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质疑过“春晚”,但是当每一个除夕之夜来临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视机,将遥控器定格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观看“春晚”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它越来越升华为一种感觉,那细腻而绵长的感觉,是我们与家的连缀!相约“春晚”,“春晚”让我们回家。
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金刚
俗话一句,百闻不如一见,早就听说金刚镇的古朴与繁华,那里有原汁原味的山乡风貌,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千年沉淀的佛教文化,引起了我对金刚镇的向往,加上对石霜寺心仪已久,总想找个机会去金刚镇一睹风采。
正好接到浏阳市作家协会王雄文老师的一个电话,说浏阳市文联举办“寻访最美古村镇——金刚之旅”的采风活动,问我是否准备参加,我即刻答应。第二天刚露晨曦,我带上相机、就匆匆赶往市区,随浏阳市文联、作协、楹联、摄影等协会的领导、文友一同前往金刚镇,去参加采风活动。
浏阳市金刚镇位于南区,与湘赣两省及萍乡、醴陵、浏阳三市交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九点三十分到达金刚镇后,在星星村“六栋堂”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寻访最美古村镇——金刚之旅”文艺作品大赛暨第三届萍浏醴笔会活动的启动仪式,参观采风就以“六栋堂”古民居开始。
“六栋堂”古民居建于清朝顺治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了。为李氏第九派时郁公儿子李锦众兄弟所建,是李氏聚族而居连体六栋的一个大建筑群,故取名为“六栋堂”。鼎盛时期,“六栋堂”正厅堂屋建筑面积就达2000多平米,加上九代世孙居住两侧共占地200多亩。“活水园”、“桂花园”、“观鱼池”等优美场景点缀其中。堂屋前后设有戏台、操坪、鱼池、水塘、水井、走马场、拴马院等。“六栋堂”为砖木结构,一百单八柱支撑其间,一栋高过一栋,寓意“连登科第”。每栋的梁柱、门、窗都饰以精雕细琢、阶基和所有的天井均用青条石和花岗岩铺砌。
“六栋堂”整栋古民居坐落在山川小平地,依偎于青山溪水间,背阴向阳,藏风聚气,错落有致,既适用聚族而居的生活及防御要求,又体现了族人聚居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具有浓郁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是李氏族人依具当地的自然环境,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遵循传统的“风水”理念,建造的恢宏大气的古民居建筑群。
“六栋堂”墙头,支柱及月照上刻有意味深长,对仗工整的楹联和精美雕塑,其内容体现了以耕读为本,忠孝信义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文诲人,充分反映了李氏家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心态,人文精神,构建了“六栋堂”内部空间的装饰和文化氛围。
李氏家族在“六栋堂”繁衍生息三百年,历经沧桑,它的每一垛老墙,每一块石碑,每一件雕塑,每一扇门楣,每一根梁柱真实,完美地再现了当年的风貌,无处不在地渗透着那曾经的繁华与兴旺,处处向你展示着曾经拥有的财富和气派。“六栋堂”是聚族而居传统建筑文化的见证,凸现出李氏家族的整体观念和良好家风。
与“六栋堂”一样,坐落在金刚镇丹桂村桃树湾民居也是一处古民居建筑群,它建成于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比“六栋堂”晚了一百多年,但其建筑面积却是“六栋堂”的三至四倍。
桃树湾古民居面阔五间,四进院落,共有大小房屋200多间,中轴线两侧建有横厅,厢房,茶厅、耳房、廊道、粮仓。院落之间有天井连接,采光、通风,排水都采用向内或预埋构建手法,使得这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米,占地面积13000平米的庞大建筑群内部采光明亮,通风良好,排水顺畅。桃树湾古民居的内部装饰新颖、典雅。集木雕、砖雕、墁铺、镶嵌、堆塑、彩绘为一体。梁、柱、门、窗、排照都采用木榫穿透式结构,窗棂、门楣、排照都饰以精美雕刻,所雕刻的人物群像,狮虎麒麟,花草树木活神活现、栩栩如生,技艺精湛令人赞不绝口。江南古民居的清丽婉约,精巧别致在桃树湾古民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折射出中国古建筑文化取法自然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桃树湾古民居建筑群以其庞大的气势,奇特的风格,巧妙的构造,精湛的工艺,称得上是浏阳古民居建筑群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
桃树湾古民居门前是一条小溪,小桥流水,风光秀丽。两岸绿树成荫,青丝如帘,美丽、宁静象一条飘带,烘托出一种独特的精致,一种清雅的氛围。人们置身这幽静秀丽、无喧无扰的田园风光和古色古香的民居中,心情得以静化,令你一切忧思,一切关于人世间的烦恼及其阴晦的回忆都会在这里烟消云散,令你心情变得豁然开朗,精神徒然振作起来。这就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的需求和向往。
现在,“六栋堂”和桃树湾古民居都已列入长沙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旧如旧的处理,这些古民居又将呈现当年的风采,以其独特的风貌吸引着世人的关注。
坐落在金刚镇金市社区下街的福主庙,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为供奉西周年间被奸臣陷害的三位将军而建的。我们走进寺庙,只见殿堂华丽,香烟缭绕,虔诚的香客都在祈祷福主保佑。我市九十高龄的文史民俗专家潘信之老先生向我们介绍福主庙的宗教文化和湘剧在福主庙的起源。清末民初,福主庙的厨、杂人员组织了一个围鼓班唱戏,自娱自乐,后来发展到以唱湘剧为主,取名“案堂班”。我省优秀湘剧表演艺术家徐绍清就曾在“案堂班”学戏,所以“福主庙”不仅是宗教寺院,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湘剧的发源和传承地之一。
“福主庙”每年7月20日举行为期一周的庙会,吸引来自醴陵、文家市、大瑶的香客前来朝拜。金刚集镇沿河两岸搭起多个戏台唱戏,不仅有专业剧团,各种民间技艺也竞相登场。人们借庙会之时,三五成群,既参加庙会祭拜活动,也顺便赶集看戏,集镇上人山人海,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好一派莺歌燕舞的欢乐景象。
闻名遐迩的江南佛教名刹石霜寺无疑是金刚镇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是先知道石霜寺后知道金刚镇的。因为他们到了石霜寺才知道石霜寺原来在金刚镇。石霜寺位于金刚镇石霜村的霜华山上,依山坡分台阶而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石霜寺建于唐朝唐僖宗(874-888)年间,由宰相裴休监造,鼎盛时期,占地面积1万多平米,僧众追随者上千人。今存建筑面积3600多平米,自唐至清,屡经修葺。今存大雄宝殿,关王殿,云水堂、洪音阁、祖堂,方丈室、客膳厅、花蓼阁等,另有部分石碑木匾保存。大雄宝殿居建筑群中心位置,总面积800平米,高18米,建于花岗岩石基上,重檐歇山顶,盖黄色琉璃瓦,在大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在长沙寺庙建筑中规格较高。石霜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较高的地位,相传,唐僖宗的第三个儿子,即普闻禅师,就在石霜寺出家,故金刚镇有“太子湖”、“太子桥”等遗迹。后有日本高僧明庵西荣和俊艿来此学法,回国创立了佛教中的临济宗、中严宗两派,石霜寺佛教文化在中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深远的影响。
石霜寺古迹众多,“内八景”有千僧锅,万人床,象牙朝笏、祖布袈裟、禅杖、砚池、枯木堂、自鸣钟。“外八景”有虎扒泉、盐醋井、飞来塔、仙女晒鞋、仙人推磨、仙人下棋、打鼓岭、蛤蟆滴水。石霜寺的内外八景加上寺院保存的石刻碑林、木匾向人们展示了一千多年的佛教文化的实物和景致,见证了石霜寺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如今的石霜寺,香火依然,历经沧桑的大殿,悠扬的佛教诵经,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四面八方涌来的虔诚香客,向我们传递着古老的佛教文化气息。我们置身于庄严的佛殿面对众多的佛像、慈善的菩萨,静心地听着大师讲解,总是肃然动容,虔诚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石板小路,潺潺流水,古旧老屋,千年寺院,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金刚人民的宝贵遗产,给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金刚做了最完美的诠释。金刚就是个未去时让你向往,去了时让你神迷,离开时让你留连往返的美丽乡村,梦里家园。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今天,六万多勤劳朴实的金刚人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励精图治,把经济建设与弘扬历史文化,打造最美古村镇融为一体,“红炮之都,佛门圣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脆弱的生命
“世界很大,我们很渺小,生活中充满风险,我们很脆弱。我们生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满天飘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尘土,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就突然发生了变故,陷入墨水一般的黑暗里。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接进坟墓,你被突发的横祸失去生命。”
朋友告诉我,阿明出车祸死了,我惊诧,不可能吧,前两天晚饭后在河边散步,我还看见他,怎么就……朋友说:“他前天清晨和几位朋友骑摩托车去株树桥水库钓鱼,因他刚买摩托车骑术还不太熟练,就一直落在后面,后来朋友和他电话联系不上,就返回寻找,发现他摔在路边一条水沟里,已经断气。”听到这个消息,心中一阵惋惜,人啊,真是太渺小,太脆弱了,前两天还那么活神活现,怎么说没有了就没有了呢。
我和阿明是朋友,以前都住永和老街。阿明的父亲是铁匠,他就子承父业学打铁。上世纪六十年代,父子俩在街道铁业社打铁,七十年代后期铁业社解散,阿明就到新组建的轻化厂上班,因轻化厂效益不佳,阿明就租了两间房,砌了一座炉,重操旧业开始打铁。那时,阿明已经结婚,爱人也没工作,家庭经济负担重,他就想方设法找事做,别人不敢接的业务他敢接。那时,七宝山硫铁矿井下铁轨需要一种连接螺丝,这种螺丝不是六方头,而是半圆头,锻造这种螺丝需要几套模具,而且必须是优质钢材,这种活,别人都不敢接。阿明经过几次试验,终于锻出了合格的模具,于是阿明把生产钢连接螺丝的活全部揽下来,独家生产,需求量大,供不应求,利润可观,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人们还习惯躺在计划经济上睡大觉的时候,阿明却依靠自己的努力大把大把地赚着钞票,什么万元户对他来说已是小菜一碟,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