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穆罕默德的遐想——遥远神奇的中国
穆罕默德之谜
天际刚刚出现晨曦,东方的金色霞光正在托起一轮红日,朦胧的云烟像帷幕一样徐徐开启。沉睡的大地万籁俱寂,突然响起的“安拉乎阿克巴尔”【注1】的呼唤声会使人警醒奋起。当“安拉乎阿克巴尔”的呼唤声再次响起,人们会发现一个身着长袍,双臂高举,站在清真寺高高的尖形塔顶旁的露台上,面向苍弯在呼唤。相同的呼唤声在响过四次之后,那人会继续呼唤下去:“安拉至大!我作证,除安拉外,别无他神!我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呼唤之声是那么的庄严肃穆,只要人们生活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区,这种声音就会不绝于耳,仿佛有穿透寰宇的伟力。随着这种呼唤之声,世界各地睡眼惺忪的穆斯林刚一起床便端立、鞠躬、下跪,做着古老的礼拜。
人们对真主安拉顶礼膜拜,希望他能降恩于他们,使他们在脱离尘世时有幸获得信仰和正道。人们崇拜穆罕默德是因为他们相信,除真主外,别无他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仆人和他们当之无愧的圣人。在他们心目中,他的圣行犹如参天大树,枝叶繁茂,浓荫遮地。他的权威会使宣讲台顿时生辉,他的真知灼见使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笃实正直、宽厚仁慈、无量功德,使他无愧于伟大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的名字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响彻全世界。
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使1300多年前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阿拉伯人从蒙昧状态下苏醒过来,进人进步的文明时代。他构建的庞大的伊斯兰思想文化体系至今仍然是阿拉伯人和伊斯兰世界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的规范和准则。如此伟大的历史贡献和长远的思想影响,使他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景仰。在美国畅销的《人类百位名人排座次》一书中,其作者麦克·哈特指出“宗教与现实之间如此紧密结合,令人确信穆罕默德是全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我将穆罕默德(愿真主赐福于他,使他平安)列在百位人物之首,定有许多人感到惊奇,他们自有道理而论。然而在人类历史上,穆罕默德确乎是在宗教和社会生活领域取得绝对成功的唯一伟人。”【注2】
“穆罕默德”英语习惯写为Mohammed,现在有一种倾向喜欢将它写成Muhammad,因为它更接近于原来的发音。祖辈人曾喜欢称他为Mahomet,但现在很少有人这样称呼了。他全名为阿布·卡西姆·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伊本·阿布杜·穆塔里布·伊本·哈西姆。穆罕默德一生命运多艰,充满传奇色彩。
大约在公元570年,阿拉伯半岛希贾兹地区离红海约50英里的城镇麦加,生活着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的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男主人阿布杜拉是个商贾,婚后不久死于赴巴勒斯坦经商归途。他的妻子阿美娜不久生下了遗腹子穆罕默德。当穆罕默德对母亲还没有多少深刻印象的时候,母亲阿美娜又死于去麦地那祭拜丈夫墓地的途中。年仅6岁的穆罕默德只好跟随宠爱他的祖父一起生活。两年以后,祖父也不幸去世,他又被叔父阿布·塔里布收养。其叔父不仅教他学习骑射和剑术,而且带他远行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经商。这种经商旅行是他受教育的极好机会,他们会遇到一些商人、骑士、盗匪、异教徒、使者、冒险家、旅行家等,他们有可能一起围坐在火堆旁,互相讲述着自己的经历,这些故事给了孩童时代的穆罕默德以深刻的印象。不时地使他产生宗教的冥想和世界主义的憧憬。
12岁时,他在经商旅行中接触到一位名叫瑟吉厄斯(Sergius)有时也被称为贝希拉(Bahira)的基督教隐士。他不仅从这位隐士处了解到不少有关基督教的知识和其他宗教的思想,而且被这位隐士认定他就是未来的先知和伟人。他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各种宗教遐想。其中犹太教、基督教的那种严格的神论思想,哈尼夫教派【注3】反对多神、坚持一神的信仰,都被填充到穆罕默德那像海绵一样在努力吸收各种知识的脑海里,为他今后创立伊斯兰教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尤其是伊斯兰教中所表现出的世界主义倾向,即这种信仰中原旨性的世界性和一种世界性的人文关照。
麦加城是阿拉伯半岛北部最重要的城镇,它虽然贫、干燥,但却处在一条被称之为“香料之路”的商道上,因此商旅如云、货物琳琅满目。它几乎垄断了印度洋和地中海之间的贸易,成为马匹、骆驼、绵羊、山羊、外衣、剑、矛、珠宝、宝石、香料、食品、羊毛、皮革等各种货物的集散中心。穆罕默德生活在这样一个喧嚣、动荡,但却充满着生活情趣和种种奇闻轶事的环境中,懂得了不少知识,同时也认识到世界竟如此之大。在咖啡店里,他坐在长者们身旁,听他们讲述那些奇异美妙的异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在奴隶贸易中心,他遇见过奴隶如何被像物品一样买卖,懂得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在繁忙的集市上,他发现了仁人君子的坦荡、暴发户的骄横、落魄者的困顿,这一切都给穆罕默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直至若干年后,当他掌权为圣时,仍记忆犹新。
大约在20岁那年,穆罕默德曾参加了古莱氏部落与邻近部落之间的一场战争,并学会在战场上骑射。战争结束后他重新开始放牧或经商旅行的生活。25岁左右,他的生活因为一位女人的介人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与转折。一位名叫赫蒂彻的阿萨德族富孀正在物色人来经营她的商队。他们每年将前往叙利亚的阿勒颇和大马士革经商。在叔父阿布·塔里布的支持下,穆罕默德满怀希望地抓住这次机遇,并圆满地完成任务。赫蒂彻极为满意,逐渐了解了他,并产生了好感。最后这位两次守寡,两位丈夫都是富商的富有女人决定以身相许。尽管她当时已40多岁,而穆罕默德只有25岁,但她的美貌和品德仍然使他无法拒绝。婚后二人生活很幸福,6个孩子中的2个男孩幼年夭折,4个女孩长大成人。穆罕默德逐渐成为麦加城名声鹊起的显赫人物。相传这时的他“面庞端庄而高贵,眸子漆黑而有神,头发、胡须乌黑而光洁,微笑仁慈而凝重,举止庄重而得体”。【注4】他庄严的外表、高贵的气质、求索的精神已预示着阿拉伯大地将要诞生一位伟人。
随着时光的流逝,穆罕默德不再忙于考察阿拉伯半岛上集市的行情,不再与商队一起远途经商,也不再过多地参与宗教和家族事务,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探索人生出路和对宗教的遐思漫想。有时他离开麦加城到荒漠中去感受苍茫天地的空寂,有时他孤身独处山峦,与日月为伴渴望获得天启。有时他到麦加城北约9英里的希拉(Hira)山洞去祈祷、冥思苦想,就这样他度过了无数个难眠之夜,克服了诸多的战栗、昏厥与痛苦。渐渐地他仿佛意识到凌驾于其他神之上的“安拉”(Allah)已选定他为先知,去完成某项伟大的使命。终于在“斋月”的一天晚上,独自在希拉山洞里深思的穆罕默德看见地平线上站着一位巨人,那是一位天使,手中拿着写了字的绸缎。他听到了一个安慰和鼓舞人的声音:“喂,穆罕默德,”这声音继续说道:“我是迦伯利,是安拉的天使,而你——你确实是安拉的先知!”那天晚上是那样的宁静,那样令人难忘,以至于多年以后,他的追随者将那一天称为“伟人之夜”,并将它定在斋月的最后一天(公元610年)。
此后,他不时地接到启示,并认为这是直接由真主安拉传来的信息。不久他集合了包括他妻子在内的一些亲友,告诉他们在自己身上发生的怪事,他们理解他,都承认他是先知。他们一同礼拜,当崇拜达到高潮时,大家匍匐在地,额部要接触地面以表示承认安拉的尊严。几年来,穆罕默德一直传教布道,其布道词简洁明了:“除安拉外,别无他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但是因为他在传教过程中坚持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反对偶像崇拜,并隐隐约约对麦加富商的行为和态度进行了批评,因此招致了不少的非议、诋毁和反对。在他的追随者中间,贫穷者或身陷图圈,或被严刑拷打,经商者受到刁难和阻挠,年轻者受到家长的迫害与责难。他本人则遭到骚扰,有人将垃圾倒在他门口,有人咒骂他痴狂,是疯子。于是他的一些追随者(穆斯林)被迫迁往埃塞俄比亚,但他本人仍然留在麦加坚持传教。
公元621年对于伊斯兰教和穆罕默德来讲是极不平常的一年。在从麦地那到麦加多神教神庙克尔白(Kaaba,俗称天房)朝觐的人们中间有12个人秘密向他宣誓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在麦加城外的阿克白(Akaba)山上庄严宣誓,从今以后,他们将放弃偶像崇拜,除安拉以外不再信仰他神;他们将安守本分,远离邪恶;他们将悟守先知指引的善行、善功。翌年6月朝觐期间又有75人从麦地那来,其中有两名妇女,他们不仅表示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宣誓要保卫穆罕默德,如同保卫自己的亲人一样,欢迎他去麦地那。几个月后,麦加的穆斯林偷偷迁徙到了麦地那。9月24日,穆罕默德在经历了许多艰难与危险之后,也终于平安到达麦地那。
穆罕默德从麦加到麦地那的迁徙被称为“希吉拉”(Hegira),该词源于阿拉伯语,通常译为“迁徙”,也可确切译为“与旧关系的断绝”、“新局面”、“新开始”。“希吉拉”的深意正在于此,因为它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世界许多地区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与西历纪元从基督诞生年起计算一样,伊斯兰纪元,即“穆罕默德纪元”是从“希吉拉”计起的。初到麦地那的穆罕默德不仅忙于传教布道,解决各种宗教、政治问题,还修建了清真寺,改变了对待犹太教的政策,将过去穆斯林礼拜面向耶路撒冷改为面向麦加。为了生存,他还选择了阿拉伯人传统的行为方式,即袭击商队,并将麦加人的商队视为是真主赐予他的财产。公元624年3月,穆罕默德亲自率领315人准备袭击一支从叙利亚返回麦加的富裕商队,与马赫祖姆族首领阿布·哲赫勒率领的两倍于自己敌人在白德尔附近展开激战,并以胜利告终。这次被称为“白德尔(Badr)之战”的战例,第一个被载入伊斯兰教战役的史册。它表明:先知已拔剑在手,今后伊斯兰教的扩展将完全依赖于刚毅和勇敢。此后,他多次率领强大的穆斯林武装力量袭击敌对的游牧部族,并取得一些胜利。公元627年4月,伍麦叶氏族首领阿布苏富扬为首的万人联军对麦地那穆斯林进行了半个月的围困,未能越过穆罕默德命令军队挖掘的壕沟,致使敌军粮草消耗殆尽。穆罕默德指使在联军中的内应鼓动士兵叛逃,一个风雨交加之夜,联军瓦解,他名声大振。
一夜,穆罕默德梦见自己赴麦加朝觐,于是就在628年3月驱赶祭牲前往麦加。枕戈待旦的麦加人不许他们进城,僵持数天之后,双方签订休战协议,从第二年开始穆斯林每年可朝觐麦加一次。此后不久他娶了阿布·苏富扬之女为妻,两人开始和解。由于麦加人撕毁休战协议,穆罕默德于公元630年1月率领一万人向麦加进军。阿布·苏富扬和其他首领屈服,献城投降。穆罕默德宽容大度既往不咎,大得人心。他骑着8年前从麦加出走时的骆驼“卡斯瓦”,来到克尔白的圣殿,命令将殿内所有偶像全部捣毁清理,并大声宣布:全能的安拉是至高无上的唯一神。
由于大部分阿拉伯部落争先恐后地与穆罕默德结盟,并承认他的统治权,因此只有扩大军事行动才能维持生存。公元630年末他率领3万大军跋涉一个月到达叙利亚边境的塔布克地区。由于先知已“亮起了战旗”,几年内,他的军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征服了四方。
公元632年3月,穆罕默德亲率信徒按照伊斯兰教仪式进行朝奴,一些史书上称之为“告别朝觐”。当朝觐仪式进行到高潮时,他发表了一篇流传百世的布道词。据传统记载,其中戒律部分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而关于论述伊斯兰兄弟关系的布道词颇有些新意。他说:“众人啊!你们听我说,并把它记在心里!要知道,每个穆斯林之间都是兄弟关系。现在你们归属于一个兄弟性的团体。因此,你们中的任何人侵吞属于他的兄弟的任何东西都是非法的,除非他的兄弟愿意给他。”【注5】上述戒律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在阿拉伯人中间对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将取代部族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在安拉和穆斯林看来,兄弟关系内的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这是穆罕默德早年世界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他结束朝觐回到麦地那以后,遣散了他的男女仆人,并对他的葬礼作了嘱托,最后口授遗嘱,于6月8日病逝,并葬于麦地那。穆罕默德作为一位伟人,他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进程;作为一位奇人,他目不识丁却为后人留下一部奇书《古兰经》。他的人格魅力在世界穆斯林中广为传颂,影响巨大。他的世界主义思想使他清楚地认识到世界、认识到中国。人们永远无法了解在他那硕大的头颅(据记载他头大)、饱满的天庭里有多少睿智的思想,也永远无法知道他对遥远的中国到底有多少了解。总之,他无论对中国人民还是世界人民来说,都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谜”,渴望破解的“谜”。
《圣训》的现代阐释
“圣训”是阿拉伯文Hachth的意译,音译为“哈底斯”,原意为“言语”、“传述”,后专指对穆罕默德言行的传述,即“穆罕默德言行录”。它包括了伊斯兰教的宗教主张和社会主张,是伊斯兰教教义、教法定制的重要依据。经辑录定本的圣训集被视为仅次于《古兰经》的基本经典。
《圣训》成书后,由于研究和实际需要逐渐形成了“圣训学”影响广泛。如同其他早期的宗教经典与文学难以分开一样,《圣训》不仅是宗教典籍,而且也可以认为它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民情和各种人文景观等,是当时阿拉伯半岛上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具体而生动的写照,具有文化意义上的文学价值。
【注1:“安拉乎阿克巴尔”(Allahu-ekbar):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安拉至大”。“安拉”是伊斯兰教信奉的唯一神的名称。】
【注2:麦克·哈特:《人类百位名人排座次》,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注3:哈尼夫教派6世纪末7世纪初出现于阿拉伯半岛,是受阿拉伯原始宗教影响并对犹太教和基督教加以改造而形成的一种信仰。“哈尼夫”意为“正直的”。】
【注4:派克著,朱水飞译:《穆罕默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页。】
【注5:派克著,朱水飞译:《穆罕默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