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建立之初,各位周王勤于政事,政局安定,百姓乐业,但是兴盛只持续了约半个世纪。康王之子昭王南征不归,穆王西征犬戎无果,建国之初的那种明德慎行、汲汲求治的精神慢慢淡化,当政者日益懈怠骄纵,追求享乐,争权夺利,由此,周王室逐渐衰微。
周厉王是西周第十代君主,他生性贪婪残暴。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财,周厉王不顾百姓的死活,任命和他有相同嗜好的荣夷公为卿士,负责实行“专利”。专利就是垄断山林川泽之利,把原来公有的山林川泽宣布国有。他们霸占了许多湖泊、河流、山川,不准百姓在这些地方打水、捕鱼、伐木、打猎。本来这些资源都是各级贵族和平民共享的,这样一来,就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引起了下层贵族的不满,而以此为生的平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
西周时,住在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当时国人多数是与贵族有宗法或血缘关系的士阶层,有参政议政的权力,王或诸侯经常会就一些重大问题征询他们的意见。所以,他们是一个有一定政治见解、经济实力,也有相当的文化修养的社会群体。由于经常一起参政议政,因此有空的时候,他们常会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实行专利后,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政,怨声载道,纷纷抨击朝政,抵制厉王的政策。
大臣召公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连忙进宫禀告厉王说:“百姓已经忍受不了啦,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再这样下去,早晚会出大乱子的。”周厉王却满不在乎地说:“不用着急,他们不过在诽谤我罢了,我自有办法让他们闭嘴。”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不许国人像以前那样评议朝政。厉王还专门从卫国招来巫师,要他们四处刺探批评朝政的人,一旦发现在背后议论朝廷、议论君王的人,格杀勿论。于是,国人再也不敢在公众场合里谈论任何事情,生怕不小心被卫巫认为是评议朝政。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或打招呼,只用眼色相互示意一下,然后匆匆地走开。镐京城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中。
厉王见批评朝政的人逐渐少了,得意扬扬地告诉召公:“看见没有?我有能力制止人们的非议,现在他们再也不敢胡说了!”召公早就听说了厉王平息诽谤的办法,劝谏说:“您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堵住民众的嘴巴,不让他们说话,其后果比堵塞急流直下的江水还要严重。河川被堵就会决口泛滥,伤人更多。用这种办法可以一时堵住百姓的嘴,但是他们的怒气并没有消失,越攒越多,一旦爆发是极为可怕的。”厉王听得昏昏欲睡,摆手让召公退下。
厉王的暴政变本加厉,一年甚过一年,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过了三年,公元前841年,镐京城内的国人再也忍无可忍,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暴动。他们避过厉王的耳目,私下策划好策略,制定好时间。
一个漆黑的夜晚,镐京城内突然火把点点,越聚越多,都奔向同一个地方——王宫。王宫门前挤满了愤怒的国人,他们敲打着宫门,高喊着让厉王出来受死。厉王平日趾高气扬,其实是个胆小鬼,听到宫外的喊声,早已吓得瘫倒在地。后来,在侍卫的搀扶下,他才慌慌张张带了一批人逃出宫去,一直逃到了黄河岸边,过了黄河到了一个叫彘(今山西霍县东北)的地方才停下来。厉王逃跑后,太子静躲到召公家。愤怒的民众要求召公交出太子。召公在危急关头忍痛割爱,将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国人。不明真相的国人将“太子”活活打死,然后四散而去。
厉王总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镐京是回不去了,国人一定不会放过他的,于是就在彘定居下来,成了一个流亡的君主。
这次以都城四郊的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历史上被称为“国人暴动”。这一年,历史上称之为“共和元年”。由于《史记》一书由共和元年开始记年记事,因此公元前841年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