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利亚从南站送完朋友回来,给凯蒂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下着小雨的中午,车厢里的乘客稀稀落落的。在桥头站,上来了一对残疾的父子。中年男子是个盲人,而他不到10岁的儿子呢,则只剩下一只眼睛略微能看到东西。父亲在小男孩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走到车厢中央。当车子继续缓缓往前开时,小男孩开口了:“各位先生女士你们好,我的名字叫汤姆,下面我唱几首歌给大家听。”
接着,小男孩用电子琴自弹自唱起来,电子琴音质很一般,但孩子的歌声却有天然童音的甜美。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唱完了几首歌曲之后,男孩走到车厢头,开始“行乞”。但他手里既没有托着盘子,也没直接把手伸到你前面,只是走到你身边,叫一声“先生”或“小姐”,然后默默地站在那儿。乘客们都知道他的意思,但每一个人都装出不明白的样子,或干脆扭头看车窗外面……
当小男孩小手空空走到车厢尾时,玛利亚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尖声大嚷起来:“真不知怎么搞的,纽约的乞丐这么多,连车上都有?”
这一下,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这对残疾的父子俩身上。没想到,小男孩竟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冷峻,一字一顿地说:“女士,你说错了,我不是乞丐,我是在卖唱。”
车厢里所有淡漠的目光刹那间都生动起来。有人带头鼓起了掌,然后,是掌声一片。
说到这里时,玛利亚眼里有晶莹的泪花在闪烁,她的声音变得很低沉:“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却在顽强不屈地承受着生命给予他的考验,我们怎么能说他是乞丐呢?”
玛利亚的叙述,让凯蒂的眼睛也湿润了。不久,凯蒂有事经过广场,听到一阵悠扬的琴声,原来是一个小男孩在拉小提琴,她一眼就看出,他就是玛利亚提过的那个在车上卖唱的孩子。
凯蒂弯下腰,完全没有施舍者的心态,把微薄的钱币郑重地放在小男孩的手心,凯蒂相信,同时伴随它的,还有一个沉甸甸的信念——人生无乞丐。
依靠自己能力生存的人是最伟大的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对那些处于底层的劳动者充满敬畏之情。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底层的靠自己能力谋生的人我们要给予同情,给予支持。
故事中的小男孩以一句“我不是乞丐,我是在卖唱”给人以震撼。的确,人生无乞丐,作为施舍者的同时,你同时也是被施者,收获心灵的净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应是平等的,不管你贫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