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一、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表现为有意节食,导致体重明显减轻的一种进食障碍,常引起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可伴有间歇发作性多食,常见于青少年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瘦为美”标准的追求,使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一)病因
1.社会心理因素“怕胖”被认为是该病的病态心理核心。青春期的女孩,对自身第二性征发育和日益丰腴的体形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产生恐惧和羞怯感,盲目的节食、减肥,希望保持苗条。职业竞争的强大压力,使女性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为适应社会的要求,严格节食以达到理想中的体形。
2.人格特点这类患者常常有争强好胜、追求完美、自我为中心、神经质;另一方面又表现不成熟、不稳定、敏感多疑、害羞、过分依赖等人格特点。
3.生物学因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亢进,血中皮质醇含量明显增多,甲状腺素水平降低。下丘脑是摄食中枢所在地。有人报道,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糖类)的摄入量,其作用部位是下丘脑的室旁核,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5-羟色胺(5-HT)具有兴奋下丘脑饱食中枢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患者脑脊液中5-HT含量有改变。
(二)诊断
1.神经性厌食症诊断标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简称CCMD-3)\]
(1)明显的体重减轻,比平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或者Queteiet体重指数为17.5或更低,或在青春期前不能达到所期望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
(2)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至少有下列一项:①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②自我诱发呕吐;③自我诱发排便;④过度运动;⑤服用厌食剂或利尿剂等。
(3)常可有病理性怕胖:指一持续存在的异乎寻常地害怕发胖的超价观念,并且病人给自己制定一个过低的体重界限,这个界值远远低于其病前医生认为最合适的或健康的体重。
(4)常可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内分泌紊乱。女性表现为闭经(停经至少持续三个月经周期,但妇女如用激素替代治疗可持续阴道出血,最常见的是用避孕药)。男性表现为性兴趣丧失或性功能低下。可有生长激素升高,皮质醇浓度上升,甲状腺代谢异常,胰岛素分泌异常。
(5)症状至少已三个月。
(6)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此时只诊断为神经性厌食)。
(7)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脑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小肠疾患等)。
2.说明
(1)正常体重期望值可用身高厘米数减105,得正常平均体重千克数;或用Queteiet体重指数=体重千克数/身高米数的平方进行评估。
(2)有时厌食症可继发于抑郁症或强迫症,导致诊断困难或在必要时需并列诊断。
\[案例\]
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影响许多青少年,使青少年盲目地追求苗条。某青年女性,身高1.64米,体重31千克,可以说体质已经很衰弱了,但病人还是嫌自己胖,竭尽全力采用各种方法减少热量的摄入和吸收,不吃主食、肉食、鸡蛋和牛奶;进食后诱吐;服用泻药或利尿药等,并拼命运动,以达到减少热量的摄入和吸收的目的。如果不加以诊治,病人会因极度营养不良,造成各脏器衰竭而死。
诊断:神经性厌食症。
长期节食是非常危险的,这是因为人的身体无法吸收足够的食物便渐渐“罢工”,接着,各种疾病将会接踵而来。如果不及时寻求治疗的话,病人随时都会有陪上生命的可能。
(三)治疗
治疗神经性厌食比较困难,患者往往不认为自己的症状是病,不配合治疗。
治疗的一般原则是首先纠正营养不良,同时或稍后开展心理治疗以及辅助的药物治疗。
1.改善低体重造成的营养不良首先应该使患者恢复适当体重,制定合理的食谱。对重症者必须住院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此时的治疗为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补充钾、钠、氯,并进行监测。血浆蛋白低下者,要静脉输注氨基酸、新鲜血浆、脂肪乳等。重新进食要从少量多餐开始,逐渐增加,切忌急于求成。体重增加以1~1.5千克/周为宜。可用助消化药物。
2.心理治疗疏导病人的心理压力,使患者了解健康体魄的概念,标准体重的意义和食物、营养学方面的知识。使其对自己身体状况有客观的估计。了解病人家庭关系,必要时做家庭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可采用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方式,随着体重的增加,逐步奖励性地给予自由活动。
3.药物治疗神经性厌食的药物治疗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两类:第一类药物是试图影响与饥饿或满足感有关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第二类药物是试图治疗与神经性厌食并存的其他神经障碍,从而达到治疗神经性厌食的目的。如20~82毫克/日的氟西汀可以使严重消瘦的神经性厌食病人体重有所增加。
二、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为周期性发作不可控制的多食,可出现于神经性厌食症中,但并非必然伴有此症状。以女性多见。
(一)病因
1.生物学因素近10年来,关于贪食症生物学因素的报道较多。有报道指出,贪食患者脑脊液中5-HT代谢产物降低,推测由于5-HT不足,不能兴奋下丘脑饱食中枢。另一重要研究进展是,有关进食障碍和情感障碍的关系,贪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相关。
2.社会心理因素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形,特别害怕肥胖,以至于形成暴食-恐肥-关注-诱吐-暴食的恶性循环。心理挫折、情绪抑郁及应激事件也是原因之一。贪食行为在强迫症、抑郁症中可见,病态心理的核心是一方面进食成瘾,一方面又怕胖。
(二)诊断
1.诊断标准CCMD-3关于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存在一种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并且病人屈从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的贪食发作。
(2)至少用下列一种方法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①自我诱发呕吐;②滥用泻药;③间歇禁食;④使用厌食剂、甲状腺素制剂或利尿剂。如果是糖尿病人,可能会放弃胰岛素治疗。
(3)常有病理性肥胖。
(4)常有神经性厌食症既往史,两者间隔数月至数年不等。
(5)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两次,持续三个月。
(6)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
2.说明有时本病可继发于抑郁症,导致诊断的困难或在必要时需并列诊断。
\[案例\]
王某,女,大学一年级学生,最近出现了不能自制的怪毛病。她每天都要去商店买一大堆零食,无论在寝室、教室还是在路途上,都吃个不停、嚼个不停。一走进食堂就更无法节制食欲,只要食堂卖的食品她都要吃一遍,吃了饺子想吃包子,吃了包子想吃烙饼,看到小点心想要吃小点心,非要吃到胃被撑得难受才算罢休。如果想吃的东西没吃,就会没心思上课或上自习,晚上连觉都睡不着,由于不断的暴食,身体明显发胖,变得越来越臃肿,王某苦恼不已,一再发誓再不吃零食,再不滥吃了,但一走进商场、食堂又无法控制自己,尤其是心情不好时就吃得更多。吃多了消化系统负担很重,所以老是昏昏欲睡,上课打不起精神,晚上不想上自习,早早就睡觉了,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为此,她内心十分痛苦,几乎对自己失去信心,苦闷之中她走进了医院心理咨询科。医生给她做了检查,排除了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诊断:神经性贪食症。
(三)治疗
1.心理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为辅。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原则是从病人的进食问题入手不断纠正其异常行为和观念。
第一步是增强病人对自身进食行为的控制力。请病人参加制定食谱,内容包括:食品,具体数量(三餐进食为宜)。要求病人详细记录执行情况及诱吐导泻的方式和频率,根据执行情况给予奖励强化,通过建立规律的进食模式,消除病人进食中及进食后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减少暴食或节食的发生。
第二步是矫正极度怕胖心理,建立健康标准体重的概念。这种治疗要求病人定期和医生接触,大约需20次,整个治疗需时数月。以后每三个月随访一次,以利于巩固疗效。在治疗中要讲清道理,注意调动病人的能动性,使其没有被强迫、受监视之感。
2.药物治疗
(1)可采用抗抑郁药物,氯丙咪嗪;新型抗抑郁剂(SSRI)。
(2)在饭前使用一定剂量的胰岛素。
(3)食欲抑制剂如右旋芬氟拉明可有效地减少病人的贪食及诱吐次数。
三、神经性呕吐症
神经性呕吐症又称心因性呕吐,通常由于不愉快的环境或心理紧张而诱发。是一种反复不自主的呕吐发作,无明显器质性基础的其他神经症征象。女性多见。
(一)病因
本病目前有关生物学病因的报道少见。主要认为和个性因素及情绪紧张有关。个性特征:具有癔病性格,夸张、做作、暗示性强。也有人报道本症患者多具有胆怯、害羞、充满敌意和愤怒的个性特征。社会心理因素有人际关系紧张、童年双亲死亡、缺少爱抚、儿童期有呕吐史、家庭成员中有呕吐史等。
(二)诊断
CCMD-3关于神经性呕吐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自发性的或故意诱发的反复发生于进食后呕吐,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
(2)体重减轻不明显(体重保持在正常平均体重值的80%以上)。
(3)有害怕发胖或减轻体重的想法。
(4)这种呕吐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持续一个月。
(5)排除躯体性疾病导致的呕吐,以及癔症或神经症等。
(三)治疗
治疗应针对其社会心理因素和情绪状态,以及躯体症状,采用综合疗法。
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刺激性饮食。躯体症状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全身支持疗法,如止吐、补充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但止吐药物效果不太明显。心理治疗可采用暗示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