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97300000005

第5章

2011年小麦市场走势预测

展望2011年,在新的宏观经济和粮食生产、贸易形势下,小麦市场将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供需环境——供大于求格局未改变,结构性供需不平衡凸显

产量增速下降,继续增产难度加大。自2004年以来我国小麦产量连续六年增长,但增幅却不断下降,2010年产量甚至不升反降,为日后继续增产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播种面积和单产的提高是小麦增产的两个决定性因素,但这两个因素的增长潜力有限,制约了产量的提升。一是播种面积大幅增加的难度高。虽然目前的播种面积距1997年3000万公顷的最高位仍有不少的上升空间,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成本日益提升,依靠播种面积的扩大来实现增产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途径。二是单产已处于世界高水平,提高空间有限。20年来小麦单产从3040千克/公顷上升至4770千克/公顷,为连年增产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目前我国小麦单产已处于世界高水平,仅次于欧盟等总产较小的国家,高于同为生产大国的美国、印度等国,单产水平要大幅提高任务艰巨。加上近年全球气候的不确定性加剧,灾害频发,未来产量要保持增长态势难度较大。

小麦消费较为稳定,饲用消费增长或成亮点。总的看来,我国小麦消费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目前业界大多数人士认为中国小麦消费总量增长空间有限,且并不排除有降低的可能。这是因为小麦主要以食用消费为主,工业消费和饲用消费的发展前景有限,制约了消费大幅提高的可能。一方面,小麦消费开始进入人均消费量逐步下降的阶段。有研究表明,小麦的消费量与该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在人均GDP达到3300美元左右时,小麦人均消费量以及小麦人均食用、种用和工业用消费量均达到最高点。此后则逐渐减少。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315美元,刚好超过了3300美元的临界点,粗略计算,未来几年中国人均小麦消费量将缓慢降低,并将与人口的增长部分抵消,推动中国小麦消费进入平稳期。另一方面,就目前看来,与被称为饲料之王的玉米相比,小麦作为饲料原料没有优势,工业消费也因为价格较高而缺乏比价优势使发展受限,因此在现行的技术水平下,我们预计未来小麦消费量不会有大幅提升的空间,开始进入稳定阶段。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小麦和玉米的替代率不断提高,且玉米价格进入上升通道,小麦/玉米比价下跌,2010年上半年一度跌至1以下,意味着小麦如果比玉米更具价格优势,企业就会使用小麦来替代玉米作为饲料。在世界消费中,近年也加大了利用小麦制造乙醇燃料的力度,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小麦消费的新增长点。

我国小麦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库销比远高于安全水平。2004-2009年连续六年的增产使得我国小麦库存十分充足,2010年产量虽难有增加,但总体保持去年水平,产仍大于需,年内有结余。目前我国小麦库销比远高于18%的国际安全警戒线水平,预计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宽松的供需格局将得到维持。

二、贸易环境——结构性供需不平衡导致贸易逆差扩大

尽管我国小麦供应整体充足,但结构性供需不平衡日益显现,这主要表现为普通小麦供过于求,而优质麦供不应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了对面粉质量要求的提升,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发展优质麦的种植,强筋和弱筋小麦发展较快,但优质麦在质量上却大多不符合要求,这使得企业以进口麦替代国产优质麦的需求旺盛。小麦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致使我国小麦国际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

随着需求的结构性转变出现,在现行生产结构下,小麦进口量将持续增加。而2011年由于全球小麦减产幅度较大,俄罗斯等主要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预计部分国家对中国的进口需求提升,促进中国出口量回升。在这样的情况下,2011年我国小麦的国际贸易量将有大幅增长,但逆差难以在短期内扭转。

三、市场环境——粮食进入价值重估期

(一)粮食生产高成本时代来临

小麦生产成本可分为人工成本和物质成本,其中物质成本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及地租等。多年来我国小麦种植成本有升有降,但总体呈上升态势,主要来自人工成本的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当人力供给不再是无限的,人工成本就产生不断上涨的诉求。同时,土地的使用成本也必将不断提高。化肥、种子、农药等物质成本的变动则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涨跌不一。以化肥为例,由于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化肥进口国,原料受国际市场影响非常大,波动较为剧烈。

当然,除了会计成本外,粮价的上涨还源自农民种粮机会成本的上升,即种粮比较收益偏低使之产生补涨需求。以小麦主产地河南省为例,2010年全省夏粮平均单产为388.3公斤,依照2010年平均2元/公斤的收购价计算,每亩小麦的产值为776.6元,比上年增加120元。如扣除每亩585元的总成本再加上每亩35元的种粮补贴,那么种植每亩小麦的平均净收益为141.6元,比上年增加40.4元。纵向比较,小麦每亩净收益因为收购价上涨而有所提高,但横向比较,即与务工收入比较,种粮收益明显偏低。据统计,2010年农民工的起薪点为每月1200元,且按这个最低的水平计算,农民一个月的务工收入就等于种植8.5亩小麦的净收益。农民的人均种植面积非常低,主产区河南省人均种植面积也仅为5.3亩。即使按这个水平计算,每年春、冬两次收成,收入也只等于农民工工作2个月的最低工资。长期以来,以牺牲农业支持工业,牺牲农村支持城市发展的模式已经到了亟待转变的节点,粮食开始进入价值重估时期。观察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有专家指出,当城镇人口超过农业人口的时候,便是工业开始反哺农业的时候。据中国人口学会估计,“十二五”期末,即2015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这一机制启动的时间窗口,届时粮价将上涨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品种比价关系推升麦价上涨

小麦/玉米比价低于历史水平。回顾近20年来谷物价格的走势,小麦价格曲线与玉米大体一致,两者之间存在互相支撑、牵引的作用。一般而言,小麦/玉米的比价为1.1,而2010年玉米的强劲涨势使得该比价一直在平均水平之下,在6月甚至降到了1以下。随着市场饲料需求的放大,玉米价格易涨难跌,支撑小麦价格高位企稳。

(三)农民全年售粮模式将平滑价格的季节性波动

农民售粮模式已改变,参与程度更高,影响力更大。2010年小麦企业收购数量减少,意味着农户存粮数量增加。近年来,随着农民非农收入增加和市场意识的提高,卖粮方式由集中卖粮变成全年卖粮。这说明农民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备了更高的价格谈判实力。而谈判实力的提高又加强了市场心理预期效应,通过惜售等行为来影响近期供给,使价格上涨到预期的价位。据华南粮食交易中心调研信息,部分广东收储企业反映,现在农民大多不以务农为主要收入,对粮食的销售价格、销售时点的选择更具自主权,不像以前那样因为缺钱而往往赶在小孩开学之前、过年等日子集中卖粮。农民更加科学地根据市场价格调节供应,使得全年供应量趋于稳定,粮食的季节性波动减弱,有助于抑制粮价大涨大跌,使粮价运行更趋平稳。

四、政策环境——稳定上涨仍是政策调控的主基调

“政策市”仍将是国内小麦市场的明显特征,并且维持价格稳定上升的政策主基调不会改变。

一方面,粮食价格的回升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涉农政策的调控目的,所以长期来看政策利多。其中小麦最低收购价的连年提高为价格上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自2006年真正启动该政策以来,最低收购价水平呈阶段性提升。2011年最低收购价再提,白麦、红麦和混合麦分别提高至0.95元/斤、0.93元/斤和0.93元/斤,较2010年分别上涨了5%、8.1%和8.1%,较2006年累计分别上涨了32%、35%和35%。目前,最低收购价已成为小麦收购市场的指导价,而国家对最低收购价小麦的竞价销售成交均价也对小麦市场价格起到了标杆作用。自2006年起市场收购价都收敛于当年的最低收购价,在其上方稳定运行。按照“顺价销售原则”,最低收购价小麦的竞价销售底价也逐年抬升,预计随着托市价的提高,2011年竞价底价也将提高。

另一方面,粮价的上涨以稳定为前提。粮价过度上涨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不确定风险,一旦粮价波动剧烈,国家将出面调控。面对2010年夏季收购初期不断上涨的新麦价格,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施精准打击,包括暂停主产区托市收购、加大市场投放数量、修改交易规则等组合措施。由于国家持有的粮源充足,在强有力的调控下,小麦价格于7月底止涨回稳。

2011年小麦市场的政策市会出现新的动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收购市场呈现多元化特点,国家掌握粮源比例将减少。随着粮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收购市场会进一步放开,非国有资本将占据更重要的份额。多元化主体的进入,在为市场注入活动的同时也为我国粮食安全管理带来了新挑战。目前我国粮食市场体系,尤其是监管体系落后,容易引发资金对粮食商品的恶性炒作,这将使粮价波动加剧。对此,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竞价交易模式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引导收购主体,特别是非国有收购主体通过国家交易中心以公开竞价的方式进行粮食交易,有利于国家更全面地掌握粮食市场信息,包括民间库存规模、市场供需及其变化情况等,有助于形成有力的监管和科学的安全预警体系,有利于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节约交易费用,减少因价格过度波动而给粮食行业和消费者带来的损失。

二是调控手段日益完善,将更关注政策实施的效用。面对2010年高涨的价格,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2011年调控的手段将更为丰富,包括加强对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最低收购价小麦的轮换行为本身会对价格有较大的影响。如今夏新麦遭遇“抢购潮”,除多元化主体的竞争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作为主渠道的中储粮代表国家大规模进入收购市场。当时国家便叫停了河南等主产区的收购,麦价应声回落。同时部分国有粮库为赚取补贴而制造了“出库难”、“转圈粮”等障碍,削弱了国家调控效果,也是当前主管部门重点清查的现象。可以预计,要应对当前这么大的通胀压力,国家必定会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督,确保政策发挥积极效用。

五、宏观环境——流动性依然过剩或使麦价波动加剧

2011年的宏观经济环境依然复杂,我们既要应对通胀压力,又要慎防通缩陷阱。但总的宏观经济环境利多,政策虽比2010年收紧,但全球依旧充足的流动性将成为支撑粮价继续上涨的因素。一方面,面对接连创出新高的CPI,市场通胀预期不断加剧,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过度上涨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实际性的影响,国家平抑物价的紧迫性提高。2010年11月,在发改委的牵头下,多部委共同下重药调控物价;央行继早前加息之后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控制过度流动性仍将是国家的一项重点工作。另一方面,未来一段时间里,为防止陷入紧缩陷阱,大部分国家不会轻易退出刺激政策,美国更表明将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2011年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全球明显过剩的流动性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市场的有效消化,10月份我国外汇占款创30个月新高,据估算有近万亿元热钱流入国内市场,必然推高整体物价水平。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很有可能再度成为爆炒的对象,这将加剧价格的波动。

六、国际环境——产量或呈恢复性增长,国际麦价有望回稳

2011年全球小麦供给形势尚不明朗,但一些大型国际机构预测供应将出现反弹,麦价继续飙升的可能性不大。据分析机构AgResource表示,2011-2012年度(7月到次年6月)全球小麦产量可能呈恢复性增长态势,从本年度的6.398亿吨增至6.615亿吨,主要原因是前苏联12国的小麦产量将会恢复。AgResource预计2011-2012年度前苏联12国的小麦产量将达到9680万吨,高于2010年的4100万吨。据FAO表示,受2010年小麦价格强劲走势的带动,2011年欧洲和美国小麦播种面积将会增加。但这些机构同样警告,全球仍必须时刻警惕供应不足的威胁。2010年粮食歉收,意味着全球需要依靠挖库存来满足需求,因而新季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将是决定国际市场供应是否稳定的关键。虽然小麦产量有可能提高,但是2011-2012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可能降至1.5629亿吨,相比之下,本年度的期末库存可能为1.6988亿吨。

总体而言,2011年全球小麦的增产前景较为乐观,加上小麦近年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粮价将难以出现大幅的飙升。2010年以来由于全球小麦减产约5%而导致国际麦价大幅上涨,国内外价差比往年扩大,对国内麦价提供了支撑,尤其是国产优质麦价格比价优势凸显,价格一路走高。随着国内外价格联动的加强,2011年国际价格的回落风险增大,将对国内麦价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

综合上述各种环境分析,2011年小麦价格的影响因素多空交织,但总体以利多为主。其中市场要求粮食价值进行重估、政策支持粮价稳定上涨决定了未来我国粮食市场将进入高价时代;小麦饲用消费空间的拓展和国际出口需求的增加也将拉动麦价上涨。但与此同时,国内小麦供应充足、国家维持麦价稳定的政策目标等因素又对价格的上涨幅度构成有效制约,因此中长期看来,小麦价格稳步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但在流动性充裕的条件下,资金面炒作推动国内外、期现市场联动加强,麦价阶段性波动将加剧;同时小麦的结构性不平衡也决定了普麦和优麦的价格分化走势将长期存在。

(2010年12月)

2010年稻米市场分析

一、总产持平,早稻大幅减产,东北水稻大幅增产

经过连续六年的增产,2010年的稻谷生产遭遇到了瓶颈。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预测,2010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29577万公顷,比上年略减0.2%。总产1.96亿吨,比上年略增0.7%。而按照美国农业部的估计,中国2010年的稻谷略有减产,比上年略减0.7%。无论是略增0.7%还是略减0.7%,2010年的稻谷产量基本上与去年持平。

在稻谷总产持平的背后,是早稻的较大幅度减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早稻播种面积579.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7.61万公顷,早稻总产量为3132万吨,比上年减少204万吨,减产6.1%。这不是早稻在稻谷总产连续增产情况下的头一回减产,2007、2008年早稻曾连续两年减产。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民工返乡,早稻播种面积出现回升,但当2010年经济恢复到正常轨道,早稻播种面积再次出现下降,产量更是出现大滑坡。我们在三年前就预见过早稻有可能连年减产的局面,因为双季稻对劳动力的投入要求比较高,而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劳动力短缺局面开始显现。南方地区稻谷双改单趋势明显,由于一季中晚稻的产量明显高于早稻,双改单改掉的主要是早稻。

双季稻只在南方种植,双改单意味着近年来南方稻谷总产在下滑,全国稻谷的增产主要依赖东北地区水稻的大幅增产。2010年东北水稻产量预计在2700万吨以上,增产超过500万吨,而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2010年全国稻谷总产是持平的,这意味着南方稻谷总产的减产幅度在500万吨以上。

二、稻米消费和库存持续下降

美国农业部11月预计2010-2011年度中国稻米消费量为1.35亿吨,上一年度为1.345亿吨,增加了50万吨。

十年来中国大米消费不但没有上升,反而略有下降。大米主要用作口粮,工业消费很少。显然十年来,中国人口是不断刚性增长的,大米总的消费人口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人均大米消费量呈不断下降趋势,所以大米的整体消费量反而有所减少。据有关部门的数据,当前中国人均大米消费量已降至100公斤以下,约为95公斤,这个数字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等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或地区人均大米消费量都已经下降到60公斤以下。

期末大米库存4128万吨,比上一年度略增43万吨。库存消费比例为30.6%,比上一年度提高0.2个百分点。近几年来,中国大米库存有所恢复。近十年,大米库存总体是下降的,从10年前的7916万吨降低到当前的4128万吨,库存规模几乎下降了一半。

大米库存的持续下降,一方面是因为中间连续几年的产不足需(2001-2005,连续五年产不足需),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政府主动出口降低库存(十年中有五年的大米出口在100万吨以上)。

三、价格持续上扬,粳籼米价差历史性缩小

2010年稻谷价格整体上保持了单边上扬态势,而粳稻的价格上涨幅度高于籼稻。

根据国家统计局权威发布的全国200个主产县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数据,籼稻综合平均收购价由年初的2.04元/公斤升至年末的2.26元/公斤,涨幅达10.8%。粳稻综合平均收购价由年初的2.32元/公斤升至年末的2.71元/公斤,涨幅达16.8%。

从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的数据看,2010年早籼稻收购价格整体上呈不断上升态势,10月之后,价格上涨有加速迹象。早籼稻采购价格从1月的2260元/吨上涨到年底的2600元/吨,年内涨幅15.0%。但是,1至10月,仅仅上涨了100元/吨,11月突然大幅上涨,1个多月时间涨幅达200元/吨。

现货价格走势,在期货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早籼稻期货价格在1至10月基本上都在2100元/吨左右震荡,6月开始有小幅上扬趋势。10月之后,籼稻才开始突然大幅上涨。价格接连突破2200元/吨、2300元/吨、2400元/吨、2500元/吨四个关口。年底在国家的调控下,才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盘整态势。

上面都是稻谷的原粮价格,下面看看稻谷的成品粮大米的价格。

广东省是全国粮食最大的销区,也是大米最大的销区,广东大米价格行情的变化在全国应该具有代表性。

……2010年全年大米市场价格经历了两个明显的价格阶跃。一个是3月底,一个是11月初,其他时间相对平稳。全年粳米价格一直高于晚籼米价格,但是差距在不断缩小,11月之后这种差距几近于无。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长期以来,粳米的价格一直高于晚籼米。差距大的年份,粳籼米价差超过1000元/吨。粳籼米价差的缩小基于以下三个因素:第一,最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粳米产量增加非常快。短期内,粳米供过于求。第二,2007年以来,国家推出了东北大米运费补贴政策,降低了中间商的经营成本,减缓了东北大米价格上涨的步伐。第三,2010年籼稻有比较明显的减产,直接推高了籼米的价格。

四、国际大米价格先抑后扬,价格总水平仍低于去年

国际大米市场行情与国内存在较大的差异。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大米市场价格一直处于持续下跌通道之中,而国内稻米价格基本上处于持续上扬态势。进入2010年,国际大米价格仍维持这种下跌态势。上半年,芝加哥糙米价格下跌了30%,泰国大米价格也下跌了15%。但是下半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在小麦的带动下出现了大反转。芝加哥糙米价格从10.17美分/英担一路上涨到最高的15.61美分/英担,涨幅接近50%。泰国大米出口报价也从466美元/吨的低位上涨到年底的567美元/吨,涨幅达21.7%。

2006-2007年度世界大米库存降至8000万吨以下,全球大米库存近几年一直处于缓慢恢复过程之中,2010-2011年度世界大米库存预计达9476万吨,库存消费比也恢复到20.9%。由于库存在恢复,所以虽然全年国际大米价格先跌后涨,但年末价格同比还是下跌的。

五、籼稻收购量减少,粳稻收购量同比大幅增加

早稻:根据国家粮食局的统计,截至2010年9月30日,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八个早籼稻主产地各类粮食经营企业累计收购2010年新产早籼稻676.1万吨,同比减少129万吨,减幅达16%;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425.8万吨,减少177.7万吨,减幅达30%。

中晚籼稻:截至2010年12月5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4个中晚籼稻主产地各类粮食经营企业累计收购2010年新产中晚籼稻1287.9万吨,同比减少69.1万吨,减幅为5%;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619.8万吨,同比减少295.2万吨,减幅达32%。

粳稻:截至2010年12月5日,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等六个粳稻主产地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0年新产粳稻870.3万吨,同比增加234.9万吨,增幅为37%;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406.9万吨,同比增加110.6万吨,增幅达37%。

籼稻收购数量的减少在预料之中,因为2010年籼稻减产幅度较大,农民惜售心理增强。粳稻收购数量同比大增的原因是:一方面源于2010年粳稻增产幅度较大,特别是东北粳稻增产幅度预计在20%以上;另一方面,正因为南方籼稻减产,供给减少,南方销区加大了采购北方粳米的力度,导致采购量同比上升幅度较大。

2011年稻米市场展望

当前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均已创出历史新高,从2003年低点开始,稻谷、小麦、玉米的价格涨幅都超过100%。展望2011年,我们认为包括稻米在内的粮食价格上涨趋势仍将延续,就稻米而言,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值得关注:

一、稻米增产越来越难

根据中国统计部门的数据,中国粮食在2010年继续增产2.9%,自2004年以来,已是连续七年增产,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的第一次。增产持续的时间越长,意味着继续增产的可能性就越低。连续七年增产的背后是“结构性减产”。就区域而言,2010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全年粮食总产量增产的有20个,减产的有11个。就品种而言,虽然小麦、玉米还在增产,但稻谷已经停止了增产势头。实际上,2004年以来,稻谷的增产幅度在三大粮食品种中就是最低的。前已述及,这些年如果不是东北粳稻撑着,稻谷总产量也许早就开始走下坡路。实际上,国家也看出来了,未来粮食的增产还得靠“北大仓”。国务院在2009年颁发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文件中,把东北区放在粮食增产核心区的第一位。2010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00亿斤,成为继河南后第二个粮食总产量超过1000亿斤的省份。1000亿斤粮食里面,水稻占了1/3强。东北粮食增产当然是好事,但是东北的粮食增产成本也很高,另外,增产出来的粮食运出来的成本也很高。东北大米运到广东的费用比广东直接进口泰国大米的费用还高。所以,东北稻谷增产对抑制稻谷价格上涨的帮助不大。

二、稻谷最低收购价的进一步提高

国家已经宣布2011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到白麦0.95元/斤,红麦和混麦0.93元/斤,提高幅度为5%~8%。2011年的稻谷最低收购价虽然还未公布,但有关部门已明确表示,会进一步提高。具体公布时间将在2011年2月前后。

2010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是0.93元/斤,中晚籼稻0.97元/斤,粳稻1.05元/斤,更是历史性地突破了1元/斤。袁隆平院士曾在2007年建议将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到1元/斤,2010年终于在粳稻身上实现了。2011年的稻谷最低收购价如果像小麦那样再提高4~5分,那么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将跟着突破1元/斤,早籼稻也将是一步之遥。

虽然当前的稻谷收购价已经全面突破1元/斤,但是如果最低收购价能够及时跟上予以确认,将会极大地鼓舞稻谷市场的做多热情。

三、国际大米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上涨

无论是芝加哥糙米价格还是泰国大米价格,虽然2010年下半年经历了强劲反弹过程,但是当前价格与2007年的历史高点仍有较大差距。2010年底的价格仅仅恢复到最高水平的60%。而玉米已经恢复到最高水平的75%,小麦也恢复到最高水平的65%,并且2010年小麦、玉米的价格涨幅都要远高于大米。因此,国际大米价格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010年12月)

2010年玉米市场分析

一、玉米大幅增产,产量创历史新高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预测,2010年中国玉米产量均大幅增产,创下历史新高。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于2010年12月预测,2010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250万公顷,较上年增加132万公顷,增幅为4.2%。预计2010年中国玉米产量为17250万吨,较上年增加853万吨,增幅为5.2%。美国农业部2010年12月的报告预测,2010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150万公顷,较上年增加30万公顷,增幅为1%。2010年中国玉米产量为1.68亿吨,较上年增加1000万吨,增幅为6.3%。

虽然都预测中国2010年玉米大幅增产,但是双方对增产认定的原因却存在分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认为主要是“人努力”,即播种面积的扩大;而美国农业部则认为主要是“天帮忙”,即单产的增加。美国农业部预测中国2010年玉米单产为5.33吨/公顷,增幅为5.3%。不管是人努力,还是天帮忙,总之2010年中国玉米是大幅增产了。但是这种大幅增产是建立在上年度玉米较大幅度减产基础上的,也就是说2010年度的增产是一种恢复性的增产。上一年度受灾害天气影响,玉米出现较大幅度减产。所以,2010年玉米虽然大幅增产,但是总产量也仅比2008年高出1.3%。

十年间,玉米产量由1.06亿吨增加到1.68亿吨,增幅为58.5%,年均增产4.8%,是三大粮食品种中增产最快的。近五年玉米增产20.6%,年均增产3.8%,增产速度已有所放缓,2009年玉米产量甚至出现较大滑坡。可以肯定,未来玉米增产会越来越难。

二、饲用需求稳步增长,深加工需求比例增加

美国农业部12月预测2010年中国玉米消费为1.62亿吨,较上年增长300万吨。其中饲用消费1.13亿吨,占玉米总消费量的69.8%,较上年增长100万吨。

除饲用需求之外,深加工需求也是玉米另一项不可忽视的主要需求。虽然缺乏公开的数据,但市场估计中国玉米深加工需求在4000万吨以上。美国农业部预测2010年中国玉米总需求增加300万吨,饲用需求增加100万吨,由于玉米食用需求较为稳定,这意味着2010年玉米深加工需求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10年,随着经济的复苏,玉米深加工产品价格出现上涨趋势,玉米深加工企业产能得到恢复,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玉米深加工消费出现明显增加态势。2010年以来,玉米淀粉出厂价普遍上涨了10%以上,酒精价格则上涨了20%。玉米淀粉、酒精价格的高位运行支持了玉米的深加工需求。

近十年来,玉米饲用需求从9100万吨增加到1.13亿吨,增长了24.2%。但是所占比例却在下降,2000-2011年度玉米饲用需求占总消费的75.7%,2010-2011年度则下滑到69.8%。由于食用需求保持稳定,因此空出来的份额主要是由深加工需求填充的。

三、玉米价格全年涨势如虹,期货涨幅高于现货

2010年玉米现货价格延续了2009年的涨势,产区玉米价格上涨幅度又高过销区。全年销区港口玉米价格(以广东港口为代表)上涨11.7%,2010年销区港口玉米平均价格水平比2009年高出16%。全年产区玉米收购价(以长春为代表)上涨14%,2010年产区玉米平均收购价格比2009年高出18.5%。产区价格涨幅明显高过销区。

2010年销区港口玉米价格经历了两个比较明显的上涨阶段。一个是上半年的3、4、5三个月,另一个是10、11两个月。产区玉米价格上涨形态基本与此类似,但价格总体上更为坚挺,12月港口玉米价格出现明显回调时,产区玉米价格还在上涨。

2010年玉米期货价格继续大幅上涨,但在走势形态上更接近于销区港口玉米价格走势。大连玉米指数以1848开盘,年底收于2300,年度涨幅24.8%(12月28日),是三大品种中涨幅最大的,整体涨幅与2006年大牛市相当,高于2009年17.69%的涨幅。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大连玉米指数达到阶段性底部以来,短短两年时间大连玉米指数累计涨幅超过60%,可谓超级大牛市。

增产最多,涨幅最大,一并出现在玉米身上,玉米价格完全被背后的超级需求推着往前走。这个超级需求就是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禽蛋奶的消费必然会出现长期的持续增长,这意味着中国饲料产量会持续增长,也就意味着对玉米的需求会持续增长。

四、玉米年度进口突破100万吨,玉米进口大国初现

2010年,是中国大规模进口玉米元年,这一年中国进口玉米首次达到百万吨级别。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1至11月我国累计进口玉米155.7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50.73万吨。按照船期推算,2010年我国玉米进口数量为160万吨左右。2000年以来的十年内,中国玉米进口总量也不过28万吨。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玉米进口国,2009-2010年度进口了1598万吨玉米,韩国紧随其后,进口了846万吨,第三名是墨西哥,进口了830万吨。虽然中国当前玉米进口量距离前三甲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考虑到中国1995年大豆进口不过80万吨,短短五年之后进口量就飙升到1000万吨以上,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几年之后达到千万吨级水平是很有可能的。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一旦某个品种出现缺口,国内又难以满足时,大量进口必然成为首选。美国谷物理事会预计2011年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可能增至740万吨。荷兰合作银行认为,未来五年内,中国可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到2015年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可能达到2500万吨。

五、玉米收购进度四年来最快

国家粮食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10个玉米主产地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0年新产玉米2615.8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671.2万吨,占收购总量的25.7%。玉米收购进度是四年来最快的。

玉米收购进度四年来最快也许解释了为什么12月销区玉米价格下跌时,产区玉米收购价格仍坚挺上涨。从国有企业的收购比例,我们也可看出,国有企业已经不是玉米收购的主渠道,收购比例只有25.7%,玉米是三大品种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品种。2010年已收购小麦中,国企收购比例占78%;已收购稻谷中,中晚籼稻国企收购比例占48%,粳稻国企收购比例占45%,早籼稻国企收购比例占63%。

玉米国企收购比例最低,然而价格却最坚挺,这应该与国家推出南方饲料养殖企业到东北采购玉米给予运费补贴政策高度相关。运费补贴政策极大地刺激了销区企业赴东北代购玉米的积极性,玉米价格也因为各方的抢购而保持坚挺。

六、政策性玉米销量大增

2010年全年国家共举行了36场临时存储玉米和50场移库玉米销售交易会。其中东北地区的临时存储玉米共投放2790万吨,成交1615万吨,成交率为57.9%;全国各地的移库玉米共投放3632万吨,成交1145万吨,成交率为31.5%。2010年政策性玉米成交总量2760万吨,同比增加1128万吨,其中临时存储玉米成交量增加204万吨,移库玉米成交量增加924万吨。

11月之前,东北临时存储玉米周投放量一直高于移库玉米。在这期间东北临时存储玉米周投放量一般在100万吨,只是个别周降至80万吨和40万吨的水平。相形之下,移库玉米投放量每周基本上都是60万吨的水平。从11月开始,东北临时存储玉米投放量明显下降,降低到每周20多万吨的水平,成交率也随之下滑至不足三成,年底几近于无。与此同时,移库玉米投放量开始大增,每周达150多万吨,成交量有所上升,11月9日的成交量甚至超过100万吨。

年底两个月东北临时存储玉米投放量减少缘于临时存储玉米基本上销售殆尽或者已经移库到销区,销区移库玉米销售量大增则是国家有意加大销量打压高涨的玉米价格。实际效果也很好,销区移库玉米价格11月后从2015元/吨的高点回落至1900元/吨之下。

2011年玉米市场展望

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玉米价格已经持续上涨了两年之久,累计涨幅也已超过60%。在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的背景下,2011年玉米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基础在削弱。但玉米价格下跌的空间也几无可能,更可能的情况是玉米在震荡中保持上升态势。以下因素值得关注:

一、美国玉米价格高涨对国内玉米价格构成强支撑

受美元贬值、小麦涨价以及美国农业部不断下调美国玉米产量及库存水平影响,国际玉米市场价格自2010年下半年大幅上涨。美国农业部2010年12月报告预测美国2010-2011年度玉米产量为3.185亿吨,较上一年减产1449万吨,减产幅度达4.4%。2010-2011年度库存为2114万吨,而上一年度这个数字是4337万吨,库存消费比降至7.2%,这是自1973年以来美国玉米库存消费比第二次低于10%。芝加哥玉米期货价格已经突破6美元/蒲式耳关口,仍有望继续上涨。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的数据,美国1月船期2号黄玉米对中国港口CNF报价317美元/吨,到港完税之后价格为2502元/吨,比广东深圳蛇口港玉米价格高362元/吨左右。市场普遍预期2011年中国玉米进口会在2010年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坚挺的进口玉米价格将会给国内玉米价格以有力的支撑。

二、宏观调控政策面临转向

近年的临储玉米基本销售殆尽,自2010年6月,在每周例行的中央政策性玉米销售中,已经增加了部分中央常规储备玉米的销售。2010年国家又暂停了玉米临时收储。这意味着国家2011年通过公开抛售临时储备玉米来调控市场的空间不大。玉米一旦供求吃紧,政府手中将没有足够的玉米进行宏观调控。

2010-2011年度玉米运费补贴已经由上一年度的70元/吨下调到35元/吨,显然政府并不希望产区玉米价格被哄抬得更高。但运费补贴的下调显然并没有阻挡企业抢购玉米的热情,2010年的玉米收购进度比上年同期快了一倍,这反映了玉米供需吃紧的现实。现在政府在压制中储系统大规模收购玉米,一旦明年有所放松,玉米价格有可能出现快速上涨。

当玉米价格难以通过抛售打压时,政府有可能采取以下两种措施:一种是继续依赖市场,用政策优惠措施调动企业积极性,使其主动服从宏观调控目标。2010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曾发出《关于发挥骨干企业健全完善对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通知》,该文的中心思想就是“适当引入一定数量骨干企业作为现行宏观调控体系的补充,可以防止企业的趋利行为与政府调控目标产生矛盾,弱化政府调控的效果;有利于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积极作用,完善和加强现有调控体系,更好地稳定和管理好市场预期”。譬如给予一些玉米饲料加工贸易企业一定的补贴,让他们承担特定的调控任务。另一种就是直接采取限购措施。实际上这个措施在2010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实行,譬如限制玉米贸易企业参与竞购,限制具有购买资质企业的购买量等。这些措施在短期内会有一定效果,但是长期内玉米价格还是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

三、玉米工业消费量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

近年来,玉米工业消费量的比重不断增加。据大商所的相关资料,2004年我国玉米工业消费量为1470万吨,占玉米总消费量的12.4%。2005年增至1620万吨,占到总消费量的14%~15%。2008年接近3000万吨,2009年突破4000万吨,工业消费量以每年1000万吨的速度在递增。部分省份已经出现玉米工业消费量大于饲料消费量的情况。实际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已经成为玉米收购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2010年由于下游产品需求旺盛,深加工企业经营利润处于较高水平,自新玉米上市以来,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价格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尽管11月下旬以来市场购销双方对后期价格看涨预期减弱,但深加工企业开工率高,原料需求量大,收购玉米的积极性依然较高。

四、销区玉米价格上涨的可能性更大

2010年年底,销区玉米价格回落,产区玉米收购价格高涨。玉米产区收购价和销区港口成交价差距回落至200元/吨以下。当前大连港至蛇口港的运费为65元/吨,这样的价差除掉运费等各项中间费用,贸易商已没多少利润空间。产区玉米已经高价收上来了,港口运费已经处于低位(2010年大连至蛇口运费最高时接近100元/吨),一旦运费上涨,销区玉米价格必定跟涨。国际原油价格已经突破90美元/桶,在美联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2011年原油价格完全可能挑战100美元/桶。油价上升支持了运费进一步上涨。当前波罗散货指数仍处于低位运行,指数目前在2000点下方,仅是2008年峰值水平的15%,2011年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国际海运费上涨也会导致销区港口进口玉米价格上升,这都支持销区玉米价格看涨。

另外,2011年的销区企业采购东北玉米运费补贴减半,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大企业的采购成本,这也有利于销区玉米价格继续维持高位。

(2010年12月)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玉米净出口国。2003年甚至出口了1639万吨的玉米,但是随后玉米出口开始走下坡路,进口则悄悄起步,但量一直很少,2003-2009年,七年间累计进口玉米不过24万吨。2010年,进口玉米开始出现井喷性的增长,1至9月已经进口了122.66万吨,全年进口估计将超过150万吨。玉米进口量的快速增长,虽然目前进口量还不是很大,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会不会是中国更大规模进口玉米的开始?玉米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大豆?要知道,中国大规模进口大豆始于1995年。当年进口大豆不过80万吨,谁会想到短短五年之后进口量就飙升到1000万吨以上,到2010年年底会超过5000万吨?

中国今后会不会像进口大豆那样大量进口玉米,取决于国内玉米的产需格局,如果玉米的产需缺口持续扩大,那么大量进口将不可避免。下面我们进行简要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玉米产量为1.63亿吨,大约是20年前产量的两倍。20年间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是3.6%。近五年产量增长高于平均速度,年均达到4.5%。但是,正是在这产量快速增长的五年,中国玉米却开始了进口。2008年玉米大幅增产8.9%,但是当年玉米出口却由上一年的491万吨骤降至25万吨,2009年玉米出口更是萎缩至13万吨。2010年,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玉米产量为1.69亿吨,USDA估计为1.66亿吨,民间估计高的也有估计到1.8亿吨的,总之是增产的,但是2010年玉米却开始了大量进口。这说明,中国的玉米消费进入了一个爆发性增长期。当玉米年产量只有1亿吨的时候,我们自给有余,每年还有几百万吨的出口;当玉米年产量达到近1.7亿吨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不够用了,需要从国外进口。我们说粮食需求在增加,实际上真正增加的是玉米消费。小麦、稻谷的年产量至今没有恢复到1997年的最高水平,但是我们的小麦、稻谷供给是充裕的,没有大量进口,这说明小麦、稻谷的需求增长很缓慢。实际上,如果不是人口增长,口粮消费总量还会下降,因为人均口粮消费在不断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均粮食消费都在减少。1990年农村人均消费原粮262千克,城镇人均购买粮食(成品粮)131千克,到2008年,这个数据分别降到199千克、77千克。粮食的增量需求大部分体现在玉米上。而近七成的玉米是用作饲料的,这意味着居民人均肉禽蛋奶的消费增长很快。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1989-2009年,中国肉禽蛋奶产量由约3200万吨增长到14164万吨,增长了343%,年均增长速度是7.7%。同期玉米增产100%,年均增产速度是3.6%。肉禽蛋奶类消费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玉米的增产速度。那么中国居民肉禽蛋奶的消费有没有饱和呢?还是统计局数据,2008年农村人均肉禽蛋奶的消费量是29千克,2008年肉禽蛋奶的总消费量是13762万吨,倒推过来,城镇居民年人均肉禽蛋奶的消费量是194千克,是农村居民的6.7倍。可以想象,即使假设城镇居民消费量不再增长,如果7亿农村居民未来的肉禽蛋奶的摄入量达到当前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中国的肉禽蛋奶产量就得达到2.52亿吨以上的水平,也即在当前的水平上还得增长78%。这意味着饲料需求基本上也要保持同样比例的增长。

那么当前的玉米饲料需求是多少呢?美国农业部估计的数据是1.11亿吨。我们来看看另外的估算方法。根据2009年饲料工业协会的数据,2009年全国饲料总产量达到1.48亿吨,同比增长8.4%。其中配合饲料产量为11535万吨,同比增长8.9%;浓缩饲料产量为2686万吨,同比增长6.2%;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为592万吨,同比增长8.5%。按照各种饲料配比中玉米的比例,一般浓缩饲料需配比四倍的谷物原料,而预混料需配九倍的谷物加蛋白质成为配合饲料,全年折合配合饲料的产量为30885万吨。配合饲料中含有50%的玉米(小麦、碎米等其他原料的替代有可能增加),因此最终可推断国内饲用玉米的需求规模在15442.5万吨。

再结合大豆的数据来进行饲用玉米需求的估计。2010年,我国进口大豆数量估计将超过5000万吨,进口大豆全部用于压榨,压榨了4000万吨豆粕(这个数据还未包括直接进口的豆粕),但是我们依然没有看到国内豆粕有挤库的现象,豆粕全部被饲料企业所消化。那么,以全部用量按照配合饲料进行推算,其中豆粕的含量占12%~15%,以12%的比例推算全国配合饲料产量应该在3.3亿吨,配合饲料中的玉米的比重占到50%,推算出玉米用量为1.65亿吨。以15%的比例推算全国的饲料产量应该在2.66亿吨,配合饲料中的玉米的比重占到50%,推算出玉米用量为1.33亿吨。这样推算的话,饲用玉米需为在1.33亿~1.65亿吨。

上面两种推算的结果,都要大幅高于美国农业部的估计。如何采信?笔者认为按照饲料和豆粕的估计更合理。因为饲料产量和大豆进口量的数据比较真实,特别是进口多少大豆,海关是有精确统计的。而玉米总产量、总需求是无法估计的,或者说水分比较大。

我们按1.33亿~1.65亿吨来推算,如果在此基础上增长78%,玉米饲用需求将增加1.04亿~1.29亿吨。即使按美国农业部1.11亿吨的数据估算,增长78%也将增加8658万吨。无论如何,中国国内玉米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增产潜力的。这还只是考虑了饲用玉米需求的增长,没有考虑工业深加工玉米需求的增长。10年、20年后,中国每年需进口几千万吨玉米,不应感到惊讶。1995年,中国进口80万吨大豆的时候,谁能想到15年后,中国进口大豆将超过5000万吨?

以上是对中国一个较长时期内玉米进口的估计,接下来我们作个相对短期的估计。

1989-2009年这20年间,中国肉禽蛋奶的产量年均增长7.7%。近五年,年均增长5%,速度有所减缓。若未来五年继续保持5%的增长速度,假设饲用玉米需求也保持这个增长速度,那么2015年饲用玉米需求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28%。若按当前1.33亿~1.65亿吨饲用消费推算,2015年光饲用玉米需求就将达1.70亿~2.11亿吨。考虑到国内玉米增产潜力有限,五年后玉米进口超千万吨是可以想象的。1995年大豆开始进口,五年后的2000年就超过1000万吨,玉米重走大豆的老路越来越清晰。

(2010年10月)

2009年6月上旬,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江苏考察“三夏”生产时宣布,今年夏季粮油再获丰收。从各地实际收获情况和农业部农情调度分析看,夏粮总产可以超过2450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产,这将创造新中国成立以来夏粮连年增产的新纪录。美国农业部于2009年6月10日最新发布的2009-2010年度世界农产品供需报告中,将中国2009-2010年小麦产量预估由上月的1.130亿吨上调到1.135亿吨,较上一年度的1.125亿吨产量增产100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于2009年6月预计2009年小麦产量为11320万吨,较上年增长74万吨。在中国,小麦基本上是夏粮的同义词。

2009年2月发生在小麦主产区的特大干旱曾让全国人民将心提到嗓子眼,媒体大肆炒作,甚至连总理也被惊动了,他亲自走上抗旱第一线,手持喷水管浇灌麦田的一幕还历历在目。减产是当时的普遍预期,一些人士甚至预测小麦将减产20%以上。忧虑反映在价格上,那几天小麦期货价格亦是腾空而起,连续大涨。如今尘埃落定,不仅减产预期破产,而且神奇地实现了少量增产,实在值得额手称庆。

但是,且慢!近忧已解,远虑犹存。透过小麦连续六年增产的伟绩,我们应看到中国小麦乃至整个谷物产需那条紧绷的弦。如果因连续六年的增产而忽视,那么这根紧绷许久的弦,也许将在不经意间陡然断裂。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持有全球最为庞大的小麦库存。美国农业部于2009年6月预计2009年年末中国小麦库存为5970万吨,同期全球小麦库存预计为18265万吨,中国小麦库存占全球的比例为32.7%。经历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后,全球小麦得以充实。2009-2010年度全球小麦库存预计较两年前大幅上升52.2%,同期中国小麦库存上升53.1%。但是,中国小麦库存在全球的比例是下降的。1999-2004年,全球小麦平均库存是1.836亿吨,同期中国平均库存是7502万吨,占全球的40.9%,如今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32.7%。当前全球小麦库存已经恢复到1999-2004年平均水平的99.5%,然而中国小麦库存仅恢复到79.6%。

虽然我们的小麦库存占全球的份额在下降,但是我们的库存消费比仍然是全球最高的——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安慰自己。确实,根据美国农业部2009年6月的最新报告,我们可以计算出中国2009-2010年度的小麦预计库存消费比为59.1%,而同期全球的库存消费比为29.0%,除掉中国之外的库存消费比数据更低,为23.4%。

但是中国小麦目前的高库存是不可持续的。小麦高库存是20世纪留下的“遗产”,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在吃老本。20世纪末,中国小麦留给新世纪的库存家底是1.029亿吨,现在还有多少呢?只剩下4890万吨(2008-2009年年末)。说我们在吃老本,应该说是毫不夸张的。为什么会吃老本?因为再生能力不足。进入新世纪,中国小麦即遭受了连续六年产不足需的窘境,库存一度下滑到3440万吨。随着小麦的连续六年增产,产不足需的形势得到改善,库存得以修复。但是修复得很辛苦,因为小麦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而消费却是刚性增长。小麦产需在可预见的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一种紧平衡,稍有不慎,年度产需就可能出现缺口。虽然小麦连续六年增产,但仔细研究会发现,这种增产已是强弩之末。从2007年到2010年,三年分别增产80万吨、370万吨、100万吨,与庞大的消费比较起来,显得微不足道。

这种增产上的困难一方面源于播种面积难以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源于单产难以进一步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小麦播种面积的峰值出现在1991年,共3095万公顷。随后播种面积整体上呈下滑趋势,目前播种面积连续几年稳定在2400万公顷左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今后小麦播种面积能维持在2400万公顷就不错了,增长的空间相当有限。那么单产的潜力呢?目前中国小麦的单产为4.6吨/公顷左右。4.6吨/公顷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及地区的情况。目前单产最高的是欧盟,为5.3吨/公顷,美国是2.7吨/公顷,俄罗斯、澳洲、加拿大等均在2吨/公顷左右。中国小麦单产在世界上仅次于欧盟,远高于世界其他各国。因此,相较于低单产国家而言,中国小麦提高单产的空间也相对较小。实际上,中国小麦单产增长历史也预示着未来单产的进一步提高难度会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国内小麦单产为1.84吨/公顷,到1985年单产突破3吨/公顷,此后没有回到3吨/公顷之下。1997年首次超过4吨/公顷,但接下来六年单产又降到4吨/公顷以下,2004年才开始重新站到4吨/公顷之上,目前已经连续五年稳定在4吨/公顷之上。小麦单产突破并站稳3吨/公顷很轻松,但达到4吨/公顷就显得比较困难,几经反复。可以预料未来要想突破5吨/公顷将是非常艰难的。

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小麦主要出口国不同,我们的产需平衡绷得很紧,经常在产不足需或略有结余之间徘徊,随时要做好挖库存的准备。虽然我们的库存比美、加、澳等国高得多,但在安全性上却远远不如他国。美、加、澳三国小麦均是产远大于需,具有非常高的“安全边际”。美国许多年份的小麦产量/消费之比在1.9以上,最低的也有1.5;加拿大、澳大利亚就更高了,近几年都在3~5以上。也就是说,美、加、澳等国无论遇到什么恶劣气候,当年生产的粮食至少可以保证当年的消费。而中国近10年的产量/消费之比基本上在1左右徘徊,稍有风不调、雨不顺,就有可能产不足需而挖库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高库存往往是粮食潜在不安全的标志,而低库存并非低安全。好比不能由中国的储蓄存款占GDP的比重远远高于美国就断言中国老百姓比美国老百姓富有一样。实际上,美、加、澳如果仅仅出于本国粮食安全的考虑,年度库存完全可以是零而不会影响本国的粮食安全。因为这些国家即使年成再差,当年的产量满足当年本国的需求还是绰绰有余的。

《谁来养活中国》一书的作者莱斯特·R。布朗近期发表在《环球科学》上的文章《粮食危机毁灭全球文明?》中再次表达了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关注。文中写道:“华北平原的小麦产量占中国全国一半以上,玉米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那里的地下水位下降迅速。过度抽取地下水已经耗尽了该地区浅蓄水层的大部分水,迫使打井者瞄准深蓄水层,而深蓄水层是不可补充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和灌溉水井干涸,自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23亿吨以来,中国的小麦产量已经下降了8%。同期中国水稻产量下降4%。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可能很快就需要进口大量粮食。”虽然我们不同意作者关于中国“可能很快就需要进口大量粮食”的判断,但是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在中国小麦连续六年增产的当下,敲敲警钟还是很有必要的。

(2009年6月)

同类推荐
  • 经济学越简单越实用

    经济学越简单越实用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经济学的本质、经济学独特的思考方式以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进行了系统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通过大量的生活案例,从日常生活、教育、职场、消费等方面,全面剖析了经济学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经济学规律对生活的巨大作用,帮助广大读者掌握经济学的精髓,学会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指导自己的行为,奠定成功人生的基础。
  • 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本书详细探索对称关系在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具体表现,全书共分十三章,内容包括:对称经济与对称哲学、经济学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对称经济学与对称辨证法等。
  • 中国经济周期探索50年

    中国经济周期探索50年

    本书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纵横50年,把握当时的条件评价各种学派的历史价值,把握今天的发展评说过去成就,全景化地介绍和评述了50年来在中国经济周期理论探索中的代表人物和学派观点。
  • 中国民生60年

    中国民生60年

    一个真正实现了民生变革的社会,是可以适应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一个具有良好的政治体制的社会,不但可以促进民生变革及其发展,也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民生变革60年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必须清醒地回首,并深深地思索。60年的民生变革怎么去形容和评价?古语云:鉴往知来。历史或许才是最好的回答。60年一个轮回,而中国民生变革的轮回需要回答和回味的的确太多太多。让本书带领你驻足回眸,去感受、去回味60年间,中国人民与中国民生变革历经的磨难和阵痛以及勇往直前的坚实步伐。
  •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

    本书对中国经济大国化的真实情况、大国化对中国与东亚关系和中日关系带来的变化问题,结合统计资料进行了研究,并对东亚国家如何与崛起的中国合作、实现共同的繁荣提出了建议。
热门推荐
  • 定情之吻

    定情之吻

    一个是得了一场病的患者,一个是患者的资助人,两人的命运如同十字一般交织然后分离,最后他们还能回到原点吗?父辈的关系,公司的危机,间谍的出现,这一切的一切把人引入到一个早已布好的阴谋里面。血缘的关系,人心的冷漠,残忍的背叛如同黑夜中的华尔兹一般,上演着优雅而又残酷的旋律。敬请期待《定情之吻》!
  • 花语劫

    花语劫

    花开的那一刻便已注定――斩不破这天道,众生皆为蝼蚁!
  • 顿悟成魔

    顿悟成魔

    远古至今,神佛魔各大本源现世。穿越异界的楚云感觉自己拿错剧本了,绝世宝物,逆天气运都是别人家的,身体在现实磨难中屹立不倒,灵魂再次站起来已变,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 源皇志

    源皇志

    少年逆命改天,原本最多只能活到十八岁的他,经历了一次次的冒险,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谁曾想,改变了几万年的世界格局。一人,逆转战场。六人,称霸天下。终是逝去,无数人弯下了那昔日挺拔的腰,忍着眼里打转的泪高声大喊“恭送源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御天修

    御天修

    三大天位,对应茫茫三千大世界。超越三大天位的御天天位究竟存在着什么?面对重重困难,他不屈服于一切,他要坚强,因为他要有他自己的一方道路等着他去闯。
  • 一纸江湖乱

    一纸江湖乱

    一纸六吉棉连现,一朝风雨江湖乱;熙熙攘攘名与利,刀刀剑剑生与死。浮华若影惟恍惚,名利如梦似浮云;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必争。争辩不休,厮杀不止,正不容邪,邪不容正。机关暗器,毒物弥漫,刀剑无情,血泊洛阳。孰有治乱之能?自古英雄出少年……她:心本无尘,身染尘埃;本性致洁,身为浮萍。他:无欲无求,以性示天;身乃外物,随波逐流。他:杂念生,欲望存;心绕卿,返璞真;卿心似君心,不忘亦不改。怀天道,行仁义;协门厅,助正义;破阵法,闯机关;步步艰,事事难。破阴谋,解谜团;灭两害,江湖安;除奸佞,夺权利;江湖逝,天下安。
  • 你与繁星同在

    你与繁星同在

    陆总:如何追女人?助理:带她去吃烛光晚餐?陆总:太俗!助理:送她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陆总:太老套!助理:许她一世深情?陆总:这个可以。某日,陆总暗搓搓的去找某依表白。某依:陆总,听说你和某世家小姐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你和我表白,莫不是拿我练手?陆总:我和那个雌性不熟。某世家小姐:……某依:陆总,你这今儿个和这个影后传绯闻,明儿个和那个小花传绯闻……唔!!!某日,京北城所有的自媒体收死令,以后不许播报所有关于陆家任何绯闻,谁若敢与陆家炒绯闻,封杀!!!小娇妻不受撩就算了,还误会他三心两意。唉,难搞。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最强军痞

    最强军痞

    当华夏利刃特种部队兵王来到这方大陆上,他会掀起怎么样的狂澜?其实,这是一个军痞和他手下一群流氓烧杀抢掠的故事。“我叫宋天南,我的梦想是娶皇帝的女人。”ps:兄弟们放心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