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对手谈判,和别人说话,辩论是非曲直,如果面红耳赤,唇枪舌剑,虽然也可能达到不打不相识的效果,但那到底是不得已的事情,并且常常容易出现彼此都难免动气的话,这就很可能成为人际关系破裂、矛盾激化的兆头。
然而,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如果好话当作恶话说,即便不至于导致事业失败,至少也落得不会说话人言极差。假如你面对的听话对象是你的顶头上司,或是与你的事业必衰成败密切相关的对手,那怎么与他们说话就更应该十分讲究。
战国时,齐景公的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去,齐景公伤心得不得了,非要杀掉马夫以解心头之恨不可。众位大臣一齐劝阻齐景公不可为一匹马而滥动刑罚,而齐景公却已铁定了心,说什么也不听劝告。
这时,国相晏婴走了出来,众臣都以为晏婴也有劝诫齐景公的意思,谁也没有料到,晏国相却明确地表态说:
“这个可恶的马夫,该杀!”
齐景公大为高兴,就把那个心含冤屈的马夫喊到庭上,听晏婴解释他的杀头之罪。
晏婴历数马夫的三大罪状:
“你不认真饲马,让马突然死去,这是第一条死罪。”
“你让马突然死去,却又惹恼君主使君主不得不处死你,这是第二条死罪。”
听晏婴痛说马夫的前两条死罪,景公心中真是乐滋滋的。
可晏婴话锋一转,说出了马夫的第三条罪状:
“你触怒国君因一匹马杀死你,使天下人知道我们的国君爱马胜于爱人。因此天下人都会看不起我们的国家,这更是死罪中的死罪,罪无可赦!”
听晏婴诉说马夫的第三条罪状,景公开始还连连点头咧着嘴笑。当晏子说到“使天下人知道我们国君爱马胜过爱人……”,他张开的嘴却定在那里,脸上的表情也一阵红一阵白,……当晏子吃喝一声:“来人,按大王的意思还不推出去,斩了!”这时景公如梦初醒,赶紧对晏婴说道:“相国息怒,寡人知错了。”
晏婴没有正面批评景公,却达到了劝谏救人的目的,可见,“绵里藏针法”的确效果非凡。在像这样的很多场合中,一方面,该说的话不能不说,根本利益不能牺牲,原则不可放弃;但另一方面,关系又不可弄僵,彼此的面子与和气不能伤害。所以,这就需要首先承认对手的实力、地位、权威,甚至他的道理,然后突然插人你的话锋,你的话虽动听,虽婉转,但实际上却是对对手彻底的否定。这种以屈为伸,绵里藏针的口才比直来直去,当面鼓对面锣的否定他人效果要好很多,当然也需要更高的修养和智慧。
“绵里藏针法”的运用常常跟喂小孩子吃苦药的道理一样,要用糖衣包着药片,或者就着糖水送服,招术因人而异,窍门却一通百通。
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奢侈腐化。某年下令兴建一座九层高的楼台,群臣劝说,他火了,干脆又下了一道命令,敢劝阻建九层台者斩首。这样一来便没人敢说话了。
只有一个叫孙息的大臣很逗灵公喜欢。他就告诉灵公说他能把九个棋子挥起来,上面还能再擦九个鸡蛋。灵公听了,觉得这事儿挺新鲜,立即要孙息露一手让他开开眼界。孙息也不推辞,就把九个棋子擦在一起,接着又小心翼翼地把鸡蛋往棋子上擦,放第一个,第二个……
孙息自己紧张得满头大汗,战战兢兢。看的人也大气不敢出一口。因为孙息倘不能把鸡蛋挥好,就犯了欺君杀头大罪。
这时,灵公也憋不住了,大叫:“危险!”孙息却从容不迫地说:“这算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哩!”灵公也被勾起了好奇:“还有什么比这更危险?”
孙息便掂掂手中的鸡蛋,慢吞吞地说:“建九层台就比这危险百倍。如此之高台三年难成,三年中要征用全国民工,使男不能耕,女不能织,老百姓没有收成,国家也穷困了。而国家穷困了,外国便会趁机打进来,大王您也就完了。你说这不比往棋子上擦鸡蛋更危险吗?”。
灵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立即下令停工。
孙息让晋灵公看了场不成功的杂技表演,更受了一场形象生动的批评,那味道确实是又甜又苦。正在气头上的人,是难听进别人的净言相劝的。何况他还有无上的权威支持,那更是老虎屁股,摸不得。然而“不摸也得摸”,“绵里藏针法”每每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起到了逆转乾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