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指的是领导阶层要和下属的思想保持一致。上下一心,才能无往而不胜。那么如何做到“上下同欲”呢?领导者留心观察下属的情绪、态度和反应,并据此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这样才能减少与下属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使下属和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有一家培训公司的女老板,为了防备咨询部的员工在工作时间聊天,就以规范咨询电话流程为名,在咨询部放置了一些录音笔,要求将员工的咨询内容全部录音。此举一出台,员工哗然,觉得自己像被老板监控起来一样,不久,就先后有两名员工辞职走人。女老板暗中通过自己的耳目了解到员工的想法,有的员工抱怨说:“把我们都当贼似的防着,谁愿意给这种老板做事啊。”听到这些反应,女老板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欠妥,于是很快地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录音,员工的情绪也得到了平息。
懂得办公室丛林法则的领导,通常都会照镜子,员工的反应就是最好的镜子。他们很善于从员工那里得到一些反馈信息,然后迅速对自己的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进。照镜子的目的是清楚地知道自身的真实情况,包括运营状况、管理的好坏、新政策推行的效果、员工关系等等,以便检查出内部隐患,也为日后的改进提供方向。比起那些冷冰冰的财务数据,倾听员工的心声,观察员工情绪更加直接、更为真实有效。
有些领导一旦坐上领导的交椅,就认为自己如何了不得,不把下属看在眼里,谁说的话顺耳听谁的,谁说的不中听,就想办法把他搞掉。结果在一片阿谀声中做自己的美梦,梦醒的时候也是自己失败到极点的时候。
尽管领导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下属去服从、去工作,但它肯定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进行消极怠工和暗中抵制,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工作目标的实现。而最高明的办法则是像日本企业那样,让员工心甘情愿的去加班、去奋斗。而要达到这种管理境界,领导者必须注意及时地了解下属的需求、情绪、态度等等,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最大限度地调动下属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认识到:为领导工作便是他们最大的利益和最好的选择。
张涛在做某公司生产部主管的时候,有一个元老级的员工业务能力很强,但是性格很急,脾气挺大,难以驾驭,于是张涛决定找这个员工单独谈谈。通过这种沟通,张涛发现他虽然愤世嫉俗,但是为人豪爽,有很可爱的一面。在倾听了他的个人经历后,张涛知道他是怎样努力才有今天的成绩,非常佩服他,于是由衷地表达了对他的尊敬,并且听取了他对部门发展的意见,充分肯定了他在部门内的地位。他说:“咱们部门就要靠您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我的工作还要请您多多支持和帮助啊!”
结果这位员工不但很乐意地接受了张涛的一些想法,而且还提出了更多更好的设想。后来,他在团队中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成为生产部的技术骨干。
其实,正如上述故事中的这位员工一样,每个员工在工作中都会有不满,有了不满就会发“牢骚”,从而使自己得到心理上的宣泄。作为领导如果不去分析“牢骚”背后的原因,不去了解牢骚背后的情绪问题,并及时给予疏导,下属的怨气将会积小成大,最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很容易像瘟疫一样在办公室中蔓延开来。一旦其他下属受到感染,一场大的动荡就在所难免。那时候,再想解决都没有机会。
发现下属在抱怨时,你可找一个单独的环境,与发牢骚的下属做一对一的面谈,让他无所顾忌地进行抱怨,你需要做的只是洗耳恭听而已。不要皱眉,也不要反驳,偶尔说上一句:“哦,是这么一回事……”十有八九,发牢骚的下属会在一吐为快之后心满意足,高高兴兴地离开你的房间。借着倾听,让那些受到委屈的人有机会倾诉,这就解决了一大半问题。
假如以上的几种你都做到了,任何人都有理由相信:下属不可能不认真工作。如果他们做得不如你想象中的那么好,很可能是作为领导的你对下属的体察和了解不够。
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只有堡垒内部的人才最知道自己防御的弱点,反戈一击常常是致命的。《三国演义》中,张飞的死不就是因为他对待兵卒过于粗暴严苛,从而激起部下谋反所至吗?所以,身为领导要时常留意下属的情绪,特别要留意那些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人物的反应。不求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领导就很难把工作顺利地推行下去,这是领导最大的失败,将使他陷入难以应对的局面。
成也在人,败也在人。是否是可造之材,是否可大用、重用以及用在什么位置,都基于对人的认识与判断。与其说用人难,不如说识人难。尽管领导考察干部和选拔人才,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但往往看到的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难免会失之偏颇。要真正深入到人的内心,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全面衡量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还必须察其人而知其心,才能做到知人善任,这是领导者梦寐以求的境界,也是所有想在领导职位上长期发展、干一番事业的人必须练就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