文,于叔永诗中稍古之字,皆所不取,以为非“二十世纪之活字”。此种论调,固足下所恃为哓哓以提倡“新文学”者,迪又闻之素矣。夫文学革新,须洗去旧日腔套。务去陈言,固矣。然此非尽屏古人所用文字,而另以俗语白话代之之谓也。……足下以俗语白话为向来文学上不用之字,骤以入文,似觉新奇而美,实则无永久价值。因其向未经美术家之锻炼,徒委诸愚夫愚妇,无美术观念者之口,历世相传,愈趋愈下,鄙俚乃不可言。足下得之,乃矜矜自喜,眩为创获,异矣!如足下之言,则人间材智,教育,选择,诸事,皆无足算,而村农伧夫皆足为诗人美术家矣。甚至非洲之黑蛮,南洋之土人,其言文无分者,最有诗人美术家之资格也。何足下之醉心于俗语白话如是耶?至于无所谓“活文学”,亦与足下前此言之。……文字者,世界上最守旧之物也。……一字意义之变迁,必经数十或数百年而后成,又须经文学大家承认之,而恒人始沿用之焉。足下乃视改革文字如是之易易乎?……

总之,吾辈言文学革命,须谨慎以出之。尤须先精究吾国文字,始敢言改革。欲加用新字,须先用美术以锻炼之。非仅以俗语白话代之,即可了事者也(俗语白语亦有可用者,惟必须经美术家之锻炼耳)。如足下言,乃以暴易暴耳,岂得谓之改良乎?(七月十七日)

觐庄有点动了气,我要和他开开玩笑,所以做了一首一千多字的白话游戏诗回答他。开篇就是描摹老梅生气的神气:

“人闲天又凉”,老梅上战场。

拍桌骂胡适,说话太荒唐!

说什么“中国有活文学”!

说什么“须用白话做文章”!

文字那有死活!白话俗不可当!

……

第二段中有这样的话:

老梅牢骚发了,老胡哈哈大笑。

且请平心静气,这是什么论调!

文字没有古今,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

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

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

本来同是一字,声音少许变了。

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

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

古人悬梁,今人上吊:

古名虽未必不佳,今名又何尝不妙?

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轿;

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

这都是古所没有,而后人所创造。

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

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第四段专答他说的“白话须锻炼”的意思:

今我苦口哓舌,算来却是为何?

正要求今日的文学大家,

把那些活泼泼的白话,

拿来锻炼,拿来琢磨,

拿来作文演说,作曲作歌:——

出几个白话的嚣俄,

和几个白话的东坡,

那不是“活文学”是什么?

那不是“活文学”是什么?

这首“打油诗”是七月二十二日做的,一半是少年朋友的游戏,一半是我有意试做白话的韵文。但梅、任两位都大不以为然。觐庄来信大骂我,他说:

读大作如儿时听《莲花落》,真所谓革尽古今中外诗人之命者!足下诚豪健哉!(七月二十四日)

叔永来信也说:

足下此次试验之结果,乃完全失败;盖足下所作,白话则诚白话矣,韵则有韵矣,然却不可谓之诗。盖诗词之为物,除有韵之外,必须有和谐之音调,审美之辞句,非如宝玉所云“押韵就好”也。(七月二十四日夜)

对于这一点,我当时颇不心服,曾有信替自己辩护,说我这首诗,当作一首Satire(嘲讽诗)看,并不算是失败,但这种“戏台里喝采”实在大可不必。我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自己好笑。

但这一首游戏的白话诗,本身虽没有多大价值,在我个人做白话诗的历史上,可是很重要的。因为梅、任诸君的批评竟逼得我不能不努力试做白话诗了。觐庄的信上曾说:

文章体裁不同。小说词曲固可用白话,诗文则不可。

叔永的信上也说:

要之,白话自有白话用处(如作小说演说等),然不能用之于诗。

这样看来,白话文学在小说词曲演说的几方面,已得梅、任两君承认了。觐庄不承认白话可作诗与文,叔永不承认白话可用来作诗。觐庄所谓“文”自然是指《古文辞类纂》一类书里所谓“文”(近来有人叫做“美文”)。在这一点上,我毫不狐疑,因为我在几年前曾做过许多白话的议论文,我深信白话文是不难成立的。现在我们的争点,只在“白话是否可以作诗”的一个问题了。白话文学的作战,十仗之中,已胜了七八仗。现在只剩一座诗的壁垒,还须用全力去抢夺。待到白话征服这个诗国时,白话文学的胜利就可说是十足的了,所以我当时打定主意,要作先锋去打这座未投降的壁垒:就是要用全力去试做白话诗。

叔永的长信上还有几句话使我更感觉这种试验的必要。他说:

如凡白话皆可为诗,则吾国之京调高腔,何一非诗?……呜呼适之,吾人今日言文学革命,乃诚见今日文学有不可不改革之处,非特文言白话之争而已。……以足下高才有为,何为舍大道不由,而必旁逸斜出,植美卉于荆棘之中哉?……今且假定足下之文学革命成功,将令吾国作诗皆京调高腔,而陶谢李杜之流永不复见于神州,则足下之功又何如哉,心所谓危,不可不告。……足下若见听,则请从他方面讲文学革命,勿徒以白话诗为事矣。(七月二十四夜)

这段话使我感觉他们都有一个根本上的误解。梅、任诸君都赞成“文学革命”,他们都“诚见今日文学有不可不改革之处”。但他们赞成的文学革命,只是一种空荡荡的目的,没有具体的计划,也没有下手的途径。等到我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方案(用白话做一切文学的工具),他们又都不赞成了。他们都说,文学革命决不是“文言白话之争而已”。他们都说,文学革命应该有“他方面”,应该走“大道”。究竟那“他方面”是什么方面呢?究竟那“大道”是什么道呢?他们又都说不出来了;他们只知道决不是白话!

我也知道光有白话算不得新文学,我也知道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和新精神。但是我认定了:无论如何,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若要造一种活的文学,必须有活的工具。那已产生的白话小说词曲,都可证明白话是最配做中国活文学的工具的。我们必须先把这个工具抬高起来,使他成为公认的中国文学工具,使他完全替代那半死的或全死的老工具。有了新工具,我们方才谈得到新思想和新精神等等其他方面。这是我的方案。现在反对的几位朋友已承认白话可以作小说戏曲了。他们还不承认白话可以作诗。这种怀疑,不仅是对于白话诗的局部怀疑,实在还是对于白话文学的根本怀疑。在他们的心里,诗与文是正宗,小说戏曲还是旁门小道。他们不承认白话诗文,其实他们是不承认白话可作中国文学的唯一工具。所以我决心要用白话来征服诗的壁垒,这不但是试验白话诗是否可能,这就是要证明白话可以做中国文学的一切门类的唯一工具。

白话可以作诗,本来是毫无可疑的。杜甫、白居易、寒山、拾得、邵雍、王安石,陆游的白话诗都可以举来作证。词曲里的白话更多了。但何以我的朋友们还不能承认白话诗的可能呢?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白话诗确是不多:在那无数的古文诗里,这儿那儿的几首白话诗在数量上确是很少的。第二是因为旧日的诗人词人只有偶然用白话做诗词的,没有用全力做白话诗词的,更没有自觉的做白话诗词的。所以现在这个问题还不能光靠历史材料的证明,还须等待我们用实地试验来证明。

所以我答叔永的信上说:

总之,白话未尝不可以入诗,但白话诗尚不多见耳。古之所少有,今日岂必不可多作乎?……

白话之能不能作诗,此一问题全待吾辈解决。解决之法,不在乞怜古人,谓古之所无,今必不可有;而在吾辈实地试验。一次“完全失败”,何妨再来?若一次失败,便“期期以为不可”,此岂“科学的精神”所许乎?……

同类推荐
  • 天下归心:周公旦

    天下归心:周公旦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对周公旦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介绍了西周建国前后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周公旦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所了解。
  • 如果没有李俊基

    如果没有李俊基

    李俊基,这个长着中性脸孔的韩国男子,他的名字注定被镌刻在人们心中。他在整个亚洲掀起了一阵中性美的狂潮。如果没有李俊基,你就不会知道一个不信基督教的大男孩,竟然戴着十字架耳饰。如果没有李俊基,你就不会知道曾经有一个大男孩,竟是大钟奖上三项大奖的独揽者。
  • 黄佐

    黄佐

    本书介绍了黄佐的生平事迹,内容包括:军商门第,家学渊源;五试第一,誉满京城;秉言直疏,两会阳明;设学兴教,抚恤瑶僮等。
  • 美女总统(总理)私人档案:盘点全球政坛女当家

    美女总统(总理)私人档案:盘点全球政坛女当家

    本书讲述了全球女领导人登台内幕,包括:“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巴西天生的女领袖”迪尔马、“德国政治女强人”默克尔等。
  • 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李白生于盛唐时代遥远的西域,随父母跋涉万里来到四川。自少年时代,他就热爱祖国的大自然,决心报效国家。他三次到长安,却每一次都失望地离开。他暮年从军,希望扫平安史之乱,却被诬为“从逆”,险些被杀害。李白一生多次漫游山川,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他和杜甫真诚的友谊更是千古传诵。李白的诗超凡脱俗、飘逸潇洒、气势磅礴、豪放优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学遗产。《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讲述了李白的故事。《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的作者是尹国宏。
热门推荐
  • 我永远也猜不透你的心

    我永远也猜不透你的心

    一个女孩(李思颖)在12岁那年(五年级)喜欢上了同班同学陆易琛,长达六年的暗恋与痛苦折磨着她,为了陆易琛对她的承诺---高中之约,她满怀期待的努力奋斗,终于跟他考在了一所高中,然而承诺呢?兜兜转转,爱恨纠缠,她爱他,却也恨他..........
  • 日录

    日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梦回神醒

    梦回神醒

    养了一只高智商的崽,牵出来溜溜。每天想带他打打游戏,警醒他少做白日梦啦。
  • 怪盗天使之月夜下的少女

    怪盗天使之月夜下的少女

    魔术师上官琳被团长逼迫焚身于火海,竟转世到基德的世界。在日本横行八年的怪盗天使再次发来预告函,她的猎物到底是什么?怪盗天使与怪盗基德发出预告,猎物竟然是同一个宝石!法师、侦探、怪盗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敬请期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白马道

    白马道

    一生一氏,一生一誓,白马道的故事还很长。
  • 暗香沉,灵动天下!

    暗香沉,灵动天下!

    “命硬克夫,终身难有白头郎”她是富甲天下的钟家五女,一出生便命带断掌,有道士如是说。他娶她,纯粹是为了挽回家族生意,谁让她的陪嫁足以买下整个城池。当婚后的生活全是无尽的打骂,无尽的侮辱,一向温顺柔弱的她,绝望了,三尺白绫,结束了一段年轻的生命,却带来了命运之门的一次开启她是二十一世纪的白领丽人,聪明,美丽,却一点都不善良,所有白雪公主拥有的美好品质,她全不具备,她有的,只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还有,人欺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狠厉,当这样的女子,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处异时空时,又会发生一故事?“钟灵儿,你到底还想要什么?”“只要是我想的,便是我能得的!顺风兮,逆风兮,这世间,何阻我飞扬!”
  • 影视世界当首富

    影视世界当首富

    带着魔改后的漫威系统穿越到影视世界。找找宝藏,打打小怪兽。当大佬,住城堡,做贵族,成首富的故事。
  • 系统今天又想怎样

    系统今天又想怎样

    世界上有一个虚幻却又真实的空间里,有一个愿望事务所,与系统精灵萌新白菜缔结契约,完成各个投稿当事人的心愿。她妩媚多姿,一路过关斩将。千汐一笑:果然什么都逃不出她的魔掌。白菜暗自吐槽:【真是醉了,一如既往地自作多情……】看我一遇男神撩撩撩!!
  • 慧心莲

    慧心莲

    小说通过一家三代、四位女子的遭遇和作为,展现了台湾妇女的心理成长历程。小说以最初被动地遁入空门到最后主动争取剃度,刻画了台湾三十年来的佛教兴革和社会变化,更为妇女奋斗和成长做了记录。小说内容丰富,人物典型,视角独特,构思新巧。借着本书的撰写,作者为这物欲横流的年代,提供一剂安定人心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