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后,曹丕继承王位。通过兄弟相争成为新的魏王,曹丕有着同其父一样的野心,却没有同其父一样的耐心。短短几个月后,迫不及待的曹丕迈出了篡汉称帝的最后一步。汉献帝“禅让”退位,四百年汉祚至此终结。
曹丕其人
曹丕,字子桓,是曹操的皇后卞氏所生。曹丕是曹操的第三子,但由于长子曹昂和次子曹铄早亡,曹丕拥有长子的地位。曹丕生于汉灵帝中平四年(187),相传出生时天空中有青色的云朵如华盖般笼罩其上。曹丕生来聪慧过人,八岁时就能写文章,有逸世之才,博览贯通古今经典、诸子百家之书。他善于骑射,喜好击剑,有不错的武艺。由于文武兼备,又有长子地位,曹丕一直作为继承者人选之一,被曹操着重培养。
曹丕天资卓越,也许是受到作为诗人的父亲的影响,他在文学方面也有着非凡的造诣。他下笔成章,文藻华美,博闻强识,才艺兼备,后世将他和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三曹”,同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但他野心大,私心重,心性狠毒的弱点也同样明显。
曹操晚年,着实为继承人的人选而烦恼,其中主要的竞争者就是曹丕和他的弟弟曹植。
储位之争
长子曹昂早亡,最钟爱的幼子曹冲早夭,对于曹操来讲,剩下的继承人选就落在了最有才干的两位儿子身上:曹丕与曹植。相比于曹丕,曹植有着更为出色的文采和更为儒雅的品行,因此更得曹操的喜爱。但由于长幼有定,曹操还是在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册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任命为自己的副手。但对于继承人选,则还在犹豫。
储位未定,自然引发了曹丕与曹植之间的激烈争夺。曹丕知道父亲更喜爱弟弟曹植,心中十分焦虑,便找来自己的幕僚吴质商量对策。为避人耳目,曹丕命人用废旧的竹笼装载吴质,作为掩饰偷偷运到自己的府第。但这一切被支持曹植的丞相主簿杨修看到,杨修马上将此事报告给了曹操,罪名是曹丕秘结党羽。曹操对此自然十分反感,但还没来得及辨明真假。曹丕得知后非常恐惧,吴质却说不会有事。第二天,吴质让曹丕仍旧将竹笼运入府内,但竹笼内装满绢帛。杨修发现后再次向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大怒,令人前去查验,却发现并非如杨修所言。曹操自此产生怀疑,不再相信对曹丕不利的消息。
更为关键的是,曹丕得到了朝中元老的坚决支持。曹操曾以密函的方式征求几位大臣对继承人选的意见,尚书崔琰回答道:“《春秋》之义,当立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该继承正统,我愿以死推荐。”而东曹掾邢颙也说:“以庶子继承正统,先前已有教训,愿您仔细考虑。”连曹操身边重臣的太中大夫贾诩也以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教训提醒曹操。加之曹植逐渐暴露出骄纵任性的毛病,惹来曹操反感,曹操最终下定了决心,立长子曹丕为自己的继承人。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正式册封曹丕为魏世子,确定了他继承人的地位。
曹丕篡汉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洛阳。随即,曹丕继魏王位,接任丞相之职,改元延康。
与其父不同,曹丕并不在乎“挟天子”与“篡汉位”之间承载着的历史重量,他决定捅破这层天下人皆知的“窗户纸”,做名正言顺的真皇帝。于是,就在他继承魏王之位的八个月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十月,他会意群臣向汉献帝上了要求“禅让”的奏章。此时的汉献帝早已名存实亡,他知道退位只是早晚的事,于是不做任何申辩就答应了。于是,在曹丕的策划下,举行了冠冕堂皇的“禅让”大典,汉献帝告祭祖庙,令使臣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而曹丕则象征意义的再三推辞,继而在群臣的“一再恳求”下,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
曹丕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改年号为黄初,曹丕就是魏文帝。曹丕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勒令搬出宫去,但仍加以善待(公元234年,原汉献帝刘协病逝,终年五十四岁,算得善终)。而至此,绵延了四百余年的汉朝归于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