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胡”
在早,“而”和“须”都是象形字。《说文解字》:“而,颊毛也,像毛之形”;“须,面毛也。”甲骨文中的“而”像人的下巴上长出胡须之状。“须”的形象是“口”下有象征性的三根胡子。“胡”的本义是牛颔上之垂肉。由此可知,“而”和“须”与“胡”在词义上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后来“而”变成了转折连词,例如,“少而精”,“忙而不乱”。它的本义转让给了“胡”字,这才产生了“胡须”、“胡子”。此后,这个“胡”字演绎出了很多有趣的文化现象。
“胡”除“胡子”外,还有一个让人费解的义项——“任意”。关于这个义项的来源,其说有二。一、未经梳理的胡子,给人以散乱的感觉,所以引申出“任意乱杂”。二、东晋之后,“五胡乱中原”。边远的少数民族——胡人攻入中原,赶走了腐败的西晋统治者。当时社会上一切都乱了套。中原人习惯于汉族的封建礼教,把异民族礼教称为“胡说”(胡人的说法)、“胡来”(胡人的做法)。再后来,人们把一切不符合规定的说法和做法也都叫做“胡说”、“胡来”,换句话说,任凭自己的心意说和做,不受任何外界条件限制。这样“胡”就产生了“任意”的概念。
古时,我国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多有留大胡子的习惯,所以中原人称他们为“胡”或“胡人”。匈奴为“胡”,其东之乌桓、鲜卑先世为“东胡”;西域各族为“西胡”。也称波斯人为“胡”。《伽蓝记.城南》:“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
“胡”字的词性也由名词分化出了形容词,例如胡笳、胡琴、胡椒、胡萝卜等。“胡族舞”:唐代西方少数民族舞蹈,出自康国、米国。白居易《新乐府旋女》诗:“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胡腾舞”,出自石国,为男子独舞,以跳跃腾踏动作为主。唐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石国胡儿人少见,蹲舞尊前急如鸟。”李瑞《胡腾儿》诗:环形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秦腔《苏武牧羊》苏武唱词中也有“胡儿骁勇我军败”之句。
“胡”字的词性还由名词分化出了副词。例如胡说、胡来、胡诌:胡诌:随口瞎编。诌,音zhōu。
、胡闹;胡作非为、胡搅蛮缠。陕西曾是个民族大融合的地方,这类词语极多。例如胡谝、胡整、胡黏(音然)、胡搞;胡凑合、胡动弹、胡拧跐(音此)、胡日鬼、胡骚情;胡吹冒撂、胡:磓:音duī,陕西人口语读作duí,撞击的意思。
冒碰;胡叫冒答应等等。
“胡说”等本是人们常说的带责备意味的口头否定语,一些文人却借来作为谦词。有一次,胡适到某所大学演讲,列举出了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述说。每讲一段,先后在黑板上写上“孔说”、“孟说”、“孙说”。最后谈及自己的观点,随手写出“胡说”。胡愈之也是一位大学者,建树颇丰,他曾开玩笑说:“我姓胡,虽然写过几本书,都是胡写;出版过不少书,那是胡出;至于翻译外国书,更是胡翻”。国学大师、书法界翘楚启功在一次讲学中说:本人是满人,过去叫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胡言。这些语义双关的幽默都博得了听众开心的哄堂大笑。
说“秀”
一些流行语往往使人困惑不解,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一个“秀”字难住了很多人。近年来,西安兴起了“茶秀”热,到处都是高雅休闲的茶秀。茶铺、茶房、茶楼都是喝茶的地方,茶秀也是喝茶的地方,为什么偏要叫做“茶秀”?并且,“秀”字难道有“铺”、“房”、“楼”那样的处所称谓之词义吗?再者,程前主持的电视节目《欢乐总动员》中涌现出了一批“模仿秀”。大概是因为这些人长相酷似,或学唱、表演酷似某些明星,成为模仿中的优秀者,所以被称作模仿秀。经过这么一番推敲,才体味出这一称谓的新颖别致。又如以下几个“作秀”:
“张惠妹是个全能型而又有实力的歌手,在舞台作秀十分投入,唱什么都地道,既前卫又率真。”
“‘梦想剧场’为戏剧爱好者提供了作秀舞台,使他们梦想成真。”
“‘花狐狸’酒楼、‘野狼’歌舞厅、‘醉大饿极’饭馆这类档次的场所,顶尖级的明星是不会有去作秀的。”
“对大陆和港台明星的技艺,我更喜欢前者,但也不赞同一些人对后者这样绝然否定的议论:‘他们作秀,嗲声嗲气,卖弄噱头:噱头:逗人发笑的话或举动。噱,音xué,不音jù。
,哗众取宠。’”
把以上四句话罗列出来,逐一琢磨其中的“作秀”,可以得出其词义大约是“演唱”、“表演”的判断。可是如果在一篇文章里冷不丁地提到个“作秀”,还真让人挠头皱眉,感到费解。
查辞书,秀:本义是谷物抽穗开花,也泛指草木开花。引申为优异,如“秀才”、“优秀”。再引申为成绩优异的人才,如“新秀”、“后起之秀”。这样说来,“模仿秀”是讲得通的。
其实,对目前吹来的这股“秀”风,如果仔细考究,既能察觉到新潮,也能探索出古义。英语SHOW,音近“秀”,是表演、表现的意思。在英语盛行的香港和台湾,新潮人物把SHOW分别译为“做骚”和“作秀”。大陆演艺圈的人紧跟时尚,又把港台这个流行语接了过来,再传给各类媒体,但大陆人取“作秀”而舍“做骚”。作秀是借用的洋词,带有洋味,不能乱用、滥用,尤其是不能和“土味”搭界。如果有人说天津人最喜欢相声大师马三立老先生“作秀”,那就不免令人感到不伦不类。
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元南戏《关门子弟错立身》:“本是东平府人氏,如今将孩儿到河南府作场多日。”由此可知,宋元时称表演、演出叫作“作场”。宋元民间人名下常带有“秀”字的。元代杂剧女演员的名字末尾也常带有一个“秀”字,如连枝秀、翠荷秀等。秀字本义为谷物开花,也泛指草本开花,比喻义为清丽,俊美。适合用于人名,尤其适用于女性。英语show,义为表演,音为“秀”。从这里,我们找到了“秀”和“作秀”的历史渊源。
据说,在台湾还有“服装秀”、“餐厅秀”、“告别秀”、“政治秀”、“审判秀”、“秀场”、“秀服”、“秀味”等一系列“秀”的词语。这时“秀”已经变成了用来造词的词根。新“秀”既有外来语的痕迹,又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色彩。这实在是一种很少见的文化现象。
笔者以为,“模仿秀”和“追星族”一样,这类词语符合汉语的构词习惯,很可能被保留下来,而且还会出现其他新的什么“秀”来。不过大陆对台湾的那些“秀”词语是不会不加选择而照搬。至于“作秀”,很可能是一阵风,虽然现在还在吹着,但吹过了也就无踪影了。流行语要经过实践的考验:有生命力的,会扎下根来;没有生命力的,昙花一现也就完结了。
最大的古墓葬
俗话说:“吃在广州,穿在杭州,死在柳州,埋在雍州。”为什么要埋在雍州呢?
雍州为古九州之一,即今陕西关中西部的凤翔县。秦国开国君主是秦庄公的儿子秦襄公。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击退犬戎,建都于雍(即今凤翔县以南)。秦穆公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跻身于春秋“五霸”。秦孝公任用并支持商鞅变法,民富国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嬴政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成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秦国发迹于雍,他们的列祖列宗也就埋葬于雍。雍之地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就成为一个具有魅力的神奇地方。
陕西考古工作者用十年之久的时间,在凤翔县城南十公里处,找到了先秦诸公墓地——秦公陵园。据钻探证实,该陵园位于昔日雍都城南郊,陵区南北宽3公里,东西长7公里,内有18座“中”字形秦公大墓,3座不明身份的“甲”字形大墓和若干中小墓葬,陵区达21平方公里,比河南安阳九朝殷王陵区总面积大180倍。
秦公陵园中一座编号为秦公一号大墓,考古专家认为可能是秦景公之墓,这座墓也大得惊人:墓室顶部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8米。墓室两边各有一条很长的墓道。东墓道长158.1米,西墓道长84.5米。打个形象的比方:两个墓道如果作为地下停车场,可摆放200辆卡车;如果建造楼房的话,墓室底层到地面的高度相当于8层大楼的高度。考古专家认为,这是我国汉代以前规模最大的圹:圹,音kuànɡ,墓穴。
木椁:椁,音ɡuò,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墓,也是我国考古史上已发掘的最大墓葬。
雍州地处关中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故墓地不易见水。古人认为雍州的风水好,适宜作墓地。
有感择偶条件
2月14日情人节,某媒体报道了这么一件事——“台湾第一美女”萧蔷(qiánɡ)说,自己已经过了适婚年龄,虽然对婚姻没有什么憧憬,但对爱情还有期待。她笑言:“以前择偶条件有300多条,但现在只剩下3项,只要是男的、活的、会动的就可以了。”这难道是一个
风韵犹存、风情可人女子的真实“报价”?
无独有偶。笔者想起了解放初听到的一个故事。革命圣地延安一个大龄青年求偶屡屡受挫,后来对朋友说:“我现在的条件是——人,女人,活的女人。”两个阴阳相对的科、属、种概念的条件何其相似乃尔。无奈中不失幽默,这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还有一个与以上两例相反的故事。建国前,白区一女子到了延安后,思想进步很快,但择偶条件更高。她所找的对象,要有毛泽东的思想、刘少奇的修养、周恩来的风度、陈伯达的文章。
如果把时间拉长一些,想必也许会有个新的故事与此凑成另类无独有偶。或许已有,只是笔者孤陋寡闻。高标准当然好,但要求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地步,其实是一场悲哀。
献给母校八十华诞
儿男敢忘娘乳汁,皓首亦然一小驹。
荏苒已过卌五秋,我欲回炉昔庠序:庠(xiánɡ)序:古代乡学的名称。
。
眉批圈点朱宪祖,肖群授我通事技:通事技:通事,即译员;技,此处指俄语。
。
红烛照亮孺子路,园丁桃李两依依。
渭北灯塔光芒射,火种遍燃神州地,
莘莘学子源三中,肃然起敬拜“华胥”:华胥,传说是伏羲氏的母亲。这里借指母校。
。
古代有没有生物龙
据辞书: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可真是一种神奇的动物。1987年在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的一座墓葬里发现了一个用蚌壳精心堆砌的龙的图案,经炭位素测定,距今已有六千年的历史,此龙身长1.78米,状如腾云驾雾。这是目前已知年代最古老、造型最大的龙的形象。它与今天所传说的龙相差无几,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个龙虽然很古老,但毕竟是人工造型。那么远古时到底有没有生物龙?
据唐代司马贞辑述的《三皇本纪》:伏羲氏“蛇身人首,有圣德”,女娲氏“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这对男女结合繁衍了“龙的传人”。人是人,蛇是蛇,怎么会是蛇身人首呢?对待神话,我们不能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审视,只能从人文的角度去理解。蛇身是龙的前身,或者说龙形是蛇形的再现。说龙是华夏人的始祖,华夏人是龙的传人,这可从龙图腾的意义及其演变过程去破解,龙图腾形象比蛇图腾形象有所变化、变更,这是可以理解的。
有人说,龙是由“部件”拼凑而成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就是说龙是无来由的生拼硬凑出的怪物。
还有人说,龙其实就是曾经确有而以后绝迹了的一种恐龙。考古学家可以凭借骨架科学地模拟出某种生物的原形,并已经模拟出很多种类的恐龙,但至今仍未发现龙的化石。已知的各类恐龙都有某些共同之处,而龙的形象与恐龙的形象相去甚远。这说明龙和恐龙完全是两码事。
诗人、学者闻一多说:“龙图腾不拘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这表明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标志的时代,内中以龙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引申:诸部落的合并、兼并、融化、同化,形成了以黄帝为首领的大的部落,这个大部落以蛇图腾为主体,又吸收了其他各部落的某些形象,演变成了新的大团结的龙图腾。
神话之说不足为凭,“部件”之说不够圆满,恐龙之说又嫌武断。笔者以为,闻一多先生所论令人信服。
龙,源于图腾而活跃于华夏文化,但大自然中本没有生物龙。
送礼尴尬事
春节时亲友来聚,或者去亲友家作客,都是大包小包,礼尚往来。时光如水,往事如歌。我想起了自己送礼的几件尴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