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产品的出口规模不断增长,年均增幅15.4%,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978年中国在世界贸易排名中居第32位,2001年第6位,2004年—2008年中国一直保持着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国的地位。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从总量增长向结构优化转变19.突出表现在一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及其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在不断增长。二是初级产品出口减少,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加。三是FDI企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加。很明显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衡量外资对中国贸易增长作用最直接的方法即检验外资企业的贸易表现。1989年突破500亿美元,1994年突破1000亿美元。
7.2.1 中国对外贸易的总量特征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走的是数量扩张型道路,对外贸易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是贸易量、贸易额不断增加,对外贸易发展速度高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对外贸易的数量增长与规模扩张高于出口金额与价格的增加幅度。中国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5.5亿美元,2008年上升为17603.97亿美元,是1978年的近85.3倍,期间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7.2%。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无论是从贸易总额还是从出口额或进口额,都已经开始稳定地进入前三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
7.2.2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特征
对外贸易的结构分析包括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等方面。
1、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反映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一国对外贸易中的金额或比重,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重要体现。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首先考察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历史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较快的优化。具体来看,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折点:
1981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比重首次超过初级产品,1986年起,工业制成品比重连年上升,以纺织品和服装等取代了石油等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出口商品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从资源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转变,从而构成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第一个转折点。
1978—2008年间,在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以纺织品和杂项制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以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机械运输设备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逐渐上升。1995年以后,机电产品的出口开始明显增加,成为第一大出口类别,并不断呈现上升趋势,2003年其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量的比重首次超过一半,直接表现为2003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构成中国出口商品结构20优化的第二个转折点。
可以看出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1985-2008年间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基本稳定。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一直占主要地位,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大约稳定在80%左右;进口初级产品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5%-20%之间。
第二,进口商品的资本、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在制成品进口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后,机械及运输设备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均在40%-50%之间。这种趋势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即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的重化工业,而是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
第三,在初级产品进口中,矿物燃料进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反映了中国的资源状况,中国总体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对于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来说是相对稀缺的,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发展,中国每年需要用大量外汇进口矿物燃料。
2、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
对外贸易方式结构指不同贸易方式如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改革开放之后,贸易方式在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呈现两种不同的趋势: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基本上在55%左右,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方式;而在进口贸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呈先升后降之势,1998年曾高达48.92%,2000年发生逆转,2001年下降到40%以下,上述变化趋势说明:在出口方面,发展到以一般贸易为主。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逐渐成为出口的主导,一直在50%的左右徘徊。这是因为,在国际分工中,中国最大的优势并不在于自然资源,而在于源源不断供应的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应该是出口发展无可替代的选择。这也是加工贸易这一最能利用中国比较优势的方式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方式原因之所在。而在进口方面,加工贸易一度协同出口快速提高了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但近年以加工贸易为特征的生产型进口比重减少,表明中国进口商品结构逐渐优化,而逐渐转向一般进口。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中国统计年鉴2009》计算整理7.3FDI与中国对,改革开放之后,贸易方式在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呈现两种不同的趋势: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基本上在55%左右,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方式;而在进口贸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呈先升后降之势,1998年曾高达48.92%,2000年发生逆转,2001年下降到40%以下,上述变化趋势说明:在出口方面,发展到以一般贸易为主。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逐渐成为出口的主导,一直在50%的左右徘徊。这是因为,在国际分工中,中国最大的优势并不在于自然资源,而在于源源不断供应的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应该是出口发展无可替代的选择。这也是加工贸易这一最能利用中国比较优势的方式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方式原因之所在。而在进口方面,加工贸易一度协同出口快速提高了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但近年以加工贸易为特征的生产型进口比重减少,表明中国进口商品结构逐渐优化,而逐渐转向一般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