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10000000005

第5章 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党的思想路线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坚持、继承和中国化,同时又是对中国传统哲理中的实学精神的改造与弘扬。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无非就是做两件紧密联系的事情,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从何出发?这就成为关乎思想路线的重大原则问题。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几千年来就一直存在着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始终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思想路线,并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和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在世界的本源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物质在先、意识在后,他们认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又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里不言而喻,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产物的人脑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当然,自然界产生人脑及人脑产生思维和意识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唯心主义所坚持的先有意识后有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违背科学事实的,其错误是不言而喻的。

在认识路线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他们认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他们还认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在其结果中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这个事实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任何知识都是认识过程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存在于认识过程之前。人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首先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而不能人为主观地设置原则和框框。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使我们的理论思维和客观世界彼此一致,从而达到统一。

在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标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地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离开实践讨论认识的真理性问题,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经院哲学的问题,而且会落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窠臼,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客观认识。

即使在对待自己的理论和学说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也坚决反对教条化和神秘化。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又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面。”显然,马克思主义本身没有完结人类认识,因而它也不是永恒真理。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他在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强调“观察的客观性”和“客观真理”,批判了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及其变种,并进一步分析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列宁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理论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成果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注重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反对主观主义即实际工作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并在科学地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如邓小平所讲:“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当代化

“实事求是”本来出自班固所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颂扬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颜师古把这句话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思是说,做学问必须以真实的材料为依据,从其中得出真实的结论来,自此之后,“实事求是”就成为许多古代文人学者治学的指南。但是,“实事求是”不只是一个成语,也不只是指刘德的治学风范,更重要的是这个成语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实、重实、求实思想的凝聚和体现。实事求是之“名”是实事求是之“实”的反映。

中国传统哲学在世界的本源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和辩证法的基本精神,认为物质实体是大千世界的本质和本源。这种唯物主义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阴阳说。早在商代,人们就把阴阳看做是各种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并且又是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对立的力量。西周早期作品《诗律》写道:“即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而《易经》则是专门研究阴阳变化、预卜吉凶祸福的经典。

其二,五行说。五行说作为宇宙万物构成的元素论,在《洪范》中已经提出了五行即水、火、木、金、土的概念,而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答问时明确指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其三,气一元论。最早提出“气”的概念的是伊尹学派,而荀子则继承了他们关于“气”的思想,认为“水火有气”、“人有气”。汉代王充则明确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提出了“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自然论。柳宗元继承了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思想,他在回答屈原关于天地起源的疑问时说:“庞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夫雷霆霜雪者,特一气耳。”刘禹锡紧跟着提出了天地万物“乘气而生”、“各乘气化”的理论。宋代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自然观,其后的哲学家王廷相、王夫之等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太虚即气”的学说,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因为虚和实是相对而言,都是气的存在状态,而相对于精神而言,气就是实体。

名实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争论的重要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强调实物决定名称。最早提出“正名”的是孔子,而真正提出名实关系问题并作出正确解答的则是墨子,这里所说的名实即关于名词概念与客观实在的关系。墨子认为“实”决定“名”,“名”是反映“实”的,他反对“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要求“以实证名”。荀子写有《正名》篇,专论名实关系,他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名”是“实”的反映,并指出:“制名以指实”,“名”要随“实”的变化而变化。欧阳建则明确指出:“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已彰。”“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理,无为者也。”这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的方圆黑白,是先于名称概念而独立存在的;名称概念和语言并没有改变客观事物本身。后来,孙中山也明确指出:“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与此同时,许多哲学家在实际生活中倡实学、做实事、立实功,特别强调践行。例如汉代哲学家王充一生十分注意世事学问,“考论虚实”,著书立说。他明确指出:“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宋代哲学家陈亮反对道学家们的“腐儒之谈”,提倡学以致用之实学,要求人们“各务其实”,关注民生。同时代哲学家叶适批判理学家空谈仁义,鄙薄功利,造成一种务虚不务实的坏风气,他指出:“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只是“无用虚语”。他进而提出“务实不务虚”的著名论断。特别是到了明清之际,在学界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实学思潮,其早期代表有王艮、何心隐、李贽等,清初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而进入晚清其代表有龚自珍、魏源等,他们批判皓首穷经的纯经学,提倡经世致用。

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视实证。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听其言,而观其行”。以行证言,以行校言。墨子提出“三表法”为区别言论真伪的标准。“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而韩非则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这就是将参照验证的方法作为判定名实相符的标准。汉代哲学家王充特别重视效验,他指出:“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这就是说,一种认识只有经过“效验”,证实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才能得到众人的信服,否则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人相信。宋明之际的王阳明的哲学体系属于唯心主义之心学,但其在验证认识的真伪方面似乎触摸到实践标准,他认为:“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后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耶?”“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耶?”这些思想的结论是说只有经过实证的知识才是可靠的、可信的。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强调和突出实践又是一大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关于知行关系的争论中。知和行的关系,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强调和突出实践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知行先后关系上强调行先知后。明末哲学家王夫之对朱熹的“知先行后”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进行了深刻批判,提出了“行则知之”的观点。他认为“行”是基础,只有通过“行”才能获得“知”,“由行而行则知之”。“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说:“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后知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革命实践,他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行,行是求得真知的门径,并举例说明,人们先有天天必行的“饮食之事”,然后才产生“饮食之道”;“人类能造屋宇以安居,不知几何年代,而后始有建筑之学”。可见,以行而求知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其二,在知行轻重的关系上,强调行重于知。荀子最早提出“知之不若行之”。汉代哲学家王充把“用”看做认识的目的,主张学用一致。他认为,无论何种知识其价值都在于“能用之也”。宋代哲学家朱熹虽然主张知先于行,但他在知行轻重的关系上则认为行重于知。他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明末哲学家王夫之认为行高于知,他说:“闻见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而孙中山则进一步认为,欲改造和富强中国,只要依于“科学之原理”,“按计划而实行,其事则无不成,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坚决反对一切坐而论道、轻视实践的错误。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中关于知行关系理论中的合理思想,在《实践论》中就专门论述了知和行的统一关系,从而使中国哲学中关于知行的理论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基础,其中关于实物、实体、实证、实事和实践的思想构成了“实事求是”的实际内容。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这一内容,并加以改造和提升,进而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使之具有时代性。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化相对接、相凝聚、相升华,其成果就是“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已被赋予了新内容、新特质、新精神,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同类推荐
  • 党政领导人才考核与评价研究

    党政领导人才考核与评价研究

    选人用人历来关乎人心向背、社稷安危。历史上吏治腐败,用人失察,官员昏聩,碌碌无为,导致民生涂炭、社稷倾覆的不乏其例,殷鉴未远。当今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执政党,党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体现的用人导向,不仅影响民意,而且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 中国民情报告(2013-2014)

    中国民情报告(2013-2014)

    “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对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回望2013年,新一届政府也在努力践行这一承诺,大力整肃官场作风,大举“惠民生”,努力织就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安全网......可谓顺民意,得民心。《中国民生报告》围绕民众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深入解读中央出台的政策举措,聚焦地方政府的创新解决之道,为各地深入推进民生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 为政心语

    为政心语

    《为政心语》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高于天、老百姓是生命的源泉、实干实绩最重要、担当是成事之道、廉洁是为官之本、方法也是竞争力、学习应成为一种习惯、修为是一生的功课、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
  • 康熙创大业的九九加一方略

    康熙创大业的九九加一方略

    本书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编撰了《康熙创大业的九九加一方略》一书,旨在给正在创业和创业有成者提供创业与守业的参考读本。我们力求做到去其糟粕而九九加一,旨在告诉人们。要想获得成功,需靠九十九分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试想,中国古代的缔造者、仁臣良将哪一个不是经过艰苦奋斗,九死一生才达到成功彼岸的。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道德(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道德(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本书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伦理道德的论述进行综合类编,按照编者对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的认识脉络来安排体系,侧重于抓主要问题。全书分为道德的本质、道德和其他意识形式、道德的历史发展等十一章,每章分为若干小节。目前国内尚没有全面编辑汇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伦理道德论述的专书公开出版,本书的编辑出版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热门推荐
  • 禁断神帝

    禁断神帝

    随着人类对世界资源无休止的掠夺,被惊醒的世界意识向星空中发出了求救信号。不久,一颗陨石携带着足以改变世界上所有生物进化路程的病毒冲入了大气层,带来了人类的末日,万物的天堂!白小白,一个自末日归来的神帝,凭着对整个时代的先知先觉,在进化路上走在了整个世界的前列,而当他站在世界的最巅峰时才发现,这个世界的危机,只不过刚刚拉开序幕…
  • 转战亡灵界

    转战亡灵界

    三清传人的奇遇,一个黄金时代的降临,带你走一场不一样的穿越!
  • 不找借口找方法:放弃借口,赢在方法

    不找借口找方法:放弃借口,赢在方法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恰是一些企业及其员工的真实写照:面对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出各种借口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为了避免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发生,借口油然而生。这种"习惯性动作"看似高明,实际上却是掩耳盗铃。如同鸵鸟,一有风吹草动,即刻将头扎入深深的沙丘,还是逃脱不了被猎人从沙中揪出的命运。当然我们不应该过分苛责一个动物的本能反应,但作为高度职业化的员工,如果不能控制住这种本性,在问题面前相互推诿,那么,这便不是他能力出现了偏差,而是在认识上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 替身女帝之索爱

    替身女帝之索爱

    马上就要身首异处,却莫名其妙地成了女帝--噢,是替身。从此,替女帝去涉险出使敌国,替女帝平叛叛军,替女帝安抚灾民......也替女帝去恋爱~~
  • 君刀

    君刀

    乱世中无人可以独善其身,要么杀人要么被杀。兄弟们,打扫战场,整理装备,准备开始下一战。
  • 神皇纪

    神皇纪

    兽皇山中生死历练,帝国学院展露头角,大陆精英联赛折得桂冠。小人物陈潇一步步成神,被美女调戏、吃豆腐,那叫一个羞啊!要命的是他还深深的爱上这个调戏他的美女,泥足深陷。美女被抓他寝食难安,美女被觊觎,他想杀人,小人物终能抱得美人归?
  • 拜托你爱上我

    拜托你爱上我

    【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 文静内向女孩杜渺渺对大学同班的阳光开朗男孩陈逸飞一见倾心。但女孩对自己极为不自信,不敢勇敢追爱。当她好不容易认清自己内心时,却发现自己眼中的白马王子居然是个“海王”......
  • 腹黑逆天四小姐:清华无双

    腹黑逆天四小姐:清华无双

    一本无名书带她到了异世界大陆,废柴?白痴?从来不是她的代言词,腹黑,狡猾,机智才是她的真面目。双属性很珍稀?淬炼师很稀有?别逗了,看她如何颠倒你的感官。他出生那日有紫云金光,天赋秉异,十岁被封为墨王,十三岁带兵出征。那一日她在梧桐树上看戏,怎料却遇见了一辈子的良人。当沙漠留住雪花,你是否记得我?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 诸神寂灭

    诸神寂灭

    世有大道三千,林墨虽然绝世天才,却拒绝修仙,修魔,修鬼,修妖,修佛,修盅,成就天地灭心。诸神惧色,斥林墨于天地之外,齐力毁灭其肉身,魂灵。然灭心不受诸神之力所破,只能将其分六道封印于仙境,魔域,鬼都,妖领,佛界,蛊结。万年之后,感天地仁慈之心,灭心之灵幻化前世主人灵魂堕入轮回,九世为人。重拾六道灭心.......
  • 续梦江湖

    续梦江湖

    一宗神秘的血案,让官府跟江湖中人,都怀疑是已经退出江湖的叶萍所为。诡异的血月下,杀人狂魔竟然是一只人形蝙蝠!让重出江湖的叶萍决定,一定要查出它的真实身份。宿敌重生,旧仇未了,江湖再掀腥风血雨!叶萍再次拔剑,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