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361200000097

第97章

必集·杂证谟声喑

经义

《脉解篇》曰: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经脉篇》曰: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奇病论》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帝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

《大奇论》曰: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急坚,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忧恚无言篇》帝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泄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浓,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

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患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宣明五气篇》曰: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脉要精微论》曰: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 而散者,当消环自已。

《生气通天论》曰: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脉度篇》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涩甚则为喑。

《寒热病篇》曰:暴喑气硬,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宝命全角论》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热病篇》曰: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南方生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在音为征,在声为笑。中央生湿,在地为土,在脏为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西方生燥,在地为金,在脏为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北方生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

论证(共二条)

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弘,脏虚则声怯。故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如以忧思积虑,久而至喑者,心之病也。惊恐愤郁,瘁然致喑者,肝之病也。或以风寒袭于皮毛,火燥刑于金脏,为咳为嗽而致喑者,肺之病也。或以饥饱,或以疲劳,致败中气而喘促为喑者,脾之病也。至于酒色过伤,欲火燔烁,以致阴亏而盗气于阳,精竭而移稿于肺,肺燥而嗽,嗽久而喑者,此肾水枯涸之病也。是五脏皆能为喑者,其概如此。然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此心为声音之主也。声由气而发,肺病则气夺,此气为声音之户也。肾藏精,精化气,阴虚则无气,此肾为声音之根也。经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气之夺也,而况于无声者乎?是知声音之病,虽由五脏,而实惟心之神,肺之气,肾之精,三者为之主耳。然人以肾为根蒂,元气之所由生也。故由精化气,由气化神,使肾气一亏,则元阳寝弱,所以声音之标在心肺,而声音之本则在肾。观之经云: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然则肾为声音之根,信非谬矣。

一、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喑也。窍闭者,有风寒之闭,外感证也。有火邪之闭,热乘肺也。有气逆之闭,肝滞强也。风闭者,可散而愈。火闭者,可清而愈。气闭者,可顺而愈。此皆实邪之易治者也。至若痰涎之闭,虽曰有虚有实,然非治节不行,何致痰邪若此?此其虚者多而实者少,当察邪正、分缓急而治之可也。内夺者,有****之夺,伤其肾也。忧思之夺,伤其心也。大惊大恐之夺,伤其胆也。饥馁疲劳之夺,伤其脾也。此非各求其属而大补元气,安望其嘶败者复完,而残损者复振乎?此皆虚邪之难治者也。然难易之辨固若此。而犹有难易之辨者,则辨其久暂,辨其病因,乃可悉焉。盖暂而近者,易。渐而久者,难。脉缓而滑者,易。脉细而数者,难。素无损伤者,易。积有劳怯者,难。数剂即开者,易。久药罔效者,难。此外,复有号叫、歌唱、悲哭,及因热极暴饮冷水,或暴吸风寒而致喑者,乃又其易者也。若此者,但知养息,则弗药可愈,是皆所当辨者。

论治(共七条)

一、风寒袭于皮毛,则热郁于内,肺金不清,而闭塞喉窍,咳嗽甚而声喑者。宜参苏饮、二陈汤、小青龙汤、金水六君煎、三 汤之类以散之。

一、火邪侵肺,上焦热甚而声喑者,宜四阴煎、麦门冬汤主之。心火盛者,二阴煎。胃火上炎者,竹叶石膏汤。肝胆火盛者,柴胡清肝散之类主之。劳瘵痰嗽挟火者,竹衣麦门冬汤主之。

一、肝邪暴逆,气闭为喑者,宜小降气汤、润下丸、七气汤之类主之。

一、痰气滞逆而为喑者,如二陈汤、六安煎、贝母丸、润下丸之类。皆治标之可用者,或用盐汤探吐之亦可。其有虚痰或痰火之甚者。当于痰饮门参酌治之。

一、虚损为喑者,凡声音之病,惟此最多,当辨而治之。凡****伤阴,病在肾者,宜六味丸、八味丸、左归丸、右归丸、人参平肺汤、大补元煎之类主之;或兼肺火者,宜一阴煎、四阴煎、人参固本丸之类择而用之。凡大惊大恐,猝然致喑者,肝胆受伤也。宜七福饮、五福饮、十味温胆汤、平补镇心丹、定志丸之类主之。凡饥馁疲劳,以致中气大损而为喑者,其病在脾。宜归脾汤、理阴煎、补中益气汤、补阴益气煎、温胃饮之类主之。凡忧思过度,致损心脾而为喑者。宜七福饮、归脾汤之类主之。凡病患久嗽声哑者,必由元气大伤,肺肾俱败。但宜补肺气,滋肾水,养金润燥,其声自出;或略加诃子、百药煎之类,兼收敛以治其标,务宜先本后末,庶可保全。若见其假热而过用寒凉,或见其痰盛而妄行消耗,则未有一免者矣。

一、凡患风毒,或病喉痈,病既愈而声则喑者。此其悬雍已损,虽喑无害也,不必治之。

一、久病患不语者,心气已绝,不治。

简易方

一方 治失声不出,用萝卜捣自然汁,入姜汁少许,时时细饮之。

一方 用皂角一条去皮、子,同萝卜三个煎服,数次,声即出。

一方 治无故咽喉声音不出,用橘皮五两,水三升,煮一升,顿服,效。

一方 治猝哑,用杏仁三分,去皮煎熬,别杵桂末一分,和捣如泥,每用杏核大一丸,绵裹噙口中,细细咽之,日三夜五。

一方 用密陀僧为极细末,每服一钱,点茶饮之,声即出。

按上方皆治标之法。凡猝喑轻浅者,亦可取效,若系根本之病,不得概以为用。

声喑论列方

一阴煎(新补八) 二阴煎(新补十) 大补元煎(新补一) 五福饮(新补六) 七福饮(新补七)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归脾汤(补三二) 温胃饮(新热五) 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六味丸(补百二十) 八味丸(补一二一)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左归丸(新补四) 右归丸(新补五) 人参固本丸(补百六) 定志丸(补百十六) 六安煎(新和二)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 二陈汤(和一) 参苏饮(散三四) 平补镇心丹(补百十) 三 汤(散七八) 七气汤(和四七) 竹叶石膏汤(寒六) 四阴煎(新补十二) 润下丸(和百十七) 人参平肺汤(因一八七) 理阴煎(新热三) 麦门冬汤(寒四四) 十味温胆汤(和一五三) 华盖散(散七九)小青龙汤(散八) 竹衣麦门冬汤(因一八九) 贝母丸(新和十八) 小降气汤(和四二)

论外备用方

百合丸(因一八八 肺燥失声) 杏仁煎(因一八三 咳嗽失声) 诃子甘桔汤(因一七八火盛失音) 铁笛丸(因一九一 讴歌失音) 靛花丸(因一八二 喉风失音)

必集·杂证谟咽喉

经义

《忧恚无言篇》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详前声喑门)《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厥论》曰: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

《经脉篇》曰:足阳明之别,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三焦,手少阳也。是动则病嗌肿喉痹。小肠,手太阳也。是动则病嗌痛颔肿。肾,足少阴也。是所生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

《骨空论》曰:督脉为病嗌干。

《五音五味篇》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脉解篇》曰:厥阴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奇病论》曰: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杂病篇》曰: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杂病篇》曰: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热病篇》曰: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缪刺论》曰: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 。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司天,三之气,喉痹目赤,善暴死。少阴司天,嗌干肿上。

《至真要大论》云:岁太阴在泉,嗌肿喉痹。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嗌痛颔肿。太阴之胜,喉痹项强。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喉痹头痛嗌肿。

论证(共三条)

喉痹一证,在古方书虽有十八证之辨,而古人悉指为相火。然此证虽多由火,而复有非火证者,不可不详察也。盖火有真假,凡实火可清者,即真火证也;虚火不宜清者,即水亏证也;且复有阴盛格阳者,即真寒证也。故《内经》曰: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嗌痛颔肿,其义即此。何后人之弗究也。

一、喉痹所属诸经,凡少阳、阳明、厥阴、少阴皆有此证,具列如前,但其中虚实各有不同。盖少阳、厥阴为木火之脏,固多热证,阳明为水谷之海,而胃气直透咽喉,故又惟阳明之火为最盛。欲辨此者,但察其以情志郁怒而起者,多属少阳厥阴;以口腹肥甘,辛热太过而起者,多属阳明。凡患此者,多宜以实火论治。至若少阴之候,则非此之比。盖少阴之脉络于横骨,终于会厌,系于舌本。凡阴火逆冲于上,多为喉痹,但少阴之火,有虚有实,不得类从火断。若果因实火,自有火证火脉,亦易知也;若因酒色过度,以致真阴亏损者,此肾中之虚火证也,非壮水不可;又有火虚于下,而格阳于上,此无根之火,即肾中之真寒证也。非温补命门不可。凡此诸经不同,而虚实大异,皆后人所罕知者,独《褚氏遗书》有上病察下之说,诚见道之言也。

一、咽喉证,总谓之火,则名目虽多,似有不必尽辨者,然亦有不可不辨者。如单乳蛾、双乳蛾,及缠喉风之有不同也。盖肿于咽之两旁者为双蛾,肿于一边者为单蛾,此其形必圆突如珠,乃痈节之类结于喉间,故多致出毒,或宜刺出其血而愈者。若缠喉风则满片红肿,多不成脓,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肿自消,此其所以有异,而治之当有法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吾乃大反派

    吾乃大反派

    林若,你斗天。莫无心,你斗命。我云星斗的,是那马上即要执掌宇宙权柄、操纵大千世界的……人!
  • 在我身后有个你

    在我身后有个你

    她,演员他,歌手他和她的工作似乎毫不相干,但却总能在同一个地方遇见这两人每个人以为他们只是工作原因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但却不知道的是他们是相互探班……
  • 诛仙猎人

    诛仙猎人

    猎人以诛仙为己任;白痴以俗仙为目标;罪恶之剑重现,仙界不复太平。…………这是几个年轻人成长在阵法修仙的时代;讲述一段诛仙猎人崛起的逆天征程。
  • 苏小妞的种田日常

    苏小妞的种田日常

    苏嬛穿越到古代农家女苏小妞身上,家中穷困潦倒,为一日三餐发愁,还好家人和睦,上下一心,虽有极品亲戚烦人,但苏嬛开动脑筋挣银子,收获了三个妹控哥哥。偶然间遇到了一个叛逆期提前的小可怜,她关爱了小可怜几次,逗弄了小可怜几次,小可怜就变成了小尾巴,甩也甩不掉了。
  • 当你愿说我爱你

    当你愿说我爱你

    如果你能像五岁的时候给我下一场樱花雨,我就跟你一起玩,樱花树下,那个扎小辫的小姑娘稚嫩的话语说了每一句话,他被深深吸引了,不管不顾的爬上树,冒着被打被重罚的危险使劲的摇着外公种的那颗樱花树,十五岁那年,他在樱花树下看见了穿裙子出现的苏瑶,自己身为骑士的使命感,当了她的舞伴,二十五岁,她却讨厌到那个人无可救药,希望能够彻彻底底的远离他——
  • 祁少宠妻甜腻腻

    祁少宠妻甜腻腻

    “你再也不是那个掌上明珠了,醒醒吧!”这段话在杨纯晴里不断浮现,被闺蜜所害,就连姐姐和父母都离她而去。她后悔,伤害的都是自己本应该珍惜的人。不行,这不是她想要的!重来一世,她要擦亮眼睛,手撕渣男贱女,好好对待真心为自己付出的家人,伤害她的那些人,她一个也不会放过!当然,最重要的是,她要把自己伤过的那颗心,再重新追回来,小心珍藏。只是这追夫之路,漫漫无期啊~
  • 我的脑洞爱情

    我的脑洞爱情

    城市中奔波,那个让你怦然心动的人,还在吗?零零散散的故事里,有你的身影吗?
  • 重生之诸天古神

    重生之诸天古神

    在这个修仙大陆实力为尊,王若尘本是一界之尊,而后被自己的弟弟毒杀,我命由我不由天,天欲灭我,我灭天!我要这诸天万界都在我脚下颤抖!
  • 好女人要人疼好男人不能惯

    好女人要人疼好男人不能惯

    情感专家、著名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婚恋咨询手记,解答女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100个情感难题。读者对象:恋爱中、婚姻中或单身男女!宣传语:读此书能让男人了解女人、让女人更好的爱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从书中,可以看到每个人心中的爱情你的,我的,或是他的爱……
  • 洪荒之梦树证道

    洪荒之梦树证道

    证道难,难于上不周;道途险,险与破星辰;道心危,危与入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