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650500000013

第13章

论本卷第十三

上来释摄经宗要竟。自下释杂义经。文分为二。初十一。复次别引经释。后以四法摄持圣教。初经明身心远离引如实觉。第二经善修止观觉了所知。第三经等持等至等互善巧中。文分为三。初引经标。第二两复次释经四句。第三云何为住下别释十四句经。其等爱下倒翻不等爱为一句故成十四句。调善句下。有行拘执法性拘执释调善中句。此二标文非释经句。其四句中初复次以定相对为四句。其等持名目十一种。先举第一三三摩地。对等至四法中以作四句。次如是以下例等持中余十功德文。等至六中余二。一一皆相对亦作四句。谓诸三摩地中空无相等。最殊胜故缘境回故。偏得其名。诸等至中胜处遍处能成变化。灭尽定无想。无心寂静。故偏举之。二偏句中初举灭尽标无想。后举遍处例胜处。影略显故其义可知。第二四句中唯作初二句。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者。谓于等持名句文身善知差别。非于能入等至。诸行状相差别等者。此说善巧三慧为性。约彼等持能诠名句差别之中有巧不巧。等至则就入出有巧不巧。对辨可知。前四句约别体等持等至入出作用善巧不善巧异以明。此等二四句约彼等持等至体一义异以作。三藏云。西方有此义。三昧等名说为等持。三昧体性名为等至。故作二句。乃至未从诸佛所闻等者。谓于等持非善巧有三义。一未从佛听闻。二未于第一菩萨所听闻。三未自证得第一究竟。故于定教不能善巧。上一未字下贯三处。景云。或以初地名第一究竟。或第十地名第一究竟。于不定地分别体相所摄者散境也。此是定地不同类法故。思惟散境名出定也。定所作者谓饮食等者。此是出定所应作事。由至此时应出定故。所缘相者谓分别体。由缘此故能入诸定者。诸有漏法名分别故。定所缘名分别体。相分离见无别性故。或此所缘以五法中分别所现相体为所缘相。由所得定过此已上不能知故等者。此说三度下不知上。决择中云。依四定通知无色界人心者。约大菩萨说故不相违。引发谓能略摄广文句义者。此闻持力摄广义。云何等爱谓惭愧爱故等者。此谓定前起十二种法。一惭二愧乃至十二乐。以此为方便心便得定。此中三藏云。等是等至爱是定方便心。爱等至胜功德故名为等爱也。景云。惭愧等并是随顺正法。等爱者是正义理正爱也。基云。于此十二平等爱故名为等爱。方便有二。一趣增减二道。二止举舍。如前三十二相中已说。第四分别静虑经中文有四。一引经标。二略释四转。三广释相。四结成。此中四转当知。二时颠倒等者。基师释。四转者一有漏三摩地趣进时颠倒。二有漏定趣退时颠倒。三有漏定正退失无倒。四无漏定进时无倒。或初二于进谓退名为颠倒。初于有漏定进时谓退。后于无漏定进时谓退。故皆名倒。论说。第二于三摩地退时颠倒者。修进无漏趣退有漏时谓颠倒。后二退时谓退名为无倒。初于有漏定实退时谓退。后无漏定退有漏时谓退于有漏定。退时谓退中文有三复次。一由爱味故退。二由慢毁故退。三由贪诳故退。第二无倒翻初无倒应知。其相者谓得无漏定时将失有漏定时。如实知退。是名无倒。第三无倒漏定退时知退。第四无倒无漏进时知有漏退。此中第四与前第二有差别者。前修无漏方便犹未证得谓退曾得定。今第四正得无漏有漏不行谓之为退。故成差别。景云。第二无倒翻初无倒。云何应知其相者。前退方便定。后退根本定。故云翻前。此后二退并据异生伏惑还退。由依如是至安立四转者。谓由依如是兴衰二无倒故安立四转。故结也。第五分别四捡行。经中文有三。一引经标。二略显捡行相。三广显示。所捡行则四分净定为所捡。能捡察则三慧。此则一人具修四种。劣分等四。如次配顺退等四。解释如文。第六于六境不受想无想。经中此诸法若实若有都不领受者。不受境自相也。尚不受想者尚不受六境之想。何况无想者亦不受彼无想也。下云无有眼相释尚不受于想。不受自相释都不领受。不受无想释何况无想。言由厌坏故威势映夺乃至然有其想者。谓无漏数厌坏遂于眼等无有事想。唯有四谛诸理想起。不受无想者。想与无想皆悉不受。由不思惟一切想故有空二想皆悉不受。故于灭尽真如理中思惟寂静。此中意说离诸想相名无想者。无分别智正证如时。前苦乐等相亦皆离。则想与无想一切皆离。故离相想名为无想。又说安住灭尽定等者。此据彼灭定诸想所生。释上经文尚不受想何况无想。第七释四趣道经者。初异生时得根本静虑。后时闻法能引见道。亦名依增上心修彼无漏增上想也。彼第二人依未至定得于初果。欲顿断九地修惑趣证罗汉。从初果伏欲界修惑。得有漏根本定等名引修道。以有漏退名修道故。亦名依增上想修增上心。第三行者名为俱得奢摩他毗钵舍那双杂转故者。此人凡时先伏欲界修惑。而能起初根本定。后依未至定入谛现观得第三果。得入根本静虑名为进引增上心慧。亦引修道。故下结云。第二十三引修道故。第四行者先得有漏静虑。后闻法故得入见道证第三果名引修道。如是边断所余修惑。亦引道证阿罗汉引无学道故。下结云第四趣道为俱引故。道理此人亦是依增上心引增上慧。然不同初人但引见道。以俱引三道故别为第四。第八释四净胜经中有三。初标净胜经。次释净胜义。三释净胜相。谓所得所证所引戒等者。所得者谓若圆满法。所证者谓若摄受法。所引戒等者谓发勤精进未满令满。四净胜者。一尸罗。二三摩地。三见。四解脱。此中不得不证所引戒等言皆通四净胜也。圆满摄受牒释。发勤精进未满令满是所引戒定见。解脱体故不牒释。又所得者戒所证者定见。所引者解脱。戒等者等定见体解脱。又所得者戒。所证者定。所引者慧及解脱。略无解脱知见。亦可惠及知见俱名正见具摄五蕴。下七云何。初一为戒。其等持见解脱各二云何。随应配释。虽住具戒等四句六支。如声闻地广说。戒定二种异生位名圆满。得圣位摄受。定中有二。一离欲时前六作意未得根本未名圆满。若得加行究竟果时得根本定名圆满。二得下三定未名圆满。若得第四乃名圆满。解脱在有学位。未圆满无学位名圆满。不时解脱名摄受解脱。定障及事障所得择灭名解脱。第九释心清净行苾刍思惟五相经中。诸恶不善欲等寻思等者。诸不善欲恚害寻亲里国上不死寻所曾经乐等。七种寻伺皆为障体。略有三种补特伽罗等者。总标三品寻思。差别成五。下别释之。第一耎品寻思行者。思惟因果等谛相故令七种寻灭。依中品寻思分成二种。一见寻思过患。二不念思惟令七寻灭。依上品寻思亦分成二。一非初即令一切不行。要当方便渐当制伏。二若犹未能伏便生厌怖。多思惟故令七寻灭。第十释荡尘经中文有三。初引经问。二释三陶练喻。三举法合。如金性内所有生金下。是发心出家名初陶练。在资粮道位得静虑等。是以陶练入圣位也。是后陶练故论说言不为有行之所拘执。依惠根伏令根姓显。根除烦恼立陶练名。第十一释于三相思惟经中三相者。一止二举三舍。一向修止举在定加行。于缘起等不正思择。不思择故心不正定。不能现观不尽诸漏。成阿罗汉数思惟舍便思缘起乃至漏尽道成满故。上十一段别引经释。一复次以四正法摄持圣教有三。一标二别三释。远离者入定处。所修习者所修定惠。修果者谓所得解脱所离二障有无为果。云何已习奢摩他下释此第三。一切有执者则是法执。执一切有。灭此法执名为灭界。此中所说三界。与下决择所说有异故。彼亦说断见惑尽名为断界。断修惑尽名离欲界。断余一切有漏法尽名为灭界。小论中说八结断名断界。受结断名离欲界。余有漏事灭名灭界。无乖诤者。大意欲明佛及弟子以见同故所说义同。文句不异共相随顺无有乖诤。佛法久住利乐处广名等润洽。非如外道起见立义不同文句差别。若义若句若文不说名。举初后以贯中故。第一句者。所谓前句乃至则以此句而问。第二等者。此略明于句平等润洽。景泰备基所传大同。如尊者阿难于五百苾刍中以此初句问一比丘。复以初句问第二比丘乃至五百。彼皆答言如是如是。乃名师弟义句无所乖平等润洽互相随顺。下文反显设于初一依蕴而问等者。设于初人依蕴无常而问。往第二人所次问界无常者。便不得名于第一句平等问润洽。今准广论引契经云。庆喜往问名上座得解脱义。名上座答修二法。则得解脱三界之果。庆喜次问名上座五百弟子别答。不违上座。往问如来。如来答如名上座解。断诸行故名为断界。离诸行故名为离界。灭诸行故名为灭界。广如彼论。此名上座及彼弟子见同如来答庆喜问。平等润洽教义随顺无毫厘违。故名无诤

非三摩呬多地境位四中。自下第二释非等引位。释论云翻前易了。体则欲界全上二界中一切散法。然观此论文意十二不定中。第七是上界前五作意。第九第十是上界七作意。第八是上界染法。此地不唯翻前地。是亦通上二界一切散法。文分为二。初问起标。后随别释。此十二种决择。六十三广说差别建立所由。谓依初不定地于安住心应正取相。谓青瘀相等。此说五识性不定故于境驰流。贪等生起为止息故观青瘀等而安住心。则以此义西方二说。一云五识唯是有漏性不定故。经如来十八不共法中无不定心故。论亦说。言十五界唯有漏故。故知如来无有五识。其成所作智或第六识或第七识。二云。五识亦通无漏。如来五识恒在定故。言如来无不定心故华严云。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论依二乘异生者说十五界有漏自性不定非依余位。于中有说。成所作智身菩萨修道则现在前。有说。佛地方得初起。如唯识第十佛地第四等释。或有阙轻安故非定地。谓欲界系诸心心法等。六十三云。依止此故为得作意应勤修习。此言意说。为得上界作意应勤修习欲界善心。或厌阙轻安欲界散地。为得上界轻安地作意。殷勤修习。唯识两说。有义欲界无轻安以此文为证。言善十一通一切地者。通有寻伺等三地俱有故。有义欲界亦有轻安。彼定加行亦得定地。彼亦微有调畅义故。除定加行余欲界心皆阙轻安名不定地。非一切无。说善十一通一切地则九地故。余十不定地。如六十三释

有心无心地位中前二定散一对。上已明讫。自下释后二有心无为一对。文分为二。初问标五门。后别释。地施设建立中唯依初五地辨地建立非依余者。三藏解云。约实而言。十七地中五识意地有寻有伺无寻唯伺闻思二及有心地。如此七地属有心地。无心无余此之二地唯无心地。定非定地。无寻伺地。修所成地。声闻独觉菩萨三地。有余依地。如此八地通于有心无心二地。虽有此义。论主据略故对五地辨心有无。景又解云。此之五地前已解讫。故就此五分别有心无心。已外未说故不对料简。虽复三摩呬多非三摩呬多前已解说。而此二地寻伺已有寻伺等三地中摄。故不别论。基云。但依地体五识意地有名有心无名无心辨有无心。相犹未显。未知九地何处义成举地体性。于有寻等地三相之中以辨有心及无心者。则知九地二位差别。亦知定非定地何者有心何者无心。故更不须依定非定地辨有无心。三慧三乘六地诸行有心无心不出前门有无余依。此第四第五门中辨有心无心非有身位有无心别故。有无心唯依五地。有寻有伺地中无心睡眠无心闷绝不名无心地者。以睡眠闷绝无心不定故。无寻无伺地中无想定等定无心故。又睡眠闷绝依主识说名有心地。无想定等依客识说名无心地影略说故。又依随转理门以辨无心。萨婆多说闷睡有心故。然决择分复依五义辨有心地。由七种因辨无心地。唯依地体以辨有心。依此第三生与不生建立无心。彼说七因。此八因者。此开根境彼合名缘阙。此八因缘非一法具。凡说诸生不生法也。阙作意者。诸心心法若同特无作意则不得生。亦可若无前念作意后心不生。景师评云。后解应是。若取同时作意则诸心法无不生时。以心聚中恒有作意故。此中既言八因故其心或生或复不生。将知必取前导作意后心方生。若无作意欲取色等后心不生。自有先无作意对境则生。如作意者色忽尔闻声等。以从多分说作意生。如六十三释。分位中。无心睡眠者。上座部说睡眠有二。一心睡眠引有心法。二色睡眠则睡眠时有长养色。大乘睡眠通有无心。第一义建立中无余涅槃赖耶永灭者。若尔众生界有增减不。解云。处处经论皆言众生界不增不减。以众生无始旧有非新有故。无增而有无量。定性二乘入无余时堕非生数。理亦有减。以从多故说言无减。如海一滴。但涅槃经等先尼问身为在烦恼前。烦恼为在前。若身在前。云何说言因烦恼故方得有身。若烦恼在前谁之所作住在何处。佛答先尼。烦恼与身虽复一时俱无前后。要因烦恼得有身终不因身而有烦恼者。虽复外道就始有为难。佛还就彼无始而答。故知无增也。又依无上依经说。众生界是如来藏。众生共有是无为故。据如此义说众生界不增不减。彼经意真起妄立众生界。故说真如名众生界。二乘虽入无余诸蕴灭尽。而此界体常存不灭。据如此义说众生无增无减。若弥沙塞部云。众生在前烦恼在后。若尔无因云何得有众生。解云。如苦类忍。初无自分因云何得生。彼无自因而得生起。此亦应尔。今此文相。定性永灭。终不成佛。涅槃经等无不成佛者。立教分齐各有所据。楞伽经说。诸声闻经于多劫涅槃界。耽三昧酒长时醉卧。后从彼起发大心者。古师以证无有毕竟入无余永灭者。基云。依摄大乘论化声闻。非实如此也

闻所成地上之九地辨三乘境。自下六地辨三乘行。初三通行。三乘皆能修三惠故。后三别行。应机随法成自乘故。又初三是方便行。后三根本行。又初三所学行。后三所成行。闻谓闻惠闻缘教故。以此为因所成诸法名闻所成。即以彼惠及相应法并闻所缘若文若义并所得果为此地体。前作意中闻唯缘法者少缘义故。此地文分为三。初结前问后标起论端。次问列五明处名。后随别释。谓若略说于五明处乃至读诵忆念者。此显于五明教所生闻惠此中三藏二说。一云。此听闻等是生得惠也。义同小论受持教法生得心故。一云。六识相应闻惠为体。惠有三品。下名生得。中上二品并名闻惠。基复两释。一云谓觉惠为先听闻。后时意地领受读诵及忆念等方是闻惠。其五识初觉惠并听闻及俱意识听闻读诵是生得惠。不明了故。二云觉惠为先者。是生得惠。若听闻若领受若读诵若忆念俱是闻惠俱时五识虽非正闻惠。由从意地方便闻惠所引发故。因闻所成明了心者。亦是闻惠。设虽意地领受读诵等不明了者。皆生得惠。又于依止名句文身义中无倒解了者。谓于五明处义觉惠为先。所起闻惠。若萨婆多闻惠一向依教。思惠或依教或离教。修惠一向离教。如三人学浮等。俱舍破云。思惠依教不异闻惠。若思离教不异修惠。云何取别。彼论释云。闻思虽俱依教。闻不简择思能简择。是故有异。修惠离教。今大乘中三惠皆取教法。然闻思简择不简择异。由于定前闻思教法。次则修惠入定缘法及义。第三别释五明处中。初辨内明处。文有二。初标四门。后随别释。四门者。一事施设者。谓三藏摄事施设建立。事谓事义。谓经律论义差别故。又是诸所论义所依之体事故。立事名。二想差别施设者。谓能诠名。由名句文皆从想生故名称想。又西域呼名多呼为想。又名等无体随声假立。随其想解号为能诠。故说名等称之为想。三圣教义想者。谓诸圣教所诠之义能摄圣教。四由佛教所应知处相者。谓从二数佛教所诠事增益。乃至十种佛教所诠事。名佛教所应知处想。第三以理摄教。第四以教显理。素怛览者。此云契。毗奈耶云调伏。摩怛履迦云本母。集诸经义论议明之。出生诸经别所诠义故名本母。则旧所云修多罗毗尼摩得勒伽。想差别中。有四嗢拖喃。初嗢拖喃有十二门。第二嗢拖喃有十四门。第三嗢拖南有九门。第四嗢拖喃有十门。句谓六内处等者。诠法自性名名。诠法差别称句。今诠法差别。是故名句。以宽摄狭名在其中。句有五谓处中等。若八字生是处中句。此即四句三十二字名室路迦。经论文章多依此数。无问长行及与偈颂。但满三十二字。旧名首虑。六字已上生是初句。二十六字已下生是后句。若减六字生是短句。过二十六字是长句。无量境界在十方处所三世时分故。皆言无量。四众中。唯明男子四众。无邬波斯迦。又邬波斯迦素迦所摄。但从在众中戒为性。故别离出之。三十七道品四沙门果无诤愿智六神通等。如声闻地释。大乘五事四寻思如实智三性三无性。如决择分释。四真实五种大乘五无量不思议威德胜解等如菩萨地释。六内处境界下。十四门法名声闻地法。大乘五事下。有十四门功德。是大乘法。补特伽罗空补特伽罗无我法空性法无我有差别者。空谓所空自性。无我谓无其用及差别义。又空谓二空理。无我谓所执。或翻此说故二差别。处中观行者。谓如般若经及中边论等说。非一向空非一向不空。远离增减妙契中道故也。五相大菩提自性者。显扬第八云。谓过二乘所得转依体。功能者。谓十自在。一寿。二心。三众具。四业。五生。六愿。七胜解。八神力。九智。十法。方便者。谓四种变化。一现菩萨行变化化根未熟者。二现如来变化化根已熟者。三现摄声闻变化。四现调伏独觉变化。转者有二。一暂时于诸有情末解脱成如来教化转不休息。二究竟佛难思德为诸有情作利益事流转不息还者彼论名灭还涅槃故。此亦有二。一暂时于已解脱有情佛暂示现入般涅槃。二究竟谓烦恼习气及苦永灭。五种大乘中。显扬第八云。种子者。则菩萨地种姓品。趣入者则发心品。次第者则住品。正行者则余诸品。正行果者则大菩提建立二品。最初发心谓菩提心。由有种子悲愍有情是趣入菩提。波罗蜜多是诸地次第。摄众生事是大乘心行。自他相续成就是正行果。二利果满足佛德故。又最初者谓种子。发心者谓趣入。悲愍有情者谓次第波罗蜜多。摄众生事者则正行。自他相续成就者谓正行果。此顺菩萨地配品释此文。释五无量亦如显扬第八。真实义随至真如及智者。谓真如遍一切法。故言遍至。又无分别正智。亦缘遍至真如。故名随至。又佛种智名不可思议威德胜解无障碍智。七识住如初帙中解。又第十四卷自有文。三清净性一自体清净性者。道前真如自体清净。犹是自性住性。二境界清净性者。住在道中。则是引出性。是证智所缘。名境界清净。三分位清净性者。则是道后至得果性。谓无垢如。四道理谓因果相待证成法尔。假施设中。初于法假立有情。后依圆成能取所取相上假立诸法。或于唯识相假立诸法故。藏护者。景云。谓则喜乐爱习着彼阿梨耶。云何思释谓一行者。如对法云以一法行历诸法故。谓以一法与余法一一互相问。除此法更以第二法与余法互相问。如是一一一切当知。婆沙云。以一问一。以不相以问不相。以不世定名为一行。顺前句者。谓法中随取二法更互相问。依止前法以答所问。以狭问宽顺前句故。顺后句者。谓则二法展转相问。依后句以答所问。以宽问狭顺后句故。一切狭体必则宽故。自有宽体非是狭故。或于所问应二句答应三句答应四句答。此中从宽以明唯说四句。体有宽狭或不同故。宽狭义同应述可答。亦名如是答。所问不如理答言不尔名无事答。亦名遮止答。广如对法第十五卷。彼云分别显示决择者。谓于如所说蕴等法中。随其所应作一行顺前句顺后句二句三句四句述可句遮止句等。论决择者。谓依八何八若之词问答决择一切真伪。又若婆沙九十七卷。广明小四句中四句大四句及如是句等。其二十八对二门。五三门等。皆如决择分六十五等说。于中心心所法名有所缘相应。有行相有所依。余可知也。四行迹法。谓苦速通等。至下当释。四法迹。谓三学迹则无贪无嗔正念正定。三种系属。初根互相属。次识根互相属。后根境互相属。十六种摄。如决择分五十四及对法第五中说。五相应亦如对法第五决择五十四说。见闻觉知。瑜伽第三九十三对法第一等释见闻觉知义。显杨第十八说。****无觉后起言说。无色都无。谓生彼界故无彼言说。六种次第。流转次第者。谓婴孩等十时流转次第。或十二因缘次第。成所作次第者。谓出家受具修七方便得见道等。宣说次第者。谓四正断。一刹那中具其四用以辨次第。非四现行前后有异。或宣说诸法标释次第。生起次第者。谓十时分或芽茎等生起次第。现观次第者。谓真相见道前后。六十三等现观前后次第。等至者九次第定。八种所作一灭依止者。能与灭恶为依止。转者谓与善生为依止。遍知谓知善巧。遍知苦乐缘生等法生厌离故。喜乐者谓喜乐灭道。四种所缘。如对法第十一卷。一遍满所缘有四。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遍际。所作成就所缘。二净行所缘有五。谓多贪多嗔多痴憍慢寻思五种观行差别。三善巧所缘五。谓蕴界处缘起处非处善巧所缘。四净戒所缘有三。谓粗静等相真如谛也。四种九种瑜伽下声闻地对法第九等说。方便瑜伽以作意胜解惠为性。三事观者。有相谓所缘事。寻伺是能缘事。四行观如对法第九及声闻地说。六事差别所缘观。一义者苦无常等差别义。在见道前方便。二事者谓诸事作用集有苦用等。三相者谓灭谛体相。四品者谓法上中下品。或三乘道谛有品类故。次上三种在见道位。五时者在修道在见道后时而起故。或观三世。六道理者谓在无学道。或事者蕴界处等。时者三世。道理谓四种道理。五种教授者。一教教授授与教法。二证教授授与理法。三次第教授授观行法门。四无倒教授授前三种应机无乱。五神变教授授与神通令化众生。内明四门中第三明摄圣教义相。中有十法五对。圣教意合断恶修善返流尽源以为其义。有能修所修能证所证。恶有现行及种伏断之义。此中初能作所作二俱善法。次过患染污苦集谛法。三有障有顺谓烦恼善法。四有真有胜无为有为诸无漏法。五有顺有得谓世间出世间法。应习应断及断已现行法者。景云。未断位中有漏善法是所应修。以有粗重名为应断。则此善法断粗重后仍现行者。名为断已现行法。基云。应习谓善法。应断谓染污法。断已现行谓无覆无记。自下第四明佛教所应知处相中有二。初增十法门。后结之。初则为十段。初明三种。一有情门。即住有三。要依有情方有情非情。因及果。染与净。生死涅槃。有为无为等。增二门等所明诸法。故初明三种。一有情门。增二法门有二十四对。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内正作意外闻他音等者。此内作意外闻他音。是二因缘由二法故。今此二因缘现入现观。当诸根熟。于如来所说所有甚深经者。谓解深密等三性显了教。相似甚深空相应经者。谓般若等与此甚深经相似。缘性者圆成实性。缘起者依他起性

同类推荐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从潮州量移袁州,张

    从潮州量移袁州,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畹史论

    九畹史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o Have and To Hold

    To Have and To Hol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意林

    意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清茶与酒

    清茶与酒

    话说有一天,他捡了个女娃做徒弟,可是这女娃不好养,好不容易养大了居然还想跟别人跑!“师父,背!我走不动了!”好,他背,徒弟难得提一次要求。“师父,这个裙子好漂亮!我想要新裙子!”好,他买!徒弟第一次想要一样东西!“师父,我没吃过糖葫芦!我要糖葫芦!”他忍!他再买!反正糖葫芦也不值几个钱!“师父,我睡不着,给我讲个故事吧!”他再忍!他讲!就讲掌门师兄的糗事好了!“师父,我不要师姐给梳头!好痛!我要你给我梳!”他继续忍!不就是梳头!卧槽!梳得好丑!快把镜子藏起来!“师父师父,君师叔好漂亮啊!等我长大我要嫁给他当媳妇!”靠!这个不能忍!你是老子捡来的童养媳,想给别人当媳妇!没门!
  • 茫茫间

    茫茫间

    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如何在新的起点面对生活
  • 薄情帝王娇皇后

    薄情帝王娇皇后

    母亲是公主,父亲是侯爷,舅舅是皇上,外祖母是太后,就连夫君都是九五之尊,本应是世间最尊贵的存在,怎么偏偏就落得个落寞收场。上天眷顾,三世为人,让她重新回了大汉朝,这一世不为情爱,只为自己,只想走出一条属于她自己的路。然而她却时常在现实与梦境中徘徊,一场又一场的梦境,带着她见到了一个她从未知道的大汉天子。世人皆道汉武帝乃是薄情之人,却不知道原来那份薄情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爱的从来都是心中的那一抹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跛子求爱,王爷别逃

    跛子求爱,王爷别逃

    “你泡过胖大海吗?”“你见过它在水中绽放的样子吗?”凹凸不平的表面,丑陋的外壳,如果不是有特别的功效,我不会注意到像果核一样的胖大海。我用温开水泡的,想来必定是万分无聊,又或者是好奇心发作,我目不转睛的看着它在水里朝我笑成了一朵花。小水泡在它的四周噗噗的冒出来,晶莹剔透,慢慢的,慢慢的,它不起眼的尾巴处裂开了一条缝,从里面挤出一缕焦糖色的轻飘飘的絮状。一点一点变大,撑开,絮状变成了网状,盛开成了一朵繁复的花,美如艺术瑰宝,又薄如蝉翼一碰即化。我相信它很享受在水中的自在,尽情伸展腰肢,尽情占据着玻璃杯的容量,时间越久,它的颜色会越来越淡,焦糖色就变成了温开水色,它不再起眼。多像人生,盛极而衰。盛的极致,衰的淡然,你如果要问我人生一世贵在哪里?我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可唯独那点“功效”让人喜爱。“那爱情呢?”爱情昙花一现,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命运带来的磨难都是你陪我熬过的,为什么给我幸福的不是你?”------苏语珊“我已经准备好对抗全世界爱你,可是没想到我们竟然阴差阳错地错过了。”------苏语冰“守护与等待换不来你的回头吗?我该怎么去爱你?”------商言一一边是从小喜欢的男孩,一边是爱她至深的男人,苏语珊到底该如何选择呢?也许从一开始,她便不应该喜欢上爸妈领养回来的那个小男孩!
  • 快乐心灵的小小说(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快乐心灵的小小说(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小小说与短篇小说相比,它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它多取材于生活的一瞬间、一插曲、一场景、一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片断行动,勾勒出人物精神面貌。短小的篇章以文质兼美和“感动”为选文标准,为青少年读者提供精美的阅读大餐,从中领悟生活的智慧与真谛。
  • 倾城夜叹

    倾城夜叹

    从前世到今生,花城摆脱了公主的头衔和责任,自在恣意的活着,接触到与以前不同的世界,了解不同的生存规则,认识不同却有趣的的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着不同的‘缺陷’,例如:乐晓洋的身世、李瞳的不善交际、郁笙的感情抵触……花城体会着这个世界所谓的轰轰烈烈的青春,同时无意识的改变着自己身边的人,一起走向更远的地方。“有你们这样的朋友就是我最大的收获。”“有人要吃醋了。”
  • 倚君怀

    倚君怀

    她是栖南园的戏子,他是一国将军。他看了她十余年,她也等他了十余年。〈镇国大将军vs栖南园台柱〉~~~~~~~~~~~~~~她是一个独自默默的恋了他十余年的倾心之人,从他成为她第一个看客起,从他给予孤立无援的她第一个掌声起,从他风雨无阻的坐在她的台下起。只是这藏在心底深处无止境的恋意。不知最后的最后,是否落花有情,流水无意……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