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有不少思想家都对战争进行过评论、分析,有的甚至著有专门的兵书,用以指导战争,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军事辩证法,即兵之道。在诸子中,真正“非战”即反对战争的不多,墨子也只是反对侵略,“非攻”,而不是一概反对战争。老子同样不是一概反对用兵,他留下的五千言里,有不少篇章讨论过兵之道,但老子讨论兵之道并非是为了指导战争,相反,而是结束战争。所以老子提出,以暴制暴,必然会引发更多更大的暴力,最好的办法是体悟自然之道,以柔性的手段,用今天的话来说,以外交的手段、政治的途径来解决纷争。即使是不得已的战争,也要知道,强大的未必能胜,世界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这就是合道的结果。胡林翼说:“行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这倒深得老子兵之道,怒目金刚手段要辅之以低眉菩萨心肠。从一般意义上讲,老子是以兵之道发挥从政之道。
手段和心肠是内在与外在的两面,刀的一面是锋利的,可另一面是钝的。只有守着钝的一面,才能利用锋利的一面。这就是守弱的心法。
守弱,当然不是无原则地弱化自己。它是强者的一种心态,是不大、不争、不自是等“四不原则”的应用和外在表现。真正的强者,他往往展示给世人看似软弱,其实却是一种柔韧、平和、爱的面目。与此相反,真正的弱者,他往往呈现给别人的是一种强大,狐假虎威式的强大、黔驴技穷式的强大。守弱还是心态健康的表现,比如他听得见不同意见,接受得了他人的批评。不同意见和批评,正是检讨自己、反思自己、修正自己的最佳契机。
【核心提示】
老子反复以水作喻,意在提醒人们,真正的软实力,就应该如水一般的修养自身。什么是真正的“无间道”?那就是水之道。
修养如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今本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无有入于无间。五(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帛书本)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在天下最坚强的东西上面驰骋。无形的东西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认识到无所作为是有益处的。不言说的教导,无所作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是什么?是水。而水,之所以化成雨、雾、露、雪、云、雹、霖、霁、霈、霏、霓、霜、霞、霾等,是无意识作为的,而它们的这种无所作为却给万物和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因此,上层统治者的心胸也应该要像这个又深又广又空的大气层一样,像水一样,将有形转化为无形,又将无形转化为有形,才能吸取和净化和转化人们的思想。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之后身体就僵硬了。草木生长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之后身体就干枯了。所以干硬的东西属于死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着的一类。所以用兵来显示强大就会被消灭,树木强壮就会被折断。所谓强大者其实是处于下位,而柔弱者处在上位。
粗壮强大的树木往往最容易被折断,这是因为人们喜爱强壮的树木,好用来做房屋的梁柱。所以,真正的强大不在于表面上的坚硬、坚强,而是在于似有若无、惟恍惟惚的、柔弱的天道。老子在四十三章里说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而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水!老子在第四章就说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也就是说,柔弱的水是在地球坚硬的大地上面存在的。而且这些东西都能够穿透那些我们人类认为没有间隙的东西。人们一味地追求刚强与强大,似乎只有刚强与强大能够压倒别人,制服别人。却不知“至坚”的上面驰骋着“至柔”的水,看似没有间隙的东西仍然被无形的空气(水)穿透。因此,貌似刚强,貌似强大,实是不足取的。想要做到真正的强大,就要做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守柔曰强”,阴是柔,阳是刚,阴与阳是对立的矛盾体,柔弱与强壮也是对立的矛盾体,如果不能将阴与阳、柔与强统一起来,那是永远强壮不起来的。所以能守住柔弱的才叫做强大。因此,所谓强大者其实是处于下位,而柔弱者处在上位。当然,老子并不是说,要人们不要强大。自私有制诞生以来,人们就意识到,只有依靠强大,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活资料。就拿个人来说,身体不强壮,就不能劳动,而不能劳动,则就很难生存下去。就国家而言,如果不强大,就会被别的邦国欺侮和掠夺。就企业来说,如果不强大,就会被别的企业压倒或兼并。所以,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要做强做大。然而,就人类社会来说,真正强大的是大自然,并不是人类自己。因此人类必须要效仿大自然的柔弱,才能使人类自己强大。如果仅仅是因为要获得一块更好的土地,要获得更多的财富来满足自己个人的贪婪之心,即使做强做大了,相比于大自然来说,也是很渺小的。
之所以老子提出这个命题,就是希望人们不要仅仅为了自己的家庭、家族,为了自己的企业,为了自己的民族,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排斥和打击别的家庭、家族,别的企业,别的民族,别的国家。人类只有团结起来,共同一心,使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安居乐业,人类才能做到真正的强大。就如《易·坤·上六》所说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周文王将人比喻为龙,将大地比喻为荒野、旷野。人类生存在这个大地上,本来就是很艰难的,但还要相互战斗,相互争夺,实在是不可理喻。人类的相互关系,血缘关系,如果追根究底,应该是幽远、深厚而美好的;但由于人类私心的膨胀,占有欲的扩张,人类便开始了相互的战斗、相互的争夺。从争夺人类赖以饱腹的食物开始,到争夺财产,再到争夺可以生产财产的土地,人类的私欲失去了限度,变得荒淫而可怕。人类只有很好地相处于这个大地上,才能在这个大地上很好地生存,要像大地一样善于凝聚、凝结而牢固,才能像大地一样长久地生存下去,否则,人类将会在相互战斗、相互争夺中自取灭亡。这五千年来,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国家的人们,均是逞愚昧的智慧,以武装力量相对抗,爆发的战争不计其数,从而延缓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因此,在自己做好、做强做大的同时,老子希望用慈爱、用不争、用不敢为天下先的原则,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孔子也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就是希望人们在自己立起来的时候也帮助别人立起来。那样,人类便能更快地走过这个愚昧的阶段,而真正具有大智慧。
为什么要守柔?天下万物都有个开始,这个开始就是天下万物的根本——母。既然知道了根本——母,就可以知道万物的本身——子。既然知道了万物的本身——子,就要复回去守着万物的根本——母,这样终身才没有危险。堵塞住泽水的通道口,关闭住房屋的门,那样终身就不能连续不断了。打开泽水的通道口,成就自己的事业,那样终身就不会停止。能观察到细微的叫做明白,能守住柔弱的叫做强壮。用这样的光亮,回复到明亮的境界,不给自己留下祸殃,这就叫做因循常道。
水流都各自有着自己的道路,但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流动,连续不断地流动,那才是真正的水。人也是这样,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活动。水不流动,那是死水,人不走动,也就成了死人。所以人与水都是同样,要连续不断地动,才能很好地生存。因此,如果堵塞住泽水的通道口,使其不能流动,或者关闭住房屋的门使人不能走动,那么,失去了连续不断的性质,还叫什么水呢?还叫什么人呢?其实,世界万物,包括宇宙本身,都是在连续不断地运动着,活动着,任何一样东西如果停止不动了,也就是老子形容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了,也就是说,死了!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因此,只有打开泽水的通道口,使泽水能通畅地流动;只有成就自己的事业,使自己能不停地奋斗;那样终身就不会停止了。而只有不停止,“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才能得到真正的长久。
能观察到细微的叫做明白,洞察细微,人们才能认识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对立的统一。因此老子以为,只有从最原始的微观世界来掌握宇宙大道,才能够知道宇宙万物的原始原因,才能够知道宇宙万物的纲领、头绪和要领,才能驾驭现今的具体事物,才能真正懂得“爱民治国”的道理。
而能守住柔弱的才叫做强壮,柔弱与强壮是对立的矛盾体,人们只知道要强大,不知道要柔弱,如果不能将柔弱与强壮统一起来,那是永远强壮不起来的。老子在第四十三章里说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能胜刚强,这也是宇宙大道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老子一贯崇尚水,而水是这个世界里最柔弱的物质,似乎谁都可以随意地制服水。然而,就是这个最柔弱的水,战胜了这个世界里最刚强的一切东西。比如山,比如青铜,比如铁,比如人,这些貌似刚强的东西,在水的长时期侵蚀下,都不得不消失败亡。“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用这样的光亮,回复到明亮的境界,不给自己留下祸殃,这就叫做因循常道。这样的光亮就是知识的光亮,用知识打开被金钱物欲蒙蔽住的心灵,才能回复到心明眼亮的境界。而只有心明眼亮才能认识事物,认识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才能懂得怎样适应这个世界,这个环境,才不会跌跟头、撞南墙;从而才能使自己很好地生存下去。这就叫做遵循宇宙大道。
“兑,事欲之所由生。”高诱注:“兑,耳目鼻口也。”
塞上感觉的进出口,关闭感觉的门户,生命与道永远不会枯竭。
打开你的感官,为满足你的感官需要而行事,你就无可救药了。
什么是“无有入无间”?看看电影《无间道》自然就明了。佛经里说,无间是八大地狱之中最痛苦的一个。黑白无间。亲密无间?佛曰:“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即(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如阿鼻相,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故。
自然里什么样的事物最切合“无间”之道?水!它能入于无形,融于无间。然而,水要能融入大海,一切最重要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不能有自己特殊的东西,比如颜色。黄河初入大海,会形成一条明显的分界线,一边黄一边清。这不是“无间”。就好比一个人打入敌人内部,必须同化于敌人,这就需要修炼。学敌人的语言,学敌人的行事,否则特立独行,只有死路一条。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
老子说,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古人对水之柔性的认识达到了哲学的高度。然而,人们的修养为什么达不到水的柔韧,做到修养如水呢?老子一直在深思这个问题,故而他反复以水作喻,提醒人们,真正的软实力,就应该如水一般地修养自身。不要埋怨别人的自私,不要要求别人的回报,也不要与别人争什么,更不要对别人求全责备;要如水一样,似水的又深又广又空的大气层一样,能够净化污物并能将其转化为对人类有利的原素,维持着这个世界的生态平衡,依着自己的本性往复循环地作用着,才能吸取和净化和转化人们的思想,才能使人类的世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