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保持率真的天性
孟子说:“道德高尚的人,能保持其婴儿般纯真无邪的天性。”婴儿般纯真无邪的天性就是人的本性,让孩子保持率真的天性,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基础。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保持率真和淳朴,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无论古今中外,那些卓有成就的成功人士大都是率真为人,不会虚假行事。孔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人性率真则可视、可听、可言、可动,能思能想,能忧能虑,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和生活,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
不知你是否体会过冬泳者的快乐,在寒风呼啸滴水成冰的严冬时节,他们脱去衣服,在寒冷的水面破冰斩浪。也许你认为他们神经有问题,认为冬泳并无任何乐趣在其中,大冬天呆在暖气房子里都会感到有些冷,谁还舍得出去游泳啊,是不是傻啊?但冬泳爱好者们却不管这些,他们依然轻松自如地在刺骨的冰水中畅游,这就是一种率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的个性是自我的,只要喜欢就随性而为。
大文豪鲁迅为人率真,他最擅长的是讽刺,在他的作品中,对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人嬉笑怒骂,刀刀指向他们的痛处。有不少人说鲁迅固然伟大,但偏激、孤愤,有时候甚至尖酸、刻薄,不过,鲁迅要是处处温柔敦厚,事事“费厄泼赖”,鲁迅就不是鲁迅了,鲁迅也就成了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了,这该是多么荒谬的结局啊!
被称为“扬州八怪”的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诗、书、画艺术精湛,号称三绝。郑板桥虽一生坎坷,历尽沧桑,但他始终以率性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而得罪了豪绅被罢官,曾因官场失意,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毅然返回故乡,寄兴于诗、书、画中,恬淡欢乐地度过暮年。他一生当中,为人处事,不为名利,不计得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坦荡率真。他说过两句流传后世的名言,即“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这两两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不计得失,求于心安,是其核心思想,也是他一生中为人处事的准则。
虽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率真之人做榜样,但是仍然有人在问:“什么才是率真?我该怎样生活?”
其实,答案很简单:像孩子一样生活。孩子们的性情是我们生来就有的,只不过在后来的生活环境当中被渐渐地磨得圆滑了,甚至扭曲了。时常想一想,我们的心还单纯么?我们有没有已经变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我们的眼神还清澈么?我们的眼中是不是已经充满了犹豫固执,顾虑重重?人生的率真就要保持自我的本色。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他一生十分热爱孩子并善于教育孩子,他的儿女成了他作画和写文章的题材。他教育孩子的一条可贵的经验是:保持童心。他曾在《我与新儿童》一文中指出:“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儿童’,让人家去奇怪吧!”丰子恺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而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却是大不相同的。他告诫成年人:对待孩子,决不能在青虫身上装翅膀,教他同蝴蝶一同飞翔;而应该是蝴蝶敛住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丰子恺常常唱着小曲逗孩子睡觉;三笔两笔画幅画引孩子们笑;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造房屋;用小凳子摆一排玩“开火车”;甚至和小女儿一吟抢着看《新儿童》杂志,一起讨论里面的问题,玩里面的游戏……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让孩子们经常读些小孩书,因为儿童读物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反映了孩子的情趣、爱好、心底的秘密……用的是孩子话,表的是稚子情。常读小孩书,可以学会用美好善良的童心去对待身边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便会养成率真纯朴的品质。
让沟通成就孩子的未来
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它能够帮助孩子明确生活目标和不断成长,在沟通过程中也会使家庭变得逐渐理性起来。
孩子需要的不仅是同伴之间的交流,同样也需要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让沟通成为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课题和应尽的义务。
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赢得孩子的喜欢和信任,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是每个父母都需要了解和学习的。想做孩子最愿意接近的父母,就要弯下腰来和孩子交流,给孩子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他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最好的教育不是严厉苛责,而是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好走稳。永远要记住:没有不称职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能当即质问或训斥,而应心平气和地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样做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又是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很容易了解孩子,了解了孩子恰恰是沟通的开始。
高考文科状元刘庭梅的母亲说:“家长必须知道孩子是什么情况,这样才能很好做到沟通,因材施教。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并不了解,比如她喜欢的东西你不知道,她不喜欢的你又强加给她。因此,对自己的子女一定要深入、透彻地了解。从小她就知道,不管她要做什么事情,都瞒不了妈妈,所以还不如跟妈妈讲。跟妈妈讲了以后,我不会直接告诉她不要她做什么,而是跟她充分地交流,告诉她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去做,怎样是好的,怎样是不好的,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沟通以后,她也学会了分析,而且更信任我了。当她再碰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主动找我商量怎么办……”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和孩子每天生活在一起,还用了解吗?其实不然,孩子身上尤其是心灵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如果不注意的话,家长是不会了解的。这是家长与孩子的天然差距所决定的,家长与孩子的差距是由心理发展水平引起的。由于儿童的感觉、知觉、思维等尚未发展成熟,他们对周围的感知与成人不同。比如同样是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成人能看出灰太狼很爱自己的老婆,一个三岁的孩子却只知道他是个坏蛋。有关儿童心理学的理论中,有充分的论据证明,儿童与成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
父母与孩子之间知识差距、生活经验的不同以及对新生事物的分歧态度等都有可能造成代沟。某天家长也许会无奈地发现,孩子已经变成一个小大人,自己的权威开始下降了,这是许多父母都会碰到的难题。而在几十年前,家长对孩子几乎是说一不二。他们习惯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可是在今天,谁能说比孩子知道得多呢?代际冲突使他们渴望独立又屡屡失败,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眼光审视家长。家长和孩子同时进入e时代,而孩子往往比大人掌握得更快,知道得更多。“自我意识”的强化是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的重要心理现象。如何对待新知识和新信息,尤其是如何对待下一代,往往成为两代人能否和谐相处的关键。家长只有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经常与孩子沟通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才会把心里所想告诉父母,家长才能及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另一高考状元汪涵的母亲有一大特点,就是善于把自己新学到的知识、新得到的启发与孩子分享。她学习了老沃尔玛的“日落原则”后,以此告诉孩子“当天的功课要当天完成”;参加完某企业的培训后,她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规律。她认为:“凡是我觉得有启发的事情,都会拿来教育孩子……即便只有20%能被孩子接受也是一次成功的教育。”
交流决定方向,沟通成就未来。家长只有通过与孩子交流,才能及时了解与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动及其对周边事物的反应,从而引导孩子建立合理的价值观、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崇高的理想与追求等,在潜移默化中纠正孩子一些幼稚或者模糊的观念,把孩子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要知道,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及理解力的增强,他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不要总以“权威”的面孔出现在他面前,要尝试并努力成为他的朋友。这样才能和他共同拥有一个平等、宽容的交流平台,使双方得到期望中的尊重和信任。
让孩子在平凡中活出精彩
一些善于与孩子做朋友的长辈,大多都善于体察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不同于成人的各种想法和需要,并善于透过孩子的熟悉的事情进行施教,传达让人震撼心灵的感受。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所受的教育时,使自己终身受益、记忆深刻的并不是长辈的说教,也不是课本上加了重点符号要求记下来的要点,而是出于那一两件触动心灵的平凡小事。
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家岙。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常说‘滴水穿石’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
童第周终于考取效实中学,成为三年级的插班生,可是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成绩单,童第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很快,童第周一改以前的学状态,甚至熄灯后还在昏暗的路灯下学习,专心致志地演算习题。
后来,童第周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优秀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一直从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工作居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先进行列,在实验胚胎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
对正处在生长发展特别阶段的孩子来说,由于人生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头脑中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针对孩子这样的特点,家长做教育的有心人,善于通过孩子熟悉的事情传达教育理念,孩子特别容易心领神会,从而触动孩子的心灵,经久难忘。
指物为寓,是教育的艺术。我们要善于在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捕捉能够感动孩子的情境;还要不断回想,不断从自己记忆的仓库里翻阅自己孩提时的种种体验。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心灵的碰撞,感情的共鸣。只有从内心深处生发的道德情感才会有生命力,只有触动孩子的心灵,教育才会持久地发挥作用。
“自然后果法”胜于空讲道理
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怎样去服从自然的法则。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一种教育方法,即“自然后果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使儿童明白其中的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
许多家长宁可自己经历磨难,也不忍心让孩子吃一点苦,千方百计为孩子铺垫人生坦途,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都比较差,往往不愿意承担自己犯下的后果。其实,大班孩子在心理上已经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使用自然后果法,让孩子承担责任,一段时间下来,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责任意识等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芳芳非常喜欢金鱼,每当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就会趁机从鱼缸里捞出金鱼玩,金鱼自然难逃一死。几天后,活下来的金鱼所剩无几。为了说服芳芳,爸爸和妈妈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但并没有起到多大效果。再三考虑后,爸爸和妈妈想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决定不再买金鱼,先让鱼缸空一段时间。几天后,喜欢的金鱼没有了,芳芳自然有些心急火燎。妈妈看出了芳芳的心思,便趋机问芳芳:“为什么你没有金鱼看了?”芳芳一听,顿时醒悟了过来,脸涨得通红,对妈妈说:“因为我把金鱼捞出来,把金鱼弄死了。”妈妈看到女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十分高兴。从那以后,芳芳再也没有从鱼缸里捞过金鱼。没过几天,鱼缸里的鱼又“回来”了。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家长常常采用严厉处罚的方式,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儿童做了错事之后,让他从错事的后果受到一定的惩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孩子把刚买的玩具都扔到了门外,家长不必急着帮他找回来,就让那些玩具在外面,或被别人拿走。下一次,孩子向家长提出玩玩具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玩具没有了,上次被他扔掉了,结果孩子就没有玩具玩了。这样一来,孩子自己就会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以后再也没有乱扔自己的玩具。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空谈道德、法律、准则,但是效果却不近如人意。相反,如果孩子自己从自身的行为中接受了经验教训,认识就会有所改变。让孩子承担起后果,这是让孩子形成习惯性地自主的思考问题做出正确决定的关键。家长在告诉孩子一些事情的后果之后就一定要让他及时地承担起应该承担的后果,孩子只有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才会体会到机会的平等和把握机会的重要,也会体会到许多后果都是自己去产生的,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是非观,在做事的过程中,也会习惯性地进行自主地思考后作出行动。当然,最后要告诉孩子的一句话非常普通却异常重要,它能让孩子在承担后果后重新树立信心,那就是:这次错了不要紧,重要的是下次别再错!
神奇的暗示教育法
在各式各样的暗示方法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眼神、手势以及表情。家长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方法对孩子进行暗示教育。
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暗示是一种间接、含蓄的教育方法。暗示只要求孩子接收暗示信息,不苛求孩子“怎样去做”。暗示教育是在没有冷战、没有对抗的条件下进行的,较之直接说教,它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和认可。
例如,在孩子“喋喋不休”时,家长可以噘噘嘴;在孩子做小动作时,家长可以给予他一个富有深意的眼神……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晚饭过后,爸爸给冬冬讲故事。讲着讲着,冬冬的小手便不安分起来。这时,爸爸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用眼睛紧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冬冬“醒”了过来,双手也随之安静了下来。
这就是所谓的眼神暗示,即将自己要对孩子说的话、要表示的态度,用眼睛暗示出来。
周末晚上,已经过了9点,小飞却还坐在电视机前不肯离开。面对这种情况,妈妈并没有喝斥他,而是站起来将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同时自己也停下了手中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刺激了孩子,小飞马上走回了自己的房间。
这就是动作暗示。动作暗示要求我们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体态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例如,在辅导孩子做功课时,若发现孩子的坐姿不正,可以在孩子面前做几个挺胸动作,并象征性地写几个字,让孩子去接受这些暗号,并学着做出正确的反应。
上述事例虽然简单,却很典型,它充分向我们表明了暗示教育的重要性。其实,暗示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都需要作为家长的我们去摸索、去发现,要依据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才能收获最好的效果。我们不能忽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时刻将自己的爱意、将自己对孩子的鼓励传达给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很久以前有一个部落,部落有一个传统:那里的青年人若想结婚,首先要学会捕牛技术。只有捉到了足够的牛作为聘礼送给女方,才可以成家立室。聘礼的底限是一头牛,上限是九头牛。该部落酋长有两个女儿。一天,一位青年来到酋长面前,对酋长说自己爱上了他的大女儿,愿意以九头牛作为聘礼迎娶她。酋长听后大吃一惊,忙说:“九头牛的价值太高了,我的大女儿不值,不如改娶小女儿吧,小女儿值九头牛。”可是这位青年执意要娶酋长的大女儿,酋长最终应允了他,这件事轰动了整个部落。
一年后的一天,酋长经过这位青年家时,看到他家正在举行晚会,一群人正在欣赏一位美丽的女郎翩翩起舞。酋长感到十分好奇,便向青年询问女郎是什么人。“酋长您怎么会不认识她呢?”年轻人回答:“她就是您的大女儿啊!”
年轻人以“九头牛”的价值对待他迎娶回来的妻子,同时酋长的大女儿也确信自己的价值符合“九头牛”的标准,这时她便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你期望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子,就要把他当成你期待的样子对待,那么因为你的暗示,他就会向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最终也会变成你所期望的样子。
也就是说,在对孩子进行暗示教育时,要对孩子充满希望和信任,才能在无形中给予孩子信心和力量,并将其逐渐转化为孩子自身的希望与追求。
那么,对于已经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我们该怎样进行教育呢?这时,我们切不可一味的强行制止,要将教导与积极暗示相结合,以一种含蓄的方法帮助孩子走出误区。要知道,对于已经陷入消极循环中的孩子而言,当他们有改过之心时,最重要的莫过于一有好表现就马上给予适当的表扬。
对孩子的暗示教育,应讲究策略,无论是批评或是表扬,都应“对事不对人”。批评或表扬的对象只应是某一具体事件或是行为,而在词语的选择、体态语言的运用上,更应慎重,一切要以帮助孩子客观地做出自我评价或是反省为基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父母的引导、暗示下,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健健康康的成长起来。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越少,它的教育效果就会越大。”因此,我们在面对孩子时,应摒除那些令人不快的“要求”、“命令”,转而以“启发”、“暗示”、“商量”等方式来实施教育。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更加喜欢、更加乐于接受。
孩子也需要尊重
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训练、教育,不断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个性,所以孩子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才能使他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有位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可使他们形成自尊心。
孩子健全的个性是在自信和自尊的条件下建立的。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别人。那么,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呢?
首先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好、工作好、生活好。受此心愿的驱使,我们越来越急切地想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以便他们将来进入学校后学得更好,步入社会后工作生活更顺利。但是,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适得其反,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某地区儿童梦呓、磨牙、夜惊、梦游、五岁以上孩子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大。孩子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会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不少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很少检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父母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驱使下,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就更谈不上了。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父母应让他们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孩子,把孩子当作家庭中在人格上平等的一员。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父母做错事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等习惯。”现实生活中,很多大人难以做到这一点,或不屑于这样做。他们明知自己错了,却对孩子文过饰非,甚至不当一回事。大人的想法往往是:父道尊严,怎能认错;小孩子知道什么?没必要认错……在他们眼里,孩子是弱小的,是不能和大人平等的。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自尊吗?能尊重他人吗?
有个孩子非常喜欢家里饲养的一只小羊。每天放学之后,常常牵着羊到山坡上玩耍。每当看到心爱的小羊有滋有味地吃着山上的嫩草,他就感到无比快乐。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小羊是最好的朋友,他把自己学到的故事和理想都毫无保留地讲给小羊听,他觉得和小羊在山坡上玩耍是最幸福的事情。
有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因为疲劳过度,孩子躺在山坡的阳光下睡着了。当他一觉醒来时,发现心爱的小羊不见了。这只羊从来都不会走远。孩子着急地找遍了整个山坡,仍然没有见到小羊的影子。他哭了,因为他害怕永远失去这个最知心的伙伴。天渐渐黑了,他赶紧跑回家,把这件事情告诉爸爸,希望请他帮助尽快找回心爱的小羊。万万没想到的是,当父亲听说小羊不见之后,二话没说举起了棍子把孩子打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之后父亲痛斥着把孩子赶出家门,告诉他找不到羊就别再回家。
孩子难过极了,他伤心地在山坡上奔跑。边跑边想:“父亲为什么打我,我并不是故意把羊弄丢的。羊不见了,我也感到难过啊!如果找不到羊,父亲叫我永不回家,难道我还不如一只羊吗?”忽然,孩子发现远处有一个小白点。当他走近时,看见那只小羊正在悠闲自得地吃着青草呢。这时,受到粗暴对待的孩子一反常态,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去抱起这只羊,而是举起了一块大石头。
“就因为你……因为你父亲才会这样粗暴地对我……”孩子一边哭,一边发泄般地将石头向羊身上砸去。第二天,人们在山坡的一块岩石旁发现了那只已经死去的羊,而伤心的孩子也没有回家。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当时是多么痛苦,以致亲手杀死最心爱的伙伴。
故事中的孩子是善良的,但父亲粗暴野蛮,竟使他变成一个残暴的孩子,变成杀害自己伙伴的凶手。孩子受到尊重时,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心态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反之,如果孩子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不良自我感觉,心态变得消极、被动起来。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很不和谐,并由此给生活、工作和他人造成消极影响。究其根源,正是在儿时缺乏被尊重的感受,缺乏尊重人的教养。由此可见,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要从尊重孩子开始。爱而不娇,严而有格,宽松而不放任,自由而不放纵,乃家教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