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来欣赏清人四首品位很高的量词诗(其中后三首为“一”字诗),体会量词(数量词)在古体诗中语法关系和修辞色彩等。
郑板桥《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四句诗中,前三句都是数量词,其中量词又都是“片”字,确实显得平淡单调。但作者使用了化平淡为神奇的先放后收的手法,当读者看到“飞入芦花都不见”时,不禁惊叹而为之折服。
张伯行《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此处数量词“一丝一粒”、“一厘一毫”和“一分”、“一文”都小到了极限,意在要求为官者绝对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民。这些要求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
以上二诗风格迥异,前者诙谐有趣,后者严肃认真。
女诗人何佩玉《僧归》:“一花一柳一鱼矶(即水边突出的鱼形小石山),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诗中描摹出了一个深秋夕阳西下的黄昏,鸟儿返林,花柳鱼矶逐渐变暗,一外出僧人在树林黄叶飘零中回归寺院的情景。该用量词时一般不能省略,但在文言里量词省略却是常有的事。这首诗中的十个数量词全都省略了其中的量词,由数词直接修饰名词。
纪晓岚《垂钓》:“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人独占一江秋。”据说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命纪晓岚即景记叙的一首诗。如果说乾隆看到的只是景色,纪晓岚的诗则赋于景色以灵魂。汉语里数词与名词连用时,数词后一般要有量词。这里“一个渔翁”、“一顿笑”和“一江秋”中的“个”、“顿”、“江”即量词。值得一提的是“一江秋”本指秋天里某条江水的某一段地方。此处把“江”借作量词,“一江秋”便成了诗的语言,“一人独占一江秋”可谓出神入化之笔。
以上几首诗里,数量词中的数词皆为“一”,故又称“一”字诗。
这四首量词诗的共同特点是简明流畅,通俗易懂。量词诗中的数量词里,如果省略了量词,由数词直接修饰名词则能收到使诗文更加洗练的效果。“一抹斜阳”、“一林黄叶”和“一江秋”中的数量词“一抹”、“一林”、“一江”都是一种形象化的修辞,能使人有一种如临其境,亲目所睹的感觉。“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又是典型的无谓语句。
品味巧用词性转变的广告词
有些广告词像凉白开一样,淡而无味。有些广告词却像是醇厚的美洒,很值得品味。某美乳霜厂家打出了这样三条广告词:一、“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二、“做女人挺好”;三、“挺有道理”。这本来是三句很平常、很简单、很浅显明白的话,但和“美乳霜”联系起来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产生了迥异的新的含意。不过因其表现手法文雅、含而不露,读者需要用词性转变等语法知识来猜解。
一、“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了不起”。其中的“大”字是个表示程度深的副词。然而“大”字又可理解为跟“小”相对的形容词。新句中形容词“大”作动词用。此时,“大”意为“使大”,亦即“使什么体积增大”。把原句反过来说,就是:它能够增大。
二、“做女人挺好”,通常的理解是“做女人挺好”。“挺”是用来修饰“好”的副词。但“挺”又可理解为意思是“伸直或凸出”的动词。这时“挺好”是述补关系:“挺好”,意思是“挺起来好”。
三、“挺有道理”即“很有道理”。“挺有”是“很有”口语化。与第二条广告词中词性转变手法相同,“挺”由副词变为动词时,“挺有道理”就变成了“挺有道理”。完整的说法是“挺起来是有道理的”。
与印欧语系不同,汉语词性转变时没有形态上的变化,因而孤零零地拿出一个词,往往难以把它归入一个单一的类别中去。然而,如果一些词具有兼类功能,它们却能(也只能)分别体现在不同的义项上。本文中的“大”和“挺”即能说明这个问题。词性转变而形态依旧,这才产生了很多耐人味嚼的句子来。
“一衣带水”
有这么三个语词(词组)——一衣带水、弱不禁风、义无反顾——值得咀嚼。
在提到中日关系时,人们常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一衣带水”,原来形容像一条衣带那么窄的水;现在表示仅一水之隔,来往方便。“一衣带水”的语法关系是:“衣”修饰“带”,“一”修饰、限制“衣带”,“一衣带”修饰、限制“水”。语法关系清楚了,意思也就明白了。此外,“一衣带水”中的“一”还有个音变问题——“一”,在普通话里本读阴平,但它在非去声(即阴、阳、上)前头变为去声。“衣”为阴平(非去声),“衣”前的“一”应由阴平变为去声。有些人把“一衣带水”中“一”错读为阴平,这是读了本调,忘记了变调。
在形容女性身体虚弱时,人们常说:“她像林黛玉一样弱不禁风。”“禁”字有两个读音,有两个意思:读jìn时义为禁止,读jīn时义为耐。“弱不禁风”形容身体虚弱,连吹风都禁不住(耐不了)。有些人却把此处“禁”错读为jìn。
“义无反顾”的意思是: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反顾”义为退缩、反悔。有时也能见到“义无返顾”字样,这虽然并不算错,但现在规范词形写作“义无反顾”。
以上三个语词有个共同之处:逻辑重音都要落在第一个字上——“一/衣带水”、“弱/不禁风”、“义/无反顾”。逻辑重音错了,词义便令人不知所云。
谈“减少不必要的应酬”
越是临近年关,机关、单位的应酬活动越多。有鉴于此,春节前某机关领导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减少不必要的应酬”。的确,参加接连不断的迎来送往,出席名目繁多的招待会等等,浪费时间,耗费精力,影响工作,因而大有收敛之必要。
不过,仔细推敲,这句话本身语法上有误,逻辑上欠通。“应酬”可分为两对不同情况。一、“过多的应酬”和“适当的应酬”,“过多”则应该“减少”。二、“不必要的应酬”和“必要的应酬”。既然“不必要”就应该“免除”。“减少”针对“过多”而言,通。“免除”针对“不必要”而言,对。这里却把“免除不必要的应酬”和“减少过多的应酬”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此句本应用动词“免除”,却误用了彼句中的“减少”。这样以来情理上也不通了——只要是属于“不必要的”,就不是数量上“减少”的问题,而应该一概“免除”才对。
“××不必要的××”这一格式,既有语句通顺、情理通达的一类,例如:“取消不必要的补充”、“撤销不必要的监控”;往往也有动词使用不当、因而逻辑上欠通的一类,例如:“压缩不必要的开支”、“降低不必要的报酬”。因此遇到这一格式,或者想要采用这一格式时,一定要仔细推敲:前面的动词是否恰当,意思的表达是否合乎情理。
“切实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负担”
一个时期以来,农业税收过多过重,农民觉得种地还不如外出打工。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农业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某媒体载文《切实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负担》进行呼吁。
《切实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负担》如同“减少不必要的应酬”一样,也是一种逻辑不通的格式。既然是“不合理”的负担,理应去掉,而不是“减轻”的问题。因为“减轻”意味着还要保留一些“不合理的负担。”正确的提法应是“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道路将基本全部通行”
“基本”和“基本上”用在动词之前为副词,意思是:主要地,大体上。例如:“这项任务基本上要靠第一车间完成。”当然不是完全依靠第一车间完成。“基本完成任务”。这是说完成了全部任务的绝大部分,但并非全部。
有些人喜欢用“基本”“基本上”,但对上述道理不大明白,所以常常出错。例如:“他的病基本上全好了”;“店里的存货基本上卖完了”;“他基本上摸清了整个底细”;“月工资他基本花光”。
2009年8月8日《西安晚报》头版有一则报道——《南北中轴线月底通行》。其导语为:“我市南北中轴线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随着沿线个别地铁工地逐步交出所占路面,本月底南北中轴线将基本实现全部通行”。
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的最精炼的概括。导语是仅次于标题的基本概括。晚报上的这篇报道,其标题非常明确——“全线通行”。而导语却把读者导入糜子地里去了——黏(陕西方音读rán)了。
要么,是“实现基本通行”,即绝大部分路段通,但仍有个别路段不通;要么,是“实现全部通行”,即已无不通路段。而不能说成“基本实现全部通行”。因为“基本实现全部通行”这句话逻辑不通——“基本”和“全部”相抵牾。
适得其反的一些表达方式
有时候多说一句话,多用一个词,或者错用一个词,结果表达出来的意思与想要表达的意思刚好相反。
“多动脑子就会避免少捅漏子少出错。”“少捅漏子少出错”是好事,为什么要“避免”呢?这样的脑子不动也好,更不必多动。
“为了您的人身安全,请勿用左手启动家电,以防万无一失。”“万无一失”即绝对安全,那还有必要去“防”吗?
“切忌不可玩幽默。”“不可玩幽默”中的“不可”是对“玩幽默”的否定。“切忌不可玩”中的“切忌”又是对“不可玩幽默”的否定。否定之否定是肯定。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可以玩幽默,与本想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
“为了防止大灾之后无大疫……”“防止”是预先设法制止坏事发生,而“大灾之后无大疫”是好事,为何还要“防止”?
“张三和李四是邻居。张三知道李四从银行取回了一笔巨款。他趁李四外出机会去行窃,不巧的是李四携款外出。”通常“巧”指正好,暗含庆幸之意。“不巧”指机会不好,暗含遗憾之意。这件事对李四来讲,是“巧”,对张三来讲是“不巧”。作者在这里错用了“不巧”,因而实际上是站在盗窃者的立场表示遗憾。换言之,为张三失去了盗窃的客观可能而惋惜。当然,这不是作者的本意。