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成人一样,不能有一点儿错就板着脸指责孩子,而是应该委婉地指出来,尽量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其实,父母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赢得别人更多的尊重。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反而会比赤裸裸的训斥效果好得多。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原则问题,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这样的态度比打骂责备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这样一位妈妈,她上小学的孩子有一段时间总是迟到,老师找这位妈妈谈话。孩子的妈妈回家后没有打骂孩子,但就在临睡觉的时候,她对儿子说:“孩子,告诉我好吗?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是迟到?”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每天都去河边看日出,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
第二天,孩子的妈妈一早就跟儿子去河边看日出。妈妈感慨地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块好看的手表,下面还压着一张妈妈写的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打那以后,这孩子再也不迟到了,学习更加勤奋刻苦,还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
读完这则故事,我们都会为这位妈妈高超的教子艺术而喝彩。同时,这则小故事也生动而具体地告诉我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出现一些缺点、失误,甚至错误并不奇怪,关键在于父母应如何对待。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使命在于发现、唤醒、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作为父母,要相信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就看你会不会鼓励他们,哪怕一丝一毫的进步。父母要善于从孩子的不良行为中发现良好的动机,找到闪光点去因势利导,激发孩子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化消极为积极,就会把孩子的行为巧妙地引向父母所期望的目标上来。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智慧的妈妈为儿子开了3次家长会,用无条件的爱激励孩子,通过引导代替训斥,成功帮助孩子考入清华大学。孩子的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儿子上幼儿园,老师说:“你儿子有多动症,太难管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看。”回家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说了些什么呀?妈妈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流下来。然而她微笑地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如果你能坐5分钟,那就更好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此后,孩子在幼儿园果然能安静地坐好了。第二次开家长会,儿子上小学。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孩子的妈妈流下了眼泪。回到家里,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你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孩子上了初中,第三次开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自己再努力一点,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终于高中毕业了。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的特快专递交到妈妈手里,突然大哭:“妈妈,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您能欣赏我……”
面对老师的告状,孩子的妈妈并没有训斥自己的孩子,而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用爱挽救了孩子的心灵、学习,以至成长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
教育孩子要植根于爱,爱是家庭教育获得成功的动力。身为父母,应该像这位妈妈那样,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偶而犯了错误就训斥、挖苦,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不但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还会使孩子产生敌对情绪,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是可变的,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鼓励和宽容,让孩子在和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感化,在厚爱中获得成功,增强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