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已经亲政,标志着辅臣体制的结束,但鳌拜根本不把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也并不想归政于他。鳌拜主动表示“主上躬亲万机,臣等仍行佐理”,加之祖母对康熙的理政能力还不十分放心,使得辅政体制名亡而实存。据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辅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康熙亲政后考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自然就是要尽早清除鳌拜的势力,把治理朝政的大权真正地掌握到自己的手里。可鳌拜擅权已久,由他培植起来的党羽中,分据军政要职的就不下二十人,其中包括兵部尚书噶褚哈、吏部尚书阿思哈、工部尚书济世、内秘书院大学士班布尔善、其弟都统穆里玛,还有一些侍卫、省里的总督等。尤其在上三旗中,鳌拜的势力这个时期已经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他说一不胄邑为二,谁都惧他三分。因此,要想清除鳌拜的势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办成的。
这个时期,只有居于辅政大臣第二位的苏克萨哈一向鄙视鳌拜,当鳌拜以“商议启奏应行事宜”为名,拉拢苏克萨哈同他~起干预朝政时,苏克萨哈严辞拒绝,不愿与他同流合污。但是,苏克萨哈自己也势单力薄,斗不过他,于是就向刚亲政六天的康熙提出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要求去看守先帝的陵寝。苏克萨哈这样做,其实是想用这个办法来迫使鳌拜也跟着自己一起辞职,以削弱其权势,使治理朝政的大权真正掌握在小皇帝手里。
这时,年幼的康熙却误解了苏克萨哈的这片苦心,觉得是在给自己出难题,因此专门派人去查问苏克萨哈辞职的原因。而老奸巨猾的鳌拜自然一眼就看穿了苏克萨哈的意图,他见自己的主张不能得到苏克萨哈的支持,正苦于没有借口打击苏克萨哈,于是就借机大做文章,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颠倒黑白,为苏克萨哈编造了“背负先帝、藐视冲主、心怀异心、不欲归政”等二十四条罪状,提出要将他与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革职,凌迟处死,其余子六人、孙一人,以及其兄弟之子,满门抄斩。族人前锋统领白尔赫图等,也一并处斩。议定之后向皇帝奏报,康熙这时才觉察到了鳌拜的险恶用心,坚持不同意鳌拜的意见。但跋扈成性的鳌拜连续几天朝见时,在康熙面前挥拳捶胸,疾言厉色,对康熙恐吓要挟,不肯罢休。
康熙面对鳌拜的强势欺凌和顽固坚持,忽然改变了主意。他觉得自己既然亲政了,辅政大臣这帮人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留着了。但这些人都是有权有势的,自己要削掉他们的权势也不那么容易。在四大辅臣中,索尼已经死了,遏必隆是紧跟鳌拜的,因此除鳌拜之外,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就是苏克萨哈了。现在是鳌拜要杀他,自己何不乘此机会顺水推舟,反正所有的恶名都只会落在鳌羿的身上。康熙主意拿26定了之后,在听取议政王大臣会议对苏克萨哈的处理意见时,他故意问康亲王杰书,大家的意见是否一致。杰书回答,一致要将苏克萨哈凌迟处死。康熙不禁大怒地说,按大清律的规定,只有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才处以凌迟,苏克萨哈只是请求辞职去看守皇陵,怎么能处以这样极刑?
鳌拜一听康熙的话,知道自己的目的就要达到了。于是急忙迎合:皇上圣明,凌迟处死太重了,就改为绞刑吧。还没等康熙表态,他就拿起朱笔,在奏文上替皇上代笔了。
结果苏克萨哈被处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