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纳粹德国的失败和全面崩溃而结束。带给德国人民的是难以估计的痛苦和灾难。战后,苏、美、英、法四国肢解德国,分而治之,百业凋零、人民精神崩溃、通货膨胀,战前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变成了一片废墟。时势造英雄,“社会市场经济”思想的系统提出者和具体执行者路德维希·艾哈德得与后来组阁的阿登纳一起,利用战后相对和平的有利时机,借助马歇尔计划’,对西德的援助和朝鲜战争为西德提供的发展契机,促使联邦德国经济在50年代实现了腾飞。其高速持续的经济发展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奇迹”。
(1)奄奄一息的欧洲弃儿
1945年5月9日零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战场终于以纳粹德国的失败和全面崩溃而宣告结束。
战争结束了,但战争带给德国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却远远没有结束。恶梦给人民的心理投下了长长的阴影;对战后经济和政治前景的捉摸不定以及对战胜国占领政策的恐惧和不安,又使人们产生幻灭之感;这种心理状态加重了整个经济活动的瘫痪。
重建家园,为多少德国人民所向往。然而,德国的重建又比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艰难,这不仅因为它受战争创伤最深,且要支付巨额赔款,还因为它面对的是英、美、法等国分而治之的统治和旧的经济体制的束缚。要重建,德国人民必须利用条件,注入活力。惟一的途径便是实行改革。
(2)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德国西占区分别由英、美、法三国主持。三占区中,美国的实力最为雄厚,它的占领政策因而举足轻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影响了英法的对德政策。随着战后东西方关系的变化,美国统治集团逐渐将前苏联视为其控制欧洲和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和对手,为巩固在欧洲的地位,美国对德政策转向扶植德国。1947年1月1日,美英联合占领区(简称双占区)成立,这为整个西占区的经济恢复和经济改革开辟了道路。
同时,企业失去活力,生产无从发展,市面一片萧条,货币体系已经名存实亡,加之,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这种形势的发展和人心所向为西占区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舆论基础。1947年,占领当局任命路德维希·艾哈德为双占区的“货币与信贷特别委员会”主席,具体负责筹划货币改革的措施,这标志经济改革的时机成熟了。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即是艾哈德针对德国的病症所开的处方。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包括五大要素,即:私有制下的自由市场竞争制度。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中,私有制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占主体地位,国家干预调节只是一种辅助形式。必要的国家干预调节措施必须始终保持与市场一致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和救济制度来实现。共同决定制度,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在企业中的共同决定权力,即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决策。收入再分配措施。国家通过税收等手段对市场的初级分配进行再分配,以防止社会过度的两极分化,保障社会低下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
1948年6月进行了货币改革,把经济活动的组织、调整交给了市场,为治理通货膨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起点。
币制改革和随后的税收改革、取消配给和放开价格改革及加强国家干预与社会经济秩序的改革,在短期内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很快扭转了西占区经济混乱局面。从1948年起,德国经济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
1949年,阿登纳组成联邦德国的首届政府。继续推行已初见成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即是在灵活适应市场行情的基础上,采用一种综合性经济政策的有机手段有计划地刺激经济。
与此同时,联邦德国还实行了一整套使人民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经济生活有一定保障的措施。由于这些措施的推行,联邦德国在1951年就完成了经济的恢复,实现了国民经济从战时体制转移到“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轨道上来的过渡,为往后经济迅速、顺利的发展打下了比较牢固的基础。
(3)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
自1952年开始,联邦德国进入了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所谓“黄金时期”。至1965年,联邦德国的经济实现了飞跃。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绝对数额到60年代初开始超过英国和法国,1961—1967年这段时间里,联邦德国国民收入在西方国家中居于第二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联邦德国处于领先地位,联邦德国在对外贸易中连年顺差,国家所掌握的黄金外汇储备迅速上升,1955年就超过了英、法和日本;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各经济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趋势,到1960年,劳动力市场基本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从整个50年代看,马克贬值的幅度同其他西方主要货币相比是最小的,国内购买力基本上是稳定的,对外汇率也基本稳定。总之,联邦德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持续地增长,从而使联邦德国战后经济得以复兴并重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从一个欧洲的弃儿变成了一个经济巨人,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把这个时期联邦德国突出的经济实绩称作“经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