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重学校。自慈幼院之教至小学、中学、大学,人人皆自幼而学,人人皆学至二十岁,人人皆无家累,人人皆无恶习,图书器物既备,语言文字同一,日力既省,养生又备,道德一而教化同,其学人之进化过今不止千万倍矣。其时学校所教,时时公议改良,固非今日所能预议。若其公理乎,则德教、智教、体教之外,以实用教为最重,故大学科专行之。至于古史,则略备博学者之温故而已,为用甚少,如今人之视猺、蛮、生番,聊资进化之考验或为笑柄而已。若名理之奥,灵魂之虚,则听学者自为之,或开学会而讲求之,非公学之所急,即不待公学之教之也。公政府有学部以统之,各度小政府亦立学曹以司学务,皆有主、伯、亚、旅、府、史、胥、徒以司其事。当太平之世,地地相等,无有都会、乡邑之殊,但以择善地为养生之宜耳。故除非洲、印度、南洋热带及近冰海处不设十院不立学校外,其温带近海之地则多设之,无据乱世学校全聚京都而乡邑则皆横僿不文之俗,此不平不同也。太平世地地相同,地地平等,不待裹粮远学焉。其学官皆自各学校教习出,转推至学部长。若学部长欲议改良学制,则合各度学校而公议之,公议皆以电话从其多数而行之。其学官如父兄,其学生皆如子弟,盖以大地为一家,而鞠育后进以负荷家业也,其畴不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