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识和培养自己的优势上,有时候不但要看自身情况,还要考虑客观因素,以便找出适合自己走的路,这样说不定就能从“冷门”中爆出“热门”。但这条“路”并不是人人都能找得到的,那些总是追赶风潮,没有自己的做人主见的人,与这种机会是绝无缘分的。有一位叫刘耀庭的人就有一绝——为小提琴诊断看病,经他的手给以“针刺”,小提琴立刻变得音色美妙,令世人称奇。刘耀庭的这手绝活就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他大学毕业分到北大荒一个农场工作。他学的是中文,搞过美学。后来,他开始沉湎于对小提琴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探索三百年来世界音乐界对小提琴美妙音色来源的各种争议。之后他开始作实践操作,从刮削琴体的各个部位入手,探寻琴板厚薄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时间长了,琴板刮削之后显露出的一道道清晰而又神奇的纹理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试探着改变某些木纹结构,结果一种奇特现象发生了,相关的琴音发生变化。经过多次摸索,他终于把握住了琴板木纹和琴声之间关系的规律,练出了一手通过改变纹理纠正琴音的绝技。刘耀庭的绝技引起音乐界的注意,他被请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有几位专家教授想亲眼看看他的“针刺疗法”。他们随意将一把小提琴递给他,只见他对琴背部的木纹作一番细致观察之后,就诊断出这把琴音色的毛病。他手握一把小钢锥,在缜密的木纹之间确定穴位,然后进行“针刺”,轻轻敲打。几番工夫下来,被“针灸”过的小提琴的音色即刻变得优美起来,犹如换了一把琴似的,把专家们惊得目瞪口呆。他的技艺堪称“神州一绝”,自然为他赢得了成名的机遇,从此他在音乐界成了奇人、名人。
前些年随着舞台上的变化,手风琴演奏家杨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手风琴上台的机会越来越少。有些耐不住寂寞的手风琴手纷纷弃琴而去。可是,他分析了形势之后,认识到手风琴艺术一定会有机会再度辉煌,他把琴抱得死死的。他坚信这门艺术不能丢,杨屹不但要干,而且还要干出名堂来。1984年6月,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他的深沉细腻和极富表现力的演奏博得了观众及行家们的一致好评。
1987年底在全国手风琴大赛中他的成功演奏,一举夺魁,荣获了一等奖,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后来又有一次机会。在美国钢琴、手风琴学会成立50周年前夕,他接到美方邀请函,请他前往并参加比赛,但是几经努力终因没有经费而告吹。一次机会失掉了。面对失利,杨屹并没有气馁,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后来,团里要到香港演出,节目单上印了他的名字,可是出发的时候却没有他了。又一次机会失去了。可是他一笑了之,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他说,哪有那么多的好机会总让你赶上呢?他没有熄灭心里的那团火,依然勤奋练琴,同时他把自己的目标定在为部队官兵服务上,坚持下部队,认真地为广大官兵演出,发展自己的事业。他在另一个天地里表现自己,在军队这个领域里追求机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93年,他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同时,他录制了大量盒带、录像带在全国发行,培养年轻的手风琴演奏人才,他的影响更大了。杨屹的名字出现在《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当代青年名人辞典》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上。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们总是爱盯着一些所谓的“热门”行业,一拥而上,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导致“热门”的热量降温,反而成了“冷门”。其实,在做人做事上,尤其是带竞争色彩的事情,最忌跟在别人屁股后面随大流。
人家干什么,我也干什么,人走我随,这不但是没主见、没根底的表现,也是没新思路、无创造力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