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07400000003

第3章

第二釋第二斥偏淺分三初標牒章門。

二斥偏淺(習佛不了義經者)。

偏淺之義如下文自釋。

二標列五教二初標。

佛教自淺之深略有五等。

後列。

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顯性教(在第三篇中)。

此五種教圭峯約義分判由所被機有五乘之異故能被教有此五種言五乘者一人天乘二聲聞乘三緣覺乘四菩薩乘五佛乘(此依華嚴二地及圓覺彌勒章意從所求法以立乘名耳)今合聲聞緣覺而開菩薩故立此五若依法相宗說五種種性者一聲聞乘性二緣覺乘性三菩薩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無性就不定中復有四類一聲聞菩薩性二緣覺菩薩性三聲聞緣覺性四聲聞緣覺菩薩性其無性者謂總無前三乘種性今人天教收彼無性小乘教收彼聲聞緣覺二性後三教收彼菩薩性其不定性中間三教攝之若依賢首五教者一小乘教同此第二二大乘始教當此三四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當此第五良以賢首後三皆約一乘故圭峯合之賢首約同教別教歷位無位開成三異而彼始教雙收西域空相二宗以俱未盡大乘法理故合為初(初即始也)圭峯依西域仍為二或開或合各有攸當不可一準萬松老師於此論中立九對十八重總該賢首圭峯二種五教之義一苦樂對(以三途對人天)二人天對(以人對天)三定散對(欲界為散上二為定)四色空對(以四禪對四空)五凡聖對(前四皆凡後三乘聖)六大小對(聲聞緣覺小始教去皆大)七始終對(法相為始法性為終)八頓漸對(始終歷位頓教不立)九偏圓對(賢首前四皆偏華嚴獨為圓教)是則於賢首小教中曲開前五對收此論義可謂辭簡而理盡矣。

三正釋自四初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初中復四今初牒名。

一人天教者。

二敘彼立義三初總明大意。

佛為初心人旦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

初心人者所被機也對後三乘故曰初心一向方便故云且說三世業報者謂過去造業今世受報今世造業來世受報故曰三世業即能招之因報即所招之果然業與報皆通善惡故曰善惡因果如下廣明。

二別敘二初敘惡因果。

謂造上品十惡死墮地獄中品餓鬼下品畜生。

言十惡者謂身三殺盜婬語四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三貪嗔邪見言上品者泛說善惡皆有三品三位明之一約境且如殺生殺人為上殺畜為中蚊蚋為下不殺反此謂不殺人為上不殺蚊蚋為下二約心不論善惡但猛利心作為上泛爾心作為下庸庸為中三約時若善若惡但三時無悔為上二時無悔為中一時為下言地獄等者梵云捺洛迦此云苦器即眾生受苦之器也今言地獄約義立名有云地者底也獄者局也地下有獄故名地獄總有四類謂八熱八寒近邊孤獨言八熱者一曰等活謂刀劒剉斬成千萬段以叉撥聚唱言活活彼即便活活已復斬斬已復活故曰等活以四王天壽五百年為一日一夜如是積數至五百歲二曰眾合眾山四合碎罪人身猶如微塵以忉利天壽一千年為一日一夜積此歲月壽一千歲三曰黑繩如世解木繩抨鋸解以夜摩天二千年壽為一日一夜壽二千歲四曰號叫以兜率天壽四千年為一晝夜壽四千歲五大號叫以化樂天八千年壽為一晝夜壽八千歲六曰炎熱以他化天一萬六千年壽為一晝夜壽一萬六千歲七曰極炎熱壽半中劫謂從人壽八萬四千歲等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名半中劫為此獄壽八曰阿鼻此云無間有五義故立無間名一者作業無間約治罰說二者受報無間約果報說三者受苦無間約楚痛說四者壽命無間無中夭故五者身量無間謂眾生自業各各自見身滿獄中間無空處故曰無間此獄壽命一增減劫言八寒者正云遏部曇此翻為疱寒苦觸身如瘡疱故二曰疱裂身凍裂故(此二皆約苦相立名)三蝎螫沾四虎虎几五嚇嚇几(此三約受苦聲立名)六青蓮華七紅蓮華八大紅蓮華(寒苦觸身變如是色)然此八寒壽量二說不同依俱舍說比前更長若準瑜伽說八寒壽量較於八熱次第減半如按部陀減於等活之半乃至大紅蓮華較阿鼻亦爾依此則是八寒輕於八熱也三近邊獄者八熱四門各有四獄一曰煻煨沸灰齊膝下足焦爛舉足如故二曰屍糞糞泥齊膝中有毒蟲下足食盡舉足還復三曰鋒刃刀劒等刃布為道路履則割傷四曰灰河沸熱灰汁或煑或煎皮肉潰爛四孤獨獄者處所不定或山間樹下曠野城隍等處依瑜伽說近邊孤獨壽命不定隨業長短言餓鬼者謂長受饑餓故曰餓鬼輕重不同凡有九類以人間二十日為一日一夜彼還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壽五百歲上依俱舍有云鬼趣壽命不定極長者七萬歲言畜生者畜者養也人所畜養如牛馬犬豕之類此名則局或云傍生傍行而生通一切飛走之類此名則寬別而言之羽毛鱗介蠢蠕飛潛其類繁廣於中最福德者如龍及金翅皆通四生然畜趣壽命長短不定極長者壽一中劫廣如別章(此依圭峯行願章引)今言中品餓鬼下品畜生者圭峯依雜集等論故作此配若依華嚴二地則以畜生為中餓鬼為下清涼引正法念處經會云然此三途各有邊正正者為重邊者為輕正鬼望邊畜則鬼重畜輕正畜望邊鬼則畜重鬼輕。

後明善因果三初人乘。

故佛且類世五常之教(天竺世教儀式雖殊懲惡勸善無別亦不離仁義等五而有德行可修例如此國斂手而舉土蕃散手而埀皆為禮也)令持五戒(不殺是仁不盜是義不邪婬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噉酒肉神氣清潔益於智也)得免三途生人道中。

次天乘。

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禪八定生****無色界天(題中不標天鬼地獄者界地不同見聞不及凡俗尚不知末況肯窮本故對俗教且標原人今敘佛經理宜具列)。

後結門。

故名人天教也(然業有三種一惡二善三不動報有三時現報生報後報)。

五戒十善四禪八定等是善因人天等是善果於中分二初人乘言且類者即比類世謂世俗通西域此方不但周孔說五常也言五常者謂仁義禮智信是人之所常行造次顛沛不容離故(注中別會兩方世教以顯大同亦潛通妨難恐人疑云佛出天竺彼國世教儀式或殊那言類此五常即應是佛教倣傚孔老作是附會故為此通云云又龍樹釋摩訶衍論引道品經此方所無立四法藏一補特伽羅藏經云佛子諦聽為汝解說仁藏義藏禮藏智藏信藏并聲聞藏及菩薩藏大覺法藏所以者何一切行者漸次轉勝次第之法故言天竺者[葸-十+夕]嶺之西有五天竺謂成劫之時光音天人下生於此故受天名梵云印土或云身毒訛略云竺言世教者謂國王治世之教也西域有佛法處依佛法治國如金光明有王法正論品又輪王以十善化世遵古佛遺教也言儀式雖殊者如正朔衣冠之類隨方或殊言懲惡勸善無別者謂與此方大同言亦不離仁等者德行雖多舉其大綱不出此五於斯可見天下之理至當歸一聖人之心若合符節非周孔特為斯民而創式也亦非如來倣傚此方而設教也例如已下舉土蕃與中國禮異以況天竺與震旦亦然略舉禮之一端以例仁義之四是知諸國禮樂互有不同當論其心勿責其事或者封於一隅互相誚訝豈通論哉)。

令持五戒者若翻前十惡此合云十善故華嚴二地中說十善通五乘謂下品人因中品天因上品三乘因上上品佛因而佛於律儀中又制近事五戒亦通五乘故知五戒十善大同小異開合隨宜其猶大乘六度十度耳(注不殺是仁者下注家以五戒會五常以義同故明教大師云一曰不殺謂當愛生不可以己輒暴一物不止不食其肉也孟子云殺一無罪非仁也故以不殺為仁二不盜者謂不義不取不止攘他物也孟子云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三曰不婬謂不亂非其匹偶也而禮別尊[(白-日+田)/廾]故同不婬四不妄語者謂不以言欺人而信者言無反覆故同不妄五不飲啖者由飲啖故心神濁亂情慮癡狂害於智也故不飲啖智思清潔也然於餘說但云不飲圭峯加不啖肉當有所據或方勸人以為止殺之漸也釋此五戒全依明教然此五戒依律儀中復有支持具闕之異五皆能持名為支具或但能持四三二等名為支闕盡形壽持名為持具或但能持十年五年下至一日名為持闕支時相望應有四句具闕之義由此有一分少分多分滿分優婆塞夷梵云優婆塞此云近事男夷女聲也於此五中不殺闕故雖得人身多病短命不盜闕故資財乏少不婬闕故無好眷屬不妄闕故言無人受不飲闕故諸情暗鈍又此五中前四是性戒謂殺盜等體性是罪故曰性戒飲酒一戒是名遮戒由飲酒亂性犯前四故故佛制此以防前四故曰遮戒)。

言得免三途者所離惡也生人道者所感果也然五戒十善皆依師受三歸言下得此戒體或先受三歸後受五戒十戒未有不歸三寶而得戒者由歸佛故不墮地獄歸法故不墮餓鬼歸僧故不墮傍生今言得免三途葢三歸之力也以受五戒必先三歸故略不言。

修上品十善者此有二意一者對前五戒為下故曰上品上品即十善也二者影略以明人中十善為下(前不言者含五戒中)故以天中為上品上品之十善揀下品故又於天中十善是總施等為別謂修十善與散心俱兼行施等生六欲天與定心俱生上二界言十善者殺盜婬妄與五戒同五不綺語謂不飾非言六不兩舌謂語不背面七不惡口言必善順八不貪愛謂心常知足於有有具不生染著九不瞋恚謂不以忿恨宿於心十不邪見謂心見正直無誑無諂此後六戒諸教標列或小異同皆不相違又有一經中合語四為三謂不誹謗不欺誑不妄語加不飲酒食肉為四華嚴於語四中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為次此約重輕為先後也嵩公輔教編列意三為嫉恚癡(故前釋貪別依唯識)瓔珞梵網唯局大乘故此不會然其意三得為業道者清涼大疏依瑜伽釋云貪若未決但名煩惱決即名業嗔癡亦然故意三中要具五緣方成業道言五緣者一事(泛言他物他所攝故)二體(所貪物體即金銀財寶等)三差別於中有三一不求(始欲名求即他物想)二不願(希得屬己即是樂欲)三不貪(終起奪想為貪)於差別中前二方便後一究竟并前事體即是五緣於此五中若闕究竟但名煩惱善惡相反成業例然。

言及施戒者謂持十善時又廣行惠施故感欲天衣食自然宮殿隨身眷屬圍繞如是果報由布施故天人壽長由持戒故然前云十善此又云戒者此或是近住戒或出家戒等如報恩經中說有一日一夜持近住戒或沙彌戒比丘戒等故別言之而言等者即等取忍進定或餘善法謂供養三寶孝順父母修八福田等但十善為正因餘皆助因而是有漏心修故不免輪迴非如菩薩通無漏者言生六欲天等者泛言天者俱舍云光潔自在神用得名總為三界別為二十八天謂欲界六天****一十八天無色界四天言欲界者謂飲食睡眠男女情愛故名欲界言六天者一曰四王天壽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陰陽如人世二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壽一千歲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以相抱為陰陽三炎摩天此云時分以蓮華開合為晝夜故曰時分壽二千歲以人間二百年為一晝夜以身相近為陰陽四兜率天此云知足於所受樂常知足故居處倍前壽四千歲以人間四百年為一晝夜以執手為陰陽五化樂天謂隨心意樂自化樂具還自受用故壽八千歲以人間八百年為一晝夜以相熟視為陰陽六他化自在天謂他化樂具自得受用故壽一萬六千歲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晝夜以暫瞬目為陰陽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言修四禪八定者梵語禪那此云靜慮法苑章云靜者性離囂塵沉浮等障慮者專心一志籌度境門然諸無色定有靜無慮純定心故欲界等持有慮無靜多散動故唯****中靜慮均平故得此名言四禪者一有尋有伺靜慮尋伺亦名覺觀對治欲界惡不善法故然尋約麤相伺約細相二無尋無伺靜慮離前初禪覺觀之心生歡喜故三離喜靜慮離前二禪喜心憂喜雙忘住於樂受故四離喜樂靜慮離前三禪喜樂苦樂雙忘故言八定者四禪之後加無色四空定謂一者空無邊處定前****中所有色想今皆超越住無邊空處故二色無邊處定前色與空皆不離識今皆超越唯住無邊識故三無所有處定前有識可住今識亦不可得若心若境皆無所有故四非想非非想處定前能離心識之想今亦無故此與四禪俱名定者以四禪中有一分定義故得定名言生色無色界者由修四禪得生色界謂有五蘊色身故名****言無色者謂無麤色蘊但有四蘊心及心所依定而住名無色界(注題中下通妨恐有難云此既具明五趣何故題中但標原人不言天等注先牒難界地不同下正答應云界趣不同或筆悞耳三途人天類趣各別欲色無色依地有殊言見聞不及者天堂地獄鬼趣孔老不談俗眼不見故云爾也凡俗已下約所對機言尚不知末者且以天為本人畜為末者世人但知人畜草木依天所生不知人畜從自業招妄謂天生是不知末況能知彼天等果為何物縱若說者不過但云清氣上升高明悠久無聲無臭以為至極更不信有佛教所說能盡天地之實者故曰況肯窮本豈復能知空生大覺如海一漚者乎故對下結意此二句出立題意今敘下出此文意故名一句結門可知注中然業有下辨業報差別業以造作為義然體有假實身語是假思是實體然思有三種謂審慮决定動發正取動發方成業道謂動身思是身之實發語思是語之實審決二思但是方便意業有無如法苑章辨注一惡者便前三品十惡是二善者即前五戒十善等是三不動業者即前四禪八定對欲界散動得不動名言報亦有三時等者報以酧因為義現報者現在作善作惡現身受報如服狼虎藥立時見効此約極猛利心作業故得現報如瑠璃王誅滅釋種生陷阿鼻法照和尚專念彌陀生歸極樂更不歷中有身也二生報者今生作業來生受報如今歲種麥來歲收刈三後報者今生作業隔生方受如負二人債強者先牽善輕惡重則先受惡報惡輕善重則先受善報則以後受者為後報也此約善惡間雜復由輕重分先後耳餘經論說此三之外復有不定報對時料揀復有四句謂一時定報不定二報定時不定三時報俱定四時報俱不定等)。

三總結。

據此教中業為身本。

業為身本者但知此身從業所招而更不推業從何來良由根鈍未能窮究此如西方宿作論師所計彼見今世作善而現身受苦作惡受樂便作是思若由士夫現在所作即應顛倒當知由彼宿世業行是故今世作善能壞宿業宿業既盡即得涅槃等。

三就彼詰難二初總詰造受。

今詰之曰既由造業受五道身未審誰人造業誰人受報。

彼應答云不過是我身心能造故。

後躡迹申難於中二初身心各別難於中又二初難身二初牒彼所立。

若是眼耳手足能造業者。

應再詰云汝言身心能造者且汝能造之身不過眼耳手足等而已若此(云云)者牒彼所立。

後正設難。

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見聞造作。

宛然者謂分明之義此以現在例過去也由彼不了身等是假執為實能造故招此難。

後難心二初總難二初按定。

若言心作。

後正難。

何者是心。

因前難身彼辭理屈遂別執心故今詰云汝所言心何者是耶然佛教說心凡有四種一肉團心五藏中火也二緣慮心通八種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三集起心唯賴耶識集諸種子起現行故四堅實心即如來藏性是也今人天機不知後三故招此難此與世俗言心大同。

後別詰二初肉心二初正難。

若言肉心肉心有質繫於身內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是非不知因何取捨。

言有質者以肉團心屬色法故但是心等所依無實作用言如何速入眼耳等者然佛說第六意識有二義用一與五識俱行如眼緣色時意亦緣色分別皂白起殊勝解耳緣聲等例亦如之二不與五俱名獨頭意如前五不緣境時內自思等今人天教不知緣外境者是意識作用執以為心故招此難。

後結難。

且心與眼耳手足俱為質礙豈得內外相通運動應接同造業緣。

顯肉團心無作用也如其有用肺等應然則諸已死應能緣慮。

後破執情慮二初牒彼救詞。

若言但是喜怒愛惡發動身口令造業者。

恐彼救云心能喜怒愛惡發動身口故能造業此乃認情為心不知喜怒等但是意識心所法也。

後以理詰責。

喜怒等情乍起乍滅自無其體將何為主而作業耶。

乍起乍滅者謂對順情境則喜則愛對違情境則怒則惡境來則起境去則滅殊不知心體常恒本無起滅若境去心無心即斷滅誰為主宰而作業也。

二身心相合難二初先難二初牒彼救詞。

設言不應如此別別推尋都是我身心能造業者。

亦躡前轉破也由前身心別破彼遂立身心相合義應先救云不應如此別別推尋都是我身我心總合能造故此牒云設作此說者。

後躡迹正詰。

此身已死誰受苦樂之報。

縱言身心相合則身死心滅誰受報耶若許心不滅則無此難。

後遮彼轉救四初牒彼救詞。

若言死後更有身者。

二正申難。

豈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後世身心受苦受樂。

恐彼救云前身雖死仍有後身前身造業後身受報復有何過豈有下難意謂若心不威自作自受屬於一人於理則可汝今既報身心俱滅則後身心非前身心不應彼作而令此受其猶前官枉法後官被黜安有此理。

三結成違理。

據此則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

言修福屈甚者謂現身修福而由前身所造惡故令現受苦如現職官清廉有德而以前官枉濫之罪加之不亦冤乎造罪幸甚者今世行惡之人而以前世善故得享其福如現職贓濫而以前官清廉之功賞之不亦幸乎蓋不應得而得故曰幸也甚謂過甚。

四結責。

如何神理如此無道。

神理者即業理也業由心造故得名神業理至公必不如此枉濫但自彼宗不能深究率情而論故似枉也。

四結顯未了。

故知但習此教者雖信業緣不達身本。

既信業報則勝前儒老唯執自然氣命等故致雖言但不知業由心造心法剎那自類相續故云不達身本也前後論意皆躡迹相破如此人天宗於業報業報即是儒道所迷故但舉業報足破之矣未達色心從緣等是此教所迷即以小乘復為能破。

二釋小乘教四初牒名。

二小乘教者。

乘以運載為義謂依因緣教悟生空理修自利行取灰斷果運載眾生出於三界故名曰乘不求大果闕於利他故名曰小小之乘故揀大得名此以大乘貶他立號故爾。

二正明彼教宗三初總顯因緣三初明緣生果。

說形骸之色思慮之心。

形骸之色揀外四大思慮之心即意識也此之色心即緣生果。

二明生滅相二初法。

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

後喻。

如水涓涓如燈焰焰。

言無始者揀於外宗有初始故又但知今世而已因緣力者出生滅所以由內六識為所熏三毒為能熏起惑造業為能招因緣念念生滅者此之身心既是有為之法故有四相遷流前前念滅後後念生相續無窮者謂後後續於前前不斷絕故如水下舉此二喻以顯生滅之相涓涓點滴流注不斷而前前非後後如燈焦炷前焰非後焰雖前後不同不妨相續無始至今。

三明身心相依以立。

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身心假合者互相資持如束蘆故謂身心為二而不相離故言似一前後生滅而恒相續故曰似常。

二別明染淨因果二初染五初因迷起執。

凡愚不覺執之為我。

凡愚不覺者無明覆故執之為我者即我執俱生。

二因執起惑。

實此我故即起貪(貪名利以榮我)嗔(嗔違情境恐侵害我)癡(非理計校)等三毒。

實此我故者即我執分別寶者愛重義故即起已下因執起惑由我執故生煩惱障煩惱障品雖復有多三毒勝故貪者成唯識云於有有具染著為性於順情境起愛著故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注意可了圓覺又云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癡者於諸理事迷暗為性由癡覆故於逆順境不能了達遂起貪嗔言三毒者從喻得名如毒蛇毒藥觸必傷人服必喪命此三亦爾能害眾生法身慧命故名曰毒。

三因惑作業。

三毒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

擊者熏動義即以三毒為能熏意識為所熏如風擊靜水以成波浪言發動身口造一切業者即前十惡等。

四因業感果二初總示二初二報差別。

業成難迯故受五道苦樂等身(別業所感)三界勝劣等處(共業所感)。

此報有二謂五道等身為正報三界九地為依報由造十惡受三途等苦由修戒善受人天樂故云受五道等(注云別業所感者人天造受不同故)三界勝劣者如以欲界望****則****為勝欲界為劣以四王望忉利則忉利為勝四王為劣(注云共業所感者多人同造同感故名曰共)。

後三道不斷。

於所受身還執為我還起貪等造業受報。

金剛經疏序云惑業襲習報應綸輪塵沙劫波莫之遏絕故經論呼人為數取趣謂數數起惑造業受報故中論染染者品云經說貪欲嗔恚愚癡是世間根本乃至云三毒因緣起於三業三業因緣起於三界是故有一切法證此可知。

後別顯果相二初明二報無窮。

身則生老病死死而復生界則成住壞空空而復成。

(註明四劫狀二初廣敘成劫三初躡前標舉)。

(從空初成世界者)。

(二正引俱舍四初總明器界成立始)。

(頌曰空界大風起傍廣數無量厚十六洛叉金剛不能壞此名持界風光音金藏雲布及三千界〔再〕如車軸下風遏不聽流深十一洛义始作金剛界)。

(二別明器界成立相二初正示)。

(次第金藏雲布〔再〕滿其內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風鼓清水成須彌七金等滓濁為山地四洲及泥梨醎海外輪圍)。

(後結二初處)。

(方名器界立)。

(後時)。

(時經一增減)。

(三辨正報成義)。

(乃至二禪福盡下生人間初有地餅林藤後粳米不銷大小便利男女形別分田立主求臣佐種種差別經十九增減)。

(四總結時數)。

(兼前總二十增減名為成劫)。

(三會外宗三初總會四初標舉)。

(議曰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之云虗無之道)。

(二辨異)。

(然道體寂照靈通不是虛無)。

(三縱奪會釋)。

(老氏或迷之或權設務絕人欲)。

(四結)。

(故指空界為道)。

(二別會三初合一氣)。

(空界中大風即彼混沌一氣故故彼云道生一也金藏雲者氣形之始即太極也〔再〕下不流陰氣凝也陰陽相合方能生成矣)。

(二記三才)。

(梵王界須彌者彼之天也滓濁者地即一生二矣二禪福盡下生即人也二生三三才備矣)。

(三合萬物二初正會)。

(地餅已下乃至種種即三生萬物也)。

(後結示)。

(此當三皇已前穴居野處未有火化等)。

(三遣疑二初明錯謬異說)。

(但以其時無文字記載故後人傳聞不明展轉錯謬諸家著作種種異說)。

(後重釋二教不同所以)。

(佛教又緣通明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故內外教文不全同也)。

(後略辨餘三三初住)。

(住者住劫亦經二十增減)。

(二壞)。

(壞者壞劫亦二十增減前十九增減壞有情後一增減壞器界能壞者是火水風三灾)。

(三空)。

(空者空劫亦二十增減空中無世界及諸有情也)。

後結無窮二初法。

劫劫生生輪迴不絕無終無始。

後喻。

如汲井輪。

(註二初對世教辨優劣)。

(道教只知今此世界未成時一度空劫云虗無混沌一氣等名為元始不知空界已前早經千千萬萬遍成住壞空終而復始)。

(後結功超勝)。

(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淺淺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說)。

五蘊初起曰生蘊熟衰變曰老四大增損為病五蘊滅壞為死上釋前別業所感界則下釋前共業所感界緣辨果曰成暫有所依曰住三灾變滅為壞蕩然無物曰空生死相續成壞相仍循還無窮法爾如是(注中別明世界成住壞空之狀於中先廣敘成劫初句躡前標舉頌曰下正引俱舍頌也空界者前界壞劫之後第二十空劫也又此空界即空輪也梵語洛叉此云億謂此風輪厚十六億阿毗曇論云世界空二十劫後將成之時乃有毗嵐風鼓之以為風輪最居其下厚九億六萬由旬廣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由旬雖數量小有不同大抵皆同風輪居下也風力大故金剛不壞此名一句結風名也此風有持界之用持界即風持業可知言光音金藏雲至始作金剛界等者金藏即雲之名雲色如金注水無窮故曰金藏雲升至光音天也遏止絕也若無風止水注無窮北山云大雲升空降雨如軸積彼風輪之上結為水輪水輪最上堅凝為金如乳停膜是為金輪俱舍云水輪厚八洛叉又因本經云水聚厚六十萬由旬水上別有大風吹轉此水於上成金如熟乳上生膏是名金輪厚三洛叉二萬由旬論中引頌十一洛叉者通取水輪八洛叉及金輪三洛叉故成十一也此意明金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空輪空輪最在下金輪最在上次第金藏雲下此明器界成立之相北山云三輪既成雨自空飛注金輪上彼注云雨滿如車軸晝夜不息猶如河瀉先成梵王界至滑水成者謂風吹此水清者上升自上至下次第先成****梵王天及欲界空居四天也須彌七金等一句在清濁之間忉利居須彌頂四王居須彌之半故但舉須彌則二天可知矣七金者一踰健陀羅山此云持雙二伊沙駄羅山此云持軸三朅地洛迦此云檐木四蘇達黎舍那山此云善見五頞濕縛羯拏此云馬耳六毗那怛迦山此云象鼻七尼民達羅山此云魚名此七皆金所成故曰七金須彌居中七金繞之滓濁為山地者滓澱也謂稠泥之屬結為土〔后〕諸山及平地也四洲即東勝身南贍部西牛貨北俱盧此四居須彌四畔鹹海之中蓋汀渚之謂故曰四洲泥犂即地獄名也言鹹海者即四洲所依之海其水味鹹揀七金山間香海故外輪圍者即銕圍山在鹹海外此等皆前滓濁所成方名下二句總結上句結處下句結時此總明一大化佛所王一三千界同時成立言一增減者謂從人壽八萬四千歲時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十歲時名曰減劫復從十歲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名曰增劫先減後增合云減增以順文故但曰增減齊此時量名一增減謂器界成立經爾許時也乃至已下辨正報成義引俱舍等文言二禪等者謂光音天人受天福盡當墮人中此時下生身有光明飛行自在喜樂為食意生化身是時大海乍增乍減開川原路水所減處有地肥出如細蜂蜜香色美味復生地皮亦名地餅地味盡已復生林藤人皆食之因貪食故遂失神通光明亦滅世間黑暗菩薩慈悲現作日月星辰照耀起世經云寶意菩薩作日天子寶吉祥菩薩作月天子寶光菩薩作星宮天子林藤滅已後生秔稻朝割暮生由食米故遂有便利分男女形愛欲滋彰人又乃具競割稻穀畜積自供強弱相凌無能制者集眾相議立一智者為土田主眾共給之主不能獨治故求臣佐等言種種差別者即宮室城郭舟車服用之類經十九劫人理方全兼前下總結時數具如俱舍等論及慈恩劫章頌說議曰下會釋外宗所以會者以佛教說從空劫次第有天地萬物而儒老亦以從虗無太極等漸生天地人等二宗所說為同為異故須會釋以決疑情今初正會議曰者論主評也空界劫中至虗無之道一句正標舉亦牒外人疑辭也恐人疑云佛教空劫將非老氏所謂虗無之道乎以虗無之言同空義故亦先天地生似同其時今論意云粗說似同故云爾也然道體下明究實則異謂佛教說空劫對成住壞一向是空非真空妙有之空也道之為物至妙虗通不屬空有若以空為道非真道也老氏下縱奪會釋先奪以顯異詳老氏意未必定指空劫為虗無但彼先天地生及道生一等語似當其時恐後人不了便指空劫遂成執著故曰迷之然空劫約時虗無約道體豈得同耶或權設下縱成顯同其實道非空有不妨在空同空在有同有今老氏約道在天地先故曰虗無又欲救人之弊以世人著有故老氏云大道虗無曷嘗有哉故曰務絕人欲人欲者即著有之見如道經云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等是也又初章云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豈非務絕人欲之謂耶空界中大風即一氣者此風即前持界風是風輪也混沌即陰陽未分老氏謂之冲氣也故彼下引彼文證言道動出冲和之氣故曰道生一也金藏雲下會儒門五運之說雨下不流者即前云雨如車軸下風遏不聽流論以此為陰氣則以金藏雲為陽氣也即前一氣至此轉為陰陽雖為陰陽而尚未分散故曰相合猶屬一也梵王界下別配三才尋前論文會釋可了而論以天地為二三才為三者蓋論主高悟與明皇義異可以意得不必守文地餅云云其義易了若會儒宗者梵王已下即太極生兩儀地餅已下即四象生八卦等言三皇已前者然依世典說三皇有二頊公紀年緝事引古今說云混沌初分清氣上升濁氣下沈此時有盤古出治一萬八千歲盤古死後形分為物象遂有山川草木日月雲雷等自此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此名前三皇各治萬八千歲次有巢氏燧人氏此後方有伏犧神農黃帝為後三皇伏犧畫八卦造書契神農作耒耜以播種百穀嘗藥草以愈眾疾黃帝制宮室衣服舟車器用定婚嫁喪制之禮等而上古之時茹毛飲血穴居野處人畜無別自有巢氏出教民夏居櫓巢冬居塋窟方變穴居野處之風燧人氏興鑽燧出火民始熟食故曰三皇已前至火化等但以其時下遣疑恐有疑云孔老所說與佛教既同何故此方不說四輪及光音天人下生而說盤古等耶故論釋云此方上古之時既無文字可考所以不得其詳今但據老氏道生一等語及太極五運之說有與佛教略相似理故為會之佛教下重釋二教不同所以縱此方有說才肇興之事不過但知四海九州之內而已而前俱舍等經論所說乃通敘化佛所王之境言三千者俱舍頌云四大洲日月須彌盧欲天梵釋各一千說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言不局大唐者論主且約當時云爾即目震旦國也如仁王等經論說此閻浮提有十六大國二千中國十萬小國而震旦不在十六之數故知前會儒老且欲接此方之機耳其實內外不得全同然莊子云無極之外復有無極又云六合外聖人存而不論蓋以時機未達故孔老存而不言而大雄之化普被三千徧該五性其教網恢張不得不爾然此三千尚約小教方之華藏不啻毫末之於大空爾住者下略辨餘三住劫可知壞劫中言前十九增減壞有情者謂於一減劫末人壽三十歲時饑饉劫起七年七月七日由浸風吹起其方所令時節失度五穀不成故致饑饉人壽二十歲時疾疫劫起由惡鬼神損害於人七月七日而止人壽十歲時刀兵劫起草木皆化刀杖互相殺害唯以刀杖而自莊嚴七日七夜而止當時世界應無有情此據小教所說云爾言後一增減壞器界者初火灾起壞及初禪由七日輪起於空時大地須彌皆發火燄俱時洞然以其熱故吸下水輪水如酥油一切皆盡七度火灾之後有水灾起壞及二禪七度水灾之後有風灾起壞及三禪故論結云能壞者是火水風等三灾空劫可知問彼時既空誰復知其劫數耶答以他界住劫較之可知言劫劫下結無窮上三句法說下一句喻明注中形對世教以辨優劣文相易了故知下結功超勝言淺淺之教者後四教相望前前淺後後深此乃淺中之淺爾若對人天則亦次深然不對彼以人天教未出三界故)。

五結示二初明輪迴所以。

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

後釋無我二初標牒。

不是我者。

後正釋。

謂此身本因色心和合為相。

應先問云何故生死輪迴不絕答云都由不了云云所以起惑造業生死輪迴問何故不是我論牒云不是我者謂此下釋圓覺云眾生無始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眾生不了妄計為我離色心外誰是我者。

後淨二二初假相析法三初麤析三初標。

今推尋分析。

二釋。

色有地水火風之四心有受(能領納好惡之事)想(能取像者)行(能造作者念念遷流)識之四。

承前起由前云不是我者本因色心和合成故外人問云色心和合即是我身那言不是答妄情執著則似有之觀智分析則知本無良以愚法聲聞不了即色明空要須假想慧數析法方知是空故云推尋分析也色有等者色以質礙為相然色通形顯長短方圓等謂之形色青黃赤白等謂之顯色地水火風名為四大此之四法周徧一切有為法中故名曰大圓覺經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淫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分分之色在何處心有等者前色蘊名色此四蘊名心蘊者積聚為義積聚多法成一蘊故受以領納為相別有三受謂苦樂捨想以想像為相攀緣前境追憶往事等行以遷流為相然有與心相應不相應異且相應者小乘心所四十六法中除受想二法餘皆是也不相應者有十四種百****詳明識以了別為義小乘唯一意識。

三通略總結。

若皆是我則成八我。

二細析二初析色二初標。

況地大中復有眾多。

後釋二初約體顯。

謂三百六十段骨一一各別。

後約相顯。

皮毛筋肉肝心脾腎各不相是。

論中舉三百六十段骨等猶是麤說若從麤至細析者謂四支五根漸漸分析一分析作四分四分析作十六分析至極微名隣虗塵與空無別方名曰空皮毛下論約相顯易知內外各舉其四各不相是一句總前多法既不相是誰為我者又前水火風大此應例準析之水大易知火風二大雖各是同依根說異如呼吸奔走欠伸之類亦各用別然泛明色蘊有十一法謂五根五境及無表色今但說身故不言境等應例析之。

後析心二初標。

諸心所等亦各不同。

後釋。

見不是聞喜不是怒展轉乃至八萬塵勞。

心王所有差別業用故曰心所然小乘心所都有四十六法總成六位有五十一種行相廣長具如別釋但今論意欲顯此中無實我故若欲細辨恐致亡羊言見聞喜怒者見聞易知喜怒即儒宗所謂七情亦不離前心所法等論中別舉令俗易知言八萬塵勞者即八萬四千煩惱略舉大數云爾謂依根本十惑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七身見八邊見九見取十戒禁取然一惑有力復各成十十惑成百計分三品上品重故分上中下即成三百中下不分但各成百總為五百於自五塵總起五百於他五塵總起五百名本一千又於自他五塵一一別起五百即成五千依別迷四諦苦集滅道各有五千故成二萬并本一千為二萬一千依貪瞋癡及等分行各二萬一千故成八萬四千取坌汙義故擾動義故名曰塵勞廣如別釋。

三顯無我三初總明。

既有此眾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為我。

即假設問也。

二別示二初約即蘊。

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主多主紛亂。

出過即有多我之過。

後約離蘊。

離此之外復無別法。

三總結。

翻覆推我皆不可得。

即離相待故曰反覆。

二實智斷證二初承前起由。

便悟此身但是眾緣似和合相元無我人。

前假觀析法以為方便觀行成熟實智發生然小乘修行不出四諦謂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於中苦是世間果先舉令知言但是眾緣假和合者即前四大五蘊等多法聚集於中無有實主宰者名無我人。

後正明斷證二初四諦。

為誰貪瞋為誰殺盜施戒(知苦諦也)遂不滯心於三界有漏善惡(斷集諦也)但修無我觀智(道諦)以斷貪等止息諸業證得我空真如(滅諦)。

後四果。

乃至得阿羅漢果灰身滅智方斷諸苦。

為誰貪瞋等者為者與也反前實此我故起貪瞋癡今既知我本空何用貪瞋殺盜施戒如設筵宴以待賓親嚴器械以禦宼盜無賓則杯盤安設無盜則器械何施(註云知苦諦者苦以逼迫為義諦以審實彰名佛說苦定是苦故名曰實如實知苦即是審義苦諦之體即五蘊身心謂此身心是眾苦所依故言眾苦者即三苦四苦五苦八苦等言三苦者謂苦愛苦苦樂受壞苦捨受行苦言四苦者謂生老病死五苦者前四苦上加五陰盛苦言八苦者前五之上加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三為八苦也)遂不滯心三界等者從喻得名如世漏室不堪居止漏器不堪舉用然漏有四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言有漏善惡者謂依造之思同時王所與漏相應所修善等皆有漏攝揀無漏善非集諦也惡業可知(註云斷集諦者集以增長生死為事集諦之體通業惑等)言但修無我觀者即人無我其實有無常苦空不淨等觀及八正道等今但以無我為門攝無常等反前執我故偏說之(註云道諦者道以除患為功正取生空智為體即前無我等觀兼攝餘行為助伴也)言以斷貪等者方躡前起即以前道諦智為能斷貪等為所斷三界九地分別俱生煩惱障品皆在等言之中言止息諸業者因惑起業惑既不生業自停寢此斷貪等猶屬道諦相躡而起證我空真如者智有二用一能斷惑二能證理我空真如者即五蘊等中無實主宰性一分生空理也即小乘三種無為一擇滅無為二非擇滅無為三虗空無為(註中言滅諦者滅以累盡為名即惑苦皆亡大患永滅)言乃至得阿羅漢果者乃至中間含諸位故然小乘斷證位次不出道前七賢道後四果言七賢者一五停心觀(謂初作五種觀想止息妄心也)一多貪眾生作不淨觀(有五不淨一種子不淨二住處不淨三自體不淨四自相不淨五究竟不淨也)二多瞋眾生作慈悲觀三多癡眾生作緣生觀四散亂眾生作數息觀二別相念觀(別別觀察身受心法)謂觀身不淨(五種不淨如前所說)觀受是苦(苦受苦苦等亦如前所說)觀心無常(念念生滅)觀法無我(五蘊假合)四法次第各別觀察故曰別相三總相念觀(謂隨身等即具苦空無常無我四觀一時故名總相念也)此上三位名三資糧四暖位(如世鑽火暖相初生火之前相聖道將起行相亦然故爾)謂創觀欲界四諦各有四相共十六相苦下四者謂苦無常空無我集下四者集因生緣滅下四者滅淨妙離道下四者道如行出上二界四諦合觀亦有十六共三十二此位之中初起智觀五頂位(可動法中此最為勝如人首頂最極尊故)亦觀於前三十二行心漸成熟故六忍位(忍可諦理故名曰忍)此忍分三下忍位者印可於前三十二行中忍別作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如以無常觀欲界苦乃至以行觀上界道上忍唯一剎那重觀欲苦七世第一位(有漏道中最第一故)亦一剎那重觀欲苦一行但智勝劣與上忍異(此上明道前七賢也)言道後四果者於中有四向四果謂之八輩初預流向修十六心謂上下八諦各有一忍一智如緣欲界四諦起苦法智忍苦法智集滅道三例然上界四諦名苦類智忍(謂於欲界苦同類故)苦類智等於中八忍名無間道八智名解脫道前十五心八無間七解脫名預流向第十六心第八解脫名預流果此位有二行相一正住果未斷修惑皆屬見道二進修果即屬修道斷欲界修惑六品六無間五解脫名一來向第六解脫名一來果(但有一度〔來欲界故〕)斷後三品三無間二解脫名不還向第三解脫名不還果(更不來復欲界生故)斷上二界七十二品(上二界有八地每地九品故有七十二品也)修惑七十二無間七十一解脫名阿羅漢向(自此已前皆屬修道)第七十二解脫名阿羅漢果證五分法身名無學位梵語阿羅漢或阿羅訶此云應應有三義一應已永害煩惱賊故二應不受後有身故三應受人天妙供養故言灰身滅智者肇公公大患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形莫先於有智故絕智以淪虗智以形患形以智勞輪轉修途疲而不已所以小乘得四果已化火焚身身智俱滅入無為界受寂滅樂依三乘教此處應列辟支佛位論不明者與前聲聞同觀生空理同斷煩惱障證灰斷果故不別說。

三結成所本。

據此宗中以色心二法及貪瞋癡為根身器界之本也過去未來更無別法為本。

大鈔云然小乘計生死根本雖有多義略舉其三一計色心如正理論第八說經部師計現在色心等法為染淨因意云如大乘第八為所熏故二者三毒為因義如大乘能熏故阿含云貪恚愚癡是世間根本等三者合取上二義同大乘有能所熏方流轉故若爾焉異大乘然似參經意而不同者但六識為所熏非第八故縱說賴耶但有名字能熏又非七識故全不同過去去未來等者此以現在例餘二世同以色心三毒為本不求別法。

三就彼詰難三初標。

今詰之曰。

二釋二初立理。

夫經生累世為身本者自體須無間斷。

此以大乘義破之言自體須無間斷者如大乘說第八識故論云恒轉如瀑流又攝論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既言無始時來則知無間斷矣。

後正破。

今五識闕緣不起(根境等為緣)意識有時不行(悶絕睡眠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無色界天無此四大。

言闕緣不起者謂大乘說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七緣生(注中根即增上緣境即所緣緣略舉此二等餘緣故隨闕一緣即不得起)言意識者即獨頭意識(注中舉五位不行悶絕睡眠二位約下地說無想二定約上地說謂無想定中心想不生此通外道所求之定滅盡定者前六七識一向不生故名滅盡此定唯聖人得二定次第應先無想言無想天者即無想異熟謂此天中是第六識心心所等所不行處此之五位皆意識不行也)無色界無四大者謂此四天都無麤色但有四蘊心心所故得無色名前五識等即是無心此即無色彼計色心為本今既皆無本義何在。

三結難。

如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絕。

如大乘中許有第八持種之義則無此難。

四結顯未了。

是知專此教者亦未原身。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末日之临

    末日之临

    末日来临之际,死亡的倒计时。。人性的贪婪,遍地的尸体,可怕的魔鬼,死已不再是解脱。。。。。。。。在这噩梦的时代,只求能多活。一秒。
  • 莫小米

    莫小米

    是讲述莫小米与蓝伊的故事,及莫小米身边的人,欧阳晟,戴品阳,陈海,叶子等人之间的故事,还有莫小米那不为人知的身世之谜......
  • 虚假末日之游戏人生

    虚假末日之游戏人生

    一个崭新的末日游戏,困难程度超乎想象,朱一帆看着眼前的马赛克,我应该吃呢还是吃呢还是吃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升维

    升维

    我们只是高维度生物眼中的一部录像带。低维度生物的眼里,高维度生物就是神!
  • Tom Swift & his Submarine Boat

    Tom Swift & his Submarine Boa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叮!你好我是女配系统

    叮!你好我是女配系统

    末日那天,所谓的【反白莲花女主系统】救了她。为了重生,她无奈变成了“男主收割机”,甚至不分种族,不分人/兽,一切系统君高兴就好。作为职业女配,她每天都想和男主一起作死,女主欠虐不用怕,她是虐身虐心小天使。【女配守则:1、学会当绿叶,学会当泥土,人家女主是圣母白莲花,自己必须是恶毒黑牡丹;2、操的一好手的贱,就算不能贱死女主也得贱死自己;3、如果女主是蠢萌,那自己必须是蠢死;……】
  • 柏拉图的智慧

    柏拉图的智慧

    柏拉图的哲学世界博大精深,穷其毕生之力所钻研的理念论是他一切哲学的核心。这是他从巴门尼德的逻辑、毕达哥拉斯的数形玄学理论、赫拉克利物的热情及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出发,创造出的一种具有极大诱惑力又能满足宗教情操的哲学。柏拉图有力地发展了世界可知论,这对自在自为的认知行为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从而使之达到了一个明确的高度,他认为知识是可以得到的。这是他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