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还诡辩就是将对方的问题推回给对方,要对方自己作答,而自己则达到回避论敌提问的目的的诡辩艺术。
一次,《亚细亚报》记者万士同采访蔡锷:
万:“鄙报为国民喉舌,请教蔡将军的政见。”
蔡:“我喉头有病,有你这个舌头就行了。”
万:“孙中山在海外宣传讨袁,将军是辛亥元勋,想必引为同僚。”
蔡:“中山之徒不是也有给袁总统筹办帝制的吗?”
万:“对、对。不过梁启超先生反对帝制的大作,你总该深表同情吧?”-
蔡:“梁先生是我的老师,袁总统是当今国家元首,我该服从谁呢?”
万:“是啊,该服从谁呢?”
蔡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问题推回给了对方。
反还诡辩不但可以达到回避对方提问的目的有时还可以取得转败为胜的论辩效果。
在论辩中,本来是论敌用来为难我们的问题,我们巧妙地将这一问题接过来反投向对方,使难题移到对方的头上,这样战局立即就会得到扭转。
有这么一次论辩:
某单位举行关于婚姻、家庭、夫妻荚系问题的辩论会。
甲方代表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问题,一言难说,多言未必有益,不如以巧取胜。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令对方感到棘手的问题,要求列方回答:“我想向乙方提出个问题,请立即回答。你是如何正确对待你的妻子的?是作为私有财产呢,还是作为公有财产,抑或是公私合营?”
乙方代表面对这一令人尴尬的问题,明智地不作正面回答,而是采取反还诡辩,回答说:“我对待自己的妻子采取众所周知的正确对待法。甲方代表你呢?是把妻子当作私有财产呢,还是公私合营的呢?”。
甲方代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是哑口无言。
使用反还诡辩,就像将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抓起来反投过去一样,结果是在敌人的头顶开花。
使用反还诡辩必须当机立断,不可拖延,稍有迟疑就有可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