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问题,是由诸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既有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的因素,又有经济基础、社会与历史以及人文条件等原因。从我区目前贫困户的情况看,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从这些贫困户的生产方式看,绝大多数仍沿用过去相当原始、落后的传统工具和耕作方式,缺乏现代必要的生产设施。第二,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太差。这些贫困户,绝大多数居住在地域偏僻、土地瘠薄、干旱少雨、灾害频繁的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山区和土石山区,生存时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发展也受到自然条件的很大制约。第三,没有稳固的脱贫产业。脱贫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粮食概念。事实反复证明,光靠单一的粮食生产是很难达到稳定脱贫的。从目前贫困户的生产看,除粮食生产外,还没有比较稳固的、能够解决贫困户经济收入的产业。第四,人口素质比较差。就我区贫困户而言,贫困的主要表现是经济贫困,而经济贫困的实质,是科技人才的贫乏,劳动者素质过差,使得一些最基本的实用技术得不到及时掌握和应用,同时,也难以捕捉市场信息,使山区的资源方面优势得不到开发和利用。
由此可见,要解决我区的贫困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全力改善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努力提高贫困山区劳动者素质,积极建立稳固的脱贫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贫困问题。
三、今后扶贫攻坚的对策与途径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既是党和国家的既定战略目标,也是贫困地区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开发为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确保按期完成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任务。
第一,加大温饱工程实施力度。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解决贫困的首要问题。粮食问题不解决,温饱就没有基础,开发就没有保证。兴修梯田,打窖集雨补灌,地膜覆盖,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总结探索出的能够有效地抗御自然灾害,提高农业生产稳定性,实观粮食增产增收的一条成功经验,又是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把耕地梯田化,抗旱水窖化,种植地膜化,作物良种化,作为解决贫困户温饱问题的一项基础工程,抓紧抓好。一是加大梯田建设力度,实现耕地梯田化。坡地改建成梯田,既可以大幅度增产,又可以提高抗旱能力。因此,应当把贫困乡、村的梯田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采取国家补贴、地方筹资、群众投劳的办法,集中连片,加快梯田建设步伐,尽快实现贫困户耕地梯田化。二是加大水窖建设力度,实现抗旱水窖化。大田水窖集雨灌溉工程,是解决年度降雨与作物生长需水不合拍的-种有效的“调节器”,它既可以充分利用天上水的资源,又可以提高抗御旱灾能力,应作为解决贫困户温饱问题的一项重点措施,采取国家补贴、帮扶单位支援、贫困户出劳的办法,加快大田水窖建设。三是加大地膜覆盖实施力度,实现种植地膜化。地膜覆盖种植,是旱作农业的一大突破,特别是对土地瘠薄、投入有限的贫困地区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它既能够保肥、保水、抗病害,减少投入损失;又能够蓄水、增墒,增强抗旱能力。因此,要把地膜覆盖种植,作为扶贫攻坚的一项重点技术措施,全力扩大覆盖面积,实现种植地膜化。同时,要加快种子工程建设步伐,确保贫困户的种植作物良种化。
梯田化是基础,水窖化是保证,地膜、良种化是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只有这四者相互配套,相得益彰,就能使贫困户做到大旱保收,小旱增收,平年丰收,不仅可以稳定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而且可以使贫困户逐步形成自我积累。
第二,加大增收工程开发力度。
温饱是基础,致富是扶贫攻坚的最终目的。因此,扶贫攻坚工作,要在稳定解决贫困户吃饭问题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增收工程建设上,从实际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为贫困户搞好“一户一业”的增收工程建设。一是发展林果业。在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灌溉条件较好的贫困村,要大力发展以苹果、梨、桃为主的林果业,以户为主,区域开发,形成规模,达到以果增收。二是发展畜牧业。在气候湿润,耕地宽广,饲草资源丰富的贫困村,要大力发展以牛、猪、羊为主的畜牧业,一村一品,分户饲养,集中育肥,统一出售,达到以畜增收。三是发展加工业。在交通方便,电力充足,距离市场近的贫困乡、村,兴办各类粗、细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地优先安置贫困户劳力就业,达到以工增收。
建立以林果、畜牧、加工为主的增收产业,是尽快解决贫困户温饱问题的正确选择,又是开发贫困山区资源的迫切需要,只要牢牟抓住这个增收产业的开发,并持之以恒,就能在贫困乡、村建成一个稳固的增收源,以实现稳定脱贫乃至致富的目标。
第三,加大科技工程应用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这既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世界上贫穷地区摆脱贫困的成功之路。要把科技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必须从提高贫困户劳动者的素质入手。否则,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就很难在贫困乡村和贫困户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要把提高贫困户劳动者素质,作为扶贫攻坚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落实到扶贫攻坚的全过程。一是要狠抓基础教育。世界各国扶贫的经验表明,在教育上的投资,是增加穷人财富的最佳办法,是治穷致富的根本措施。为此,要在继续抓好成人扫盲工作的同时,从贫困乡村基础教育抓起,充分发挥“希望工程”、“献爱心工程”的作用,全力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科学的新型劳动者。二是大抓科技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温饱工程”和“增收工程”的开发项目,采取“办班与自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定期举办种、养、加科技培训班,在每个贫困户中,至少培养一名真正懂科技、会应用的科技人才。三是加大各种先进实用技术的实施规模。地膜、化肥、良种等已被群众掌握并发挥了显著效益的农业实用技术,虽在贫困户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但实施的规模太小。因此,对于这些行之有效的技术,必须在贫困乡村进行规模化推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