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经常受别人的气,就像被人踢打的“受气包”一样,常人一般很难做到。孔子就是个“受气包”,没办法只有委曲求全了!
齐简公在位时,有几位大夫时时想篡夺君权,陈恒苦苦力谏,齐简公就是不听。
叛臣已准备就绪,齐简公却仍和美女在一块寻欢作乐,叛军一到,齐简公仓皇出逃。
陈恒率军追上,齐简公竟疑心陈恒有篡位之心,而对他大加辱骂。陈恒只好诛杀齐简公。
但他仍以齐国大局为重,立齐简公的弟弟为王,这便是齐平公。
孔子听说陈恒杀了齐简公,十分气愤。
他认为,臣弑君是决不允许的。
他来到朝廷谒见鲁哀公,说:“陈恒竟杀了自己的君主,请您出兵讨伐他。”
谁知鲁哀公对此并不在乎,只是不冷不热地说:“你去给季孙、仲孙、孟孙三个人报告吧!”
孔子感到有些憋气,原想哀公会由齐简公想到自己,会支持他讨伐陈恒的想法,不想哀公却要他向季孙、仲孙、孟孙汇报。
其实孔子对这三个人无视君权随心所欲早已不满,但事已至此,只好硬着头皮去见了这三个人。这三个人都不愿出兵。孔子碰了个软钉子,只好悻悻而归。
他的学生十分不平,有个学生说:“臣弑君,做国君的都不怕,你怕什么?他哀公已被架空,季孙、仲孙、孟孙三个人大权在握,他不为自己担心,你担心什么呢?”
另一个学生说:“季孙、仲孙、孟孙是什么角色?如何还找他们汇报,岂不太委屈了自己?”
孔子叹口气,说:“做部下就应经受得起委屈,我去向大王汇报,是因为我身为鲁国大夫,担负着这个责任;我向季孙、仲孙、孟孙汇报也并非怕他们、求他们,同样是因为我是鲁国的大夫。只要能把事情做好,委屈一下自己又有什么要紧呢?”
学生们一时语塞,反觉老师修养之全面。
能委屈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责任心的人。孔子讨伐陈恒是否应当暂且别论,但他能委屈自己,并不是出于个人的利益,而是出于对“仁政”、对“君臣之道”的维护。他完全可以不管,更不必那样委屈自己而处处碰壁。
孔子能委曲求全去见他不喜欢的三个人,正是出于对一种“礼乐制度”的维护。能委屈自己的人往往是那些顾全大局的人。孔子从整个大局出发,为了制止这种“臣弑君”的现象,认为鲁国有责任出兵讨伐陈恒,以正“纲纪”。
能经受委屈的人大多是不闹情绪的人,他们总是以工作为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任劳任怨,以能否出色地完成工作为原则。所以孔子对这种人总是抱肯定的态度,这些人也是上级信得过而又十分敬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