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胜勤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上一条文化的长廊。从唐代边塞诗人的笔下,我曾依稀领略过这条长廊弥漫着古老、粗犷、质朴、文明近于神秘的气氛。
沿兰新铁路西行,列车翻过高耸的乌鞘岭,从车窗望去,北边是一望无际的腾格里沙漠。从南边白雪皑皑的祁连山淌下的条条河流,哺育着走廊的大片草场和块块绿洲。
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的武威就在这一块肥沃的绿洲之中。考古发现,城北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中,有一批铜质的小铜器,证明四千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劳动人民已开始使用铜器。武威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记载,这里最初为匈奴休屠王所据,并建筑休屠城,作为王宫。最初称为“盖藏城”,汉代人讹传为“姑藏城”(在今武威市城东北约一公里处)。“武威”是振武扬威的意思。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袭击匈奴,越过焉支山(今山丹县东南)。夏,又出北地去匈奴,至祁连山,两次击败了匈奴贵族,控制河西,设置四郡。为了宣扬武功显赫,表示汉军军威到达河西,就将其中的一郡命名为武威(其他三郡为酒泉、张掖、敦煌),治姑藏(见《汉书·武帝纪》)。东汉时,姑藏仍为武威郡治所。当时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三国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220年),将凉州刺史部由陇(即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移驻武威才称为“凉州”。凉州因地处西方,气候寒凉而得名。
东晋、十六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著名的“五凉国”。其中,公元301年至376年,汉族张轨所建的前凉;公元386年至403年氐族吕光所建的后凉均建都于姑藏;鲜卑族秃发傉檀的南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的北凉也一度建都于此。到唐代,这里是河西节度使的驻地。凉州之名,显见史册。如果翻开古代文学的典籍,吟咏凉州的诗歌,更是灿烂夺目。唐玄宗开元年间(712—742年)还形成了以“凉州”为名的宫调曲。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诵的唐代诗人王翰的名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中唐诗人张籍的《凉州词》将丝绸之路的盛况,描写的绘声绘色:“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边塞诗人高适、岑参都曾到过凉州,描绘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繁荣景象,这标志着凉州历来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直至明清,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凉州的绝唱。
绕过田园,穿过街市,来到了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所在地——文庙。文庙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公元1437—1439年),是由东西两组建筑物构成的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西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泮池,后有尊经阁,中为灵星门、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和东西二庑;东以文昌祠为中心,前有山门,后有崇圣祠,中为二门、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刘公祠和东西二庑。整个建筑布局匀称,结构谨严,富有我国古代建筑庄严、雄伟的特点。武威市现有三万多件文物都保存在这里。我依次参观了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骨器、红铜器以及盛唐的佛像、明清的古瓷,都使我感到极大的兴趣。但是最令人目不暇接的是两汉展室。在西汉,张骞首先开凿的丝绸之路。武威是富饶的地方,《后汉书·孔奋列传》记载:“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藏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两汉之间****的时候,河西则比较安定。当时的武威是各族人民互通贸易的闹市,“金张掖银武威”的民谣流传至今。因此,汉代文化遗存,武威尤多。在展室西北角陈列着一辆木牛车(模型),木牛造型的生动逼真,木轮车的精巧别致,使人赞叹不止。它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在牛车两侧栏板上装钉着的纸张残片。据考古证实,这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写有文字纸的一种,为研究我国的造纸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在这架木牛车出土的旱滩坡,还发掘出92枚汉代医药简,上面记录了30多个药方,一百多味中药。这不仅是我国考古学上的一个重要发现,也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对研究我国医学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见文物出版社《武威汉代医简》)。在汉唐木雕中,有栩栩如生的木鸡、木狗、木猫、木鸟和镇墓兽;有形态各异的人物,老态憨厚的长者如此沉稳,欲奔的青年充满生气,梳着高髻的妇女雍容高贵,高鼻深目的仆人唯命是从;更有威武的天王,大有叱咤风云之势。这些刀法纯熟的木雕,都是研究古代人民生活、民族关系以及雕刻史、艺术史的珍贵资料。
文庙有一间专门陈列石碑的展室。在这里参观给我突出的印象是,它们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和团结友爱的情谊。田汉同志的名剧《文成公主》中,有一个片断塑造了弘化公主的形象。两位公主相见,悲喜交加,促膝长谈。文成公主离开青海时,弘化公主怀着惜别之情一直把她送到柏海(今札陵湖)。这里陈列的弘化公主和她的后代一组墓碑,墓志、铭文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弘化公主一生的事迹。西晋永嘉之乱时,吐谷浑族从我国东北迁往西北,乘机兴起,占有了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一部分地区,辖境达数千里。贞观年中,唐王朝为了维护帝国的统一,太宗先是派遣大将李靖、侯君集等于公元634年,进攻吐谷浑,后又采取了和亲政策。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向唐王朝求婚,次年,唐太宗把18岁的弘化公主许婚给他,并派淮阳王道明护送弘化公主嫁到吐谷浑。这次和亲为唐军西进铺平了道路,从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吐蕃所灭。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弃国走凉州,后定居于灵州(今宁夏灵武)一带。弘化公主于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病故于灵州,卒年76岁。次年初,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冈,即今武威青嘴喇嘛湾。当我驱车前去探访弘化公主墓时,只见这座边长为3.5米左右的砖室方形墓,朴素而简陋,更使我对这位远嫁他乡、为民族和好作出贡献女子的不凡事迹和贤惠品德油然而生敬意。在这个展室里,我见到一块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西夏碑。石碑高2.62米,宽1米,厚约30厘米,完整无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西夏碑。仔细阅读碑文,像一张“考卷”令人费解。原来在石碑背后,这1600多个方块字,都刻着汉文楷字。这真像是一部西夏文、汉文对照的字典,给我们打开了认识我国历史上已经失传的西夏文的大门。如果说,西安碑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石书库,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此块西夏碑是石书库中所未藏的珍册善本。这块碑刻于西夏崇宗(乾顺)、天佑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称“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立国达190多年的西夏,其创造的西夏文化在“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天,北控大漠”的广大地区使用了两个世纪。碑额上,两边镌刻着两位丰满而苗条的舞乐伎。我观赏着飘忽的绸带,优美的舞姿,白居易的《胡旋女》诗句扑向脑际:“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我仿佛看见了西夏的胡旋舞,听到了动人的西凉乐。
步出松柏森森、殿阁巍峨的文庙,出北门走一公里,来到了举世闻名的铜奔马出土的雷台东汉墓。经过狭长的墓道,进入墓室,前室16平方米,两边是左右耳室,后边称为后室。古墓发现时,地上铺满了铜钱,铜奔马就立在前室与左耳室交接的地方。它身后的左耳室里,是一队黄铜铸造得十分精致的武装车马出行行列。45个男女俑,有的骑马、有的徒步、有的驾车,驱赶着39匹马,14辆车,1头牛组成的车马大队,浩浩荡荡列阵出行,像是要冲出幽暗的洞窟,奔向那自由的天地。铜奔马,是一匹脱缰奔驰的骏马,昂首嘶鸣,四蹄腾空,在空中风驰电掣,追风踏燕,一只下落的右后足,正好踏上飞燕,飞燕展翅回首注目惊视。这件古代艺术珍品,在国外展出时,轰动了西欧、美国和日本,有的专家称赞它是“艺术作品中的最高峰”。现在,我国已把铜奔马定为国内旅行社的标志。
走出古墓,登上雷台,向导指着城内一座砖塔说,那是罗什寺塔,东晋时期,西域龟兹国大僧人鸠摩罗什居住和讲经的地方。他因在武威住了19个春秋,精通了汉语,后来到长安从事翻译佛教经典,一改过去译经的晦涩艰难,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佛教广为传播。又见城西有一座古建筑,在葱茏的绿柳白杨之中,若隐若现,那是被人们称为武威园林之最的明代建筑海藏寺。全市80万人口,总面积6200多平方公里,耕种着152万亩耕地,是甘肃省县级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全县十几个中、小型水库,总库容量达一亿多立方米,纵横交错的渠道,形成了完整的灌溉体系,有效灌溉面积占总面积的87%之多。地处东部的沙漠边缘,初步形成了抗御风沙侵袭的“绿色长城”。现在的武威市交通发达,工矿企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市区内马路平直,高楼林立,市场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而当地的市委、市政府却住在“干打垒”式的平房之中。群众中传颂着:“共产党,真清正,穷了衙门,富百姓”的歌谣。是啊,我们坚信有党的好领导,定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新武威,把它建设得更加美好。
(《甘肃文史》1987年总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