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也不是好欺负的,而且他也琢磨出了胤禟想说什么?胤禟这句话无非就是想说为什么朝廷不铸银币和金币。老实说,明末时期,因为大量白银涌入,而在南阳贸易中,发现西洋各国都使用银币和金币,因此当时就有朝臣提过铸造银币。但是因为历朝历代从来没有过用银直接铸币的先例,因此被驳了。
而作为大清户部尚书,陈廷敬考虑的问题就更多。当前清朝最根本的问题是稳定,贸然开铸银币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很难说。其二,虽然涌入了不少白银,但大清本身还是缺少银矿,而且中国百姓厉来就有不露富的传统。有了钱,都藏在家中。因此,虽然从明末白银就不断涌入,但直到如今每年在日本的贸易中,白银也依然是仅此于铜的第二贸易物品。因此,总的来说,如今大清依然缺银。这一点,从大清和日本以及南洋的金银比价就可见一班。
明朝中期,明朝的金银中国金银比价约为1∶6,而和南洋的金银比为1:10,因此当年前往南洋的明朝商人很多都是去时满载货物,回国时则满载白银,使得明政府不得不对此专门立法收税。到了后来,日本发现大量的银矿,使得日本的金银比达到1:13,因此日本的白银又开始源源不断的流入明朝。到康熙年间,清朝的金银比例已经下降到1:10,但这样的比例依然远高于日本。因此日本的白银依然还在不断的涌向清朝。而清朝的商人也乐意运白银回国。而陈廷敬也听说因为新大陆盛产白银,所以欧洲各国的金银比还在不断下降,有些国家甚至达到了1:15,从而使得南洋的金银比也在不断下降。
尽管各国的白银都在不断流入大清,但陈廷敬认为作为货币来说,大清的白银依然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就是说钱荒依旧。
其三,虽然陈廷敬虽然不想说与民争利,但清朝在铸造铜钱上,每年的获利是丰厚的,这是事实。如果开铸银币,结果会怎样。不得而知。历史上虽然各朝没有铸造过银币,但元朝曾将银量铸造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作为钱币使用,这也就是民间所谓的银元宝。如今的大清正是以银锭为主币。可这种银元宝民间却叫苦连天。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宋以后虽然使用的钱都是铜币,但却实际上各朝实行的都是银本位。也就是以银为最基本的货币计量单位。元宝制造出来以后,民间仍然习惯根据它的成色和重量来认定它的价值。可是在制造元宝的过程中,是有亏损的。亏损的部分,谁来承当呢?朝廷是不会承担的,因此这种亏损必然最会摊到了老百姓头上。因此老百姓都喜欢用铜钱,而不喜欢用白银。这又要新开铸银币,必然又会引起老百姓的不安。不利于稳定。
另外如果开铸银币,所制的银币和如今的铜钱一样,朝廷能够获利。那么相信要不了多久,民间同样会出现大量的私制的银币。一样的私钱泛滥,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其四呢。虽然陈廷敬本人还算清廉,但作为一名汉官,他并不想得罪太多的人。而如果开铸银币,那必将得罪无数的官员。为什么呢?因为清初以银锭为主币,又规定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但因为银锭在使用过程中有磨损,又因为民间自制的银锭以及各种碎银的成色,普通人很难准确测定。这样一来,收上来的税银常常不够数。此外,将这些税银重铸为银锭时折耗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损耗统统被称为火耗。这些火耗自然不可能让朝廷承担。
因此,在实际征收税银的时候,老百姓还要多交一些银子,这些多交的税银称为火耗银。因为明朝时期官员的俸禄很少,因此征税时加征的“火耗”往往大于实际“火耗”,这其中的差额就归官员了。到了清朝,官员们沿用了这种做法。又因为具体征收多少火耗由地方官员自定,因此火耗不断加重,数倍于正赋。虽然顺治、康熙年间也多次发过禁令,但因为官员俸禄太低,火耗银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官员们俸禄的有效补充,因此禁无可禁。到如今已成为官场上默认的潜规则。
如果要铸造银币,那么火耗银自然就不存在了。这就意味着必将得罪所有的大清的地方官员。
陈廷敬虽然清正,但他能做到户部尚书,自然也不是二愣子。决不会去做这种和所有官员叫板的事。于是他佯作思索状。
而一旁的王掞脑子没有陈廷敬转的快,见陈廷敬不说话,急了,脱口而出:“铜铸成铜钱虽然朝廷麻烦些,但百姓使用起来不需考虑成色、重量的问题,比之如金、银一样自由流通或者仅仅制成锭,要方便快捷的多。”
王掞的话还没说完,陈廷敬的脸都黑了。这个老夫子,不知不觉成了九阿哥的托了。
果然胤禟笑眯眯的说道:“王大人说的对极了。我大清如今主币虽然是白银,但铸钱却唯有铜币。金、银虽然都可流通,但由于它们存在成色、重量等等问题,在实际使用中非常麻烦。成色的鉴定更是麻烦,即便是户部的老吏员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准确的鉴定成色,何况普通人呢?至于那些零碎的银子给百姓们每年带来的损失更是巨大。朝廷铸造银锭,不但没有给百姓带来方便,反而给百姓带来了麻烦以及火耗的沉重负担。因此,儿臣恳请皇阿玛停铸银锭,改铸银币。”
这话一说,所有的大臣们都傻了眼。他们虽然都不是地方大员,火耗银没有他们的份。但是谁在官场上没有亲朋好友、没有学生弟子?甚至不少人每年都能得到各地官员们送来的“孝敬”。铸造银币,这就等于挖掉了所有地方官员心头上一块大肉。而且这块肉和一般的贪污受贿可不同,它可已经是如今连皇帝都心中已经默认的官场潜规则了。这九阿哥的胆子也太大了。一回朝就和所有的地方官对上了!胆大包天似乎已不足以形容他的魄力或者傻气了?
王掞这位老夫子更是呆立当场。
…………
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