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时间,勤勉一生
鲁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是的,教育孩子也如此,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珍惜时间,做一些有价值的事。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它给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然而,并不是谁都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取同样的收获。青少年必须要有时间意识,勤学勤问,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历数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财产。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76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现在很多孩子都羡慕美国的富裕生活,然而,可曾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200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的时候,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就在他编撰的《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
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但这种价值却是随时间的延续来实现的。只有珍惜时间,提高对时间的利用率才能提高自身的价值。家长只有把这个道理教给孩子,才能让孩子做好功课,学到更多的知识。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非常难懂,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个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珍惜时间,勤学苦练是一个朴素的道理,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养成“行动着”的习惯。今日事,今日毕,五分钟完成的事决不拖到十分钟做完,做一件事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每天如此,即将培养出孩子勤勉的个性。
做事、学习有计划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像建造楼房先要有图纸,打仗先要有部署一样,成功有效的做事和学习也必须制定好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教育孩子同样如此,要让孩子有计划地做事和学习。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说:“有些人早晨预定好一天的工作,然后照此实行。他们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人。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靠遇事打主意过日子的人,只有混乱二字。”有计划的人,不仅有条理,有顺序,而且有目标,有方向。有计划地生活和学习,就是为了让孩子达到目标,根据主客观条件而制定实施步骤的方法。一般而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目标,二是内容,三是时间安排,四是保证落实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当然计划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根据执行情况及时适当地调整。制定合理有效地规划可以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实施规划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有计划地做事和学习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许多学生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袜子、学习用品或者生活用品的现象,这便是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坏习惯。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给学习和生活带来麻烦。
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学什么,父母都要让孩子做得有条有理。例如,房间摆设井井有条,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晚上睡觉之前,整理好书包、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有计划的好习惯。
有一位爸爸是这样教孩子有条理地做事的:
爸爸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做事非常没有条理,学习也没有计划,常常是乱放东西,作业不能及时做完的情况。为了使女儿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位爸爸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爸爸对女儿说:“一个人如果爱好收藏,他就会感到很快乐。”
女儿有些怀疑地看着爸爸,说:“是吗?那应该收藏一些什么呢?”
爸爸说:“什么都可以,比如你喜欢画画,那就可以收藏各种美术作品。”
女儿说:“那很容易,我会收集好多好多画片的。”
谁知,爸爸却说:“‘收’容易,‘藏’就不容易了。”
女儿有些纳闷了:“怎么不容易?”
爸爸说:“‘藏’就是会分门别类,就是要学会条理化。”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督促孩子,做事之前做计划,监督孩子严格按计划办事和学习,使其做到“一日三省”。因为反省容易让孩子发现自己执行计划时的遗漏,清楚自己的得失。“你今天完成计划了吗?”“你今天有进步吗?”“今天有什么特别的体会吗?”“明天还坚持吗?”引导孩子每日总结,长此以往,每天睡前10分钟的总结会成为孩子的固定思维。
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制定计划的能力较差,因此,父母可以同孩子一起商量每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时间安排都是要考虑的。另外,家长可以对计划完成的情况进行检查。事实证明,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最好时间是星期天的晚上,在轻松温馨的气氛里既可以回顾孩子一周的学习内容,检查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又可以帮助孩子制定新的学习计划。虽然家长不是教育专家,但通过参与孩子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也可以基本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学习要注意劳逸结合
列宁曾说:“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同样的道理,会休息的人,才会学习。“劳逸结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尊重自己身心规律的好习惯。对孩子来说,“劳逸结合”有助于发挥人体的最大功效,取得好成绩。
每年高考放榜之际,都会有各省市“高考状元”涌现在各媒体与报刊之上,畅谈心得体会,传授学习方法与经验。但令人不解的是,很多状元在谈经验时,总爱说一句话:“其实我也经常玩的……”对于学习,要付出怎样的勤奋与刻苦也不是十分突出。得出的结论就是:状元靠的也是学习技巧与天资而不是一味苦读,贪玩也能取得好成绩!
哈尔滨市某家长吃完晚饭后一边看报,一边陪九岁的女儿做作业。到了晚上11点,女儿揉着眼睛走过来说:“爸爸,我现在头晕眼花,大脑一片混乱,实在不想写作业了……”
父亲听后,检查发现还有好几道题没做,便鼓励她说:“再坚持一下,爸爸知道你能行的!”女儿很不耐烦地说:“你就知道这样说,我眼睛疼死了……”女儿说完,叹了口气,说:“我有个愿望。”爸爸问道:“什么愿望?”女儿委屈地说:“等我长大了,要开一个”帮人写作业的公司”,让所有小朋友都能早点睡觉,活得开心,轻松。”
许多“刻苦”的孩子,上学坐在教室里,放学又回到房间里,“一心只读圣贤书”,有的甚至经常学习到深夜,结果往往成绩并不理想。而许多成绩好的孩子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既好学,又贪玩。可见,成绩优劣的原因之一,劳逸结合在学习中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是必然的,也是应当的。可是当家长的眼里只关注学习而不关心其他方面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情绪障碍。
一位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中学的课程紧张而繁忙,每天除了正常上课以外,根据学校的安排,每周六还要到学校补课。除了学校补课外,每晚要请家教在家补习,唯一的星期天,还要到英语培训班学习英语。在环境的压迫下,孩子心里明白,只有这样拼命学习,才算“对得起”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但与此同时,在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孩子的精神负担也在成倍增加,甚至喘不过气。
这个例子最典型,由于家长过度“关爱”给孩子造成的意外伤害。这种伤害不会体现在表象上,如皮肉伤等,而是反应在心理上,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孩子大脑疲劳过度,常常表现为:情绪躁动、忧虑、厌烦、倦怠,时常感到无聊,甚至产生不良心境、厌学等。在我们的生活中,周围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从而让人产生情绪,它具有两极性,分别表现在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上。积极的增力性情绪能促进人们的活动能力。因而愉快的学习情绪能鼓舞孩子进行学习,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但是,学习过度就会引起大脑疲劳,出现消极的作用。而消极的减力性情绪则会降低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并且有害于身心健康。
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过度紧张状态时,家长应引导孩子进行一些其他的活动来转移情绪指向,使紧张的情绪松弛稳定,在恢复良好愉悦的心境下进行学习。
从生理学上来说,脑是全身新陈代谢的总指挥,对氧的需求量最大。当人们长时间从事紧张而又繁重的脑力劳动时,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对氧的需求量剧增。而长时间的用脑,会使全身血液循环减慢,流经大脑的血量减少,引起暂时的“贫血”,致使大脑疲劳。只有按照大脑活动规律,合理科学地使用大脑,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科学使用大脑的最佳方法就是劳逸结合。大脑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因此,要注意学习与休息的交替。合理地安排学习、活动和休息的时间,有效调节大脑各个区域和谐运行,促进学习效率。
有的父母在孩子深夜伏案用功的时候,常常感到十分欣慰,却忽视了长期晚睡晚起,会使孩子的学习效率下降。大脑生理学研究证实,高效的学习时间,小学生约持续40分钟,初中生为45分钟,高中生为50分钟,长期“疲劳战”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家长要帮助孩子计划合理的学习时间,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同时,还要帮助孩子学会在复习过程中采用交叉、间隔的良好方法,如:可以交替复习理解记忆科目(如语文)和计算推理科目(如数学)。有一种通过内部“调剂”使大脑局部得到休息的方法,即交替使用左半脑和右半脑,适当转换兴奋中心,使大脑局部能通过交替使用而得到有节奏的休息,从而缓解紧张情绪。如做数学习题累了,就读读语文;看书疲劳了,就听听音乐。
劳逸结合有利于孩子增强记忆力。学习作为一种脑力活动,必须以良好的记忆力为基础。有的孩子由于用脑过度,违背记忆规律,结果事与愿违。学习时间持续太长,就会抑制记忆,造成遗忘,反而得不偿失。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要注意利用记忆规律,保证孩子有清醒的头脑进行记忆活动。还要注意记忆方法上的多样化,记忆方法得当,不但可以提高记忆效率,而且可以节省脑力,延缓脑力疲劳的发生。
学习上的劳逸结合,是孩子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家长需“两手都要抓”不能顾此失彼。
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我们周围许多杰出的人不是与生俱来的神奇,而是从小养成有规律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的。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更为重要。
有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促进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助于消除身体的疲劳,恢复孩子的精力,使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得到和谐发展,还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防止孩子的懒散之风。
儿童生活作息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休息、进餐、睡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自我服务等。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将早晨起床后一直到晚上就寝一天的活动作出科学的安排。作息时间一经制定,便要求孩子严格执行,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做出表率,以使孩子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我国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细胞学、胚胎学创始人之一,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他的父亲不爱说话,但平时喜欢读书,生活很有规律。他经常告诫贝时璋存放东西要有固定的位置,以免乱找乱翻浪费时间。在父亲的影响下,贝时璋从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东西从不乱摆乱放,柜子里的衣服也叠得整整齐齐。这样的好习惯影响着他的一生。
现在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之中成长,生活方面的随意性和依赖性较强,有的甚至养成了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做家长的有责任,而且有必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刚刚上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赵某,上课时经常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每天上课的后半段时间就产生倦怠。经班主任反映情况后,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做了检查,医生的诊断结果令家长大吃一惊:脑负担过重,出现了成年人才有的疲劳综合症。医生提醒,一定要让孩子的学习生活有张有弛,科学用脑,养成又规律的作息习惯,否则会得不偿失。
现在,小学生每天早上七点上学,晚上五、六点钟才放学回家,紧接着开始做家庭作业、复习功课一直到晚上九、十点。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能“落后”,周六、日,节假日家长还要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辅导班,使得孩子每天的“工作量”甚至高于成年人。
专家指出,学习主要消耗的是脑力,长时间的集中精神学习、思考会使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以致兴奋过度,脑细胞的功能就会发生改变,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学习能力,使孩子觉得疲倦,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人甚至会对上学产生恐惧情绪。
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本着“合理、高效”的要求,在安排时间时,既要考虑孩子的学习,也要考虑孩子的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还要考虑课外学习,同时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合理搭配。
要让孩子懂得每天的最佳学习时间,利用最佳时间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例如:有的孩子早晨最适合于记忆和思考,而有的孩子则晚上记忆效果更好。同时还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合理交叉安排。
要让孩子学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一般来说,把重要的或困难的学习任务放在前面来完成,因为这时候大脑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学习效率会更高。把相对容易的问题靠后去做。这样学习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保证孩子的睡眠休息时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大脑皮层一般会在晚上10时后开始分泌生长激素,这是孩子睡眠的最佳时机,每天应让孩子有9~10小时的睡眠。同时,午睡也不可缺少,他们的大脑经过了一上午的学习思考,应该有一小段的休息时间。而这一小段的休息,对下午的学习效果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而规律则是生活的境界。良好的习惯一经形成规律,孩子的做事效率将会显著提高,并将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