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76800000008

第8章 圈子还是圈套

职场上必须提防的六种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圈子。拥有良好的圈子,经营好圈子,会使你的事业、人生插上无形的翅膀,但有时圈子又像一个带屏障的套子,阻隔了你的视野和向外发散的能力。如何使自己赖以生存的圈子不变成阻碍你前进的圈套,关键是对圈子中的朋友有选择地交往,远离那些背后使坏的小人,不断扩大自己的圈子,使自己在不同的圈子中出入自由,如履平地。

一、小心眼,心胸狭窄爱记仇的人

不要得罪心胸狭窄的小人

在圈子中,常有一些心胸狭窄的小人,他们心眼儿小,容不下事,一点小事就记在心里,甚至长时间地记恨,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有机会报复你,你还不知道因为什么得罪了他。心眼儿小的人好嫉妒,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而且越是好朋友,接触最多的同事,他越不希望你混得好、干得出色。心眼儿小的人喜欢斤斤计较,要么什么事都跟你争个是非长短,要么动不动自己生闷气、生闲气。心眼儿小的人好像玻璃人,一碰就碎。防范这样的人只有一招好用:保持距离。

西汉的主父偃未发迹时,穷困潦倒,连借钱都无处可借。世态的炎凉,自身的困顿,使他对世间的一切充满了仇恨,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报复那些羞辱他的人。他一度游历了燕、齐、赵等藩国,可始终不被任用,这更增加了他的仇恨心。万般无奈,他孤注一掷,来到首都长安,直接向汉武帝上书。这次的冒险使他大有所获,汉武帝对他竟十分赏识,立即授他以官职。一年之内,他竟连升四级,官居显位。

有了权势,主父偃便迫不及待地施展了他的报复行动。以往得罪过他的人,都加以罪名,纷纷收监治罪。哪怕只是从前对他态度冷淡的人,他也不肯放过,极尽报复之能事,不惜致人死地。至于当初冷遇他的燕、齐、赵等藩国,他更是处心积虑地把一腔仇恨发泄在其国王身上。汉武帝的哥哥刘定国,是燕国国王,他无恶不作,臭名昭著。他先是霸占了父亲的小妾,生下一个儿子,接着又把弟弟的媳妇强行抢来,据为己有。主父偃正为如何报复燕王发愁之际,偏赶这时有人向朝廷告发了燕王的丑行。主父偃主动请缨,获准受理此案。他假公济私,不仅向武帝诉说此中实情,还添油加醋地编排了燕王其他“罪行”,终迫使燕王自杀了事。

汉武帝的远房侄子刘次昌,为齐国国王。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却遭到齐王的拒绝,为此,主父偃怀恨在心,便对武帝进言说:“齐国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商业兴旺,民多富有,这样的大国如此重要,陛下应该交由爱子掌管,才可免除后患。”主父偃的一席话打动了汉武帝那根脆弱的神经,他遂被任命为齐国丞相,监视齐王的举动。不想主父偃一待上任,便捏造罪名,对齐王严刑逼供,肆意陷害,齐王吓得自杀而亡。下一个报复目标自然是赵王了。赵王刘彭袒深知这一点,索性来个先发制人,抢先上书汉武帝,揭发主父偃贪财受贿,胁迫齐王。

主父偃这次猝不及防,陷入被动。他被收监下狱,承认了受贿之罪,却拒不承认对齐王的胁迫罪名。

汉武帝本不想杀他,主父偃的政敌公孙弘百般进谗,说他胁迫齐王,离间陛下的骨肉,非杀不可。加上主父偃树敌太多,竟无人肯为他说一句好话,终使武帝狠下心来,将主父偃族灭。

主父偃有此下场,先前早有人劝诫他说:“做人不能太过霸道,不留余地。你如此行事,实在过分,我真为你担心呐!”主父偃却不以为然,振振有词回答说:“大丈夫生不能五鼎而食,死难免五鼎而烹,我求官奔波四十余年,受尽屈辱,今朝大权在手,又怎能不尽情享用?人人都有欲望,人人都有私心,穷困时连父母、兄弟、朋友都不肯认我,我又何必在意别人的说法?”

瞧,这样的人多么可怕。在他未发迹时大家平等相处,言语、行为冒犯之处自是难免,如果对这样的小人不加识别、不加防备,哪一天被他整治一番,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就是这个道理。

要提防小心眼的上司

当你还不是圈子的领导者时,一定要处理好与领导者的关系,在圈子中有一些这样的领导人,他们心眼儿小、报复心强,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也就罢了,最多离他远点——惹不起总还躲得起吧。可有些人你偏偏躲不开,如果是你的上司,不仅躲不开,他还是你的“衣食父母”,你的前途大半攥在他的手心里。小心眼儿的上司其表现不一定都是报复心强,还有一种典型的表现是疑心重,整天疑神疑鬼,总怕你威胁到他的权力和利益。这时候你动辄得罪、冒犯了他,就会挨整;事做多了,功立大了也可能挨整。

周勃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他追随刘邦,屡立战功,被封为绛侯。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汉宫面临严重的危机。周勃此时身为太尉,虽握有兵权,却被吕氏子弟架空,不得施为。他自不气馁,暗中始终为铲除吕氏而精心筹划。

吕氏死后,周勃见时机已到,便毅然起事。他来至军营,对军士们说:

“先皇密诏,清除逆党。我受先帝重托,望各位助我除奸。忠于刘氏者袒露左臂,忠于吕氏者袒露右臂!”

周勃德高望重,有此登高一呼,军士们无不响应。周勃于是率领这支军队清除了诸吕,迎立了刘邦的第五个儿子刘恒为帝,史称汉文帝。

如此功勋,不想却招来了汉文帝的猜忌之心。他自知没有周勃的拥立之功,自己决然当不上皇帝。可他有这等能耐,对自己始终是个威胁。

汉文帝表面上对周勃加官进晋爵,背地里却一脸忧郁,寝食不安。

周勃的一位家人私下对周勃进言说:

“大人铲除逆党,居功至伟,皇上感激之余,疑心便会产生了。大人何不主动请退,以安其心呢?”

周勃一笑置之,说:“皇上仁慈宽厚,自是不比常人了。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是很可笑吗?”

周勃雄心勃勃,一心想为重振汉室江山再立新功。他这般举动,却是更令汉文帝不可忍受了,他索性以被封侯的人都该回到自己封地为由,把周勃赶出了朝廷。

事至于此,周勃方知皇上对他怀有戒心,他大为恐惧,以至朝廷来人,他都吓得穿上盔甲,以防不测。他如此小心,还是遭人暗算,有人告他谋反,汉文帝不由他分辩,便将他逮捕入狱,欲治其死罪。

周勃几近绝望之际,重金贿赂狱吏。狱吏为其出了一策,周勃如梦方醒,连连称谢。

原来,狱吏只在一副竹简的背面写了六个字:“请以公主为证。”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周勃的大儿媳妇。

周勃依计而行,公主于是求老太后出面,文帝碍于情面,这才不得不放了周勃。

事后,周勃亲自向那个狱吏致谢,那个狱吏说:“大人实在太幸运了。我看管的这个狱门,凡被人告之以谋反的,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出去过。大人的幸运,可是公主的功劳了。”

周勃万分感慨,连连摇头说:“我自以为位高权重,却是不及你通晓人情世故啊。我先前不听家人相劝,终有此祸。今用你策,方解大难。这其中的教训太深刻了,我能不死,真是万幸啊。”

周勃的经历确实让人感慨万分:难道遇到这样一个上司就真的没有我们的活路了吗?有,但需要你把握好上下进退、说话做事的分寸。

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难伺候的“上司”,他先后兴起胡、蓝大案,文臣武将被诛杀者达4万余众。然而,这并未使朱元璋罢手,大案之外,被其谋害的开国功臣也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有李文忠、傅友德、冯胜、刘基和宋濂。

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姐姐的孩子,他的亲外甥,随其起义,转战多年,被封为曹国公。李文忠能武能文,家中多有文客来往。明太祖不悦,尽杀其家来客,李文忠惊恐得病。明太祖派人监护医药,李文忠中毒而死。

傅友德随刘福通起义,后投降明太祖,多立战功,进封颖国公。傅友德军中大将王弼在蓝玉被杀之后,对其说:“早晚要杀我们了。”被明太祖探知,王弼被赐死,傅友德被逼自杀。

宋国公冯胜是徐达、李文忠之后的第一名将,因被人告私藏良马,娶蒙古女,收夺大将军印,赐死。

刘基是辅佐明太祖起事的第一谋臣。朱元璋曾将他比作张良,建国后,封诚意伯,赐其归老于乡。刘基怕被疑忌,不敢还乡,留住京师。1375年得病回乡,不久病死。据说,明太祖示意人下毒,其子不久被迫坠井自杀。

宋濂是明太祖第二大谋士,屡立战功,建国后任太子师,凡十余年,明太祖密使人侦视,然后察问。胡惟庸案起,宋濂的孙子因事牵连,明太祖将其处死,连坐到宋濂,太子求情,免死罢官,行至途中,被逼自缢。

但是,在这一连串中的猜疑和打击下,仍有人能死里逃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就是同为开国功臣的汤和。

汤和平时极为恭慎,遇明太祖面,即顿首谢罪。53岁时进封信国公,知明太祖不愿诸将执掌兵权,便自请辞甲归田。明太祖大悦。1395年,汤和寿终正寝,明太祖追封东瓯王。

由此看来,如果你不幸遇到一个疑心重的上司,在现代社会固然不会遭受砍头之祸,但时不时被穿个小鞋、长期无法升迁,毕竟也是不开心的事。何妨学一学汤和,虽不至“解甲归田”一走了之,至少应躲开他的猜忌之处,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二、当面装好人,背后使坏的人

好人装得像,坏人做到底的人

有人说,好人和小人都容易对付,最可怕的是那种伪君子,在圈子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伪君子,他们表面上与你和和睦睦,背后却给你使绊子。当你的圈子中存在这样一些人时,你尤其要小心。圈子中有坏人并不可怕,对于很容易就区分出来的坏人,其能量是有限度的,因为谁对这种人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防范心理。存在你圈子中的伪君子却让你防不胜防,那就是善以好人的面目伪装自己,让你对他产生好感,甚至以小恩小惠让你心存感激,他却专在背后说坏话、使损招儿,最终被他打倒在地还要不住口地向他道谢,或者即使此时认清他的庐山真面目也为时已晚。防范这样的人就得先练就一双能识真伪的火眼金睛,能透过表面看清他的本来面目,才不至于总是吃他的亏,上他的当。

中国历史上被冠以“奸”名的人不计其数,但能奸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恐怕还真没几个。特别在他打下大明江山的过程中,他能把自己装扮成天底下最好的好人,而做事时又务求把坏事做绝做透,所以,在他手下混的人没有人得到好下场的。

郭子兴在义军内部的倾轧中忧愤死去,朱元璋便开始筹划兼并整个郭子兴部。

朱元璋首先渡江攻占了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为进攻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元为集庆路)打下了基础。然后派降将陈野先去攻取金陵。

智将冯国用向朱元璋进谏,说陈野先靠不住,原来的投降不过是在太平一战中被俘不得不降,现在放他带领原班人马去攻金陵,恐怕是放虎归山,有去无回。朱元璋先是沉默不语,后来冯国用坚持谏阻,朱元璋才说:“人各有志,从元从我,听他自便罢了。”

冯国用是朱元璋的亲信大将,朱元璋也未对他说明心事。朱元璋的驭人权术,古今罕见,无一人能比。从陈野先被俘后的顽固,以及后来的再三劝说下才勉强投降,朱元璋不会看不出陈野先心怀二意。他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别有用意地加以利用。又特意派陈野先去招降旧部,而且并不将这支部队拆开分编,仍使陈野先自己统辖。陈野先主动请求进攻金陵,就欣然派他前往。

果然不出冯国用所料,陈野先去了不几日,便派人送回一份公文,报称:金陵右环大江,左枕崇冈,不易攻取,建议先南下攻取溧阳,向东夺取镇江。并说这是断敌粮道,使金陵可以不战而下的最佳方案。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陈野先的缓兵之计,不愿为朱元璋攻打金陵。朱元璋看到书信,也就一笑了之,并不采取其他措施,只让李善长写了一封复书。向陈野先指出长江天堑,已不成为夺取金陵的障碍,现在占据了上海,已扼其咽喉。陈野先不过是舍全胜之策,而为迂回之计。

这封信实际是向陈野先点明,他的反意已经被看出来。

一切布置就绪,朱元璋就命张天右到滁州去邀郭天叙攻打金陵。

在此之前,朱元璋在表面上仍是郭子兴起义军中的一部。郭子兴死后,由其子郭天叙继任为都元帅,朱元璋与张天右为副元帅。

郭天叙见朱元璋叫他去攻金陵,开始很不满意,怀疑朱元璋有不良企图。张天右却看出了利益很大,已有陈野先的人在金陵城外,两面出击攻下金陵,即可以南面称帝,北图中原。

郭天叙受到了诱惑,立刻出兵进攻金陵。他和张天右都没有深作考虑,金陵是历代帝王之都,朱元璋自己不攻,却在占据太平等金陵门户之后,把这一好处拱手让给他们,到底用意何在?

郭天叙和张天右率军东下,驶抵秦淮河,同元南台御史大夫(御史台在中书省南,故称南台。御史大夫掌纠察百官善恶,朝政得失,从一品)福寿遭遇,即被击败。在溃退中遇到陈野先的人马,郭天叙还以为是来了援军,喜出望外。可是等到催马走近,却被陈野先一枪杀死。张天右也被福寿的追兵赶上,与陈野先合兵夹击,当即阵亡。郭天叙的部下被杀戮殆尽,余众逃回太平向朱元璋泣诉战败经过。

“郭天叙、张天右攻集庆,野先叛,二人皆战死,于是子兴部尽归太祖矣!”(《明史·本纪第一》)可以看到,朱元璋的阴谋深入骨体,甚而可以令人不寒而栗。

他在占领太平、采石后即造成对金陵进而可取的有利形势,即可取而不取,拱手让给他人。在俘虏陈野先后,知其心向大元,不愿降而硬劝其降,然后又纵其招集旧部,放其前往金陵。又在书信中点明陈野先心怀二意促其必反,最后以“金陵伸手可得”的大利让给郭天叙,借陈野先之手而杀之。郭氏不亡,朱元璋不好称王,这也是他金陵可取而暂时不取的另一个原因。让郭天叙先取,他既有谦让之美,又坐收兼并实利,而且郭天叙一死,他即可自取而独立称王。

朱元璋借了陈野先这把刀杀了郭天叙,令人叫绝的是,他“借”意在先,却偏偏让这把刀和周围的人都能感其“至诚”;他杀意已久,却偏偏让郭天叙对他的一番“好意”至死感激不尽。

类似朱元璋这样坏到底、装得像的人日常生活中也许并不多见,如果你碰上了,可千万记着陈野先和郭天叙是怎么被朱元璋玩弄的。

小人物的背后拳脚更能伤人

圈子中也是有级别的,既有小人物也有领导者。当然我们说圈子中的小人物都只是相对而言,比如对于公司的部门主管来说,看门的老头、新进的普道员工都算小人物;对公司董事长来说,一个部门内的业务经理只能算个小人物;往大了说,对于一个省级干部来说,一个小县的县长也是个小人物。同样,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把地位、财富远不如己的人自觉不自觉地看做小人物,一旦心目中对人有了这样的定位,你便不再重视他,想当然地认为小人物没有什么能量,即使偶有得罪对自己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其实大谬。

一家当地小有规模的企业因一件小事与一位中学老师产生矛盾。本来此事很简单,且确属企业理亏,他们放下架子表个态事情就过去了,可他们欺负一个普通老师是个小人物,根本不予理睬。殊不知,当地主管工商业的一位副市长正是这位老师的学生,老师情急之下一个电话打过去,副市长的秘书也只是给县长打了个电话,该企业的经理差点被撤职。

确实,小人物的能量一旦被激发,在特殊的时候,他在背后给你几拳照样能让你伤筋动骨。

咸丰十一年六月,咸丰帝崩于承德,享年31岁。八大臣即扶六岁的皇太子载淳在灵柩前即位。在京的王公大臣闻讯后都聚在恭亲王那里议事,对不召恭亲王参与此事感到不满。恭亲王虽未作声,但心里却有了打算。他为了摸清离宫诸人态度,当即打一道奏折,请求去承德奔丧。

肃顺等人见奏折,怕恭亲王来后与慈禧太后串通起来对付他们,当下拟旨,说是京师重地留守要紧,且勿来奔丧,一面又加强对慈禧太后的监视。慈禧很火,但因肃顺挟持着小皇上,她一时也没有办法。

恭亲王接到圣旨,知道是肃顺搞的,但因为是圣旨,不能违抗,也是急得束手无策。就在这时,军机大臣文祥以及内务府主事押了太监安德海来,要见恭亲王。

恭亲王闻听这几个人把安德海押了来,知道其中必有文章,所以当下命门官放他们进来,其他人概不准入内。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宠监,怎么被押入京呢?

这得从恭亲王的奏折说起。恭亲王要求去离宫奔丧,被肃顺等人借圣上旨意给驳了,此事被安德海知道了,安德海秘密地告诉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不甘心处于被动地位,她思来想去,心生一计,让安德海告诉御史董元醇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董元醇遵照慈禧旨意写了一道奏折,交与了八大臣。

怡亲王载垣看罢奏折,拍案大骂:“混账主意,我朝自开国以来,哪有什么垂帘听政!”

肃顺道:“这明明是有人指使,应立刻驳回,免得他人再生事端!”

怡亲王道:“对!驳回去!”当下提笔在原奏折上批下了一行字:“如再敢危言乱政,当即按大清律加罪处置!”慈禧得知后,气得浑身发抖,心说:如不除掉肃顺这帮人,自己便有生命危险。当下与慈安太后商议。慈安太后本无意垂帘,但架不住慈禧太后一个劲儿地说,而且说得十分危险,于是也动了心。

慈禧道:“除了密召恭亲王来处置,别无良策,恭亲王总是我们弟兄,当今的皇叔呀!”慈安道:“那就叫他来吧。”

当下拟了懿旨,可是派谁去送呢?当时两宫太后发起愁来了。因为肃顺等人早已派人严守宫门,任何人不得随便出入。

安德海见慈禧愁眉苦脸,便道:“太后,莫不是为那密诏送不出去发愁。”

慈禧道:“正是为此,眼下离宫的形势你也不是不知,明着送不行,可密送也有闪失。一旦落入他们手中,就要招来杀身之祸。”

安德海道:“老佛爷,奴才愿意舍死传递诏书。”

慈禧道:“小安子,难得你一片孝心,可你天天常在我身边,他们能不注意你,你又能如何出得了离宫?”

安德海道:“老佛爷,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当年三国时,曹操与东吴交兵,东吴来了个周瑜打黄盖,奸诈的曹操不也照样中计,肃顺未必比曹操转轴多少?”

安德海道:“小安子愿当那黄盖。”

慈禧:“那岂不苦了我的小安子。”

安德海道:“为了太后,奴才粉身碎骨在所不辞,受点儿苦算得了什么,只要日后主子多疼奴才就心满意足了。”

次日,慈禧让太监宫女重新为她布置寝宫,安德海当众道:“先皇刚刚驾崩,太后如此安排,恐怕有些不当吧。”

此话显然惹恼了慈禧,她当即骂道:“大胆奴才,竟敢干预我宫事,来人呀,给我掌嘴!”几个人一拥而上,直打得安德海捂着脑袋连喊饶命。

安德海被打个鼻青脸肿,口吐鲜血。慈禧太后仍然怒气未消,命人将安德海押送京城交内务府惩办。

安德海苦苦求饶,慈禧哪里肯听,当即把手向外一挥,厉声喝道:“带走!”

安德海被责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离宫,早有人报与了肃顺等人,他们闻讯也甚为开心。怡亲王道:“这安德海可是太后的红人,怎舍得毒打一顿呢?”

郑亲王道:“那小子该打,平日不得人心,没少在太后跟前说咱们的坏话。”

怡亲王道:“一个小小的太监,责打一顿就罢了,还送什么内务府,真是小题大做!”

肃顺道:“这位那拉氏被咱们控制起来,她哪里服气,一肚子怨气没处发泄,这回赶上她的小安子倒霉了,说不定得把命搭上。”众人边说边笑,可谁也没想到这里的文章。

安德海被押入京城,内务府的赵主事不知内情,当下提审安德海。安德海什么话也没说,偷偷地向赵主事递了个眼色,赵主事会意了,知道安德海有话要暗中相告。

这位赵主事也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人,当时他命左右退下,低声道:“安公公有何话讲?”

安德海道:“快快送我去见恭亲王,慈禧太后命我前来传递密旨,并有要事相告。”

就这样,恭亲王立即去了承德,给了肃顺一个措手不及,除掉肃顺等八大臣,确立了慈禧太后的地位。

一般情况下,与你地位相当的人即使想背后使你的坏,你也容易警觉,但小人物就不同了,你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得罪了他,又在不知不觉中中了他的“暗器”。试想,被慈禧送出宫门的如果不是一个小太监什么的,肃顺等人还能这样大意吗?

在某一家公司,行政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的经理都是大学毕业,年龄、经历相仿,都非常有才华。行政部门经理为人和善,善于走群众路线。在日常工作中,对下属恩威并施,分寸得当。在业务上严格要求,从不放松,但偶尔出了什么差错,他却总能为下属着想,主动承担错误,为下属担保;每当出差,总是不忘带点小礼物、小玩意,给每一个下属一份爱心。

而财务部经理虽然工作成绩也很不凡,但在对下属的管理中,却严厉有余,温情不足。有时甚至很不通情达理,缺少人情味。曾有一位下属的老父亲得了急病,等把老人送到医院,急急忙忙赶到工作单位,迟到了几分钟。虽然这位员工平时工作勤恳,兢兢业业,从不误事,但这位经理还是对其进行了批评,并处以罚款若干。

不久,公司内部人事调整,行政部经理不但工作颇有业绩,而且口碑甚佳,更符合一个高层领导的素质要求,被提拔为副总经理。而那位财务部经理虽说工作也干得不错,但没料到下属中有一位他从来不放在眼里的“小人物”竟能“通天”:据说本公司总经理的儿子与他竟是同届同学!他有失人情味的管理方式,在领导眼里,其实不利于笼络人心,不利于留住人才,以至于原打算提携他的意图被取消了。

可见,“小人物”的力量汇在了一起,足以推翻任何一个“大人物”,所以作为领导一般不要轻易得罪小人物,不要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以免留下后患,要学会与“小人物”交朋友,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不要用实用主义的观点去处理与“小人物”的关系,不要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到“有事才登三宝殿”时就晚了。所以应记住:你平时花在“小人物”身上的精力、时间都是具有长远效益和潜在优势的,在不远的一天,也许就在明天,你将得到加倍的报答。

三、轻易许诺,说话不算数的人

言而无信的领导靠不住

在圈子中,一些领导者为了让下属替自己办事,往往把许诺说得天花乱坠,对于这种领导者我们尤其要提防。

这种领导者的具体表现,就是极力想把圈子里的人都纳为自己的麾下,当要人替他办事时,随意哄骗。用得着人家时,又是许愿又是承诺,好话堆满一箩筐,说得大家纷纷为他效命;而当用不着时,极尽敷衍之能事,记性也不好了,以前说过的全忘了。这样的领导失去了群众基础,失去了人心,一旦遇到什么工作失误或是错误,立刻就会墙倒众人推,无可挽回地一败涂地。

因此当领导的一定要一诺千金,这样在与下属打交道时才会成功。

中华民族有一个古老的传统,那就是对信用与名誉的注重。曾有个“抱柱守信”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和人相约在桥下。他等了许久,约会的人不见。一会儿,河水上涨,漫过桥来,他为了守信,死死地抱住桥柱,一门心思地等待着友人的到来。河水越涨越高,竟把他淹死了。这位年轻人抱柱而死的行为尽管过于迂腐,然而,那种“言必信,行必果”的品格,还是值得人们敬佩的。

在中国历史上,这一类“待人以信”的故事,不胜枚举。楚人称道季布:“得黄金万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孔子也把“朋友信之”列为他生平的志向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更是他老人家的名言。很显然,重视信用与名誉,已经成为我们祖先做人的根本守则;相反地,不能信守诺言将导致与上级和下级交往的失败。上司对下属不能信守诺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许下诺言不能实现。上司许下诺言后不能兑现,将不利于在下属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从而导致与上下级之间交往的失败。

某高校一个系主任,向本系的青年教师许诺说,要让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评上中级职称,但当他向学校申报时,却出了问题。

学校不能给他那么多名额。他据理力争,跑得腿酸,说得口干,还是不解决问题,他又不愿把情况告诉系里的教师,只对他们说:“放心,放心,我既然答应了,一定要做到。”

最后,职称评定情况公布了,众人大失所望,把他骂得一钱不值。甚至有人当面指着他说:“主任,我的中级职称呢?是你答应的呀。”而校领导也批评他是“本位主义”。从此,他既在系里信誉扫地,也在校领导跟前失去了好感。

其实,他完全应该把名额的问题告诉大家,诚恳地道歉说:“对不起,我原先没想到。”并把每次努力争取的情况也向大家转述。这样,即使人们初时有些怪他信口开河,但也会谅解他。

第二,许诺自不量力。有许多诺言是否能兑现得了,不只是决定于主观的努力,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照正常的情况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因为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要轻率许诺,许诺时不要斩钉截铁地拍胸脯,应留一定的余地。当然,这种留有余地是为了不使对方从希望的高峰坠入失望的深谷,而不是给自己不作努力留有契机,自己必须竭尽全力。

第三,轻诺失信。有些人口头上对任何事都“没问题”、“一句话,包在我身上”,一口承诺;可是,嘴上承诺,脑中遗忘,或脑中虽未遗忘,但不尽力,办到了就吹嘘,办不到就噤若寒蝉。这种把承诺视做儿戏,是对朋友的不负责行为,要不得,迟早得为人所抛弃。

轻易对别人许诺,说明你根本就没考虑所办一件事情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这样,困难一来,你就只会干瞪眼,从而给人留下了“不守信用”的印象,许诺越多,问题越多。所以,“轻诺”是必然“寡信”的。

我们首先要避免的是,不乱开空头支票,即不“轻诺”。当你没有十分把握的时候,不要向人许诺,有几分把握,就实事求是地说几分。有经验的人一看你“轻诺”,就知道“寡信”,人家就不再信任并处处提防你;而一听你说:“对不起,这件事我不能打保票,我可以努力一下试试。”就知道你是靠得住的人。

不重情义的人也不会守诺言

圈子是一个利益或情感的共同体,不论是对圈中的朋友或同事,我们都应该重情重义。重情义的圈中人信守诺言,而喜欢放空炮、说话不负责任的圈中人,往往无情无义,甚至把别人的情和义当做追求个人利益的砝码。对于这样的人千万要小心,稍不留神,你被他卖了,可能还替他数钱呢。

战国时魏、楚两国与秦接界,商鞅向孝公建议:“秦之与魏,譬若父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并说其势不能共存,今魏新败于齐,虏其太子中,杀其将军庞涓,正可趁其人心惶惶举兵伐魏。魏不能敌,必举其都城东迁,则河西(今陕西省黄河以西大荔县等地)之地尽可为秦所有,东山以取天下,帝王之业可成也!孝公以为很正确,就派商鞅为将伐魏。

这时商鞅已是秦国的大良造(秦国所设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地位很高。率兵出发后,警报传到西河,守将朱仓向魏都告急。魏惠王派公子印为大将赶来抵御秦军。商鞅是卫国人,所以在未入秦以前也叫卫鞅,姓公孙氏,又叫公孙鞅。后到魏国求仕,相国公叔座在临死前推荐商鞅代替自己执法,惠王不答应。公叔座说:“如不能重用,必杀之,勿使之出境。”惠王走后公叔座又叫来商鞅,告诉他赶紧逃跑,把对惠王说的话又对商鞅说了一遍,并说让惠王杀商鞅是为了国家,再告诉商鞅逃跑是为了朋友。商鞅说:“他不能听你的话用我,也不会听你的话杀我。”果然惠王认为公叔座在重病之下说的是胡话。在这期间,商鞅同公子印的交情也很深,初到魏国即住在公子印家里。公子印也向惠王多次推荐商鞅,惠王仍然不肯重用。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商鞅率兵伐魏,既是为秦国开疆拓土,当然也有向魏王示威报复的意思,听说公子印率五万大军进屯吴城,商鞅有了主意。吴城是吴起在魏国为将时在河西筑起的坚固新城,易守难攻。

商鞅即派人给公子印送了一封信,谈起过去的交情不异骨肉,在魏国时受到的照顾未曾报答。如今魏国派他来守西河,这些城他就不好攻了,绝不敢骨肉相残,情愿缔盟结约罢兵回去,希望在城外玉泉山相见,为衣冠之会,为表真诚都不带兵,一来商定盟约条款,再就是借机见上一面,因为分别了十余年,有很多话当面诉说。

公子印看了商鞅的信,深为感动。他始终认为商鞅是个稀世之才,可惜在魏不得重用,现在秦国为相,大展抱负,他确实为商鞅高兴。现在两方面各为其主带兵对垒,能不厮杀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他也渴望同商鞅见上一面。

公子印不但立即答应会面,还送给商鞅很多礼物让使者带回,一如商鞅离开魏国时赠送盘缠用物那样丰厚。

商鞅也回赠了珍贵的旱藕、麝香、白璧,借以表明友谊像旱藕一样珍贵难得,像麝香一样的芳馥,像白璧一般无瑕。信使来往,两人约定三日后在玉泉山会面。商鞅叫逼近魏城的前营撤回,以示真诚。

吴城守将朱仓提醒公子印注意有诈,去也要安排好警卫,并请求自己带兵接应。惹得公子印大笑说:“你把我的朋友看成什么人了?知己之交,人间难得,吾之与鞅,生死不渝,岂肯相欺!”

于是公子印毫不戒备,脱去戎装,只带着一队亲随和掌管饮食、车辆、器物及乐工三百余人,到玉泉山赴会。商鞅在山上等候,见面互道寒暄,谈起从前的交谊,都非常感慨,纷纷坠泪。

公子印见商鞅随从不多,都不带兵刃,反倒怪自己疏忽忘记叫亲随将兵刃放到一边。随从们见商鞅态度真诚,口口声声讲通和交好,不打了,无不欢喜,都把来时还存有的一点戒心抛掉,深为公子印有这样一位朋友而欣喜。

两方面都摆下自己带来的酒宴,互相推让,乐工奏乐,场面壮观而又和睦。

然而等到酒酣耳热,公子印提出缔结合约时,商鞅却再一次敬酒。两边捧盘的侍役,都十分魁梧。公子印见酒杯举过头顶,觉得商鞅太客气了,却忽然听到山上号炮连响,看商鞅的神色立刻明白情况有变时,他的手已被左右两个捧盘的力士牢牢压住。这两个扮做捧盘侍役的一个是乌获,另一个是任鄙,都是秦国绝顶的力士,可以力举千钧,生擒虎豹,公子印虽然武勇,被两个人按住也动弹不得。

他向商鞅问道:“相国莫非相欺否?”商鞅答道:“暂欺一次,尚容告罪。以往在魏多蒙公子款待,难以为报,正欲请公子到鞅家做客耳!”

公子印被擒,顿足长叹懊悔不已。手下亲随、侍役等人全被预先埋伏的人马拿住,在包围中一个也不曾走脱。

商鞅命军士将公子印等人的衣服全部扒下。穿到秦兵身上,乌获扮成公子印坐在来时的车上,带人赶往吴城。城上的人见公子印回来,随行的人马还是原来去的那些,以为和约缔成,高兴地打开城门。秦兵一拥而进,逢人便杀,商鞅亲率大军跟踪而入,一举抢占了吴城。朱仓弃城逃遁,秦军迅速扫荡了西河全境,然后进逼魏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东北15里)。魏惠王在两年中接连在马陵、吴城打了两个大仗,再也没有力量抵御,不得已和商鞅订了城下之盟,把河西之地全部割让给秦国,呈上河西版图,国都从安邑迁往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商鞅班师回国,被秦孝公封为列侯,以商于(今陕西商南一带)十五邑为封地,号为商君。商鞅从这时候才开始叫商鞅。

战国无义战,战争双方很难说谁对谁错。但商鞅为求一战之胜不惜以情义作钓饵,把诺言当钓钩,这种行为实为正人君子所不齿。对于公子印来说,对商鞅寡信弃义的本性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不稍加防范,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四、胡吹乱捧,上下都骗的人

靠蒙和骗为自己开路的人

有人说,善吹捧的人一般也都善蒙骗,这话不假。但吹捧和蒙骗术所使用的环境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和珅,靠吹捧起家并且一辈子都没停止过吹捧,但在他功成名就之后蒙骗的手段就使得越来越多了。与和珅这个吹捧的高手不同,南宋大奸臣贾似道更擅长欺骗。宋理宗过世后,度宗即位。度宗本是理宗的皇侄,因过继为子而即位,时年25岁。度宗上台之后,曾一度亲理政事,限制大奸臣贾似道的权力,显得干练有为,确实干了几件好事,朝野上下为之一振,觉得度宗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贾似道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且有人上书弹劾贾似道。贾似道看到,如果这样下去,自己将会有灭顶之灾。

于是,贾似道精心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他先弃官隐居,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吕文德从湖北抗蒙前线假传边报,说是忽必烈亲率大兵来袭,看样子势不可当,有直取南宋都城临安之势。度宗正欲改革弊政,励精图治,没想到当头来了这么一棒。他立刻召集众臣,商量出兵抗击蒙军之事。宋度宗万万没有想到,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人能提出一言半语的御兵之策,更不用说为国家慷慨赴义,领兵出征了。

这一切,使得度宗心惊肉跳,他不得不想起朝廷中唯一的一位能抗击蒙军的“鄂州大捷”的英雄贾似道。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以皇太后的面子,请求贾似道出山。谢太后写了手谕,派人恭恭敬敬地送给贾似道。这么一来,贾似道放心了。他可得拿足了架子再说,先是搪塞不出,继而又要度宗大封其官。度宗无奈,只好给他节度使的荣誉,尊为太师,加封他为魏国公。这样,贾似道才懒洋洋地出来“为国视事”。

贾似道知道警报是他令人假传的,当然要做出慷慨赴任、万死不辞甚至胸有成竹的样子。他向度宗要了节钺仪仗,即日出征,这真令度宗感激涕零,也令百官羞辱惶愧、无地自容。天子的节钺仪仗一旦出去,就不能返回,除非所奉使命有了结果,这代表了皇帝的尊严。贾似道出征这一天,临安城人山人海,都来看热闹。贾似道为了显示威风,居然借口当日不利于出征,令节钺仪仗返回。这真是大长了贾似道的威风,大灭了度宗的志气。等贾似道到“前线”逛了一圈,无事而回,度宗和朝臣见是一场虚惊,拍手称庆尚且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追查是谎报不是实报呢。

贾似道“出征”回来,度宗便把大权交给了他,贾似道还故做姿态,再三辞让,屡加试探要挟,后见度宗和谢太后出于真心,他才留在朝中。这时,满朝文武大臣也争相趋奉,把他比做是辅佐成王的周公。通过这场考验,年轻的度宗对朝臣完全失去了信心,他至此才理解为什么理宗要委政于贾似道。原来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用,贾似道虽然奸佞,但困难当头之际,只有他还“忠勇当前”,敢于“挺身而出”。度宗哪里知道,满朝文武懦弱是真,贾似道忠勇却是假。度宗被瞒,不知不觉地坠入了贾似道的奸计之中。从此,度宗失去了治理朝政的信心和热情,把大权往贾似道那里一推,纵情享乐去了。

贾似道再一次“肃清”朝堂,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朝廷上下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甚至连守门的小吏也要查询一遍,这样,赵宋王朝实际上变成了贾氏的天下。

其实细一思量,蒙古大军当前,即使你能大权独握,又能偏安几时?但贾似道之流偏偏不这样想,他有极聪明处,可把所有的聪明都用在了蒙上瞒下上面了,这是他的小聪明大愚蠢处,也正是他的可怕处。

小心抓住你的心理大行欺骗的人

没有人喜欢被蒙蔽、被欺骗,一个人一旦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大多咬牙切齿、痛心疾首,因为被骗的滋味确实不好受。有些人在了解你的个性和为人之后,会想方设法进入你的圈子,当你真正信赖他之后,他就会利用你心理上的弱点对你大行欺骗,让你不知不觉中进入他的圈套还浑然不知。

一位德国回来的华侨,准备到一家非常有名气的字画商店选购几张齐白石的画,他花了将近一万美元买了两幅齐白石先生的作品,老板赌咒发誓地说是真迹,而且还附有有关部门的证明。闲谈中,华侨留下自己的名片和自己所住宾馆的名字。

华侨兴致勃勃地把画带回宾馆,请当地画院的画家朋友鉴赏,不料其中有一位对齐白石先生的画术有深入研究的老画家,他一眼看出画是赝品,并指出证据。华侨听了,十分惊讶,也十分恼怒,决定第二天到那家画店去理论。

但还没到第二天,他便接到书画商店老板打来的电话,老板一再道歉,称自己昨天因疏忽将两幅临摹的作品卖给了他,商店打烊后,他检查账务和收检书画时才发现,并请那位朋友明天一早去商店换回或退款。

那位华侨接到电话,感动不已。第二天,他卷着画去了画店,老板香茶相敬,再三就昨天的事道歉,并说如果华侨有意买,他可以将现在的这两幅真迹以合适的价格出售,如果他不愿意买,也可以退款。说着,将两幅精心裱装的画从保险柜中取出。

听对方态度这么诚恳,那位华侨反倒不好意思起来,按昨天的原价买走了这两幅真迹。回到德国后,那位华侨突然有一天从一本艺术博物馆办的刊物上看到介绍自己买的这两帧画的文章,文中称,这两幅画现收藏于某艺术研究院内。华侨一下子就傻了。

用小信用制造假象、赢得信任,然后巧设更大的骗局,这就是说“谎”话时惯用的虚实相间、出其不意之术。

像这样的骗人精就连被骗者在痛定思痛之后恐怕也不能不佩服其手段的高超。当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骗人的招术也可谓“争妍斗艳”。像假中奖、假古董之类的骗术我们听得多了,但多是一些俗不可耐、骗骗财迷心窍的老太太们的把戏。还有一种“雅骗”则显得“文雅”和“有趣”得多。

罗亚琼小姐快四十了,还没有结婚。多年来她一直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为人绝密严谨,性格沉稳执著。

夏天,生活在南部城市的姨妈突然去世了,罗亚琼小姐只身前去奔丧。火车上,她独自倚窗而坐,看着窗外优美的田园风光,这时候走过来一位英俊的中年男子,他指着罗亚琼旁边的空位很有礼貌地问过:“对不起,请问这儿有人吗?”

罗亚琼小姐对这位先生,点了点头,说了声请。这位先生便坐了下来,然后非常爽朗地自我介绍:“我叫麦克伦,很高兴认识你。”

罗亚琼小姐朝他友好地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麦克伦先生转过脸来仔细地打量罗亚琼小姐,很惊讶地叫了一声:“啊,天哪,怎么会这么巧,我们又见面了。”

罗亚琼小姐吃惊地望着麦克伦许久,脸上布满疑惑:“我是罗亚琼。先生,我想你大概认错人了。我不认识你。”

“对!罗亚琼小姐,我认识你,我没认错人,你还记得去年夏天在海滨浴场吗?”北海海滨浴场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每到夏天就有成千上万的旅游者蜂拥而至,报纸、广播、电视几乎天天都有关于北海海滨浴场的广告与报道。“可是,”罗亚琼小姐说,“先生,我没有去过北海。”

“罗亚琼小姐,你怎么能将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呢?当时你在北海海滨浴场时可真开心啊,你那么年轻、漂亮、举止优雅,我们好几位朋友都像我一样,对你充满了爱慕。”

“这是真的吗?”罗亚琼小姐忍不住问自己。是的,她多次梦想过自己要去海滨度假。可是每年夏天,她又放弃了这种想法,人家都是一家老小,或同自己的情人一道,我一个单身女子去那种地方太不方便,于是,她每次又放弃了这种打算。

“你真的一点也不记得了吗?罗亚琼小姐。当时你穿着一件淡绿色的游泳衣,上面还绣着几朵小绒花,真是太漂亮了。你还说,你多年以来,就一直梦想着来海滨,对吧?”

罗亚琼小姐的确喜欢绿色衣物与丝绒花,今天她还穿着一件绿衬衣呢,领尖上分别绣着两朵绒花,不过不细心的人是看不出来的。

“说真的,北海的牡蛎可真是不错,那股鲜味我至今还余香在口啊!”麦克伦先生说得有些忘情了,“罗亚琼小姐,你还记得吗,你当时给那个送饭来的侍者十元钱的小费,侍者直夸你,说你是位善良的小姐,还祝你永远健康漂亮哩!记起来了吗?”

罗亚琼小姐好像想起什么来了,她付小费的确十分慷慨,在火车站站台上,她给行李员也付了十元钱。慢慢地,她觉得自己真的是到过海滨。

麦克伦先生继续追述着去年他们在海滨的故事,罗亚琼小姐对麦克伦先生所讲的事一点也不怀疑了,还不时指出麦克伦先生讲述中不准确的地方。

接着他们谈到了彼此职业生涯中的许多事情。麦克伦先生可真是个有趣的人,他的故事一次又一次让罗亚琼小姐发出欢快的笑声。后来罗亚琼小姐主动建议两人一道去餐车喝点饮料。他们一道返回车厢的时候,他们谈笑风生,谁都看得出来,他们是一对多年的老相识了。

车到下一站的时候,麦克伦先生突然问:“已经到站了吗?这么快我就得下车了!”二人互相留了通讯地址与电话号码。麦克伦先生下车后,罗亚琼小姐一直目送着他走出站台。

列车从广州站开出后,列车员走过来验票,罗亚琼小姐一摸口袋,大惊失色,她装有五千多美元的小包里已经空空如也,火车票也不见踪影。

那个骗子麦克伦先生一遍又一遍地对罗亚琼小姐进行攻心战术,描述那次子虚乌有的海滨之行,让罗亚琼小姐在不断重复与强调中掉入幻觉之中,进而和骗子一道欺骗自己。这个骗子可恨,也有其可爱之处,你与其说他是个骗子,不如说他是个精通女人心理的“雅骗”者。

五、天生佞骨,不知感恩的人

把恩人的肩膀当成往上攀爬的阶梯

在圈子中,当你成为圈中的领导者后,你常常会提拔一些人,但你在提拔人时,要注意不要提拔那些不知感恩的小人,小人遇到恩人的帮助和提携,他日日思夜夜想的不是感恩,不是把事情做好,而是如何才能尽快地超越恩人的地位。恩人的肩膀能靠一靠的,他会踩着上;如果不可,恩人成了他往上爬的绊脚石,那就对不起了,一脚踹开,毫不怜惜和犹豫。

春秋时期,楚国伯嚭一家被佞臣费无忌陷害遭族灭,只身一人颠沛流离逃到吴国。伯嚭投奔吴国,一则因吴国是楚国的敌对国,二则因为伍子胥同伯嚭一样与费无忌仇深似海,不共戴天。伯嚭一见伍子胥就放声大哭,先是为伍奢一家的遭遇深表愤慨,接着哭诉合家遭斩的惨痛经历,继之大骂费无忌诱惑君王,杀害忠良,经过一番眼泪和愤恨的表演,才提出看在同国同乡同遭遇的份上,给个安身之地,向吴王举荐一下。

伍子胥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出于对楚平王和费无忌共有的憎恨,也由于相同遭遇而产生的怜悯,虽然原来与伯嚭没有什么私交,但还是决定向吴王引荐他。这时伍子胥的好友被离劝阻他说:“你可不要轻信这个伯嚭呀!据我观察,这个人鹰视虎步,形貌含诈,其品性必贪婪奸佞,专擅功劳,任意杀人,切不可同他亲近。今日重用他,以后必为其所害。”伍子胥回答说:“古语说得好:同忧相怜,同尤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人还是善良的多,你先不要猜疑。”

伍子胥便将伯嚭引见给阖闾。

在伍子胥真诚的介绍和大力推举下,吴王阉闾也可怜伯嚭的不幸,同情他的遭遇,又听他能说会道,见他频频表示效忠尽命的决心和誓言,就收他在朝中,封为大夫,命他同伍子胥共佐朝政。

同乡之情,“同病相怜,同忧相救”的古训,使伍子胥的感情大大地向伯嚭倾斜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救起的却是一条毒蛇,30年后,他自己也冤死在这条蛇的毒牙之下。

不过,此时的伯嚭在吴的境况与伍子胥不可同日而语。伍子胥帮助阖庐登位,又协助他建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库兵,发展了吴国的实力,有大功于吴王,君臣关系亲密。而伯嚭呢,初入吴国,人生地不熟,虽得伍子胥之力而为大夫,实无功于吴国,和吴王的关系并不亲密,身在异国的他,脚跟未稳,羽翼未丰。

他只是谨慎小心地应付着周围的一切,以便争得一个较为安全的生存空间。在吴国,这个时候同他关系最亲近的要算伍子胥了,许多方面他都需要仰仗伍子胥的照顾。

再说,向楚报仇一事不靠伍子胥,凭他伯嚭对吴国的影响能办到吗?这一切,秉承了祖父伯州犁机敏之性的伯嚭当然清楚。他对伍子胥的依赖,决定了他对子胥的恭敬。这种恭敬的真实性还是可以相信的。向楚报仇是他和子胥的共同目的,这种共同目的,使他能与子胥同舟共济、互相配合。

公元前506年,阖闾兴兵伐楚,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与伯嚭为副将,率军进攻楚国,吴国一连打了五次胜仗,最后占据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昭王弃国而逃,躲到隋国去了。在这都城失守的时刻,楚臣申包胥力图复楚。他跑到秦国去哀求秦哀公发兵救楚。秦哀公不愿出兵,申包胥大失所望。为了挽救楚国的危亡,申包胥坚持哀求秦哀公能发兵救楚,为此而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最后使秦哀公受到感动,遂答应发兵救楚。

当秦国的救兵进入楚国境内以后,吴国大将孙武,考虑到楚国的疆土辽阔,人心又不服吴,吴军久留楚地,与之相持,对吴军不利。因此他主张遣使与秦国通好,为楚国另立新君,以安抚楚人之心。伍子胥对孙武的主张也十分赞同。但是,伯嚭对这个安吴之策坚决反对。他认为这样做是灭了吴国的威风,长了秦军的志气,因此对阖闾说:“吴军自离东吴,一路破竹而下,五战而把楚国的都城拿下来了,并把其宗庙夷为平地。现在一遇到秦军,就想班师,是一种怯懦的表现。”为了表示自己的勇敢,他要求阖闾给他一万人马,与秦军作战,并表示要把秦军杀个片甲不留,若不取胜,甘当军令。

阖闾对他的决心表示赞赏,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孙武和伍子胥还是劝阻他不要与秦国交兵,伯嚭执意不听,结果连战皆北,连他自己也被秦军三路包围,左冲右突,不能得出。幸得伍子胥领兵把秦军杀退,才把他救了出来。

这一仗,伯嚭所率领的一万人马,被秦军杀得所剩无几,损失惨重,他自知有罪,不得不叫人把自己捆绑起来去见阖闾。

孙武对伯嚭的恃勇无谋,深为恼火。他对伍子胥说:“伯嚭为人矜功自任,久后必为吴国之患,不如乘此兵败,以军令斩之。”

伍子胥对此并没有表示赞同,而且为他求情说:“伯嚭虽有丧师之罪,但有前功。况大敌当前,不可因小过而斩一员大将。”还亲自去奏请阖闾赦其罪。经过伍子胥的劝说,伯嚭才免受军令的制裁。

孙、伍二人以让楚收纳太子建之子为条件同楚谈和,随后率军满载楚国府库宝玉而回,又将楚国境内一万多家迁至吴国,以充实吴国空虚之地。

阖闾论破楚之功,以孙武为首。孙武不愿做官,坚请隐退山林。阖闾让伍子胥去挽留。孙武私下对伍子胥说:“您知道天道吗?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至。王恃其强盛,四境无忧,必生骄乐之心。功成而不退,将来必有后患。我不只是想保全自己,并且想保全您。”可惜这番具有远见的话,伍子胥并不以为然。孙武于是飘然离开,沿途将吴王所赠金帛全部散给贫苦的百姓,后来不知其所终。

孙武走后,吴王立伍子胥为相国,为表示敬意,他效仿齐桓公与管仲之事,只呼其字而不称名。子胥地位之尊由此可见。

对于功劳亦不算小的伯嚭,吴王以其勇而恭顺,善体己意,使为太宰以掌管王家内外事务。这样,伯嚭同吴王接近的机会比伍子胥要多。虽然他不能同子胥之位相比,但他明白,只要能得到吴王的特别垂青,他就能得到吴王进一步重用。伯嚭氏家族血的教训也使他懂得,同国君关系亲密,对于保身是十分重要的。他不愿重蹈先人的覆辙。太宰之位,对于此时的他来说正称其心。

伐楚之后,伯嚭已在吴国站稳了脚跟,羽翼渐丰,在吴国也是独当一面的人物。因此,他对伍子胥虽然恭敬,但毕竟不像以前那样,俨俨然同伍子胥有了分庭抗礼之势,同时伯嚭也暗暗生了取伍子胥而代之、独揽吴国朝政的阴谋。

楚亡之后,伍子胥对楚平王鞭尸三百,费无忌、鄢将师已为囊瓦处死,囊瓦也自刎于郑国,伍、伯嚭二人之仇都已复清了,他们二人也失去了共同对敌的基础,二人之所求以及性格的差异,使他们的冲突和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这种斗争的结果,孙武已预见到了。他在私下对子胥的谈话中指出:“王恃其强盛,四境无忧,必生骄乐之心。”这样一来,刚正不阿、以国为重的伍子胥同已有“骄乐之心”的吴王的冲突势所难免,其结果必为吴王所厌恨,给自己带来祸患。而替自身考虑较多、期望与王关系密切的伯嚭,由于能善体王意,投王所好,得吴王欢心自是意料之中事。这样一来,他同子胥的争斗就极易取得吴王的支持,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伯嚭在危难之时得伍子胥的相助,在其应受军法制裁时又得伍子胥的相救,可以说伍子胥做到仁至义尽了。但是,伯嚭他只知图取个人的荣华富贵,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一旦他可以图取个人的荣华富贵,便把一切都置于脑后,不仅可以出卖国家利益,而且还会忘恩负义,加害恩人。

后来果不其然,在伯嚭的一再进谗下,吴王夫差终于杀了伍子胥,至此,伯嚭也清除了最大的政敌,成就了自己的权力梦。

在这里我们有理由痛恨伯嚭的忘恩负义,但伍员的察人不明也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像这种人在能够控制他的时候你偏要给他机会,被他反咬一口又怪谁。如果能制之则制之,不能制之则远离之,也不失为防范伯嚭之类小人的一个可行的办法。

把别人的信赖当进见礼

在圈子中,有些人你对他非常信赖,客客气气,他反而不把这种信赖当回事,认为你对他的信赖是缺乏处世经验的表现,是你人太老实,没有办事能力的表现,一旦这种人看轻了你的信赖,就会把这种信赖当做其前进的垫脚石,利用这种信赖做一些对你不利的事。

对于这种人,我们首先提高自己的警觉性,不要轻易信赖圈子中的那些你不熟悉的人,另外要提高对这种人的鉴别能力。

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辜负别人的信任和委托,甚至把这种信任和委托当做背叛这个圈子,投靠另一个圈子的筹码和进见礼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王君廓本是个盗贼头子,投降唐朝后,凭借超绝的武艺和勇猛作战,立下了不少战功。然而真要谋取大官,更需要的是政治资本,所以王君廓的战功只换来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右领军。王君廓不满现职,希望能在政治上找一样“奇货”,换一个大官,但这“奇货”到哪去找呢?

机会来了。唐高祖有个孙子叫李瑗,无谋无断,不但无功可述,还为李唐家族闹过不少笑话,但高祖因顾念本支,不忍心加罪,只是把他的官位一贬再贬。这一次高祖调任李瑗为幽州都督。因为怕李瑗的才智不能胜任都督之位,便特地命右领军将军王君廓同行辅政。李瑗见王君廓武功过人,心计也多,便把他当做心腹,许嫁女儿,联成至亲,一有行动,便找他商量。王君廓却自有打算,他想现成的“奇货”难得,何不无中生有造他一个?无勇无谋却手握兵权的李瑗,稍稍加工,其脑袋可不就是政治市场上绝妙的“奇货”吗?于是,他开始精心加工他的“奇货”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自己坐上了太子之位。不少皇亲国戚对此事不敢公开议论,但私下各有各的看法。对于李世民做了太子之后,还对故太子、齐王都采取了“斩草除根”的做法,大家更是认为太过残忍。李世民对此,当然也是心里有数。王君廓为捞政治资本,对这一政治情形更是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当李瑗来问他“现在该不该应诏进京”时,他便煞有介事地献计道:“事情的发展我们是无法预料的。大王奉命守边,拥兵10万,难道朝廷来了个小小使臣,你就跟在他屁股后面乖乖地进京吗?要知道,故太子、齐王可是皇上的嫡亲儿子,都要遭受如此惨祸,大王你随随便便地到京城去,能有自我保全的把握吗?”说着,竟作出要啼哭的样子。

李瑗一听,顿时心里“明朗”了,奋然道:“你的确是在为我的性命着想,但我的意图是坚定不移的。”于是李瑗糊里糊涂地把朝廷来使拘禁了起来,开始征兵发难,并召请北燕州刺史王诜为军事参谋。

兵曹参军王利涉见状赶忙对李瑗说:“大王不听朝廷诏令,擅自发动大兵,明明是想造反。如果所属各刺史不肯听从大王之令,跟随起兵,那么大王如何成功得了?”

李瑗一听,觉得也对,但又不知该怎么办。王利涉献计道:“山东豪杰,多为窦建德部下,现在都被削职成庶民。大王如果发榜昭示,答应让他们统统官复原职,他们便没有不愿为大王效力的道理。另外,又派人联系突厥,由太原向南逼进,大王自率兵马一举入关,两头齐进,那么过不了十天半月,中原便是大王的领地了。”

李瑗得计大喜,并非常“及时”地转告给了心腹副手王君廓。王君廓清楚,此计得以实施,唐朝虽不一定即刻灭亡,但也的确要碰到一场大麻烦,自己弄得不好要偷鸡不成蚀把米,赶忙对李瑗说:“利涉的话实在是迂腐得很。大王也不想想,拘禁了朝使,朝廷哪有不发兵前来征讨之理?大王哪有时间去北联突厥、东募豪杰呀?如今之计,必须乘朝廷大军未来之际,立即起兵攻击。只有攻其不备,方有必胜把握呀!”

李瑗一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道理。便说:“我已把性命都托付给你了,内外各兵,也就都托你去调度吧。”王君廓迫不及待地索取了信印,马上出去行动了。

王利涉得此消息,赶忙去劝李瑗收回兵权。可就在这时,王君廓早已调动了军马,诱杀了军事参谋王诜。李瑗正惊惶失措,却又有人接二连三地来报王君廓的一系列行动:朝廷使臣,已被王君廓放出;王君廓暗示大众,说李瑗要造反;王君廓率大军来捉拿李瑗……李瑗几乎要吓昏过去,回头要求救于王利涉,王利涉见大势已去,早跑了个无影无踪。

李瑗已无计可施,带了一些人马出去见王君廓,希望能用言语使王君廓回心转意。没想到,王君廓与他一照面,便把他抓了起来,不容分说就把他送给了朝廷。为了加官晋爵捞取更大的好处,把别人毫不设防的信赖,精心“制作”成一份见面厚礼,这样的感恩方式也算很特别了。

六、无情无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利益面前朋友靠边站的人

在我们的圈子中,既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也有在利益面前朋友靠边站的人,对于前一种人,我们应该倾心与他交往,对于后一种人,我们要严加提防,防止这种人把你当做往上爬的人梯,这种人的结交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一见到你身上有他想要得到的利益,就会与你套近乎,然后慢慢成为你的知心朋友,可他一旦从你身上获得了他的利益,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你一脚踢开,甚至会让你成为其利益的牺牲品。

东晋大将王敦因谋反被杀,他的侄子王应想去投奔江州刺史王彬;王应的父亲王含想去投奔荆州刺史王舒。王含问王应:“大将军以前和王彬关系怎么样,而你却想去归附他?”王应说:“这正是应当去的原因。王彬在人家强盛时,能够提出不同意见,这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到了看见人家有难时,就一定会产生怜悯之情。荆州刺史王舒是个安分守己的人,从来不敢做出格的事,我看投奔他没用。”王含不听从他的意见,于是两人就一起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长江。

当初王彬听说王应要来,已秘密地准备了船只等待他们;他们最终没能来,王彬深深引为憾事。

蔺相如曾是赵国宦官缪贤的一名舍人,缪贤曾因犯法获罪,打算逃往燕国躲避。相如问他:“您为什么选择燕国呢?”缪贤说:“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曾握着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结为朋友。所以我想燕王一定会接纳我的。”相如劝阻说:“我看未必啊!赵国比燕国强大,您当时又是赵王的红人,所以燕王才愿意和您结交。如今您在赵国获罪,逃往燕国是为了躲避处罚。燕国惧怕赵国,势必不敢收留,他甚至会把你抓起来送回赵国的。你不如向赵王负荆请罪,也许有幸获免。”缪贤觉得有理,就照相如所说的办,向赵王请罪,果然得到了赵王的赦免。

缪贤以为燕王是真的想和自己交朋友,他显然没有考虑自己背后的一些隐性因素,比如自己当时的地位、对燕王的利用价值,等等。可是现在他成了赵国的罪人,地位已经变了,交朋友的价值也就失去了,他贸然到燕国去,当然很危险了,蔺相如看问题可真是一针见血啊!

再看这样一个故事:晋国大夫中行文子流亡在外,经过一个县城。随从说:“此县有一个啬夫,是你过去的朋友,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顺便等待后面的车辆呢?”文子说:“我曾喜欢音乐,此人给我送来鸣琴;我爱好佩玉,此人给我送来玉环。他这样迎合我的爱好,是为了得到我对他的好感。我恐怕他也会出卖我,以求得别人的好感。”于是他没有停留,匆匆离去。结果,那个人果然扣留了文子后面的两辆车马,把他们献给了自己的国君。

王舒、燕王、啬夫在友与利的选择上都看重后者,在他们眼里,情义二字不值分文,而且会成为自己的障碍,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他只是必欲除友而后快了。

实际上,一个人是不是可以相交成为朋友,不可以等到大事当前再去判断,而应在平常的小事中就注意观察,这样可以防止临时抱佛脚。

东汉末年,管宁与华歆共同在汉末著名学者门下受业,二人非常要好。有一次两人在田里锄菜,捡到了一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继续干活,而华歆则捡了起来,端详了一阵,然后才把它扔了。又有一次,两人正在房里读书,有贵人乘着车马自门外经过,非常热闹,管宁仍然静坐读书,华歆却扔下书本跑出去看。

管宁竟因这两件事便与华歆割席绝交,而他的清高也一直受到后人的称道。

管宁的境界的确比华歆高,不过作为朋友,管宁如果能帮助华歆提高一下境界,而不是武断地与他分手,不是更够朋友吗?

其实,华歆当时所作的两件事,在我们今天看来,根本不算什么大缺点,何况是在年幼无知的情况下?华歆捡了金子,后又将它扔掉,这说明他不过是一时的贪念所起而已。而后一次扔书出去看热闹的事,更是人之常情了。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朋友,为什么不能相互体谅一下,并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呢?

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管宁律己虽严,但待人不宽啊!在这一点上,管宁就比不上鲍叔牙了。

春秋时的管仲与鲍叔牙结为至交。两人合伙做生意,每次分红,管仲总是多拿一些。旁人不平,鲍叔牙却为他辩解说:“管仲家里经济更困难,让他多分一些就是了。”

管仲打过几次仗,每次都是冲锋居后,逃跑当先。有人耻笑他,鲍叔牙又辩解说:“管仲并不是怕死,他是考虑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啊。”

后来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小白当上了国君,就是齐桓公。而管仲因为帮公子纠与齐桓公争位,得罪了齐桓公,成了阶下囚。又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是个人才呀,他的能耐比我大多了。如果你想治理好本国,那我还能胜任,如果您想称霸,那非找管仲帮忙不可。”果然,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利益是一块试金石,山盟海誓不可信,利益面前见分晓。一头儿沉的人私心重,交友时碰到这样的人,千万别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只顾目的不管手段的人

有些人加入某个圈子,只是为了利用圈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旦达成自己的目的,他才不管圈子中其他人的利益,这种只求目的不管手段是典型的无赖哲学。按照常人的思路,不论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都要采用合法、合理的手段,而不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而无赖哲学的思路是,把要达到的目的作为标尺,至于达成目的的手段,尽可以任意取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莽篡权的故事,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在元帝、成帝掌握朝政时,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到处流传着“汤武革命”的流言,似乎汉朝的气数快要尽了。王莽瞅准机会,巧妙地伪装自己,在朝廷内外博得了好名声。

在王氏家族里,王莽的同门兄弟们都过着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放荡生活,唯独王莽俭朴温顺,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他的伯父王凤生病时,王莽亲自熬汤煎药,嘘寒问暖,整整一个多月没有脱衣解带睡觉,王凤十分感动,临终前嘱托妹妹王政君要关照好这位好侄儿。

不仅对伯父如此,王莽对母亲更是体贴入微。在王莽招待宾客的宴会上,经常可看到一位家臣出来要王莽请老夫人服药。于是王莽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去后堂探问老母病情,亲自送上汤药。朝廷内外,因此都说王莽是孝子。

蝗灾之年,老百姓的生活过不下去了,纷纷卖地卖房、卖儿卖女,王莽却主动捐献100万钱、30顷土地,由国家财政大臣分给灾民。在他带头下,满朝公卿纷纷捐钱捐地,赈济灾民。大家都说王莽仁慈善良,是个好人。

在一片赞誉声中,王莽担任了大司马,掌握了朝廷大权。他为了捞取政治资本,敢于拿皇亲国戚“开刀”:他先把皇太后赵飞燕贬为皇后,后再降为庶人,迫使赵飞燕自杀;他还大封刘姓、王姓和功臣后裔为侯,给退休官吏增加俸禄,博得了上层贵族阶层的好感;他甚至“大义灭亲”,他的儿子王宇杀了一个奴婢,他当即迫使王宇自杀。于是,人人都说王莽是个公正的好官。

元始元年(公元1年),即平帝即位次年,远居南方的越裳氏献来了白雉。王莽党羽一阵鼓噪,说是吉兆,吹捧王莽安定汉室、德比周公,要求赐予安汉公的称号。王莽假意推托了一番,也就做了安汉公,不久又获得了宰衡重职。这时,太后王政君看出王莽有篡汉野心,但对羽翼丰满的王莽已无可奈何。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毒死了年仅14岁的平帝,拥立两岁的宣帝玄孙刘婴当皇帝,号为孺子,自己做了“摄皇帝”,并将年号改为“居摄”。

过了三年,王莽指使他的党羽放出风声,说王莽是真命天子,天命授意他做真皇帝。在党羽的鼓噪下,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就这样,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像王莽这样打入汉朝统治阶级的圈子,就是为了谋求圈子领导者的地位,他们在未达成目的之前,往往装得比谁都更关心领导者,他们可以为领导者做任何事情。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博得领导者的信任,一旦时机成熟后,他们就会取领导者而代之。这种阴谋家尤其应当提防,以免上当。

同类推荐
  • 爱的修行:你若爱,生活哪里都有爱

    爱的修行:你若爱,生活哪里都有爱

    爱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人不仅要对自己敢于承担责任,还要对亲人、朋友、伙伴有一种担当和勇气。爱在,责任就在,要播撒阳光,就要心中有阳光;要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怎样对别人。爱是一种在患难之中永恒不变的承诺,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爱是一种包容,一种体贴。包容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纯真的爱,它能容纳世间万物。用一种无私的爱来包容身边的一切事物,包容自己,包容他人,你的心灵就会洒满幸福的阳光。
  • 精明者这样做人

    精明者这样做人

    本书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事例,围绕做人的核心艺术,就为人、识人、御人、防人4个重要方面进行了认真地总结与分析,旨在帮助人们正确地把握做人的要义。
  • 先调理心情后处理事情

    先调理心情后处理事情

    本书内容包括:“心情好,一切才好”、“控制自己,做情绪的主人”、“自信点,不要让自卑毁了你”、“笑看人生,用乐观驾驭悲观”、“宽容豁达,不斤斤计较”等。
  • 有一种幸福叫珍惜

    有一种幸福叫珍惜

    本书内容包括:幸福是一个保温杯、温馨的回忆、幸福就是在一起、幸福可以选择、幸福的约定、幸福的尾巴、夸张的幸福等。本书针对心态、淡泊、宽容、尊重、爱、友谊、善良、逆境、选择与放弃等重大人生课题,用启迪思想的哲理和触动情感的文字,帮助读者洗去心灵的浮躁与疲乏,让心灵得到呵护和润泽,重新焕发生命的热情与活力,让你以一颗健康的心灵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
  • 女人淡定幸福一生

    女人淡定幸福一生

    人生需要持有一颗淡定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时常欢乐,时常满足。本书是一本淡定的“幸福圣经”。它可以帮你了解自己,摒弃无谓的烦恼和杂念,它将告诉你淡定的智慧,带你回归真实的内心。阅读本书,你能够时时刻刻地感悟生活、修炼自身,让自己距离淡定越来越近。
热门推荐
  • 春明外史·第三部分(张恨水经典爱情故事)

    春明外史·第三部分(张恨水经典爱情故事)

    《春明外史》以报馆记者杨杏园与妓女梨云、女诗人李冬青的爱情故事为贯穿线索,背景宏阔,叙事从容、豪门、妓院、剧场、公寓、会馆、学校、高级饭店、俱乐部、庙宇、名胜、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上到总统、总理、下到妓女、戏子,穷尽名色人等。《春明外史》是一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风俗图,堪称经典之作,至今读来仍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三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 辰启轮回

    辰启轮回

    前世萧辰被奸人所害,今世,他发誓绝不会再重蹈覆辙。
  • 灵起愿

    灵起愿

    自幼被寒毒侵入经脉,修炼之路注定无成,后被九尾狐献祭补完善经脉。修灵道,御万灵,谱写一段气势磅礴的灵帝传说。
  • 邪王的懒妃

    邪王的懒妃

    懒人系列终回本:常言,偷得浮生半日懒。当不能偷得浮生又想懒时怎么办?当然是光明正大地懒啦!从小懒到大的庄书兰就是这样想的!当前世成为记忆时,庄书兰更是决定将这懒人做到底。管他冷嘲热讽也好,闲言碎语也罢,她庄书兰不会因此而改变!且看懒人如何笑傲官场沉浮,冷看朝野纷乱!————情景一:“美男,来,给本姑娘笑一个!”一手托起某男精致的下巴,拇指轻刮着脸颊,“啧啧,这肌肤,比姐姐我的还要好!哎!平日里用的是哪个牌子的保养品啊?”……某男呆状,第一次有种叫耻辱情绪袭上了心头——他居然被一个还未并笄的小女孩子给调戏了!情景二:“跟了本宫,他日你就是一国之母,光宗耀祖!”某男拦下某女,半带着威胁地喝着。“光宗耀祖这件事,不归臣管,你去找别人吧!”轻弹去不知何时落在肩膀上的树叶儿,微微一笑,“时辰不早了,臣得回府休息了!”情景三:“你想从这游戏中退出?”媚眼一抛,却让人不寒而颤。“我还有权力说不吗?”某女惨淡一笑,带着狡黠,“既然是你将我带入这游戏中,你怎么可以置身事外?所以,我们成亲吧!”情景四:“……新娘请下轿!”第一声,无人答应……“请新娘下轿!”第二声,还是无人答应……“请新娘子下轿!”直到第三声时,轿里忽地传来慵懒的声音,“呀!我怎么睡着了?四儿,现在什么时辰?为何迎亲的轿子还不来?”————〖精采多多,敬请期待。〗————懒人系列:总裁的懒妻帝君的懒后懒凰天下风流佳人系列:风流女画师新坑:轻松+现代+都市+网游+青梅+竹马=恋上恶男友情链接:逍遥王爷的穿越妃本色出演绝焰煞神
  • 君直挂云帆济沧海

    君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可花天酒地,做那京城中的纨绔子弟。可为了心中的敬仰,踏上战场。醉了,醉倒在了沙杨上,请君切勿嘲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君不知,我并非回不了,只是痴恋于此不想回了。有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一纨绔子弟也想直指云帆济沧海。
  • 我穿我穿我穿穿穿之游四国

    我穿我穿我穿穿穿之游四国

    真的是没有想到啊,我一个写穿越小说的人,居然玩起了穿越,真的是不可思议!魂穿?人穿?民国?清朝?大汉?唐朝?我去,这么多国家要我一个人来穿越?身份低微的二少奶奶?蛮横不讲理的丫头?嫡出卑微的大小姐?皇上眼中的冷后?这些都是些什么哦?难道我任伊川的命运会是这个样子?少爷,太子,阿哥,皇上,哪个才是我最终的归宿呢?
  • 叶罗丽世界

    叶罗丽世界

    一个全新的叶罗丽世界,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全新的人物。叶罗丽战士如何帮助叶罗丽仙子重新夺回她们的家……
  • EXO之记忆里最深处的爱

    EXO之记忆里最深处的爱

    女主17岁跟鹿晗交往,两年后,被女主的父亲结束了他们这段真挚的感情,女主从那件事中变得异常冷漠,没说过话,没笑过。当她来到韩国再次遇见鹿晗时,他们还会在一起吗?敬请期待。另外,我的另一部小说《exo异能恋之陪伴你到最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脱骨仙

    脱骨仙

    此身本已委于尘泥,却因你而生了窥神之心。应你之请,血染山河,自此天下再无繁花。只是有谁能知,倾尽天下,不过为全你我心头一点痴念。迷雾散去,是永夜无尽。笑泪应叹,红尘多可笑,痴情太无聊。再回首,鲜衣怒马的骄傲少年,早已不在。当痴情化血,谁与共赴忘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