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心垢土垢。心淨土淨。維摩經。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淨其心者。捨淨土之修。他何能焉。
問。淨土修法。其詳可得聞乎。
答。淨土無修。修因迷有。法無高下。高下由根。根有多殊。修分多類。攝其多類。總有三門。一曰觀想。二曰憶念。三曰眾行。皆依極樂彌陀為之主也。觀想者。觀經謂。諸佛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天台疏曰。法界身者。報佛法性身也。眾生心淨。法身自在。故云入。如白日昇天。影現百川。明佛身自在。能隨物現也。又法界身是佛身。無所不徧。法界為體。得此觀佛三昧。解入相應。故云入心想也。是心作佛者。佛本是無。心淨故有。是心是佛者。聞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便謂條然。故云。即是始學名作。終成即是。妙宗鈔曰。欲想佛身。當明觀體。體是本覺。起成能觀。本覺乃諸佛法界之身。佛無別所證。全證眾生本性也。若始覺有功。本覺乃顯。故云。法身從心想生。又彌陀與一切佛。一身一智。應用亦然。彌陀身顯即諸佛身。諸佛相明即彌陀體。故泛明諸佛以為彌陀觀體。從法界身下。約感應道交釋。從又法界身下。約解入相應釋。融心解云。若無初釋。則觀非觀佛。若無次釋。則生佛體殊。二釋相成。是今觀法。鈔又曰。今之心觀。非直於陰心觀本性佛。乃託他佛顯乎本性。故先明應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覺。故應佛顯知本性。明託外義。成唯心觀。立若論作。是即不思議三觀也。以若破若立名作。空假二觀也。不破不立名是。中道觀也。全是而作。則三諦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則三諦俱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圓應。能成我心三身。當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則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應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此三觀。乃諸觀之總體。一經之妙宗也。又曰。此觀能令四佛土淨。如是方為此經宗致。良由觀妙能破三惑。不獨淨於同居。隨其惑斷淺深。自然感得有餘等三土。韋提本欲捨薉取淨。佛示觀法。捨薉必盡。顯淨無遺。其惑未破而生同居者。託勝增修。三淨可待。且教云。五濁輕重。同居淨薉。而圓觀輕濁所感同居。依正最淨。比餘善感土。其相天殊也。二憶念者。或緣相好。或持名號。皆名憶念。而有理有事。華嚴解脫長者云。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隨意即見。我能了知一切如來國土莊嚴神通等事。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有處所亦無住處。亦如己身無來無去無行住處。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如夢故。如夢所見。從分別生。見一切佛從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諸法如水中影。自心如幻術。一切佛如幻。所作自心諸佛菩薩悉皆如響。譬如空谷隨聲發響。悟解自心隨念見佛。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貞元疏曰。無所從來下。正辨唯心即心。無心便入真如。了彼相虗。唯心現故。既了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般舟經教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如夢見金寶親屬相與娛樂等。永明曰。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空有無礙。即無去來。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彌陀經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淨覺曰。一心不亂。有理事。若達此念佛心。四性不生。是理一心。若用心存念。念念不間。名事一心。真歇曰。事一心。人皆可行。由持名號心不亂故。如龍得水似虎靠山。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將阿彌陀佛四字。二六時中直下念去。了知能念之心。本不有念不無念。不亦有亦無念。不非有非無念。能念既爾。所念亦然。又諸經所說。或一生繫念。三月繫念。晨朝十念。七七日念。十日十夜六時中念。一日一夜不斷專念。加以深信之力。淨願之力。佛加被力。皆生極樂。下至逆惡凡夫臨終十念亦得生也。三眾行者。華嚴發十大願。謂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一一願皆云虗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虗空眾生業煩惱不可盡。故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至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往生極樂世界。即見阿彌陀佛。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已。經無數劫。普於十方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乃至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極樂世界。大寶積發十種心。一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此十心隨成一心。欲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觀經修三福。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淨業正因。又大本三輩發菩提心。及諸經論所明誦經持呪建塔造像禮拜讚頌齋戒燒香散花懸繒幡蓋。凡一行一事資之以信願回向之力。無不生也。然願行大小不等。理事不同。其所感依正。所見之佛。所聞之法。應必懸異也。
問。善財童子一生取辦。乃不生華藏而勸生極樂。何耶。
答。華嚴疏有此問。彼答云。有緣故。情一故。不離華藏故。即本師故。又曰。普賢為善財海眾結歸極樂者。蓋為圓宗入文殊智。修普賢行。福慧事理皆稱法界。此大心人雖妙悟本明頓同諸聖。然力用未充。未及如來普利眾生。所以依淨土近彌陀直至成佛。意在此也。
問。觀想.憶念二門。修各不等。其所感相同耶異耶。
答。皆不同也。永明曰。九品往生。事非一等。或遊化國。見佛應身。或生報土。見佛真體。或一夕登上地。或經劫證小乘。或利鈍根。或定散意。或道悟遲速而機不同。或花開早晚而時有異。慈雲曰。九品猶略分。細分應無量。
問。極樂只是同居。何謂或生報土見佛真體。
答。將謂同居之外別有實報耶。當知三土不離同居。特身境受用遞遞不同耳。荊溪云。直觀此土。四土具足。如華嚴海會不離逝多林。而諸大聲聞不知不見。即此類也。
問。此土四土具足。只消就此展轉修行。
答。奈薉業難除。欲除薉修淨。勢須彼國求生。四明云。此土濁重。十信方出苦輪。彼土境勝。九品悉階不退。豈不聞大通佛世受教之徒。經塵點劫尚在聲聞地。皆因退轉故涉長時。身子證六心。猶退落五道。況悠悠者乎。蓋由此土多值退緣。故云。魚子菴羅華。因多結果少。若生極樂藉彼勝緣。博地凡夫便階不退。是故求生也。
問。同居淨土其類甚多。今指極樂又偏讚其境勝緣勝。何耶。
答。正為境緣故偏指也。經云。彼國無眾苦。但受諸樂。今以娑婆對比之。此血肉形軀有生皆苦。彼蓮華化生無生苦也。此時序代謝衰老日侵。彼寒暑不選無老苦也。此四大難調多生病患。彼化體微妙無病苦也。此七十者稀無常迅速。彼壽命無量無死苦也。此親情愛戀有愛必離。彼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苦也。此仇敵怨讐有冤必會。彼上善聚會無冤憎會苦也。此困苦饑寒貪求不足。彼衣食珍寶皆受現成。此醜薉形骸根多缺陋。彼端嚴相貌皆有光明。此輪轉生死。彼永證無生。此有四趣苦。彼無三惡名。此丘陵坑坎荊棘為林土石諸山薉惡充滿。彼黃金為地寶樹參天樓聳七珍花敷四色。此雙林已滅龍華未來。彼無量壽尊現在說法。此觀音.勢至徒仰嘉名。彼無邊上人親為勝友。此羣魔外道惱亂正行。彼佛化一統魔外絕蹤。此媚色妖婬迷惑行者。彼正報清淨實無女人。此惡獸魑魅交扇邪聲。彼水鳥樹林咸宣妙法。二土較量境緣迥別。而樂邦之勝未易悉舉也。境勝可攝眾生取淨之情。緣勝可助生者修行之力。圓三不退由此階焉。較餘淨居升沉之異矣。
問。十方如來皆可親近。獨推彌陀。何耶。
答。其故有三。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彌陀因中發種種廣大誓願。略曰。若我成佛。眾生願生我國。或聞我名。修諸善本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覺。既生我國。若有退轉不決定成佛者。誓不取正覺。故華嚴鈔曰。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眾生也。
釋迦在時。聞佛教歸向彌陀固已多矣。末世眾生無問僧俗男女貴賤貧富。無不信向。未聞佛教者亦會稱名。頑愚暴惡無信之徒。或遭厄難危險之處。或發贊歎怨嗟之聲。不覺信口便叫阿彌陀佛。兒女戲弄之際。聚沙團泥圖墻畫壁便作彌陀佛像。甚至學行未穩學語未成者。自然能倡阿彌陀佛。此皆不勸而發。不教而能。無量壽經云。吾說此經。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後復生疑惑。當來經道滅盡。我以慈愍特留此經百歲。眾生值此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又經云。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但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眾生。其有不信而謗毀者。當墮地獄具受眾苦。故天台云。彼佛於此惡世偏有緣耳。
兩土聖人示居淨薉。以折攝二門調伏眾生。此以薉以苦以促以多魔惱而折之。俾知厭。彼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而攝之。俾知欣。既厭且欣。化道行矣。又釋迦三乘授道之外度未盡者。度在彌陀。故諸大乘經丁寧反覆勸往者。蓋化道之相關也。
問。欣厭取捨得無愛憎能所之過乎。
答。此非世間愛憎能所。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通法也。非厭捨何以轉凡。非欣取何以成聖。凡夫預聖位。聖位至等覺。等而上之。無非欣厭。極乎妙覺取捨始亡。故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無有異也。況淨土之法只一化機。此指其往。萬派聲消。彼受其來。潮音倡起。故厭捨契乎真空。欣取建乎妙假。正欣厭而情泯。無取捨而行興。合乎圓中。花開見佛。然則愛憎能所過云乎哉。
問。往生不乖於無生乎。
答。天台云。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真無生。此謂心淨故佛土淨。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長蘆曰。以生為生。常見也。以無生為無生。斷見也。生而無生無生生。第一義也。余復約性相義釋之。妙真如性本自無生。因緣和合乃有生相。以其性能現相。故無生即生。以其相由性現。故生即無生。知此則知淨土之生。唯心所生。理何乖焉。
問。往生之說其旨昭然。今之學者不能曉了。皆疑遠隔十萬億國。臨終恐難得到。
答。說了許多心外無土土外無心猶道不曉。此無他。只是妄認自心在色身之內方寸之間。不知心量無相元自廣大。且十方虗空恒沙世界無量無邊。我之心量一一周徧。如此看來萬國在我心中甚近。何遠之有。命終生我心中甚易。何難之有。十疑論。十萬億剎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但眾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即生。不須愁遠。如人夢身在牀而心意識徧至他方。生淨土亦爾。不須疑也。經云。一彈指頃即得往生。又謂屈伸臂頃。又言頃刻之間。故自信錄。十萬億剎頃刻至者。自心本妙耳。此等重重喻說。只言生自己廣大心中。甚近而甚易者也。譬如此方到天竺十萬餘里。一路多經國土。有人曾聞他說記憶在心。後坐臥間忽動一念思量彼國。思千里便到千里。思萬里便到萬里。思量天竺便到天竺。生淨土便是這箇道理。不修淨業要到極難。淨業若成要到極易。但辦肯心決不相賺。
問。不修淨業要到極難。何故逆惡凡夫臨終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