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感化教育,是对思想问题较多和犯有过失错误的人所采取的用行动影响或言语劝导,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重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通过感染和教育,激发其工作、生活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最后实现其思想转变。
行为感化教育是一种需要耐心,又十分讲究工作艺术的教育。
(1)变冷漠为亲近,用爱之火燃旺被教育者减退了的工作热情。对常犯错误常不改的人,我们因对他们失去耐心和信心,往往疏远他们,态度冷淡,不愿意去关心,结果使他们感到旧印象难变,破罐子破摔,更成了“难剃的头”。事实证明,教育者的态度越冷,被教育者的心就越凉,越不容易改造。要使被教育者有所醒悟,就必须加之以火,施之以爱。而爱是能创造出新人的。为此,我们就应该亲近落后的人们,从政治、思想到工作、学习,从衣食住行到身体病痛,全面给予关心体贴,使他们切身感到组织的关怀,集体的温暖,产生一种羞愧感和失落感。
(2)变轻视为尊重,用人格的力量撼醒被教育者沉寂了的上进之心。从心理学看,自尊心是自我信任、自我肯定的一种表现。正当的自尊心,是人心理健康的标志,它能激发一种扬长避短、奋发向上的力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做到“四要”:一要平等待人。不论对方有多少毛病,都要把他看作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平等才能亲近,平等才能交心、换心。二要学会爱护人。爱护人就是施爱于人。雨果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人们爱你。”高尔基说:“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而是生存。”契诃夫说:“如果你知道有人像期待节日似的期待你恢复健康,这样甚至患病也是愉快的。”如果被教育者真正感到你是爱他的,他就会因感激因爱因受尊重,而使“良心”有所发现,有所清醒。三要真诚相见,热情相待。努力肯定其应该肯定的东西,要发现其心灵中的闪光点,决不可认为一坏百坏,无限夸大毛病而看不到其优点。发现了优点,其实就是找到了被教育者的振奋点,甚至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若能不断扩大其优点,就必然会逐步消灭其劣点,使他们成为崭新的人。四要提高有自卑心理的人的自爱心。一般来讲,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对别人采取不友好、不信任态度,多疑,伤感,对批评十分敏感。对这种人我们要充分肯定其长处,发挥其一技之长,帮他们学会自爱,做到自尊,正确地看人看己,看到人生的价值,激发其上进心和工作热情。
(3)变厌弃为引导,用道德的锻锤锻造被教育者削弱了的道德意志。有些人是因为道德感减弱而使意志消沉,常出毛病的。为此,要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就须努力培养其无产阶级的道德感和良心,这就需要做到“三抓”:一抓直感的道德感。这是一种由某种情境直接引起的,自觉性较低,表现迅速的道德定向作用的情感体验。如人常由于莫名其妙的感觉而突然制止了自己不当的行为,或做出大胆的举动,事后才意识到这种举动的是非曲直。这种体验尽管来得突然,但它仍与自己在过去的道德环境中受到周围舆论的影响并取得的成败经验有关。为了使受教育者具有这种道德感,平时就须组织正确的舆论,使其行为取得正反面经验。二抓想象性的道德感。这是人们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时,所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为培养这种道德感,我们就须给人们树立起英雄模范人物形象或先进典型事例,作为做人处事的榜样。三抓理性的道德感。这是一种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更自觉的情感体验,是把道德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的最概括的情感体验。为使人们具有这种道德感,我们就须进行深入的切合实际的道德理论教育。通过以上“三抓”,使人们确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之后,我们还应该培养人们对各种诱惑的抗拒力和道德的意志力,以保证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总之,行为感化教育既重行动影响、言语劝导,又重工作艺术,若在这三方面下功夫,用气力,就必然会使这种教育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