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及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道德不仅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实际上也是无形的制度建设,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是有形的制度建设滞后于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补救良策。它既可以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市场的完善与成熟,又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可谓一箭双雕。而且,有形的制度是可以引进的,而无形的制度却是难以引进的,最好是因地制宜。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证,如果只有法律而没有道德的支撑,也很难把经济搞好。例如,人们所说的“诚信”危机,就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又曾经“一手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对于任何个人而言,腐败、造假、骗人的主要根源都在于个人道德的堕落与人性的泯灭,而法制不健全和监督不力等只不过是为他们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关键还在于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筑起一道牢固的道德堤坝。邓小平当年所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之“误”不可再犯,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体现,又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必需。
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三、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当前,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舆论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状态。能不能坚持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中国共产党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总结
中国共产党对先进文化的探求伴随着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进,是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锲而不舍、孜孜以求、长期接力的结果。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先进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是先进文化、“三个代表”是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正是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先进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的结晶,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百多年来,中国无数的知识分子始终在上下求索,寻找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种革命的新面貌,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也表现在文化方面。可以说,从共产党诞生的那天起,她就在探索新的文化前进方向,以一种新的面貌继续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时,掀开了中国文化新的一页。如果将中国共产党掀开的新一页文化放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放在两千多年鼎盛的封建文化历史中加以比较的话,无疑将对这个“新”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将中国共产党掀开的新的一页放在各民族之间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加以比较的话,无疑将对这个“新”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因为,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无论是从内容、服务的对象、追求的理想,还是它表达的主题、人物、事件及蕴涵于其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都体现着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方向,它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博采各民族文化之所长的。它既立足于中国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又“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充满活力和朝气,体现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往无前的冲力。总之,中国共产党所致力的新文化是与人民一起成长和共同创造的,是引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是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的先进性与前进方向的。
当然,中国共产党对先进文化的探求成果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它伴随着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进,是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锲而不舍、孜孜以求、长期接力的结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对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先进文化作了初步的探索。毛泽东所探索的“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放在要建立一个“新中国”这个大目标之下的。这种新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路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毛泽东认为,建设新文化要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新文化是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的反映并为之服务的,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领导不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毛泽东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并运用于指导文化的实践。也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提出了文化必须为人民服务和怎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他还提出了吸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这是一个创造新文化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的问题上,提出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继承”、“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等观点。从而解决了一个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长期争论不休,并且在实践上无所适从或做得不够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曾满怀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因此,党在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索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原则。例如,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提出了坚持文艺的党性原则、正确对待文艺的歌颂与暴露、文艺批评的标准坚持政治与艺术的统一、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等等。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提出了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造就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队伍等。作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方针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和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是党“发展先进文化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这个方针,体现了矛盾法则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规律。上述正确的文化方针和原则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先进文化建设的探索成果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党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遇到了挫折甚至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坚持了积极的成果又吸取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发展了先进文化的进一步探索。
邓小平探索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起点是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过程的最大特点,表现在正确开展思想文化领域两条战线的斗争,在反“左”时注意防“右”,在反“右”时注意防“左”;有什么样的错误思潮就反对什么样的错误思潮。而反对“左”的错误倾向固然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反对“右”的错误倾向也不会轻而易举地能够迅速完成。
人们常说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力量。对邓小平理论旗帜来说是这样,而邓小平在创立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可以说这是思想文化领域中最为关键或核心的问题,是关系到走什么路的方向性问题。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认识和坚定不移地坚持受到了党内外的高度评价。他曾经坚定地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找到一条新路。其重要的理论贡献还在于科学地阐释了“两手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是由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由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所决定的,是由国内外思想文化的多种影响所决定的。他提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主体力量,同时也强调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力量,要求党组织和党员在这个建设中走在前列并发挥重要作用。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党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方向。
针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邓小平特别强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不但要建立政治民主,也要建立文化民主。他认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靠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来保证。为了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他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针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长期封锁以及“文革”期间的闭关自守情况,邓小平提出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成果,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采取两手政策,既大胆开放、吸收借鉴,又不盲目接收、全盘照搬。第二代中央领导探索先进文化新路的思想方针和政策,进一步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91年,江泽民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三者的内容和相互关系。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二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将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提出“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的任务,把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突出地摆到了全党的面前。进而,党的十五大又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这个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进一步展开,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具体化。其中的文化纲领,是对党探索先进文化的历史性总结,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进一步充实了党长期以来致力于建设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纲领,增加了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内容。纲领将第一、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思想结合起来,融合了新文化纲领的基本点、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当代先进文化的要求,是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结果。
在这个文化纲领的指导下,党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战略和方针任务,如科教兴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这些治国方略的提出,大大地增强了文化建设的力度,扩大了覆盖面,尤其是突出了重点。社会主义“不够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在文化力上,就是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教育落后、文盲和半文盲还占有相当比例。因此,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提高公民素质抓住了要害,也是中国进入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由初级阶段在政治上、文化上的薄弱环节所决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对法治和德治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制定、整理、补充和完善步伐进一步加快,《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出台标志着道德建设有了全民的规范性要求。
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人们思想观念极为深刻、复杂的变化,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主义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广泛的影响,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分化”、“西化”的长期图谋,并运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推行他们的价值观,使“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更加丰富了思想文化建设的内容:基本路线教育、理想教育、“两思”教育、“三讲”教育、“三个主义”教育、“三观”教育、“四信”教育、“四个如何认识”的教育、“五种精神”的弘扬等,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多彩且针对性强,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些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创造了很多好方法、好形式,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宝库增添了瑰宝。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它不仅是80多年来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而且充分体现了站在时代前列的要求。党为什么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由党的世界观所决定的,是由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所决定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落脚点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如果仅仅代表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可能这个“利益”只代表了一半,只能是半心半意而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除了物质需求之外,还有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的最好满足方式便是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然地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本质要求,反映和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反映和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先进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是先进文化、“三个代表”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正是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共同进步中,逐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型文明的必由之路。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任务,就是一项事关民族千秋大业的伟大文化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既突出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结合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行动指南,是国家的主心骨,是民族的灵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
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及其领导的先进文化建设,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又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党将带领人民续写中华文化的辉煌并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新文化。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与政策的渊源
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几乎完全受着自然力量的支配,原始人对这些自然力量无法抵抗,感到恐惧。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科学知识的限制,人们对这些力量感到不可理解,便以简单的想象来解释这些力量,以祈求影响这些力量。由于自然力量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也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因而,原始人认为,自然现象也和人一样,都是有意识的,有善有恶。由此,原始人头脑中便产生了自然力量人格化的观念。此外,原始人还简单地想象出某种超自然力量在统治着自己和自然界的万物。由于原始人对自己的身体构造不了解,对做梦、死亡等现象无法解释,因而逐渐地从具体到抽象,产生了人的灵魂的观念,并把这一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万物中,认为自然现象也存在着某种精神,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逐渐出现了原始宗教。
随着社会和历史的进展,由最初的自然崇拜发展出精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由多神崇拜发展到一神崇拜;由部落宗教演变为民族宗教乃至世界宗教。随着宗教的发展,陆续出现了由信教者组成的宗教组织、专职教务人员和教阶体制。各种宗教还形成了自己的教义信条、神学理论、法规戒律和祭仪制度等。除了自然原因,宗教的存在还有社会根源,直接地说,是阶级剥削和压迫。在阶级社会里,劳动者无法摆脱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所造成的苦难,感到恐惧和绝望,不得不把委屈、耻辱、愤怒和绝望埋在心里,寄希望于来世,到宗教那里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剥削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人民群众的精神手段。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